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动的力量

一、行动的力量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媒体既不能选择西方私有私营的管理体制,也不能囿于只做宣传工具的政党体制,而是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之路。自2000年开始,就陆续能听到关于牡丹江广电局的传闻,有人称之为“牡丹江模式”。[1]诸多的议论和传闻中的轶事曾引起业界和学界极大的兴趣,伴随而来的还有不小的争议。一种论调认为其大胆、抗上,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广电局更改,上级主管部门意图进行封杀;另一种赞扬其墙内开花墙外香,在牡丹江这一边陲城市弄得风风火火,各地业界学界专家络绎不绝来此学习,但广电系统采取不鼓励、不宣传的态度。这两种论调折射出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在向前发展的态势中,冒险的成分直击现今中国传媒体制中被认为可以忽略的漏洞,也反映出一个地市级媒体自主寻求变革的主观能动性。

在当今中国,近年来以行政整合手段强力推进的广电传媒集团化的战略实施,由于大多没能跳出翻牌的泥淖,缺乏质的飞跃,总的来说步入“问题多于成绩,困惑大于思路”这一踯躅徘徊的境况,事实上那些挂牌的事业性集团已到了频频叫停决定暂缓实施并进行深刻反思的阶段;出人意料的是,在处东北边陲、人口不多、经济不够活跃的牡丹江却一枝独秀,成为传媒垄断体制内孤独的市场领舞者,连创中国广播电视改革史上的三个第一:全国广电第一家地市级企业集团;全国广电第一家实施政企分开的传媒集团;全国广电第一家实施兼并进行跨媒体重组的新闻传媒集团。连续五年,牡丹江广电同仁在业内不能提产业化、在地市级媒体中不能提集团化这种缺乏理解、缺乏大舆论支持的境况下,采取不争论、不动摇、不张扬的行为准则,率先完成了媒介集团化公司化改造、政企分开和区域内跨媒体重组这三次重大的跨跃,执著、低调、艰辛地行进在中国媒体发展大势所趋之路的前端。[2]

自2003年社会整体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浮出水面。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一个体制、两个格局、三个体系”。基于此,转企改制就自然成为新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选择,也是新闻传播业全面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必然归属。其实,在地市级媒体的改革范本中,印象深刻的还有无锡广电集团。但它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最大的不同是,无锡广电在成立之初定位为事业性质,直到08年才实行宣传与经营双分开,将经营性资源重组,组建无锡广播电视发展有限公司。而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从组建初期就牢牢定位在产业集团的性质,并且张宝才清楚地强调:“所谓的事业是做出来的,不是单靠说出来的”。于是,在改革的前五年,他拒绝学界和业界的一切调研,专心致志搞改革、提创收,当时由于人们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缺乏了解,形成固有的标签印象,抱有边陲城市不可能实现传媒文化体制改革的想法。或许当时牡丹江的领导如果有些许的自恃的理由,那也应该会是牡丹江市作为黑龙江省的非省会中等城市,其传媒改革固然无法与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的话,也不会有太多的非议丢脸。可一旦成功,如此不顺理成章的事情发生的话,那么必然会给中国传媒改革注入一剂强心针,对目前现存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路径进行鲜活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