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重要资源
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说明我们党对创新内涵的认识已达到新的历史高度。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红色文化充满了创新的活力,也透射出创新型思维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需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而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全社会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增强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们正处在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可以用高科技、高速度、高竞争、高风险和高创造等“五高”来概括。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具有不受资源稀缺限制的优越性。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这样一个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方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取决于创新能力。知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素质,要求个体敢于创新,善于挖掘自身的潜力,树立不断学习的信心,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和自身价值。知识经济期待每个个体能充分认知自身价值、增强自主性、培育能动性、发挥创造性、发挥能力本位,更好地促进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因而,面对这样的时代,我国必须以积极的姿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战略高度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但从我国具体国情看,我国经济发展出现良好态势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的创新能力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依靠创新,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和拥有科学思想的人才,增强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
(二)红色文化充溢创新的活力
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联系及内在本质,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前所未见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也是人类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蕴含着创新型思维。为了完成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党结合当时中国社会具体情况,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开展工作,在经济、军事、路线方针、制度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理论成果并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立国之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教条,敢闯敢试,这些构成了红色文化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创新内容。
(三)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意味着发展。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活动必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如创新意识、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等等。不人云亦云,不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不墨守成规,不僵化呆板,敢于打破原有条条框框,探索新的规律和方法;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敢于发问……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创新精神的有无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
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坚定人们的创新意志。创新精神需要坚定的创新意志。创新是探索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探索别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并且有新的发展。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深度开发和发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层发挥。创新是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也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它需要个体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创造性学习、创造性研究和创造性工作需要创造者付出艰苦的劳动,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敢于探索的勇气,特别是在创造者接近创新目标的关键时刻,更加需要这种勇气和毅力。因而,创新精神是人的一切创造获得的动力源泉,没有这种源泉和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活动。传承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无疑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营造创造氛围,培养人们勇于创新的品德。树立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是培养人们创新精神的基础。思想意识决定行动,社会氛围影响行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将创新意识深深根植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内心。但是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保守和好古的文化传统,给人们留下了稳健和守成的心理积淀,开拓、冒险和创新精神不足。这种保守的文化因素与文化心理同现代开拓发展、改革创新的思想意识不相符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创新精神的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传统虽然有一些优良的传统需要发扬,但也有因循守旧和平均主义的积习妨碍了创造和开拓。“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非议冒尖者的现象仍然存在。倘若这些深层次积淀的文化因素不解决,便不能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而没有一个良好的创造性环境,就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通过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唱红歌、阅读红色经典、聆听红色伟人和民族精英的革命故事等方式传承红色文化,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红色精神,切实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有助于营造创新型文化环境,铸就创新意识,提升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激发人们的创造智慧和创新热情,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鲜明的个性。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看,个性是现实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在个体身上体现出的独特性,其结构内容包括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特性。创造性是人的个性或者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是个人独立自主性、自由自觉性、能动性和积极性的最高程度的表现,创造性是人在对象性活动中作为主体具有的主体性的最重要标志。具有创造个性特征的个体,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有着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细致敏锐的洞察力,对发现新事物和创造活动有着强烈的情感倾向。人的个性与创造性紧密相连。人的个性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现实的环境中进行并且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外部条件。通过推动红色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等活动,形成弘扬红色文化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使人的个性和价值取向向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红色文化教育是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教育人们,对人的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导向保证作用。此外,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能够为人的创造性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