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的掌舵者在路上——不孤独
可能是牡丹江实在不出名,新闻传媒集团也没有地缘优势作为倚仗,尽管与无锡广电同一时间改革,甚至比无锡改得更彻底,但却缺少更多关注的焦点和名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黑龙江社会发展中不可避讳的矛盾属性,虽然在某种程度容忍试验性的改革,但又只能锁在深闺。其中,固然有黑龙江当地政策的阻碍,同时不可忽略的是行业管理中广电决策层的认可态度和决心。
如果把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转企改制的探索辐射到全国地市级媒体中会发现,它的战略调整、战略选择、战略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过程都可圈可点。既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也有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现实层面考量,还有不断进取、撑起一片天的理想抱负。既有依靠政策性扶持,同虚拟的地域竞争对手对抗,也有不甘落后,挑战自我,总要在摔打中成长的不服输的意识。或许,这也得归功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有一位极具战略眼光和实干意识的领军人——张宝才。都说张宝才是一个实干的企业家,对于政策和发展趋势的把握有着独到的眼光和分析,或许从他对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付出的心力中笔者也只能用邓小平的白猫黑猫理论来肯定这类“改革,先干了再说” 的求实作风。
“张宝才能够认识到文化事业、产业发展面临的症结性问题,如分散没有规模效益等带来的一些问题。”时任黑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衣俊卿肯定张宝才在对于新媒体和市场机遇的把握上的理念和思路确实比较在行,也赞扬张宝才无与伦比的实干魄力。当时在黑龙江甚至全国,好多改革主要负责人都给自己预留着退路,而张宝才走马上任的时候,他放弃所有保障条件,那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或许给当时的很多领导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此得到了当时不少领导或多或少的支持和帮助,这对于一个要破除原有体制桎梏、打破原本利益分配格局的先驱者是莫大的鼓舞和动力。
所以无论在业界或学界,张宝才带领出的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被冠以传媒业“孤独的先行者”,但幸运的是,这种孤单却并没有体现在集团的管理理念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张宝才在集团里面始终有着一股很强的凝聚力,自其1999年履新之际,他深感干事业机会难得,于是毫不顾及到位伊始动为下策的官场禁忌,以一篇题为《面向新世纪,在改革中再创广播电视新优势》的主题报告拉开了牡丹江广播电视改革的序幕。在没有掌声、没有鲜花,下台是必然、留任是偶然的处境下义无反顾的改革经历,这位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的风云人物让我们看到在突破传统观念、廓清体制障碍、铲除既得利益的时代中造就的时势英雄。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朱剑飞教授在其2004年执笔的《心无界志高远——牡丹江广电五年改革发展启示录》中这样描述张宝才:
“其一,不争论、不动摇、不张扬,在逆境中崛起——性格中的坚韧因素和智慧人生态度,是成就大业不可忽视的个人品质元素。
其二,善思考、善学习、善总结,在实践中成熟——职场中的理论素养和高超领导艺术,是成就大业不可缺少的人生历练元素。
其三,懂趋势、懂民心、懂国情,在闯荡中不倒——改革中的敏锐触角和扎实人缘基础,是成就大业不可取代的生存环境元素。”[17]
正如张宝才自己所言,“集团在改革发展的过程和从事宣传业务的过程中,不是量的竞争,是质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整个集团的上上下下都必须抱有同样的目标,这样的改革才是有意义的。”确实,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的员工和这位董事长始终坚守在改革的最前沿,实践着最初的梦想,至于被一些人所诟病的改革手段,笔者认为,之所以牡丹江的改革会受到黑龙江省委领导的支持,可能都基存于整个文化体制改革后社会效益的评价中。评价一个单位改革是否成功,一看出发点、二看效果。当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改革后舆论宣传功能更加凸显、职工收入显著增加、当地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这样的改革能说是不成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