十年集团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广电传媒领域已经走过从“频道为王”到“内容为王”再到“元素为王”的几大转型发展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广电从紧跟国家广电集团化的步伐,到“全省性事业集团”的成立、“南方模式” 的提出,广东广电凭借《外来媳妇本地郎》《生存大挑战》等节目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也曾在2004年对自身“财富”的明晰定位后推出不少具有影响力的节目,稳坐国内一线媒体的位置,然而在此之后,广东广电,以广东卫视为例,其多次的重新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不明晰,为了使以广东卫视为龙头的广东广电重回一线媒体的位置,对其改革的历史进程进行清晰的梳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广电集团化的兴起
1979年春天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南大门,得地利之便,利用政策扶植,加上自身广播电视事业起步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掀起了一股“岭南之风”,风靡全国。中国的广电集团化兴起于上世纪20世纪末,它起始于我国最终获批准加入WTO的黎明破晓,中国政府“打破现有规则,按照WTO规章办事”,由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的集团化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化发展试行工作的原则意见》应运而生。从1999年6月9日全国首家广电集团——无锡广播电视集团的成立,接着湖南、上海、江苏、浙江、牡丹江纷纷组建广电集团,一时之间,广电集团化犹如星星之火出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2001年12月6日,号称中国广电集团“航空母舰”的中国广播影视集团挂牌成立,这也是我国广电集团化历史潮流中具有推波助澜标志性的大事记。
自1989年遭遇“北京风波”后,广东广电传媒业在敏感时期由政府内部制定的“帮忙不添乱”的指导理念下,逐渐收起锋芒。[1]接下来的十几年,中国广电传媒行业发展已回归央视,上海、湖南、安徽等利用快人一步的改革优势相继崛起,紧接着浙江后来者居上。而正是改革风生水起之时,曾经利用改革开放前沿先走一步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广东广电集团化最终也因难以统一或政策争取力度不够放慢脚步导致“慢人一步”,甚至被二线、三线城市的无锡、牡丹江夺取改革先机。时间追溯到2004年,昔日的“广东老大哥”风光不再,在外部上海、湖南、江苏、浙江等广电如火如荼;内部香港、境外媒体的注入,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中,广东广电传媒产业在全国及省内都有日益下滑的趋势。被看做是广东电视的龙头代表——广东卫视已是全国卫视排名20名之后,这也是经济强省、改革先锋却在文化发展弱势的一大尴尬之处。原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总裁王克曼曾经深刻分析道:现行体制与事业发展的矛盾以及改革的诉求与现行政策的矛盾十分尖锐,系统内由这两大矛盾而导致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互不连通、后劲不足、低层次运作等小环境发展等矛盾和弊端日益线路,这也揭示广东广电的发展零星散落,看似数量上庞大,但不聚合。“各扫门前雪”的状况也从侧面证实了体制问题导致广东广电传媒产业发展滞缓。
(二)“全省性事业集团”的成立
对于集团化变革,广东广电是慎重的,作为昔日引领全国广电业发展的风向标,如何再现风光是需要反复思量的。经过几年的反复论证,总结其他广电的改革经验,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事业)集团在2004年1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全国第一个由省、市、县广电系统企事业单位联合组成的“全省性事业集团”。[2]
暂且不论功与过,集团化成立初期,广东广电根据之前缺乏统一战略和研发力量导致节目形态平庸,推出一系列的动作。原省广电局长阎宪奇提出“双龙出海,双拳出击”。在组建之时对外宣称是建立两个卫视:一个广东台主打传统,方向向内,树立品牌形象,打好国内市场,做好与国内其他卫视的手中竞争,争取与广东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广东广电地位;另一个南方台主打创新,方向对外,是顺应国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力动员内地各省输送好节目援助粤闵之策,做好上星卫视的海外放送服务,与港澳台等境外媒体打好一场境外空中意识形态争夺战。[3]然而在当年,两个势力相当电视台的同时建立并不被看好,有不少业内人士担心这会对南方电视形成内耗,但是南方电视台新任台长曾广星认为:“双赢是主流,是南方台的战略思想”。同时建立两个势力相当的电视台并不会造成内耗,核心原因在于重组后的广东电视台和南方电视台,分工各有不同:广东电视台以综合频道为主,且广东台的卫星频道覆盖全国,是主力频道;南方电视台则强调分众效应,走专业频道路线。此外,两台的成立源于省广电局的期望:营造一种新的竞争态势来提升广东电视整体对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的影响力,以取得当年如同湖南经视与湖南卫视并列达到的双赢目的。
广东卫视在此期间为自身的定位和节目的发展做了不少努力,一方面,2004年6月,广东卫视定位调整为凸显“财富”,致力于打造由广东辐射全国乃至海外华人华侨的全新“财富频道”,力求重回省级卫视一线阵营,并以综合频道“攻打全国市场”。广东电视台的品牌定位“财富”有四个特点:第一、不把财富做窄,财富节目的门槛低、形式多样化,以综合频道为主、突出财富;第二、打造晚间综合财富类和娱乐益智类节目,比如品牌栏目《财富》《赢遍天下》《超模大赛》等;第三、同时大力开拓如《外来媳妇本地郎》等室内剧或情景喜剧;第四、突出“贴近港澳”的优势,打造贴近民生的节目,其品牌栏目《粤港澳零距离》《财富》节目的版块比起央视的经济频道更加贴近民生话题。[4]另一方面,2001年成立的南方台一直强调分众效应,走专业频道路线,吸取当年湖南经视与湖南卫视的双赢策略,重新聚合省内收视份额。在明确新节目本土化与贴近性特点,以及港澳、外籍电视在广东收视软肋之后,南方台展开区域性与贴近性较强的民生新闻栏目为突破口,一直坚持着“三贴近”原则,即在节目定位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逐渐形成自身的民生新闻、粤语风味与互动娱乐三大王派,抗击“外来瓜分收视势力”。在短短一两年间已打响了几个王牌节目,比如《今日一线》《马后炮》《江涛话市》等等,这些节目因为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敢于披露生活中的弊端和黑暗面,深受珠三角地区人民的欢迎。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归纳为广东广电所独有的“南方模式”。开展初期广东广电总资产、净资产、总收入、广告收入、有线电视用户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市广电系统首位,同时,珠三角地区香港电视收视市场也是夺回半壁江山。
