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后记

四、后记

(一)有生命力的改革突破起源于基层、萌发于理念、成形于实干

牡丹江新闻传媒十余年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的态度在带动中国传媒业的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予更大的启迪。从传媒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秉持革新理念,依靠项目扩张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增长,坚守住传媒改革发展就要按传媒自身的发展规律。

真正有生命力的改革突破起源于基层、萌发于理念、成形于实干。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创造的全国三个第一,每一个第一都是真正的原创和革新,凝聚了集团领导层和全体员工、牡丹江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革自己命”的勇气和魄力。以张宝才董事长为首的集团军,长期扎根在传媒一线,深刻洞察我国传媒体制弊端,才能引发主动变革的自主性。当然,改革最艰难的地方就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这远比所谓的更改体制机制更艰辛。但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领导层攒着一口气,用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铁律让员工切实体会到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从表面上看,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的变革是紧紧结合市场经济元素来挖掘媒体的产业功能,实质上是党管媒体模式在新的社会转型期提出的新路径和新课题。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的改革初衷绝不是削弱媒体的政治属性和宣传功能,而是要调整适应于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创新调动媒体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媒体的产品质量,满足人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来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矛盾点。

需要承认的是,兼并、重组、融合这类词眼对于中国的媒体来说一度是相当陌生的。伴随改革开放和媒体产业化进程,才逐渐进入业界和学界乃至公众的视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在政策允许的基础上,在本地和跨地域、跨媒介、跨行业的联合方式提高自身产出能力,不仅锻炼集团自带的运营管理团队来应对市场真刀真枪的搏杀,还提供给地市级媒体一条产业化路径范本。

2006年,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省委批准,集团被确定为全省唯一一家地市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09年,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龙江团队”,并被授予“中国文化产业创新机构推动奖”。2010年中国新媒体年度盛典暨第三节新媒体节活动中牡丹江大鹏新闻网荣登2010中国新媒体领军榜,荣获“2010中国新闻网站影响百强网”年度大奖。这一系列的奖项让一个边陲市的媒体在中国传媒业的舞台上熠熠生辉,能获得这样有含金量的荣誉,背后承载和推动的是理念的革新和无数人的努力。任何媒体的改革都是一部痛并快乐的历史,伤害自身利益时,要确信痛苦只是短暂的;享受阶段性成果时,要明白快乐连着希望。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十余年的改革中,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步伐探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传媒改革路径:每年突出一个重点,而且每次改革都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的承受和经验的积累渐次深化的特点,节目生产由专业化走向市场化、公司化运作,分配改革由效益工资浮动到零工资,政企分开的相对彻底,都承上启下地将改革递进推动。

诚然,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在更换集团领军人物的基础上,近年的一些战略作出些许的调整,市场化的力度和手笔也有大幅度的收敛,一些隐患性的问题在人员更替的基础上呈现出来,这也是企业化运作模式下无可避免的症结。但笔者也借此文提出个人希冀:我国传媒和文化体制是大势所趋,传媒的三重属性: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三者关系如何理顺,传媒的意识形态特征和产业化功能如何协调才是每一任领导人应摆在首位思考的问题。其实,借鉴三个代表的理念,在实行改革进程的抉择上,判断实施与否的标准可采取“三个有利于”原则:是否有利于传媒集团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传媒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升级、是否有利于集团员工生活幸福度的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未来的发展路还很长、战略决策还很多、市场应战还很激烈,这一切还须仰赖与时俱进的改革深化,但只要坚持传媒发展的自身规律来发展传媒,道路必能越走越宽。

鉴于媒体改革本身就是一直是行走在路上的动态过程,因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的改革仍是任重而道远,关于它的探究也将一直进行下去并会生生不息!

【注释】

[1]郑亚楠:《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例》,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2]朱剑飞:《心无界志高远——牡丹江广电五年改革发展启示录》,《南方电视学刊》,2004(5),第10-15页

[3]郑亚楠:《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例》,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4]郑亚楠:《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例》,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5]周鸿铎:《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6]朱剑飞《心无界志高远——牡丹江广电五年改革发展启示录》,《南方电视学刊》,2004(5),第10-15页

[7]郑亚楠:《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例》,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8]王超:《产业化转型中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运行机制探索》,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9]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产业结构资料,2009年12月

[10]郑亚楠:《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例》,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1]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产业结构资料,牡丹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2009年12月

[12]郑亚楠:《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例》,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3]严三九,樊凡:《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发展与改革的产业经济学分析——写在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实施“二次创业”之际》,《现代传播》,2010(12)

[14]蔡尚伟、冯洁兰、阚玉娜:《以效率为重心的媒体发展效益评价——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例》,新闻界,2011(7)

[15]张宝才:《面向新世纪在改革中再创广播电视发展新优势——在牡丹江市广播电视局党员大会上的讲话》,牡丹江: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办公室,1999年9月17日

[16]郑亚楠:《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例》,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7]朱剑飞:《心无界志高远——牡丹江广电五年改革发展启示录》,《南方电视学刊》,2004(5),第10-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