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周刊的理念
(一)概说
1.新周刊的简介
杂志的“同质化”现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新闻时事类杂志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也渐渐趋于饱和。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同质化”倾向也越来越严重。一个新闻事件、一个热点话题可能有好几家杂志同时采用,再加上杂志出刊周期的间歇固定,你会发现报摊上的期刊是千篇一律。《新周刊》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模式,也启发了突围“同质化” 的思路[2]。
《新周刊》由广东出版集团、三九企业集团联合主办。每期128页全彩印刷,每月1日、15日出版,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3]。
《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创刊至今一直受人瞩目,被视为“现代杂志的超级榜样”。《新周刊》以“敏锐、新颖、图文并重和第一手资料”作为其风格,在喧嚣的中国周刊杂志浪潮中,标歧立异,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的目光。在纷繁的杂志市场中,《新周刊》算不上什么权威媒体,但却是最具竞争力的新闻周刊。他的标歧立异并不是不靠谱的无厘头,而是对转型时期的社会现象剖析,尖锐而不失理性[4]。
(二)新周刊的基本数据
表格1 新周刊的基本数据

(三)新周刊的受众描述
读者主要分布于:商业、金融业、IT、制造业、政府机构、广告及市场营销、文化及传媒等前沿行业。其中56.6%的读者位于社会阶层的前30%之列,25-44岁读者占据主体,读者倾向于男性,核心读者群处于积极的职业上升期。
(四)新周刊的发展历程
1.新闻纸时代——文人思想
1996年6月,《新周刊》的社长孙冕得到了广东新闻出版局发来的通知,批准他们将原名为《书周刊》的专业性质期刊更名为《新周刊》出版。同年八月,第一期的《新周刊》正式面世。此时的内容致力于新闻整合,满足文人阅读的需求,体现初创班子“文人式”的对理想的追求。而此时的《新周刊》所在正是新闻类杂志特征的时代。杂志只有64页的内容。
2.铜版纸时代——加入市场规则
杂志出版到第22期时候,经营困难,面临停刊的威胁,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得到三九集团老板赵新先的投资。1997年6月,成立了深圳三九文化发展公司,专门负责杂志的发行。同年9月,《新周刊》将自己定位为“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时事周刊”。《新周刊》转型为文化生活类新闻周刊,偏离新闻严肃沉重的部分,内容更增至112页。此时的《新周刊》完成了从文人办刊向按市场观念去经营的转变。
3.充粉纸时代——内容“模式化”
踏入充粉纸时代的《新周刊》也迈入了发展的黄金期。2001年9月,《新周刊》进行了第二次全面改版,并基本模式化板块内容,一直沿用至今。此时,《2000大盘点》的封面获得美国第15届“奥齐奖(OZZIE)”的封面设计大奖后,《新周刊》全面接轨国际形态。《新周刊》开始对对自身定位的进一步规划,提出有关“四商”的定位要求。确立了情绪、概念和趋势三大卖点,以及全球化、传媒、城市、阶层、代际、生活方式和男女关系七条路线。内容也增加到128页。发展至今,一方面《新周刊》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刊物风格,但是这种将内容商品化批量生产的方式也在另一方面受到质疑,《新周刊》是否已经陷入“模式化”的陷阱,或是在主题选择方面已经江郎才尽受到各方讨论[5]。
(二)理念
1.新锐——流行话题的发布的立足点。
新锐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贴合时代背景。
·创刊伊始:“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新一点”(封新城)
·1998年:“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定位。
·2001年:“一、词汇。《新周刊》的‘新’。二、破。就是打破。破除旧有僵化模式,就是当仁不让的‘新’。三、立。新视角、新概念、新表现等等,这差不多是《新周刊》最本能的追求。”(封新城)
·2008年:‘新’是力图在大量新闻素材的基础上,有新的解读角度、新的解读方法以及新的观点。‘锐’则是朝着‘敏锐’的方面发展,强调的是对社会生活的更为独到的发现和洞见。(周可)
“新锐”可以解释为“新鲜”“新颖”“新思维”“新视角”“新概念”“敏锐”“尖锐”“锐利”等等,但总的来说,它代表的是不断创新和锋芒毕露。内在“新锐”表现为它时时关注有卖点的社会问题,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者的姿态。行文用笔泼辣犀利,“立足时代前沿、以社会学家的眼光剖析中国社会趋势,用新锐观点清点当下焦点话题的背后脉络。”外在的“新锐”表现为它封面夸张,插图火辣,它总是通过锐意创新,给读者带来视觉享受[6]。
2.“四商”理念——流行话题发布的指导思想。
2002年,《新周刊》一步步走向成熟,提出了一套新的定位,可以称为“四商”理念,即观点供应商、视觉开发商、资讯整合商和传媒运营商。
(1)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不断地为读者提供独到的观点。它不但在输出一种流行,也在输出一种观念,教人如何生活。
(2)视觉开发商。
《新周刊》配合专题、多用原创图画,精心设计的封面,最具视觉冲击力,是它做视觉开发商的最好证明。
(3)资讯整合商。
是指带有前瞻性去观察社会生活,或者教读者如何去生活和分析生活,设置专题讨论,在观点的提出和概念的生产上很有远见。同时,它还以为社会记录为出发点盘点一年中的热点问题,制造各种信息榜,合编《新周刊语录》,对全年做总体回顾。《新周刊》的资讯整合不是普通的“剪刀加浆糊”式的整理,而是有创新性的整合。是《新周刊》“四商”理念中有特色的一“商”。
(4)传媒运营商。
就是要像卖杂志一样把自己的品牌卖出去。但体制限制,目前只在品牌化道路上前进,重视建立自己的品牌,不断地用各种形式宣传其品牌,办活动、搞排榜,制造《新周刊》的各种观,包括“作秀”,甚至包括以上讲到个三个“商”,实际上都是在为它“传媒运营商”服务。但距离真正的传媒运营商还待时日。
3.批判精神——流行话题发布的进步基石。
从它创刊开始它就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看不惯中国足球、不喜欢中国电视、嫌弃中国的城市、又说无书可读……光是这些话题,《新周刊》就批了无数次。它反对这,反对那,在2004年总181期,我们看到,《新周刊》标榜自己代表少数派的声音,作为时代尖兵的呐喊,反对汽车、反对手机、反对长假、反对英语,甚至连自己曾经的立刊之本和产生轰动效应的专题都反对,反对小资、反对排行榜、反对楼盘广告、反对批评中国足球。社会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原本人们很习惯的东西,都是《新周刊》要骂的东西[7]。
正是因为《新周刊》从头至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和精神,它才能够跳离与新闻周刊的竞争,也不用像时尚杂志那样媚俗,它用新颖独到的视角和另辟蹊径的风格建立起自己品牌,创造了多个中国期刊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