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实践:折射转型效应

四、带头实践:折射转型效应

(一)中国报业的黄埔军校

南方周末有着“中国报业的黄埔军校”的美誉。它开创了真正职业化新闻操作路径,更培育了无数优秀的传媒人才。前南方周末记者,后来成为国内著名报纸发行人的谭军波以其职业经理人的思维,将2001年前的南方周末分为清晰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左方时代,北大毕业的左方是有着理想主义、自由主义与启蒙主义思想意识的领导。他奠定了《南方周末》的精神基调。

第二阶段,游雁凌时代,即转型期。从一份文化生活报转型为综合性大型新闻周报。发行突破100万,广告收入几千万。在全国形成了真正的影响力。

第三阶段,江艺平时代,即鼎盛期。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产品最成熟,广告过亿。《南方周末》成为南方报业乃至全国报业的“黄埔军校”。那个时期的《南方周末》充满了敢言的报道:为案件中受冤屈的弱者代言,《昆明在呼喊:铲除恶霸》(1998年);关注基层农村问题,《农民发誓告倒公安局》(1997年);最早关注中国艾滋病问题,《艾滋病在中国》(1996年);为拐卖妇女代言,《被拐女为什么不回家》(1999年);为城市农民工代言,《周立太代农民工泣血上书近百起工伤案陆续开庭》……

通过这些报道,《南方周末》树立起了“新闻界良心”的标杆,提高了公信力,开始被读者誉为“弱势群体的代言人”。

以下从案例来说明南方报业在新闻梦与新闻操守上所作出的努力。

《南方日报》驻惠州记者站副站长李春江曾经说过:“我们要强调专业主义,作为党报,要有自己的立场。我认为,从小到大我们最不缺的就是理想教育,但在讲理想的时候,很多人恰恰就把最根本和最职业的东西抛弃了,比如专业主义。如果专业性都有问题,那还谈什么理想?新闻从业人员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报道要专业扎实,同样的报道,做得更真实,更有新闻点,采访的元素更加精彩,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专业主义。”

1.以破非典时期的缄口令为例

传统媒体由于其传媒特性,通常在特殊事件发生后,为免引起社会恐慌和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而不去报道,非典爆发前期,由于疾病防控难、病原不清、难治愈等问题,而导致鲜少报到非典之事。但是《南方周末》率先对此作出详细报道使得社会大众清楚获知疾病防控的详情,其率先报道、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勇气值得同行学习

《南方周末》作为周报,不能以消息快、时效性见长,她以一种系统的新闻观来关照SARS,即将SARS的每一变化与周末环境作互动,从而发挥并传播更有力的信息,表现出来就是使用新闻故事、图片故事、带有一定目的的小小说、散文以及哲学体系的理论等各种形式。例如《我们靠什么战胜“非典”》就是以一种略带故事性和散文性的形式对非典的发生发展状况进行了报道,并且通过一种积极向上的表达方式来给不安的社会群体带来力量。例如“更加科学的精神”“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健全的机制”都是激励社会大众的有力话语。

从4月24日《南方周末》报道SARS以来,根据SARS的疫情发展态势以及人们的心理来理性地报道。从第一篇《靠什么战胜非典》到《ABOUT非典》,紧接着为了避免对SARS的过于“渲染”引起人们的恐惧,便停止了对SARS的专题报道,而是进行零碎但不杂乱的SARS关注。而这并不是让《南方周末》戴口罩,而是体现了它对社会的一种负责。

2003年2月19日,《南方日报》在第三版刊发了题为《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的报道。在众多媒体中发出了唯一不同的声音,集中体现了南方风骨,该文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03年2月18日下午,新华社发出通稿,称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共同努力,引起广东省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这让早前听一些专家说“已排除了衣原体感染是病原的可能”的记者段功伟产生了疑惑。

在新华社通稿出来后,他赶紧致电找专家求证,果然,广东的专家们坚决反对。记者的职业身份提醒他要“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在部门主任陈广腾的指导下,他迅速成稿。可到底发还是不发?一个难题横在报社领导面前。时任总编辑杨兴锋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如实报道。

面对权威消息,《南方日报》却用一个问句式的标题表达了对非典病原结论的疑问,在正文的前半段是国家疾控中心的结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基本确定为衣原体”,后半段则如实报道了广东专家的意见,“非典型肺炎是病毒性肺炎的可能性极大,不能按衣原体的结论来制定治疗方案,否则可能造成可怕后果。”

报道出街后,报社果然承受了一定压力,但广东专家却一致称赞了《南方日报》。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经过全球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南方日报》的报道经受住了考验。

2.坚持中国梦是宪政梦

事件源头追溯到2013年《南方周末》发出的新年特辑《中国梦宪政梦》。这篇文章体现了《南方周末》宣扬民主宪政和法治人权的思想,《南方周末》也因此受到来自社会四方的种种议论,声讨与声援之声交织。传统观点认为,民主宪政、法治人权带有西方资本主义的色彩,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宣扬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民主宪政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只有“兑现宪政”,坚守权利,限权分权,才能真正保证公民对公权利的批判发声,我们需要借鉴英美宪政的成功经验,“追赶现代科技文明”。

作为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传统媒体,《南方周末》提出如此大胆的说法,对国人来说着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觉和思想上的冲击,从这一点上来讲,它在勇气上超越了其他传统媒体。同时,我们认为,我们应该以一个理性的角度来看待“宪政梦”的提出,体制都有其利弊问题,无论是在怎样的体制下,社会的进步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因此基于“借鉴”和“吸取世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宪政”是应该被接纳和思索的,而不应该一味地坚决抵制。因而,从这两点上来讲,《南方周末》在坚持“中国梦是宪政梦”充分展现了一个媒体应有的精神。

(二)传媒市场化的带头实践

南方报业集团在传媒市场化的带头实践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2006年,南方日报社在全国“两会”报道中首次尝试了统一调度和管理之下的全媒体运用形式,大胆引进了新媒体进行报网互动的全新实验。

(2)与光明日报合作创办新京报,成为全国第一家得到国家批准的跨地区、跨媒体经营的报业,开创了中国跨地域办报的先河,也开创了中央级媒体与地方媒体联合创立新报纸的先例。

(3)南方日报是广东唯一主打高端读者群的权威政经大报。

(4)2002年8月改版后的《南方日报》是全国党报中的第一份“瘦报”。“瘦报”,即在传统的对开或四开报纸基础上加长、缩窄,使报纸在外形上显得更加苗条,更加挺拔,更加合乎美学中的“黄金分割”比例(即1∶1.618)。通过改版,《南方日报》确立了在华南地区的主流政经媒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