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发挥的因素
(一)“微时代”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缺乏对信息的正确筛选
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自上而下的僵硬式灌输,因此在“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转变显得尤为突出。信息的多元化,影响了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硬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转变成灵活的多媒体教学,交流式教学也逐渐开始走进课堂。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除了课堂教育,课下几乎不存在其他方式的学习和教学;在“微时代”背景下,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的获取,从而获得相应的思想教育内容,但是这些信息并非都是正确、健康的,其中充斥着大量不健康且错误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对于思想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仍然处于形成阶段的受教育者而言,由于没有完全正确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加上网络或平台本身也并不存在信息筛选能力,这些受教育者很容易受到错误及不健康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思想政治观念,从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发挥。
(二)“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导向作用发挥不足
在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方式以及其自身作用都非常明确。伴随社会的发展,传统死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受到了“微时代”的严重的冲击,新时代的受教育者更倾向于通过微电影、微视频、微信、微博等方式来学习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其教育方式仍然止步于日常课堂教学。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习惯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对于“微时代”下各类“微传播”方式并不熟悉,并不会通过这些“微传播”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建立相应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之后,无法有效利用平台优势,只是对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编辑和发布,等同于让受教育者换个方式“看书”,并没有真正发挥“微传播”优势。这一问题很大限度限制了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导向作用的发挥。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不乏有一些年轻的成员,他们熟悉并热衷于利用“微传播”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面对“微传播”复杂的信息交流以及舆论力量,这些工作者们本身的思想、心理也受到了冲击,有些思想意识程度不高的教育工作者们很容易在思想上受到影响,并且动摇,从而影响其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导向作用的发挥。
(三)“微时代”背景下网络多媒体发展带来的娱乐化加重
就“微时代”本身来讲,人们可以即时将所见所闻以及所想编辑成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并传送给任何人,实现相互交流。而越来越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逐渐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随意化、娱乐化。在当前“微时代”发展环境下不难看出,“微时代”所代表的是更具简洁化、生活化、娱乐化以及草根化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对于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少有涉及,许多新闻或信息为了适应当前时代变化和大众需求,开始转变原本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内容设置,转而添加越来越多毫无学术概念的娱乐性信息和新闻,使得“微传播”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尴尬。同时,在“微时代”信息飞速传播条件下,繁衍出了大量以娱乐为主的应用软件和程序,这些娱乐性的软件和程序将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以及受教育者都吸引过来,使其沉迷其中,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和学习,从而无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在“微时代”背景下得以发挥。
(四)“微时代”背景下话语权的过于自由化
在传统社会环境下,言论自由始终是在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下的言论自由,通常都是社会共同价值观的体现,而“微时代”为大众提供了言论的新空间和新平台。在不需要真实信息验证的微平台上,人们可以“充分发挥”其言论自由的权利,畅所欲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或者微平台都无法对这些言论进行阻止和筛选,从而在“微时代”发展环境下,很容易丧失话语权。
尤其是在一些思想观念“超前”的人们面前,一些人充分利用微平台“微传播”的力量,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领袖”,用自己的思想政治观念影响他人。假如这些思想政治观念都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也罢,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许多“思想领袖”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刻意地将一些极端的、歪曲的思想进行美化和学术化,使得真正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面前十分被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而言,在其未接触到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很大可能会受到这些错误舆论和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思想政治观念,影响其发展;或者由于两个不同观念,质疑其本身所学习的正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些都阻碍了“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