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乐观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

一、红色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乐观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

革命乐观主义是红色文化的闪光点和主色调,也是我们党和军队的革命史、创业史和建设史留给我们最为深厚的心理品格启示。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发展兴盛是一种基础性的心理支撑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言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意义。红色文化的主体虽然诞生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和革命年代,但是其中蕴含的积极向上、豁达乐观之精神内涵却具有永久的时空穿透力和价值魅力。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相关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对于人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品格优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之发展的重要基础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素质之一,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心理能量、潜能、特点及其行为品质的综合,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的“合金”。从心理学上说,心理素质包括人的情感、情绪、认识能力、意志力等方面。人的全面发展除了体力、智力外,心理素质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直接关系到人生价值实现的程度。积极乐观、奋发进取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为个体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思想激荡碰撞的社会现实中把握正确前进方向,从而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心理保证。而消极悲观、扭曲、阴暗颓废等不良心理,不仅影响个人前途命运,而且制约社会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带来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给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带来了消极影响。从整体上看,国民心理是开放包容、理性成熟、积极进取的,但是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急剧变化,一些人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浮躁、失落、颓废、不满、拜金等心理。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他们承受来自学业、就业、考研、出国等方面的压力,争强好胜、急功近利,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感太强;一些大学生无法面对失败和挫折,采用极端的方式发泄。

(二)红色文化有助于人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培育自尊自立的心理品质

我们党总是带领人民群众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经受住了一次次心灵考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的心态又发生了新的转变与适应,体制转换、利益取舍、思维更新、资产重组、竞争激烈,新的心态问题、特殊群体矛盾冲突等层出不穷,这更加需要我们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积极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食粮,善于和敢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洪流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以良好的社会心态接受社会发展在转型期带来的阵痛,才能在面对挫折和变化时迅速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提振精神,也才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接受新的更大挑战。在急速变化的时代,是否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灵活的心理调适能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意义重大。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理性平和、自信客观、包容向上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引导人们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树立成熟稳健的大国心态,确保我国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人们在学会从心理上适应社会变迁的基础上更要做到自尊自立,培养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正是由于这种能力,人被定义为能“瞻前顾后”的动物。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内忧外患,中华民族表现出自立自强的民族气节,中国人民在积贫积弱的年代表现出自立自信的心理品格,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威逼诱惑表现出自尊自爱的浩然正气和自立自强的坚定志向,做到了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的树立,得益于社会公正氛围的营造。红色文化中蕴含着极为强烈的公正色彩,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因收入分配不均等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合理解决。我们要深入挖掘和提炼红色文化蕴含的这些思想内涵和精神品格,教育和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树立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培育其强烈的正义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增强其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克服心理上的自卑焦虑,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红色文化有助于人们培育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革命乐观主义是红色文化的一大亮点,是我党我军发展壮大的宝贵心理品格和情感力量。革命乐观主义就是为了人民、国家和革命事业,在艰难困苦、危急险恶的境遇中,决不灰心丧气,决不悲观动摇,能够始终保持必胜的信心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努力争取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苦难与辉煌并存的鸿篇史诗。我们党在艰难时局中诞生,历经坎坷,并在曲折中奋力前进,斗争的挫折与失败、道路的抉择与求索无不考验着中国人民。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经受住了种种考验。

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培育人们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心理品质的重要资源。在革命斗争的岁月中传唱的许多红色歌谣,如“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等,体现了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漫漫长征路上,我们党和红军始终保持着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抒写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正如许世友将军在他的回忆录里所言:“经过草地恶劣环境煎熬的指战员,一个个虽然面黄肌瘦,但喊杀声还是那样洪亮,斗志还是那样旺盛,作战还是那样奋勇。看着这些生龙活虎的战士,谁能想到他们是在肚皮紧贴着脊梁骨的情况下与敌人厮杀的呢?!”革命乐观主义使红军战士们战胜了饥饿等人性极限,保持了昂扬的斗志,冲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沉重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新中国成立后,正是依靠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并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们要通过发扬红色文化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人们在面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逆境时保持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又要告诫人们在顺境中反腐戒奢、戒骄戒躁,保持清廉朴素的革命本色。总之,我们要引导人们通过了解或是体验红色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更加积极有为、昂扬向上,克服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