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在于其效用性,资源的有用性、稀缺性等属性在红色文化资源中得以体现出来。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精神高地和价值支撑。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价值,需要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打破行政区划,将以往单一分散式的开发改为集约型、整合式开发,加强区域合作,避免红色文化成为“闹市中的孤岛”,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优势。
(一)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绿色生态有机整合
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既要靠“红色”吸引人,又要靠其他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辐射能力,带动相关景区及沿线的开发,特别是与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景区相结合,实现从“完全红色”向“以红为主,红绿结合”转变。我国革命老区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0多个县、市、区,多数是山区和丘陵地带,绿色景观、生态环境优美独特、清新自然,有的革命纪念地还是国家级或者省级风景名胜区。开发红色文化应以红色为基调,把爱国、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体现红色人文精神,又要以绿色生态为补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附近的自然资源,打造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资源结合的知名品牌,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发挥先进红色文化温润人、滋养人的作用。享有“革命摇篮”和“绿色宝库”之称的井冈山利用独具特色的“红”“绿”资源优势,提出了“红绿结合旅游兴市”的战略,推出了许多“红”“绿”交相辉映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成为“红”“绿”结合、整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
(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在我国众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不是所有的景区都像绍兴、井冈山那样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来说,那里的民族风情、民俗民风也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极好结合点。民俗文化是以物质、口头、行为、风俗等非官方、非正式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文化,是一种文化意识,更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上升为更高层次文化体系的基础。众多的民俗事项当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那些对人类社会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并将长期存在的部分才能够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文化。
在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环境下,挖掘与红色文化资源相随相伴的民俗文化,把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和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实现“红”“古”结合,形成古今相映、雅俗共赏的新格局,便于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育人的实效性。
(三)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
区域联合就是进行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加强区域红色文化合作是实现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和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区域联合,第一,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调控,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防止条块分割。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政府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导作用,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公平竞争、机会均等、利益兼顾的协调机制,消除地区市场壁垒,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以实现利益共享,避免盲目、过度竞争。第二,要整合规划,树立大旅游、大市场的理念。把全国作为一个系统,各地红色文化作为分支。统筹兼顾不同层级的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文化产品在市场上自由流动。
(四)形成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的合力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作用,需要形成一股合力。对此,第一,要建立党委宣传部门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成立专门的联合开发协调领导机构,积极建立以研究中心、研究所为实体的开发联合体,为红色文化整合开发提供组织保障。第二,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高校、企业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全员性保障体系,建立以文献研究室、科研院所、高校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和政策硏究室研究人员等为骨干的研发队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与专业研究人员在红色文化开发利用及研究中的作用,形成联合研发、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第三,切实利用好研发力量和社会力量,开辟一条内外结合的渠道,形成集科研、新闻出版、宣教、影视、理论和网络于一体的整合开发的道路,促使红色文化开发取得整体社会教育作用。总之,通过对各地红色文化整合协调,加强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实现各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共享互补,才能增强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