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教育时效,促“实践选题”转“行为习惯”

二、延长教育时效,促“实践选题”转“行为习惯”

“红船精神”融入思政课,不应是简单的课堂融入,更是一种课外实践活动的融入。目前,思政课中“红船精神”与当代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所以,“红船精神”融入思政课,应从课上延伸到课外,延长教育时效,在实践中学习“红船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

在针对当代大学生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入融合“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应当在做好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讲解基础上,设计和呈现具备恰当性和合理性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任课教师,要在具体开展的实践性课程教学环节选题设计工作过程中,充分贯彻“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并且关注和回应我国大学生学生群体在自身学习成长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实际情况,以及实际提出的基本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任课教师要致力于在“红船精神”的教学讲解过程中,立足实际遭遇的多元化主客观情况,最大限度地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工作,支持大学生学生群体通过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积极参与,树立和秉持在日常化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贯彻践行“红船精神”基本理念的主观意识,获取和实现自身最优化的成长发展。

首先,强化思政课顶层设计。“红船精神”融入思政课,应更多地将理论学习转移到实践学习中,为此应做好思政课的顶层设计,由基层党组织、高校、科研研究所等共同合作,切实制订合理有效的实施方案,做好思政课的设计规划工作,从而实现对“红船精神”的显性和隐性教育。正如思政课相关的实践课题设计,将“红船精神”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学习,更能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要借助于适当形式的业务培训引导手段,支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任课教师在日常参与、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做好理论知识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相互结合,注重将“红船精神”在具体设计实施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过程中加以贯彻,引导我国大学生群体能够持续实现针对“红船精神”基本内涵的深入理解,并深入分析日常“红船精神”情感认同的条件,增进领悟“红船精神”的价值和独特魅力,进而做到让精神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实现理论上的培育教化到言行中的自主践行,从高深的官方思想到大学生自觉的固定习惯。

其次,积极开展思政课调研。通过实践调研,帮助大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红船精神”,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体现。以浙江金融学院为例,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为广大大学生思政课的实践学习提供平台,让当代大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把握自己,在社会调研和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律自省的意识,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进而实现自我提高;在实践的经验感知和情感认同中,自觉地感悟“红船精神”对实现当下美好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将其逐渐转化为大学生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最后,撰写思政课评价报告。任何理论课的学习,都不单单是学习,更是学习之后的总结评价与应用。在“红船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在学习后撰写思政课实践活动评价报告,总结“红船精神”表现与应用实践内容,鼓励大学生用鲜活的案例深入书写“红船精神”,从而提高“红船精神”的感染力,使得“红船精神”的本质和内涵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价值要求和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以主客体熟悉的和众人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在“红船精神”研究和传播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和时代紧密结合的现实问题,以此来作为推动“红船精神”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切入点。例如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90后”青年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挺身而出的“逆行者”精神充分见证了新时代弘扬“红船精神”的生动实践。精神实质贵在践行,主动积极践行“红船精神”,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并潜移默化到生活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