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基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念的科学界定,它为本书的论述提供最基本的理论支点和范围,且清晰地指出论述过程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辨析相关概念,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定义、要素和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内涵
本书中的机制,是指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各种要素连接方式体系、管理制度和工作方式等。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科学界定,许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管理论说,是根据某一目标的指导,以一定的驱动力,在某些机构的联合协调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的整体优化。制度论说,其系统需要一个可行、稳定、规范、可遵循的规则和条例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谁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固有结构理论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组成元素的总和,是有关职能耦合,是有规律的运行的动态过程的某种方式。以上学说,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全普遍接受的定义。
梳理各种不同的观点,辨明其共性与个性,以便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形成和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而形成的联系和运作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和模式,首先应该知晓其运作的基本原则和运行构成要素之间的状态,还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和其他系统之间的交互操作和其他互动程序的原则。可以用以下三个方面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构成其所有相关因素的总和;二是耦合功能,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衔接、协调运转,而且还取决于各种因素的改善;三是按一定的方式运行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律。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含义的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实体性要素与衍生性要素。
第一,实体性要素。主要包括教育主体、接受主体、社会环境。教育主体主要是指担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组织和个人;接受主体主要指在校大学生;而社会环境,又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社会现状,包括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社会心理和社会媒体,社会风俗和社会道德等。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对接受主体直接产生影响的环境,如校园文化等环境。教育主体、接受主体和社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这三个方面又是相对独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效果也是通过这三个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和效果的实现过程中,这三个要素的作用又各不相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主要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内容和方法,并且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但接受主体有时也是被动的,受教育主体和环境的制约,而环境也是人类的社会环境,直接受人类的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二者直接影响教育者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和管理,是动态反应中的功能和效率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衍生性要素。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力量,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健康发展的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实现机制整体运行的目的,取决于不可缺少的基础保证和运行控制的好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以服务为经营宗旨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的有效途径,是最佳的营运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运作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成效的一个重要保证;为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设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及工作人员、有效的规章制度、资金和设备,等等。
以上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有机整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中,这些元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各种元素的地位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整体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特征
特征是事物所具有的特殊或特出之处,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行创新研究,必须从机制本身的特点开始着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能够主动地、不断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客观情况变化的需要,是人们深化思想认识过程变化的需要,必须经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首先,我们必须掌握包含科技含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其次,借鉴管理学领域的现代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并且大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教学设备,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目标性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目标,不仅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还充分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操作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最优化。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向,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进行根本目标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是行之有效的。
3.整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无论其在系统内或外部环节的工作,都必须是协调一致的,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才是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实现预期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整合功能,能够协调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巨大的凝聚力,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的综合效应。同时,整合性也体现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平衡作用。在创新机制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运用各种方式、手段和相互制约的各种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形成整体力量,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4.全员性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多个子系统,如高校领导干部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工队伍对学生的教育等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一个全员性的,多维式的庞大的系统。在建立机制的过程中必须把教师、领导干部、辅导员、辅助人员等众多因素全部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全员参与的整体。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协调好双主体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个人和家庭之间的互动、个人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成绩、管理好学生、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
5.渗透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渗透性主要体现为在它的运行过程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给接受主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马克思曾指出,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因此,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现实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现实基础,可以防止过分夸大了个人意识的作用的现实,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环节的渗透机制的内容简单生硬、虚伪。
6.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实践性,主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应现实针对性和操作性。随着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上,力争把理论思想问题与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这样可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