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应用中的制约因素
(一)重就业轻素质的教育模式弊端
河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涉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方。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主要的被教育者,由于就业压力大,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考研、考证、兼职上,认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多与薪资有关,很难静下心来思考理想和信念。加之当前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在为大学生打开了广阔视野的同时,低俗、拜金文化也一同涌入,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红色精神传扬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则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教育者,为提高专业就业率,将更多的教学时间偏向专业课和专业实践,投入更多精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投入时间有限。除此以外,教授思政课程的教师,出于安全、方便的考虑,更倾向于理论教学,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意识淡薄,很难运用河北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案例或红色影视剧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受资金成本制约,也较少组织学生去西柏坡纪念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爱国情感教育。因此现行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趋于边缘化,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较少得到认可。
(二)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利用不足,还主要是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和课上革命史的讲解来开展,方式单一、内容老套,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育效果不佳。比如,为了完成思政课程教学实践,带领学生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虽然具有一定的红色教育意义,但是学生仅仅参观一次革命遗址、遗物,只是对事物本身产生一定的感知,印象并不深刻、也没什么吸引力,因此对于西柏坡真正的精神内涵很难理解到位。如果可以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平山县山村走访老战士、老支书,从他们嘴里听到的历史就更为鲜活,顺便帮助农民老乡干干农活,让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艰苦,这才是真正的“深入群众”,教育效果可能就更为理想。
(三)缺乏红色校园文化氛围
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一些高校还缺乏红色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不到位。在红色校园文化管理上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政授课教师、学校团委、辅导员、校史馆共同配合,然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尤其是缺乏对校情、校史的深入挖掘。比如石家庄地区的大学,可以结合西柏坡精神和革命史料设计类似于“西柏坡革命史”这样的校本课程,从而深化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另一方面,校园红色网站作为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河北许多高校红色网站还未建立起来,已经建立的红色网站也存在建设水平不高、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减弱了红色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因此下一步就需要高校集中力量、多管齐下解决问题,真正将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