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红色文化产品

一、创作红色文化产品

精神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必须重视发挥精神产品的社会教育功能。要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丰富其内容是根本。对于当今红色文化产品受到恶搞、解构的现象,我们要重视和规范红色文化经典的改编,把尊重原著的核心精神与引领大众的精神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出新的红色文化精品力作,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一)规范红色经典改编

红色经典是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它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元素和基本载体。红色经典改编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对于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改编红色经典需要尊重原著核心精神和大众的认识定位,在适应中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注重育人的隐性化和实效性。

第一,红色经典改编要尊重原著的核心精神。红色经典真实记述了我党我军的光荣革命历史,生动描述了无数革命仁人志士的英勇奋斗和宝贵创造,凝聚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想主义光辉、爱国主义情怀。因此,改编红色经典的根本前提就在于尊重红色经典。在红色经典改编过程中,必须把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深刻把握红色经典原著的核心精神内涵和基本价值意蕴。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和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坚持尊重原著的核心精神,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人为地扩大作品容量,稀释作品思想,用新、奇、怪等方式糟蹋红色经典。

第二,红色经典改编要注重引领人的需求。优秀的精神作品在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和态度,能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产品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引导到正确、高雅的轨道上,抵制和消解当今社会的歪风邪气给人民精神和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具体而言,改编红色经典要尊重人民群众的认识定位和心理期待,比如,对待中老年人,红色经典改编要把握这种长期形成的稳定集体记忆和强烈怀旧心理,适当保持老照片似的“褪色”基调,能够让他们重温和回味历史;对待广大青少年,红色文化改编可适当加入一些富于现代性的“彩色”,使红色经典重新焕发出新时期璀璨的光芒。

(二)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红色经典产品

历史充分表明,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文化作品,都做到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而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仅仅为了单一的应景配合而生产出来的产品,早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里。21世纪,红色文化经典作品的创造必须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弘扬主旋律,深入了解受众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摆脱过去的谨慎叙事和严肃说教,才能让人们铭记鲜活的历史,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美国好莱坞电影畅销全球,有媒体称好莱坞电影是“铁盒里的大使”。这种影片之所以受到大众的欢迎,就在于它善于抓住受众的共生心理,在“隐性”状态下传播其价值观念。

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并赋予其时代价值,从而塑造出当代人喜爱和认同的“红色人物”形象,使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不竭的前行动力,保证先进文化的“红色血脉”生生不息。红色文化产品要得到年轻人的认同和接受,可以通过对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包装、设计,注入一些时尚元素、偶像元素,使其富有时代感,才能让当代青年更好地感受到昔日先辈的所思所感所行,打破时代隔膜并产生心灵的共鸣。比如《恰同学少年》《建党伟业》《觉醒年代》《长津湖》等以“全明星”阵容或“青春”为号召,为我们探索了一条承接传统的创新之路。那种平实、平易的叙事表达方式和青春靓丽的唯美风格,既坚持了“红色文化”的基本立场,烘托出红色文化精神的崇高内涵,又显示出“发乎情止乎礼”的审美特征,有效地满足了受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这样,红色影视剧坚持观赏性与故事性的统一,在还原革命历史的同时增强剧情的吸引力,避免“政治说教”,打破以往“高、大、全”的脸谱化,深刻挖掘和充分展示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了红色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促使人们在多元多样文化中自觉选择红色文化,使其育人作用得到了很好发挥。

总之,创新红色文化内容,规范红色经典改编,创作新时期红色精品力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这不仅不会冲淡神圣庄严的红色历史,不会冲淡人们心中那种敬仰,反而使历史在可亲、可感、可触中给人们带来更深刻的震撼和更真切的感受,对那段岁月的崇敬之情、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从而涤荡思想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