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群众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二、对人民群众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所以,要对人民群众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群众性实践活动,从而让红色文化走进群众,既为群众提供精神营养,又为红色文化提供发展活力。

(一)对人民群众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群众。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增强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并以更加积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投入各项工作中。但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中,社会阶层分化,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甚至一些弱势群体,对此如何处理;如何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当地人一样的社会待遇,受到尊重和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更高,更渴望融入城市,如何让他们顺利融入城镇,避免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过的大城市大贫民窟式的“城市病”在我国出现;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少数人占有社会绝大部分的财富,如何解决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持续存在不仅影响了城乡社会的和谐稳定、城乡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且影响了广大群众对我们党的认同、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制约了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凝聚力量办大事这一优越性的发挥,不利于凝聚人心,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说明必须对人民群众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增强国家凝聚力。

(二)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群众性实践活动

恩格斯曾说过,意志自由“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在与其他各种思想交锋中必定能够胜出,为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必须将其融入人们的日常活动之中,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群众性活动,让群众在生活中更好地感知和领悟它的巨大魅力,引导人们自我教育,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首先,要注重利用重大节庆日组织广大群众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开展宣教活动,激发人们的情感认同。借助“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革命纪念日、国际性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特别是将组织广大群众瞻仰红色文化基地、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场所,同入党宣誓等神圣活动紧密结合,创造神圣的教育氛围,有助于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化国民的爱国意识,培养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其次,公益文化机构要注重开展群众性红色文艺活动。各种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应当发挥优势,开展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文艺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寓教于乐的文化服务,把红色文化的基本精神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要求公益性文化机构免费对外开放,为人们接受红色文化精神的洗礼创造更好的条件。

最后,在我国设立“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开展公祭人民英烈活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法定的阵亡将士纪念日或者烈士纪念日,并且巧妙利用这些资源。这既是祭奠先人的需要,又能教育当代人,使他们在这种神圣、庄严、肃穆的社会氛围中接受心灵洗礼。这些对于我国如何让人们不忘英雄人物、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红色人物和英雄模范是红色遗迹、遗址、文物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博物馆、纪念馆等也是后人根据英烈生前的创造进行整理间接创造的。爱国为民、清正廉洁、创新思维、艰苦奋斗等红色精神是红色英烈在前仆后继的革命生涯中创造的,并深刻地注入我们的民族意识中,成为伟大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开展群众性公祭英烈活动,进行群体感化,无疑升华了红色文化的精髓,也是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和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草根文化、网络文化等严重冲击了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和崇高性,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在网上被随意恶搞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群体感化,对红色人物哀悼追思,就会使人自发产生对红色英烈的敬仰和爱戴之情,自觉抵制种种戏说、解构红色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行为,在多元文化中选择红色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