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红色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支撑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石。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新文化形态,本质上是我们党倡导和推动建设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结晶,而且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更加强劲的时代魅力。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为近代中国植入了一种崭新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也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客观上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一整套理论思维模式,也使中华民族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同样,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并引领时代潮流,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和理论发展。红色文化的生动实践,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先进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敢于胜利的革命信念,推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正是在红色文化引领下,我们党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第一次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红色文化成为孕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化高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通过整风形式加强党的建设等重要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文化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贯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过程。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必然性,使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尊重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史,就是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引导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红色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民族文化,是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集中体现,既有特定条件的特定内涵,又富有价值永恒和与时俱进的普遍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红色文化见证了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并结合实际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程,蕴藏了丰富的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直观生动,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助于广大群众在实践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首先,红色文化是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方式。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俗化、生动化、形象化的工作做得不到位,存在照本宣科和空洞说教多、联系实际和宣传形式少等问题,缺乏生动活泼、群众乐于接受和喜爱的方式来创新理论传播,导致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吸引力日渐式微。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通俗化、生动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天这个物质生活富裕、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社会里仍然如此。每一首红歌、每一处红色遗址、每一个红色经典故事都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的伟大业绩,铭记着一段历史,体现了一种精神。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活动,不管是全国范围内的活动,还是地方省市组织的中小活动,抑或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活动,综合运用电视短片、现场串讲互动、背景音乐等形式,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大道理与小节目的有机统一,生动形象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义力量和人文关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真、善、美,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此外,近年来出现的红色经典改编热潮,融入了时尚元素,推出红色主旋律影视剧;为配合红色旅游,各地纷纷利用新媒体建立红色网上纪念馆,正在开启红色文化的网络之旅。实际上,通过各种各样的红色文化传承活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到了从灌输式的说教到渗透式的感召、从单向到双向互动、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实现了从抽象枯燥向生动、感性、趣味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