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集团整体转制之鉴

四、浙报集团整体转制之鉴

(一)转型效果评估

1.总体业绩方面

经过三年努力,浙报传媒控股28家子公司,负责运营超过35家媒体,拥有600万读者用户和4000多万的互联网活跃用户。2014年全国报业广告降幅高达18.3%,但浙报传媒称,凭借互联网枢纽型传媒集团的战略,构建了新闻传媒、数字娱乐、智慧服务和文化产业投资“3+1平台”大传媒产业格局,使得互联网的营收占比40%,利润超过50%。根据浙报传媒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在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30.66亿元,同比增长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7亿元,同比增长26%。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浙报传媒总股本从4.3亿股扩展到11.88亿股,公司市值从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恢复上市首日的52亿元,提升到目前的300多亿元市值,资产增值了近5倍。

截止2015年4月21日收盘市值比较

浙报传媒近4年营收变化[30]

2014年浙报传媒各项业务营收构成[31]

华闻传媒、粤传媒与浙报传媒近三年来净利润比较[32]

2.投资收益方面

在2014年,浙报传媒新设、增资或正在募集的基金共8个,包括新设立先睿掌奇、星焕游戏基金、华数元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增资翰墨艺术品基金、新线影视基金,正在组建人民浙报文化产业并购基金、体育产业基金等。

在投资方面,重点投资了数据服务、游戏等新媒体相关领域,包括唐人影视、起凡、东方嘉禾、先睿掌奇等共11个项目,2014年累计投资总额2.08亿元[33]。此外,浙报传媒还注重开拓新业务,例如在钱江晚报上推出以“小电商,美生活”为特色的钱报有礼电商平台建设。在县市方面,加快推进县市区域门户网站建设,例如自建的永康生活网运营不到一年,已成为当地龙头网站。此外,全力建设东彩科技、网络医院两个新平台,加强公司在无线互联网领域新媒体业务和互联网健康服务业的战略布局。通过与修正药业合作,加快布局养老服务产业,推动养安享养老服务在浙江的落地实施,并通过小棉袄惠老服务中心承接政府机构服务。通过借组资本不断跨业布局,当前已初步建立首批超过40万条活跃用户的老年数据库,并在杭州推出了第一个社区老年服务试点,为9600多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3.用户方面

浙报已有600万传统媒体读者资源,2014年上线仅半年的“浙江新闻” 移动客户端,用户数突破500万,省内人均用户密度接近1/10,创造了省级新闻APP的新纪录。浙江手机报和浙江在线全新改版,浙江手机报用户数快速超过600万,浙江在线日均访问量超过1200万人次。浙报已率先建成同行业最大的用户数据库,拥有6.4亿注册用户,4000多万活跃用户[34]

4.舆论引导方面

2014年度,浙报传媒通过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等浙江省主流平面媒体,海宁、上虞等9张县市报,浙江老年报、浙商、美术报3家专业报纸和杂志,浙江在线等新媒体平台,制作刊播了一系列的公益广告。其中,浙江日报刊发公益广告190多个版面,钱江晚报和今日早报共刊发公益广告200多个版面,浙江在线刊播公益广告超过1600条,均大幅度超额完成了浙江省文明办下达的宣传任务。这些公益广告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紧紧围绕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在贯彻执行好浙江省统一部署的基础上,公司运营的各主要媒体自行策划、创作了一系列的优质公益广告,如刊登于浙江日报的“五水共治”“两美浙江”“政务网开通”“路线教育”“美丽乡村”“文明出境游”“抗洪抢险”“垃圾分类”等,钱江晚报的“防暑公益系列”“榜样系列”“关爱老人”“低碳生活”“垃圾分类” 等。另外,浙江日报新闻发展有限公司还承办了第二届浙江省公益广告大赛,牵头成立浙江报业公益广告宣传联盟,积极推动浙江省报业提升公益广告原创设计水平[35]

(二)转型经验总结

1.创新组织架构

浙报集团为了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冲击,并更好地开展新业务,先后成立了数据库业务部、数字采编中心等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例如,2013年11月,浙报集团集聚集团优秀采编、技术骨干,组建了集团数字采编中心,承担新媒体产品的开发、运营和采编发布任务。在集团内设置近20个新媒体专业编辑室,依靠千余采编人员和遍布全省的通讯员队伍,形成规模庞大的专业网络队伍。并且学习借鉴优秀互联网公司成功经验,突出用户考核导向,探索创新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浙报集团根据新环境下传媒业的发展状况来对自身的业务部门和组织架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更能适应业务的发展要求,提升效率。

2.优化人才配置

媒体融合关键还在于人的融合,缺乏人才的支持难以实现报业转型。在当前,报业集团营收面临巨大冲击的环境下,传统主流纸媒既要吸引聚拢优秀外部人才,更要充分激活优化内部人才活力,树立互联网思维,才可获得发展之计。浙报集团从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引入先进技术人才,全集团目前已经形成了近700人的互联网专业技术研发团队,从事新媒体的员工也已经超千人。并且集团适度向技术人才倾斜,力争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采编,还会运营的新型复合新媒体人才。集团还在筹划建立完备的新媒体人才体系,创新人才评估和管理体系,为专业人才建立特殊的发展通道,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机制留住人才。

