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广电改革历程

一、苏州广电改革历程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于2001年,是由原苏州人民广播电台、苏州电视台、苏州有线电视台、苏州广播电视报社和原吴县广播电视系统等单位整合而成。苏州广电立足于广播电视等主产业,同时加快发展新媒体产业和文化产业。其中,代表新媒体产业的,名城苏州网和“无线苏州”app发展迅猛,影响深远。而现代传媒广场、国际影视娱乐城、演艺中心项目作为文化产业的三大基石,已经成为苏州广电的新亮点。

(一)紧跟时代潮流找准战略定位

苏州广电总台拥有五个电视频道、六个数字电视平台、七个广播频率、两张报纸、两本杂志、四家网站,有效覆盖苏州(含张家港、常熟、昆山、吴江、太仓五个县级市)以及上海、无锡、南通、嘉兴等地2000多万人口。[1]

为应对全新的舆论传播格局,苏州广电坚守主流媒体阵地,创新节目传播形态,力图打造更多更优内容。首先,将传媒内容产业作为着力点,全方位提高内容生产、集成和传播能力,保持其广电节目收听收视率在所覆盖区域占据垄断份额。其次,在立足做强做大传媒主业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加快新媒体建设,并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并力图整合发展各类媒体渠道资源和内容资源,构建全媒体运营平台。再次,优化产业结构,进行多元化发展,全力推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传媒主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布局。最后,为更好地进行市场化经营和发展,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媒体发展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构建成媒体多样化、收入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的现代传媒产业集团。

2012年是苏州广电一个崭新的起点。苏州广电总台提出了四个跨越的发展目标,努力实现从地方性媒体向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的跨越。努力实现从传统广电媒体向现代传媒产业的跨越。努力实现从单一的传媒集团向传媒主业、新媒体产业、文化产业“三足鼎立”的传媒文化产业集团的跨越。努力实现从传统事业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的跨越。力图到“十二五”期末,使苏州总台成为全国一流的城市现代传媒产业集团。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国大中城市(含直辖市)台前10位。总台经营总量要比2010年翻一番,资产规模达到100亿元。

(二)领军城市传媒塑造一代标杆

经过十年的历练,苏州广电在品牌宣传、事业管理、经济收益和人才建设等方面上不断走向新台阶,也收获满满。十年来,苏州广电收入飞速增长,资产大幅增值,利润连续增长。成就主要体现在媒体影响力和媒介地位两方面。

1.媒介影响力

(1)经营效益

据相关资料显示,按照同口径相比,2010年的总资产达到48亿元,是2001年的9.2倍。自2004年起,总台经营收入已连续7年名列全国地级市首位,连续3年在全国大中城市(不含直辖市)中列第2位,仅次于深圳广电集团。[2]2013年苏州台的电视广告收入7.6亿元,加上“第一房产”“第一汽车”、电台频率的广告经营,达到10亿。这样的业绩,超越了一半以上的省级卫视。

(2)收视率

在收视率上,苏州广电领先于国内省市媒体。2011年1-9月,苏州广电黄金时段收视份额连续创新高,一度成为国内地级市城市频道中的老大,最高时冲破65%。

(3)活动影响力

苏州广电策划和运营一系列的品牌事件和文化活动,在国内外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比如,2010上海世博会苏州馆获得海内外游客欣赏。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开幕晚会、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闸蟹文化节、亚洲城市电视媒体汇演等大型活动向海内外展示了苏州电视媒体实力。还有,策划和承办的城市形象宣传为苏州获得“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的殊荣发挥巨大作用。

2.媒介地位

苏州广电凭借喜闻乐见的节目和独一无二的品牌策划活动,在业界获得良好口碑,深受观众喜爱。苏州广电总台广告中心曾两度荣获中广协颁发的“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还被国家广电总局命名为首批“广播电视广告播放行业自律示范单位”;总台还先后赢得“中国阳光传媒大奖”“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管理十强”和“品牌贡献奖·影响中国十大区域电视台”等殊荣。[3]

苏州电视台虽然属于地市级别,但其实力和影响力不亚于省级。尤其是在节目内容和节目影响力、广告营收上甚至已经远超一些中西部省级电视台。苏州电视台在晚间黄金时段坐拥当地2/3的收视份额,遥遥领先于央视、各省级卫视在苏州的市场占有率。自成立以来,总台在正确舆论导向指导下,以肩负主流媒体责任和传播优质内容为己任,立足深厚的吴文化,创造了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社会反响积极的品牌栏目。这一批广受观众喜爱的吴文化品牌栏目具有独一无二的品牌识别和品牌影响力,得到了苏州受众的青睐,从而扩大了苏州电视台的影响力。

3.“苏州现象”

苏州广电成立十多年来,紧紧咬住发展目标,积极开拓创新,锐意奋发图强,成就了中国广电业界独特的“苏州现象”:电视频道组黄金时段连续保持60%以上收视份额,广播频率组保持75%以上收听份额,均居垄断地位;经营创收总量连续9年位居全国地级市台第一名,连续7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不含直辖市)第二位。电视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国家级广播电视政府奖、国家级电视艺术星光奖、金鹰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被国家广电总局艺委会誉为中国电视艺术的“苏州现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