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红色历史剧影视作品在高校传播的意义
用影像记录将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红色故事鲜活再现,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精神内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北的“红色”影视作品便已经出现在荧幕上。21世纪是媒介融合的年代,传统媒体和数字化媒体交相发生作用,广泛地吸纳着各个层面的受众。在国家对主流文化高度重视的今天,尤其是在我们建党一百周年的关键时刻,红色影视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高峰。2021年一部红色影视剧《觉醒年代》脱颖而出、火爆全网,在各大网站评分达到了9.5分。该影视作品以其精良的制作、演员精湛的演技、神形兼备的完美选角、事无巨细的细节处理和流畅利落的叙事风格深深抓住受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心,取得巨大成功。很多高校在热议这部剧的同时把电视剧片段穿插在了思想政治课教育中,学生们反响热烈。无独有偶,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平原烈火》《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刚》《狼牙山五壮士》《敌后武工队》《地道战》等多部表现河北人民英勇抗战的红色经典作品同样为燕赵红赋予独特的含义,展现出了燕赵儿女的精神风貌。
(一)教育引导大学生
影视作品自诞生之日就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一些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史剧影视作品,其对传播正确的政治文化,宣扬主流价值观,传导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河北红色影视剧《太行山上》,由省委宣传部、邯郸市委市政府、燕赵众合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邯郸广电传媒有限公司、涉县县委县政府联合摄制,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精心创作的重点剧目。该剧全景式展现了在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八路军在太行山区、冀南地区坚持全面抗战、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光辉历程,真实呈现了刘伯承、邓小平率一二九师首战阳明堡、出击神头岭,再战响堂铺、伏击香城固等经典游击战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9000将士进涉县、30万大军出太行”的壮阔历史画卷,阐释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民为邦本”的核心理念。这些历史情景的再现更加让人体会到依靠正确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也通过历史再一次有力地证明,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英勇奋战的结果。这些都体现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的重要性,有利于大学生重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大学生面临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的现象。而优秀的史剧影视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是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的忘我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例如有一部影片曾经感动了很多人,它就是《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发生了大饥荒,人民生活困苦,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在此背景下,周总理来到河北邯郸的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中与当地百姓发生的故事。影片中的情节,让观众再次感觉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伟人的情操;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我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优良作风。这些影视剧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让广大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接受了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从而能够自觉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教育之中,有益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宣传河北形象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的土地养育了无数英雄儿女。自古燕赵侠士之风的河北人,敢于舍家为国,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段段英勇不屈、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故事,涌现出无数前赴后继的抗战英雄。比如杨成武在易县、涞源一带指挥的大龙华、雁宿崖、东团堡等山地歼灭战使敌闻风丧胆,全国民兵战斗英雄李殿冰等把麻雀战运用得最为出色,民兵爆炸英雄李勇等开展的地雷战,冀中平原保定清苑区冉庄等地民兵创造的地道战等,都为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电影、电视在传递红色资源的同时,展现了河北的山川河流、城市乡村、风俗习惯,这在无形中塑造着地域形象,与文化宣传和经济发展形成了相互助力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