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红色基因工程传承的“人理”机制——完善传播、组织、保障机制

三、河北红色基因工程传承的“人理”机制——完善传播、组织、保障机制

“人理”方面的关键是明确高校参与主体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角色和定位,对传承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实现部门各司其职又同向同行,从而提高红色文化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形成合力,提高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效。

(一)构建高校师生主体参与的传播认同机制

针对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中呈现碎片化、生硬化的问题,基于河北红色基因的特点建构“定位-传播-认同”的逻辑关系,增强新时代河北红色文化形象的精准定位,针对高校师生,以需要-动机理论、组织认同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分析高校师生的需求,激发参与红色基因传承活动的动机;通过加强高水平红色教师资源培养,进一步创新相关课程体系,搭建主体参与的社会实践平台以及实现主体参与的开放机制等方面将红色文化形象传播从文化意义层面进行符号编码,最后将其精神内核与高校思想政治功能以及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创推河北红色基因在高校的文化认同与传播。

(二)强化红色基因工程传承的组织领导机制

红色基因传承中高校必须强化党委统领作用。在高校实施红色基因工程推进过程中,组织文化领导者因其强大的感召性权力使得追随者遵从指导的程度更高。学校党委在学校红色基因工程治理上的重要作用是把方向、作决策、保落实。只有强化党委统领党委担当,落实主责,才得以使工程顺利推进。所有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统一安排和部署,协调各个部门负责具体工作,协同推进红色基因工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形成合力,提高传承的实效,保障红色基因传承的长效性。

(三)加强监督与经费保障机制

高校相关部门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中的主要分工及职责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加强各级学院监督管理和研究经费投入对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的保障作用。为了保证更好的传承质量,各学院可制定相关规定,将河北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年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增强常态化传承绩效考核,促进红色基因工程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从经费方面建立相应经费保障机制,相关处室及学院设立专项资金,强化资金支持,进一步保障传承工作的稳步运行。

红色基因工程是一项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性工程。但目前河北区域内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并不完善,传承实践问题较多,因此需要不断对河北红色文化传承本质、传承效率及传承效果建立系统性认知。以全新的创新思维,拓展WSR方法对社会科学的应用范围,运用系统方法论“物理-事理-人理”对红色基因传承进行科学分析,以此构建传承机制,优化各机制运行管理,从而明确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指导红色基因在高校的传承实践活动,为河北高校红色基因传承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如图7-1、图7-2所示)。

总的来说,运用WSR系统方法,可以对红色基因传承活动中的“物理-事理-人理”机制问题进行解析,以此获取对河北红色基因工程传承的系统认知。这一方法更加注重河北本土红色基因的传承实践,研究的问题更具针对性、更具地方特色,更加深刻;在充分体现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出区域文化的个性魅力;有利于在设计红色基因传承策略时,做到“通物理、明事理、知人理”,从全新角度全方位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机制。

图7-1 河北红色基因工程传承机制思路图

图7-2 WSR方法论下每项机制运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