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红色基因工程传承的“事理”机制——优化传承发展机制
红色基因传承中的“事理”主要是指采用什么样的具体策略和实施方案,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实现红色基因传承的效率。主要涉及的问题是河北红色基因传承的培养机制、党建机制、融合机制及合作机制。
(一)对接“青马工程”+红色基因工程的发展培养机制
如何将红色基因渗透到高校“青马工程”,实现两大育人工程的强力对接,依托河北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功能,探索传承红色基因的新“一三六”(一个指导思想;校、院、班三级联动;理论平台、自主学习、校园文化、网络育人、实践调研、服务关爱六方面)培养模式,打造一支传承红色文化精髓、有着坚定信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并在提高“青马工程”质效的同时促进红色基因传承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红色基因工程与“青马工程”均为关乎社会发展的铸魂育人的重要工程,通过两大工程的相互渗透,可以创新红色基因工程培养新模式,深入推进红色基因工程代代传。
(二)创新推行“红领党建”机制
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党的建设,结合当下“党史”学习教育动员活动,结合西柏坡精神、“重走赶考路”等河北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组织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和红色品牌创建活动,让广大党员真学真信真懂红色文化,进而发挥红色文化对党员的培根铸魂作用,优化党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强化高校党员的纪律意识,不断提升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营造高校昂扬向上、庄重严肃的组织文化氛围。
(三)推进具有学科特色的融合机制
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作为一项持续性文化工程,需要建立创新导向的融合机制。针对传承过程中的情景因素的差异创造出各种合适的传承模式,对红色基因进行保存、传承、创新。对红色基因中所蕴含的精神加以整理和提炼,和各个学校特色或学院的特色相融合,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并注重德育与智育的融合。如医学院校注重中医药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经济类院校可以把传承红色基因和当地经济发展、扶贫工作等相联系,艺术学院把红色文化用于影视剧的转化应用等来实现红色基因的创新发展,实现思想和业务工作的融合发展。
(四)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践基地和创新合作机制
河北富集的文化资源具备把红色文化打造成全国引领标杆的底气,可借鉴井冈山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实践教育基地的成功经验,建立红色基因工程传承基地,以学校为依托,设计河北红色文化精品路线,串起河北各大红色地标,打造红色文化新高地。探索成立相关红色文化研究院等方式,推动建成河北红色文化战略联盟。借助5G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打造“数据+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方式,建立跨区域省级层面合作平台,通过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融合,从多元整合的角度促进河北红色文化的IP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