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时代继续成为潮流的引领者

五、如何在新时代继续成为潮流的引领者

(一)话题的新锐性有限

虽然《新周刊》的专题策划在过去是业内的佼佼者,但是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同类刊物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理念以及自身的探索,再加上社会观念的进一步开放,以及网络上草根力量的雄起,更多更新说的观点以一种“百家争鸣”的态势快速传播,如果说《新周刊》的专题策划力在国内期刊有着“鼻祖”地位,如今是否还是处于尖峰位置就很难说了。在进入新世纪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周刊》没有对市场做出及时的反应和应有的转变,且每期的专题策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话题涉及的领域也五花八门,从而整个刊物的影响力和发行量都在逐年下滑,呈现出一种颇势。

为了扭转这种颓势,同吋保持话题的新锐性,《新周刊》的一些专题有无话可谈下的生拗硬造之嫌。比如“无书可读”这期专题,尽管有学者认为目前出于追求商业化的目的,图书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垃圾产物。但是《新周刊》这期专题对当代文学的否定比较偏激片面,它所推崇的厚古薄今和所推荐的小众文化,有一种自抬身价、居高临下的感觉,而带给读者的不过是一种基于雅皮趣味的抱怨情绪,理由不够,论据不足。

话题是无限的,但现在要将每期的话题做到新锐,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实际上变得很难,但《新周刊》话题的重复性问题也显而易见,要走出一味“标新立异”这个窠臼另辟蹊径才可[18]

(二)人才管理体制待完善

《新周刊》大多数的策划都来自于封新城的创意,可以说作为一个杂志主编,封新城对《新周刊》的影响和意义是非同一般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封式效应烙印过深,对于杂志人才的发展有种一种“天花板效应”。且不说每期的主题须由封新城来定夺,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也有着一种模式和印记存在。虽然一本杂志所需的人才要与杂志的风格相符,仍是并不代表这种风格之下只有一种思维方式存在。笔者认为,《新周刊》如若要长远发展,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如何再有所突破,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是打破“天花板效应”的关键所在。

《新周刊》的发展空间有限也是人才战略的局限之一。关于这个问题,封新城曾说到过,在《新周刊》做的很多人出去到别的媒体都是总编,首席记者等等,但是在《新周刊》却没有这么大的上升空间。不是因为对人才的不重视,而是《新周刊》己有的架构容不下更多的人才,很多有能力的人没有再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就会另择高就,造成了人才流失。例如《潇湘晨报》的现任主编龚晓跃,3G门户网副总张向东都曾是《新周刊》的一员。因此,打破一本杂志的局限,给更多更好的人才提供发展上升的间,从而能够保持在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的资源优势。

【注释】

[1]原《经济观察报》总编辑何力

[2]何永奇:《差异化战略:<新周刊>新锐之道》,《嘉兴学院学报》,2007(2),第69-73页

[3]倪欣然:《新闻编辑学的核心概念解析》,《青年记者》,2012(8),第64-65页

[4]何永奇:《差异化战略:<新周刊>新锐之道》,《嘉兴学院学报》,2007(2),第69-73页

[5]邢荣:《中国新闻类期刊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新闻知识》,2009(3),第9-11页

[6]参见tp://www.docin.com/p-335640058.html

[7]喻乐:《幸存者的游戏》,《传媒》2004(8),第14-25页

[8]参见http://www.cnad.com/html/Article/2006/0713/2006071315470864.shtml

[9]参见http://www.cnad.com/html/Article/2006/0713/2006071315470864.shtml

[10]吴畅:《受众细分视域下的<新周刊>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1]吴畅:《受众细分视域下的<新周刊>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2]吴畅:《受众细分视域下的<新周刊>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3]吴畅:《受众细分视域下的<新周刊>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4]吴畅:《受众细分视域下的〈新周刊〉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5]吴畅:《受众细分视域下的<新周刊>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6]吴畅:《受众细分视域下的<新周刊>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7]吴畅:《受众细分视域下的<新周刊>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8]吴畅:《受众细分视域下的<新周刊>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