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精神内核,促“精神实质”转“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是当下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基本话题,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式,其主要由实践思维、批判思维、历史思维、人本思维等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思维方法组成。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作为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船精神”,蕴含着首创、奋斗、奉献、担当、为民、创新等精神实质,深挖其精神内核,将“红船精神”研究制度化、常态化,并主动与党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建设史、中国梦等知识有效对接,并赋予其时代价值,能有效帮助大学生运用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转变为良性积极的“思维方式”,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首先,“红船精神”与“四史”教育对接。“红船精神”本就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积淀,将其与革命历史相结合,更能体现出“红船精神”的精神内涵。以“红船精神”的科学内容为引子,实现思政课的知识点内容再造。对接“四史”,即强化党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建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在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任课教师基于历史性回顾分析的方式,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讲解介绍“红船精神”的形成演化过程、基本内涵,以及在当代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综合影响价值,在提升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红船精神”的认识理解全面性和深度条件下,赋予其全新的思维方式。以“红船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起点开始,深刻阐释以马克思主义为强大理论指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壮大,由失败走向胜利70多年的苦难辉煌,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客观认识事物、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思维。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奋斗史中,领悟党带领人民面对重大挑战、重大问题、重大风险中敢于斗争、敢闯敢试,正确处理周边各种复杂关系的哲学思维和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思维。从以上“四史”的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广阔的,历史、国际的大战略视野,形成“三观”的大格局、大胸怀和大志向,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
其次,“红船精神”与中国梦内在联系。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提出“红船精神”的同时,在定位上将“红船精神”提升至“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高度。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自我们党成立之日起,蕴含着强大力量的“红船精神”就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了无穷精神动力。同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红船精神”以其奉献精神逐渐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因此挖掘“红船精神”与中国梦的共生逻辑轨迹,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成功之匙。由此可见,将两者由来已久的内在相通性加以充分融合意义重大。在结合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开展“红船精神”相关知识理念的教学及解疑答惑中,引导和促进当代大学生群体能够在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的指导、支持条件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本思维和天下大同的全球思维,自觉主动地参与介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过程,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作出努力。
最后,“红船精神”与时代价值相融合。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和新挑战。“红船精神”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产物,在新的时代要为大学生所接受,就必须对其具体化和时代化,使之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中,发挥其时代价值。思政教师应按照习总书记的“六个要”的要求,主动探析新时代“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主动与当下事件和人物结合,实现“红船精神”与新时代新任务的有机接轨。要向大学生讲好中国好故事,尤其在当下要讲清抗击新冠肺炎的故事、抗洪救灾的故事,讲好新时代楷模张富清、排雷英雄杜富国等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引领大学生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从中感悟奉献、立党为公的精神实质。让阅读、故事助力提升当下大学生“三观”,实现思政教育的再创新和再提高。在当今世界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在西方世界对我国“颜色革命”强化的新时期,用“红船精神”增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针对性,给予大学生政治上的培育,为当下大学生解惑释疑的同时促使其树立复杂环境下分清主流、支流,正确面对大是大非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