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自古以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革命先辈奋斗牺牲所取得的红色文化成果,需要青少年去继承和传扬。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文化教育需要把红色文化纳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之中,并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一)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密切联系。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大潮中,爱祖国、爱人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红色文化教育就是应有之义。
当代青少年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中出生、成长的,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多样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对青少年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利益格局加速调整,利益群体多样,利益来源复杂,利益享受存在差别,思想观念多样,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价值选择的困惑迷茫、价值取向的功利化、躲避崇高、远离经典。与此同时,对于我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社会分配不公平、贫富差距、腐败问题、住房困难、医疗困难等,只能靠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解决。而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误导,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对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深表怀疑、失去信心,转而对资本主义社会顶礼膜拜。
(二)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
加强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采用通俗化的语言,个性化、多样化的展现方法,以及双向乃至多向的互动式、柔性化、隐性化的教育方式。
第一,要把红色文化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中。中小学可以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中,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内容生动、吸引力强的教学内容,还要编写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红色文化教材。对小学生来说,可以用以图代文等直观形式突出革命时期的图片资料:对中学生来说,要注重对史实的讲解;对大学生和社会人员来说,则要注重理论阐释和政治方向的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在突出教材主体和内涵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年龄、个性需要。
第二,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学校应当邀请一些老红军、老前辈、老革命者来校作红色文化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感触那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要鼓励和扶持红色社团的发展壮大,提升红色社团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动员力,让学生在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红色社团中接受理论的学习、精神的洗礼;把缅怀革命先烈、讲述英雄事迹等内容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党团活动结合起来,在丰富党团活动形式的同时让学生接受思想洗礼,树立崇高理想。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组织红色演讲、红色文化论坛、红歌会等红色纪念活动;积极在学生中宣传推广《苦难辉煌》等红色读物,让学生们自觉观看《觉醒年代》《八佰》等红色经典影视剧和《恶之花》等文献纪录片,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强大思想精神氛围中提升自我价值认知力和鉴别力。此外,创办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刊物,加强红色宣传栏、红色板报、红色广播栏目、红色校园标语等建设。
第三,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学校要把红色文化传承纳入社会实践服务的整体规划设计之中,注重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把宣扬红色文化作为提升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切入点,同时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魅力和时空穿透力。为此,学校要加强与革命老区的联系,尝试在革命老区建立稳定持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各种契机在革命老区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体验红军生活、调研红色革命史实、重温红色历史、开展红色旅游、重走红色革命之路等活动。
第四,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品质的形成有着陶冶熏陶作用。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心。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人,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在年少时期的榜样。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要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教育,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等,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