除了常规的培训外,浙报集团还积极鼓励员工参与资本投资实践当中,通过鼓动员工的积极性更好促进相关业务的开展。在早几年,通过组织员工参与”打新股”,在尝到甜头后,成立浙江新干线投资有限公司,主营投融资业务。目前该公司已实现从把集团和公司自有资金委托证券专业机构运作,到自主运作资金,再到帮助其他国企、社会机构等运作投资资金和产业基金的” 三级跳”。2009年起,该公司受托管理浙江省第一支国有文化产业基金,总规模达2.5亿元的东方星空基金,如今已同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合作方签订了合作协议,涉及旅游、演艺、电影电视等多个文化领域。

3.借助资本平台,积极拓展新型盈利模式

报业转型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尤其是在报业营收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需要积极借助资本来拓展新业务,实现转型。浙报传媒如今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其成功上市筹集资本,借助资本平台筹集资金进行产业转型。当然,从传统纸媒转型、走向融合的这条道路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浙报集团是否能够改造自身的盈利模式。除了传统的盈利方式,浙报集团在转型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探寻其它的方式,例如衍生品、在线游戏等。浙报集团参与了一些影视剧的投资,除了电视剧的投资收益之外,积极发展产业链末端的影视营销和影视衍生产品开发也为浙报集团提供了更多的收入。尤其是衍生品开发,还可以与浙报集团现有娱乐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协同,产生更大的产业价值。除了这些现有的盈利模式之外,浙报集团搭建的O2O商业服务围绕本地生活,整合线上线下的服务也会给集团带来新的营收增长点。

此外,浙报传媒近年来不断加强文化传媒业以及养老产业的布局,通过投资发展相关项目,为集团的发展拓展更多的盈利渠道。但在这个过程中,浙报传媒仅仅围绕自身内容相关性较强的业务进行拓展,通过整合将传统业务整合到新兴业务中去,以此拓展自身的优势。

【注释】

[1]参见http://www.8531.cn/index/index.htm.

[2]参见http://www.chinaxwcb.com/2010-06/24/content_199546.htm

[3]朱剑飞,郭哲涵:《刍议中国传媒整体转制的是与非》,《视听界》,2008(5),第20—21页

[4]张雪南:《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浙报传媒上市三年的实践与探索》,《传媒》,2014(12),第35页

[5]张雪南:《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浙报传媒上市三年的实践与探索》,《传媒》,2014(12),第35页

[6]参见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stock/ggzw/600633/14952132

[7]陈洁、王一义:《探索新形势下报业集团创新发展之路——访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总经理王一义》,《新闻与写作》,2006(5),第10-11页

[8]陈国权:《浙报集团:寻找报业转型基因变革之路》,《中国记者》,2013(9),第78-81页

[9]丁晓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决胜品牌力》,《传媒》,2012(11),第19-21页

[10]周志懿:《浙报集团现象考察》,《传媒》,2008(5),第6-34页

[11]姚民声:《从“三化”建设到“三力”建设》,《新闻实践》,2006(6),第3-5页

[12]姚民声:《从“三化”建设到“三力”建设》,《新闻实践》,2006(6),第3-5页

[13]周翌:《浙江新闻客户端的差异化竞争实践》,《中国记者》,2015(4),第60-63页

[14]参见http://www.xmtnews.com/p/832

[15]王刚:《梦想照亮现实,创新成就未来——浙报集团全媒体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初步探索》,《新闻战线》,2012(1),第10-13页

[16]魏浩俊:《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之路》,《上海经济》,2012(6),第61-62页

[17]王慧:《论国有资本在我国传媒业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中州大学学报》,2010(5),第61-64页

[18]麦尚文,张宁:《“用户战略”视域下的报业转型路径——基于浙报集团创新实践的梳理与思考》,《新闻与写作》,2014(3),第38-40页

[19]陈国权:《浙报集团:寻找报业转型基因变革之路》,《中国记者》,2013(9),第78-81页

[20]麦尚文,张宁:《“用户战略”视域下的报业转型路径——基于浙报集团创新实践的梳理与思考》,《新闻与写作》,2014(3),第38-40页

[21]张德君,张宇宜:《从“全媒体元年”看浙报集团全媒体转型实践》,《传媒》,2013(3),第18-21页

[22]浙报集团数字采编中心:《“浙江新闻”:新闻APP样本——浙报集团抢占移动互联网高地的创新探索》,《传媒评论》,2014(7),第8-15页

[23]陈国权:《浙报集团:寻找报业转型基因变革之路》,《中国记者》,2013(9),第78-81页

[24]王刚:《梦想照亮现实,创新成就未来——浙报集团全媒体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初步探索》,《新闻战线》,2012(1),第10-13页

[25]吴锋:《2008年中国报业发展回眸》,《编辑之友》,2009(1),第20-22页

[26]陈国权:《浙报集团:寻找报业转型基因变革之路》,《中国记者》,2013(9),第78-81页

[27]麦尚文,张宁:《“用户战略”视域下的报业转型路径——基于浙报集团创新实践的梳理与思考》,《新闻与写作》,2014(3),第38-40页

[28]张德君,张宇宜:《从“全媒体元年”看浙报集团全媒体转型实践》,《传媒》,2013(3),第18-21页

[29]参见http://stock.l0jqka.com.cn/20150402/c572291798.shtml

[30]数据来源:浙报传媒2011—2014年年报

[31]数据来源:浙报传媒2014年年报

[32]数据来源:华闻传媒、粤传媒与浙报传媒2012—2014年年报,2015年一季报

[33]数据来源:浙报传媒2014年年报

[34]数据来源:浙报传媒2014年年报

[35]浙报传媒:201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stock/ggzw/600633/1495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