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运作——营销手段解读
(一)广告经营方针策略
《新周刊》最初的口号是“我们所有的努力,就为了新一点”,创刊辞中提到了要创办的是综合性时事生活周刊。这种定位的模糊和自我不确定性还体现在杂志的广告策略上。1996年8月的创刊号,在最后一页留下了一句“最好的品牌选择最好的杂志”以吸引广告商。
在坚持了22期,在溯临停刊之际,《新周刊》最终采取了主动争取市场的手段,于1997年6月选择一家香港广告公司做代理,之后成立了广告部。此时提出了“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概念,并采用质量较高的铜版纸印刷。
这次转型并未从实质上改变亏损的事实,直到三九广告资本介入,《新周刊》的品牌之路才真正开始。1998年在广州、上海、北京举行的两场媒介推介会用比较新锐的手段成功地将《新周刊》推向社会,广告效应从此彰显。
(二)品牌维护与推广
一木杂志想要持久的发展,只有利润上的追求是远远不够的,品牌的建构在媒体发展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品牌打响了才会有更多更好的广告商,也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10]。
在品牌建设方面,《新周刊》从创刊时就有了这种意识。首先是杂志定位的几次变史,都是试图为杂志建立一个特点鲜明的形象,寻求较为明晰的定位,这是一本刊物品牌建立最基本的一环。在内容上出新,所谓“新锐” 就是一种品牌,而事实证明,这个概念在市场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它抓住了当时的社会心态,在期刊市场中《新周刊》用于说“不”的态度在大多数平凡无奇,同质化盛行的杂志中也显现出“新锐”一面。树立一种形象较为简单,要真正建立品牌和维护品牌,还要靠杂志人的品牌意识和市场反应。
1.“社会活动家”:一本善于作秀的杂志
《新周刊》的创办人员在有资本保障后越来越重视杂志品牌的维护,主办演唱会、音乐会,榜单的发行活动,与其他社会组织乃至政府合作举办发布会等等,扩大杂志影响力,《新周刊》也由此得了一个“中国最善于作秀的媒体”的评价。
于1996年在周华健个人演唱会现场发行创刊号杂志,从1998年在三大城市的制高点举办了媒体推介会之后,《新周刊》的“秀场”状态一直居高不下。2000年《新周刊》在第91期《第四城》中,大胆地将成都推举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中国的“第四城”。之后云南省政府春到了《新周刊》这个平台的影响力,也与《新周刊》合作,推出云南特辑《体验之都》[11]。
2.品牌扩张战略
品牌的效应是具有连锁作用的,成功打响了一个企业的品牌,其发展的延伸产品也比较容易被市场接受。《新周刊》先后开发了《今日财富》、航空杂志《香巴拉》、为富裕人群量身定做的中产周报《时代周报》等报刊,市场反响较好。
除了继续出报刊之外,《新周刊》利用品牌及理念的影响力创办工作室,发行图书,例如《2002大盘点》《2003语录》《2004佳作选》等,此外,还有根据《新周刊》出版过的一些引起较大反响的专题而衍生出的书籍,《第N城》《向中产看齐》《中国电视红皮15》;代表“新周”理念的《私享家》《少数派》《杂志癖》;《新周刊》创刊十周年时推出的系列图书,《〈新周刊〉口述史》《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全方位解析了《新周刊》的创办历程。
3.“微时代”的《新周刊》效应
在新媒体的便捷快速、倍息海量等特点都足传统媒体无法匹敌的形势之下。新周刊成立了自己的网站www.neweekly.com,版面风格和杂志如出一辙,简洁大方又带有视觉上的美感。此外,在各大网站、论坛,《新周刊》的工作人员或者杂志的读者也为《新周刊》开设版面,创办讨论小组,建立QQ群等,通过网络发布杂志最新动态,读者交流阅读心得。
尽管有上述努力,但直到“新浪微博”的开通,才真正为《新周刊》在网络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有评价说,微博的流行最大的受益者是新浪和《新周刊》,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在“微时代”来临之际,《新周刊》也顺势推出了“2010网络生活价值榜”主题“围观改变中国”。
(三)直面市场和受众的发行
杂志的发行渠道主要有邮局发行、发行公司发行、自办发行等等,大多数杂志采用零售、订阅以及赠阅相结合的方式。邮局发行一直是杂志发行的主要渠道,但是“邮费合一”的方式成本较高,邮局网络比较单一,杂志延期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因此《新周刊》在创办初期就决定走市场化的发行方式。
1.定点城市自办发行
当时的投资方三九集团想建立一个独立的文化产品的销售网络,一次性在22个城市建立发行部,《新周刊》的主要目标是全国一、二线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而不是实行全国覆盖。
《新周刊》的发行人员根据杂志的定位确定木标对象——白领阶层,主攻的地区、地点,细致到城市的街道、商超和机场。《新周刊》成功地被推向市场,展现读者的面前,杂志发行量最高峰的时候曾达到30万。
2.邮局订阅与网络订购相结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受众阅读习惯的转变,一些提供网络订购服务的网站开始兴起。如网民通过“北京浏览网”“上海蜘蛛网”等网站可以订阅《新周刊》,这种方式改善了原有期刊的销售方式、结算发行、物流传输等过程,从订阅到付费一切手续皆可在网上进行,免去了去邮局办理以及排队等候的麻烦,节约了成本,也为直销无法覆盖地区的读者提供了订阅的新途径[12]。
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也开始倾向于用电子产品阅读书籍报刊,《新周刊》电子版,《新周刊》IPAD客户端也是这些读者的选择之一。
3.针对目标受众群的订阅
《新周刊》的目标受众是中产阶层,这一受众群体特点是消费能力强,消费品位高;有固定的工作,工作场所集中在各大城市的写字楼,同时这部分人群也是出行计划较多的人群。因此,《新周刊》就有针对性地选择京、沪、穗、杭、渝等城市的各种高档消费场所和写字楼安排杂志赠阅,同时各大机场也是赠阅的重要目标地之一。赠阅不但便于杂志的读者阅读,也能够更多吸引原本没有购买杂志计划的受众的注意和阅读,变相地宣传了杂志和进行广告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