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下的《新周刊》
(一)体制的革新与矛盾
1.体制的革新
国际传媒界一百多年来才完成的媒体环境的变迁与媒体自身的演化进程,在中国只用了一二十年就完成了,同时又形成了中国自身的特色,很多在国际传媒界卓有成效的经验和做法到了中国却几乎水土不服。
中国和西方传媒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媒体在还很弱小的时候就遭遇了网络,而西方传媒在面对网络时,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积累下来的品牌和实力。
而从2000年发展高峰过后,新周刊有走下坡路的趋势。客观地讲,我们不能对《新周刊》要求太高,毕竟它只是一本只有10年历史的杂志,其经营方式还有待更进一步探索。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促使《新周刊》进行了很多革新。
(1)变化的受众环境。
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读者选择的多元化,一份刊物独领风骚的时代已经过去,细分市场找准定位并牢牢守住份额才是现实的目标[8]。
过去的《新周刊》能够策划一个又一个轰动的专题,是因为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有局限、媒体同行对《新周刊》新锐风格的追捧,如今期刊竞争日益残酷,类似《中国不踢球》这样的黄金观点比比皆是。
加上网络时代,信息泛滥。《新周刊》是半月刊,选题和新闻时效性受到一定制约。
《新周刊》总编辑封新城的一段话很好地概括了这种变化:“1998年他们批评过“弱智的中国电视”,在当时的传播条件下,网络还没有声音,其他媒体也没有报道过这个题材,我们发出的就是一个另类而响亮的声音,当然就引起了轰动,但如果放在今天,这个问题还用我们去说吗?到处都有人在说。当他晚上想到一个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并深入挖掘准备报道时,第二天一早却经常发现网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了,于是必须挖空心思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诠释,否则就只能放弃。所以报道的难度提高了,可供发挥的空间变小了。”
(2)经营管理体制的受限。
作为民营性质的《新周刊》,它的资金来源受制于资本的投入。《新周刊》曾经经历了被停刊3个月、筹备中的电视榜活动被叫停等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于是,广告商不允许他们在政治上冒险,而是要求他们做适合中产阶级口味的东西。
同时也由于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观点和思想要以更浅显和直接的方式去表达,而且允许人们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来阅读。于是从2000年开始,他们开始转型,从一个充满批判精神的“愤青”转变为一个更强调建设性的“中产”,从批判者开始转为生活潮流的引领者。《新周刊》以批判出发成名后,转为更注重建设性,本身就遇到新老读者的反应冲突问题,一些青年人可能感到不够新锐,有点不痛不痒;相反一些年龄大一点的人会觉得太过标新立异。
(3)新周刊在摸索中前进。
《新周刊》将广告全部外包给一家广告公司,每年给广告公司定保底任务,超额完成的广告费用归广告公司所有。对杂志社来讲,这样做一来可以确保每月有固定收入,免去挨个收取广告费的麻烦和风险;二来保证了采编与经营的完全分离,集中精力做内容。出于同样的原因,《新周刊》已经将发行从自办发行和分销转由一家发行公司总包。现在的《新周刊》只负责内容编辑和组织各种品牌延伸活动这两块。
2.资本与体制的矛盾
三九集团的赵新先在《新周刊》创办伊始最困难的时候投入800万元资本。这最初的800万元几乎可以说是拯救资金链面临断裂的《新周刊》的一根救命稻草,但这800万元是分期分批付给《新周刊》的,也就是说,如果《新周刊》经营状况不理想,随时都有停止支付的可能。所幸的是,此后的《新周刊》顺风顺水,刊物发行量和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而成就了资本与传媒合作共赢的一段佳话。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也由于赵新先出了问题,这800万元的原始资本的收益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这其中给我们带了几个问题:如何对投资方进行回报?投资方在媒体收益中占多少比例?是否要追加投资并参与媒体运营?
我国传媒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资本。在现代社会,一个产业、一个行业、一个企业没有资本的支持却想做大做强不过是天方夜谭。但是,资本是有意志的,那就是保证回报。投资的首要条件是保障出资人的利益,然而在目前法律和政策没有明确界定的真空地带里,对媒体的投资是存在风险的[9]。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媒体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没有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化运营之时,还不能明确作出回答。
(二)跨界合作
1.生活方式研究院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期刊市场上,《新周刊》做了别的新尝试,谋求多元的发展。《新周刊》杂志社与学界素享盛誉的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联手发起的针对生活方式研究的跨界新型研究平台,是学界与业界的结合发展的盛举。全称“北京大学生活方式研究中心”,2010年11月于北大挂牌。生活方式研究院首个“研究基地”落户云南抚仙湖,落户在这里符合研究院的关于生活的研究课题。著名学者于丹被礼聘为生活方式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著名诗人于坚被礼聘为研究员,著名艺术家杨丽萍与歌手李健被礼聘为推广大使。
同时《新周刊》旗下的《香格里拉》杂志,通过推出《生活方式研究院》特刊将研究成果予以出版。
2.《BEST·LIFE:香格里拉》杂志
《香格里拉》是生活风尚类杂志,2007年创刊,是《新周刊》旗下的杂志,发行量约8万,目标读者是最具消费能力的新富阶层,并且还是生活方式研究院的院刊。新周刊最擅长的排行榜也运用到香格里拉杂志上,酒店魅力排行榜这个品牌活动联合生活方式研究所与香格里拉杂志共同合作。
《香格里拉》是赠订阅结合,不以追求高发行量为目标,而力求了解每一份杂志终端读者的详细情况。发行范围并将覆盖国内经济迅速成长的各个区域,如京、沪、珠三角、长三角等。最终目的是了解每一本杂志的终端读者的准确情况。
(三)组织结构

图1 《新周刊》的组织结构
《新周刊》的组织结构也与一般杂志社类同,以下是它的组织结构。
理事会总裁:张建民
编辑委员会:孙冕、刘胄人、封新城、何树青、闫肖锋、傅沙、周可
策划指导:孙周
总编辑:刘胄人
执行总编:封新城
副总编:周可
总主笔:闫肖锋
主笔:胡赳赳陈漠春树蒋方舟
主任编辑:胡尧熙
其中核心人物是执行总编封新城。在封新城任职到现在,他都是《新周刊》灵魂级的任务。其间,在创立“观点供应商、视觉开发商、资讯整合商、传媒运营商”等一系列全新办刊理念的同时,更独创“飘一代”“她世纪”“第四城”“生活家”等影响深远的新锐概念,并开发培育了“大盘点”“中国年度新锐榜”“中国电视节目榜”“城市魅力榜”“年度语录”等传媒延伸品牌。2010年和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联合创立“生活方式研究院”并任联席院长。
(四)新周刊与其他同类周刊的对比。
表格2 《新周刊》对比同类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