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一财经日报》媒体融合为例
《第一财经日报》编委牛智敬曾说:“《第一财经日报》作为中国领先的财经媒体,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对各种财经新闻有着深度积累,能够提供最及时、最准确、最专业的新闻和投资指导。”他还解释了报纸与APP客户端的内容区别:“第一财经手机客户端主要依靠第一财经几百名记者白天滚动供应内容,我们会把最独家、最及时的消息优先放在客户端中。”[22]
(一)《第一财经日报》媒体融合策略
1.技术融合模式及表现
(1)新的多媒体产品开发
《第一财经日报》推出了早晚报,周一至周五,每天分早晚各发送一次,5元/月。这款手机报是《第一财经日报》的数字化产品,每日选取《第一财经日报》的重大新闻,浓缩报纸的精华,以更为适合手机阅读的方式形式呈现。[23]
(2)报纸与网络融合
不仅推出付费的电子版《第一财经日报》,方便用户在网络上阅读报纸。还依托数字技术开发了功能强大的查询系统,读者可以轻松方便地查询部分历史数字报。[24]
(3)报纸与移动终端融合
无论是《第一财经日报》推出的早晚报,还是针对手机用户、iPad用户推出的专用客户端,都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报纸与移动终端的融合。[25]
2.所有权融合模式及表现
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整合了第一财经电视、第一财经广播、《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第一财经网站等旗下五大媒体,以及第一财经研究院、第一财经通讯社,实现了“第一财经”品牌所有权的融合。所有权融合后的“第一财经”,对旗下媒体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在资讯方面,整合了《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周刊》、研究院、新闻社的资讯;一财宽频,整合了电视和广播的资源;同乐坊社区,整合了这个网站与受众相关的信息资源。“第一财经”所有权融合模式让第一财经的信息资源得到了高度的整合,充分满足了受众对财经信息的多样化需求。[26]
3.策略性融合模式及表现
《第一财经日报》的策略性融合主要可以分为报纸+网络、报纸+电视、报纸+手机、报纸+研究院、报纸+报纸等形式。报纸+网络形式主要是《第一财经日报》借助网络平台1财网,推出电子版报纸,或者推出iPad版报纸客户端,实现报纸与网络的融合;报纸+电视形式体现在报纸与电视联合推出财经资讯产品,《第一财经日报》和第一财经频道联合推出的《会见财经界》,实现了报纸和电视频道的联动和节目形态的融合;报纸+手机形式体现在2010年10月,第一财经推出了“第一财经资讯手机”,专注行情和交易,为投资理财人士提供了贴身随行的理财资讯;报纸+研究院形式,2011年,第一财经日报社和第一财经研究院推出了《CBN思想云》,汇集了一周内全球业界人士的思想精粹、趋势判断,以及一些新的知识和新的观点;报纸+报纸形式,2011年12月13日,《第一财经日报》与《重庆商报》展开了内容方面的合作。[27]
4.业务实践融合模式及表现
媒体的业务实践融合模式,包含了媒体信息采集的融合和新闻表达的融合。专业财经报的媒体业务实践融合模式,主要体现出了专业财经报在财经资讯采集、财经信息的表达方面的融合,这对专业财经报的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财经日报》的业务实践融合,主要体现在媒介融合情况下,报社的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记者与编辑、报纸媒体的从业人员与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等等这些概念逐渐被淡化,因为新闻从业人员将同时具备多项职能、扮演多种角色。[28]
(二)《第一财经日报》媒介融合面临的挑战:
1.专业化能力的挑战
专业财经报面临的专业化挑战,说到底就是人才的挑战,因为专业化的核心在于人才的专业化。尽管《第一财经日报》在成立初期,在管理层和采编队伍都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化运作和采编的基础,然而面对媒介融合,这样的人才队伍还是远远不足以应对挑战的。
因此,《第一财经日报》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首先,管理层要认识到媒介融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在人才招聘和培养方面有意识地向多媒体进行交叉。其次,记者要不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采写技能进行训练和提高,成为能写、能拍、能摄的“全能记者”,编辑要对提高自己的文字编辑能力、图片处理能力、视频编辑能力以及网络编辑能力等。最后,需要延揽顶尖网络人才,提供网络平台服务和产品。[29]
2.结构矛盾的挑战
《第一财经日报》形式结构方面,存在着人才结构矛盾、产品结构矛盾、受众结构矛盾三个方面的挑战,严重影响着它媒介融合的进程。[30]首先是人才结构的矛盾。任何传媒的发展都需要新型人才,尤其是一专多能的“T”型人才更是受到传媒行业的热捧。而《第一财经日报》以传统人才为主,新型传媒人才数量稀少。这就需要在推进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人才技能的融合,注重引进“T”型人才。其次是产品结构矛盾。《第一财经日报》存在报道内容的同质化,媒介形式、接收终端、传输渠道等各个方面的同质化。各大报纸虽然都推出了电子报、手机报、手机客户端、平板电脑客户端,但在产品功能和服务上,并没有太大差异。最后是受众结构的矛盾。随着中国投资者的不断增多,具有投资兴趣却不具备专业财经知识的潜在受众日益增多。《第一财经日报》需要在受众的专业性培养方面下功夫,让潜在的“不专业” 的受众变得专业,调整好自身的受众结构,以便受众能够跟上《第一财经日报》媒介融合的步伐。
3.新技术磨合的挑战
《第一财经日报》在媒介融合方面,只是实现了概念上的融合,并未对《第一财经日报》的媒介融合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因为新老媒体之间仅仅实现了初步的互补,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还远远没有到位。无论是在传播渠道上的融合、接收终端的融合、还是内容形式的融合,都只是在形式上做到了媒介的融合。例如,《第一财经日报》推出的无线产品,手机报、iPhone、iPad客户端,基本上就是对报纸内容的精选。在这些无线产品的功能上,除了将视频添加进客户端,几乎没有任何技术上的拓展,而互动也仍旧停留在网络版的评论、分享层面。可见,在新老技术的磨合方面,《第一财经日报》面临的不仅仅是融合,更多的还是突破,一种对原有的传统媒体形式的突破,以及对新媒体现有形式的突破。如何实现突破,实现创新,而不是整个专业财经报领域严重的同质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