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三、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既表现为事业形态也表现为产业形态;既具有凝聚民族精神、教育人民、维护社会稳定、引领风尚的属性,又兼具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利益的属性。红色文化也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所以,要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切实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第一,红色文化育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人的需要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方向发展。“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贫乏和精神空虚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红色文化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发挥先进文化引导作用,不管是通过发展红色文化事业还是开发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凝聚民心,鼓舞志气,塑造良好风尚。这就要求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遵循自身的基本规律,不能够将市场经济规律扩大到整个社会特别是文化领域,要警惕金钱货币成为衡量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唯一尺度,防止商品关系的“越位”而产生“劣红色文化”“伪红色文化”,尽可能削弱和避免市场经济世俗性、功利性对红色文化宣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二,红色文化育人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效益。实现红色文化育人价值不仅在于如何通过红色文化的宣传让人民大众获得美好愿景,更在于通过文化民生来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政治权利获得切实改善和加强。利益与人们的思想行为密切相关,利益支配人们的行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但“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理论不仅要反映现实,“实践唯物主义者”还必须通过实践改造现实世界。红色文化作为满足人们多样性、多方面、不同层面的精神消费和精神需要的产品,具有商品的属性,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而红色文化经济效益的发挥,让人们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有助于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释放。“购买优秀文化产品的人越多,受教育的面就越大,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也就越广泛。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是空的。”人们根据自身需要主动购买不同的文化产品,出版红色报刊书籍连环画、观看红色影视剧、红色艺术品收藏等等,便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克服“旅游异化”现象,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重视把旅游作为人们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这种更深层次的意义,并与促进当地居民就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结合起来,使当地居民从红色资源开发中得到更多实惠,促使人们在多样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中接受、认同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成为人们自觉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