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性与文化使命中完善大学育人的文化功能

二、文化品性与文化使命中完善大学育人的文化功能

无论关于文化的界定和理解怎样众说纷纭,文化作为后天获得的经验性体验,就是一个特定社会或特定群体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作为人类的本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文化显然具有人为的性质。大学文化不仅是关于大学生活(最基本的是“教—学”生活)的一种反映,而且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先进代表。如果大学不能在文化上实现自主性的存在和变革,而是以媚俗的取向说明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及其以功利化的教育目的公开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辩护。那么,作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大学文化似乎只能被动适应外界的变化,而不是主动地引导和促进社会的变革。如果那样,敢问大学精神何在?因此,大学要找回自己的精神,而其精神的找回还必先立足于大学文化品性和文化使命的重塑。

(一)在塑造大学的文化品性中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大学的品性,主要指的就是大学的文化品性。大学的文化品性从何而来?大师蔡元培先生有言在先,“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种高深,并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意思,而是指大学所传授的知识、学问、思想还未在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成为常识或确定性认知,需要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知识的发现,抑或生产、发明,抑或创造,这些知识、学问、思想本身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探究后方能掌握和传授。这是大学的一个重要品性。因为这个品性,高等教育内在地具有两个基本内容或任务:“教学”和“科研”。教学是对知识、学问、思想进行创造性传授的过程,而科研本身就是对知识、学问、思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大学的文化品性在于出新的思想、出真的思想。

大学还有何文化品性?从“育人”这一基本任务看,育人包含对人的思想素质和行为才能的引导与塑造。要特别说明的是,“育人”与“培养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大学是造就人的地方,如果说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化”,那么大学的文化就是造就人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关注人的外在行为能力,而且更注重人的内心灵魂。如果大学的文化失去了直面人自身内心世界的品性,以专注于对自然界的改造而忽略了对人自身的改造,忽略了对人的心灵、信仰、理想与信念的塑造,我们实难说出大学的文化品性。

(二)在确立大学的文化使命中体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是科学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源头;大学是文化积累、交流、繁荣的重要阵地,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文化选择与优化并形成民族文化气质的前沿动力,不断开辟文化的先进性方向并引领文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是大学塑造了社会的文化标准,而不是社会的文化标准塑造了大学的文化品性。如果大学对社会文化标准的塑造体现在其对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那么,大学的文化使命就是塑造社会的文化标准,这种标准不是外来的也不是借来的,而是在民族文化的胞胎中孕育的。

因此艰巨的使命,大学以其文化作为(而非其他作为)在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建设了知识、思想、信念的基础设施,从而也奠定了一个国家现代崛起的基石。可以说,每一个伟大民族或国家的崛起都拜其一流大学崛起之功。这些一流大学对其民族国家的首要贡献在于其确立的文化标杆、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它们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维系、承传和变革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大学担当确立文化标准的使命,必然要求大学生在观察人生与社会之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以“现实性的理想”来审视我们周围世界发生的现象。如果大学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总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标准”来度量自己的价值,构建自己的价值观,规定自己的生活意义,那么大学提供给社会的顶多是没有胸怀的所谓社会的“适应者”,而不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人”。中国的教育有着很长的历史传统,现代意义的大学却是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虽然我们借鉴了西方大学的文化标准,但中国的大学必须植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中,塑造中华民族复兴与崛起的文化标准,这是当代中国大学所必须承担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