而反观珠江频道,2006年据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显示,其收视率一直领先于广东地区所有境内外电视频道,2009年珠江频道在广州地区收视率仅次于翡翠台,2010年更是超越翡翠台继而在2011年与翡翠台保持持平,这些数据表明自广东南方影视传媒集团成立后,针对境外电视发起的收视大反攻至此实现了战略逆转。[5]珠江频道第一粤语电视频道地位的巩固得益于频道2009年对自身的“老友”定位,这个明晰的定位一方面使得新闻节目凸显本地民生性,强化了地域贴近感,另一方面在娱乐节目上凸显了参与互动性,强化了对等亲切感。此外,2010年以来珠江频道收视率的稳步提升也得益于其改版改制的举措,即珠江频道在保持晚间黄金档版面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的晚间次黄金档和白天深夜时段进行版面优化,在打造大型龙头节目的同时贴近本土、贴近民生,从而带动了收视率和频道影响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双龙出海,双拳出击”的成绩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
(三)“中国力量”“活力广东”的提出
然而,二台(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的组建,在当时确实还是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所谓“内耗”,甚至坊间有传组建南方台的目的就是让两台互相牵制,通过彼此竞争,既促进发展,也用意在破除广东电视台的垄断资源云云。且不论传言真伪与组建南方台的直接原因与所谓真实目的,组建南方台确实赋予了广东相当多的所谓“特权”,在当时的学界、业界人士引起了很大波澜。如国家确保广东珠江台有雄厚的人力财力物力,定点覆盖香港,并特批境外节目指标,使得广东有远超他省的额外份额,同时未雨绸缪鼓励广东电视台领军新媒体改革,因而在电视节目数量上,广东并不比CCTV-8少,不得不承认这既对广东的广电人才队伍产生了冲击,又为广东广电改革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6]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广东广电对外合作的新渠道,并得以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成长、壮大。
在提出“活力广东”之前,广东广电集团化的“南方模式”取得短期的成效是肯定的,但这些耀眼的成绩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患:斥巨资做出的节目影响力相当有限;广东卫视、南方卫视的综合实力排在全国十强之外;广东广电的产业化进程滞后,还有南方网络资源全省整合的一波三折;虽然全国同类牌照资源少,然而广东移动电视却受制于地方势力的强力狙击,在市场开拓方面艰难挣扎;在广告收入方面,除了各地市在香港电视中插播广告的经济增长因素外,自办节目与经济同步增长的广告份额已备受威胁。就在广东广电刚开始集团化时,2004年中国广电集团这艘“航母”宣布退出历史舞台。由于中国广电产业的特殊性,十几年前那场集团化的组建是在不完全配置下市场化的结果,过于仓促。而广东广电集团化的“三级贯通”“资源垂直整合”等战略,由于缺乏产权改革的配套与胆识,因此对于财力雄厚的地方利益集团只能隐忍于让利扶持的强弱联合,这是广东广电传媒产业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错
失良机的一个实在注脚。[7]2005年初以来,一批传媒集团悄悄的退出历史舞台,为了不被体制所束缚,2009年广东广电重新探索改革的步伐。
为了重返卫视一线阵营,广东卫视在2009年以开放为名,提出“开放中国,活力广东”的全新定位。一方面相对之前节目采编播体系的繁琐,节目多而杂,定位不明确的现状,重新打造节目采播带;另一方面,对内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内容管理体制上减少管理层级,以一个趋于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来对频道进行管理。广东广电坚定决心将广东卫视三年前进前十的影响力卫视。2011年底,广电总局发出“限娱令”,虽然广东卫视也紧锣密鼓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节目调整,然而在此期间广东广电的一些核心主业与国内一线媒体拉开了较大距离,广东卫视也跌入全国卫视20名后,一再受挫,与全国先进媒体的差距越来越大。[8]
2014年广东广电迎来新的机遇,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广电要抓住机遇,创新驱动,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广东广电这一次快速加入战队,2014年10月16日荔枝台上线,依托海量视频等新闻云媒体资源,为用户提供即搜即有、即看即点的视频新闻点播新体验。
2014年全国广电产业都紧锣密鼓的进行整合,上海文广集团公司与公司控股股东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合并,11月27日,湖南广播电视台组建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确保重大事项决策权,在这一次的广电产业整合过程中,广东广电产业不再被动,积极响应。同年4月23日广东广播电视台正式挂牌,这是一个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新媒体、广播电视发射传输等多业务为一体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型综合传媒机构。2014年3月,新组建的广东广播电视台挂牌,与此同时,广东卫视进行了重新定位,‘中国力量’作为广东卫视全新的频道口号,既是对时代主题的呼应,也是对频道风格气质的全新定位,同时也决策层做强做大广东卫视,致力把广东卫视打造成收视率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的省级卫视的决心和自信。[9]

图1:广东广播电视台内设机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