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 廷辩
(孝公六年。雍都秦宫。
(孝公坐,景监侍立。二宫女在旁收拾案几。)
孝公:(对宫女)你们下去!
(二宫女施礼,下。)
孝公:(对景监)你举荐的这位客人还不错,我们很能谈得来。
景监:大王高兴见他,我就放心了。原来我生怕他说话不称大王的意。按照咱们秦国的规矩,举人不当,是要负责任的!
孝公:(笑)哈哈,你不必担这个心了。公孙鞅真是个人才。不过,这不是一下子就看出来的。一开始他跟我谈话,我只觉得这个人善于辞令,说话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后来我觉得他说的富强之道很有道理。最后,我才看出来这是个有见识、有才干、有魄力的人。我即位不久,正需要这样一个人,帮助我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
景监:大王赏识他,总算我为陛下尽心尽到了家。可是,大王恐怕还不知道,他这趟到秦国来,经过可不简单哪!
孝公:(好奇)哦?这么说,这里面还有什么曲折的故事?
景监:是这样:公孙鞅在魏国,原来是老相国公叔痤府下的一名小官儿。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但还没来得及重用他,自己就病倒了。有一天,魏王去看望公叔痤,问他:“公叔年岁大了,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寡人的江山可托付给谁呀?”公叔痤说:“我那个中庶子公孙鞅,别看他年轻,倒是个人才,国家大事可以交给他。”魏王听了没吱声。公叔痤看他不在意,就把左右支走,又对他说:“陛下要是不用公孙鞅,最好把他杀了,千万别放他到外国去!”魏王说了句“行啊”,就走了。公叔痤心想:这不是把公孙鞅害了吗?于是,他又把公孙鞅叫到跟前,说:“今儿个大王来了,让我推荐宰相,我推荐了你。大王不想用你,我就先公后私,对大王说要是不用你,千万不能放你走。大王答应了。咱们平日相处不错,我不能不给你打个招呼:你快走吧,不然就走不了啦!”
孝公:这个老头子心眼真多。那么,公孙鞅怎么说呢?
景监:公孙鞅听了他的话,一点也不着急,说:“没事。大王既然不听你的话让我做大官,又怎么会听了你的话就把我处置了呢?”
孝公:(哈哈大笑)真聪明!要是换了别人,一定吓得不知怎么样呢。他马上离开了吗?
景监:没有。后来,公叔痤死了。公孙鞅看魏王始终不肯用他,听说大王下令求贤,他就马上动身来了!
孝公:(高兴)好哇!这样的人才,魏国不要,我们秦国要!来呀!(侍者上。)召魏国客卿公孙鞅入宫!(侍者下。)
景监:小臣告退。
孝公:也好。待会儿公子虔、公孙贾也要来。商议完事情,还要设宴。
你先去张罗一下。(景监施礼,下。)
(侍者引商鞅上。侍者下。)
商鞅:(行礼)客臣公孙鞅拜见陛下!
孝公:寡人在此专等。先生请坐。
(商鞅施礼后就座。)
孝公:先生休息得好吗?
商鞅:谢谢大王。我在宾馆休息得很好。
孝公:到秦国来,还看得惯吗?
商鞅:秦国民风淳朴,吃苦耐劳,这是国家兴旺的预兆。
孝公:先生喜欢我们秦国,我很高兴。秦国是个偏僻的国家,山高地寒,人民劳苦,又与西戎为邻,一直被中原各大国所轻视。先君在世,一生以发奋图强为念。寡人年轻,初登大位,望先生多多赐教。
商鞅:大王过谦。常言说:“有土者不可言贫,有民者不可言弱。”秦是形胜之国:西有陇坻之险,东有殽函之固,北有甘泉之塞,南有泾渭之地,金城千里,民强兵勇。这是很好的条件。但是有了很好的条件,还要励精图治,才能富强。富强,富强!如何才能富?怎样才能强?种田才能富,打仗才能强。要想国家富强,就要奖励耕战。要想奖励耕战,就要集中民力。要想集中民力,就要赏罚分明。要想赏罚分明,就要实行法治。当务之急,在于制定法令,使百姓明确奋斗方向,把全国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令行,禁止;战则胜,不战则富。陛下的雄图就可以实现。离开了法治,要想富强,就像想过大河而不要舟船,想走远路而不要车马,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矣!
孝公:(兴奋)说到法治,这就说到我心里了。今天召见先生,就为商讨变法大计。公子虔和公孙贾也要来,我们可以一同商议。
商鞅:只要能对秦国富强有利,客臣愿献一得之见!
(侍者上,引公子虔、公孙贾上。)
侍者:公子虔、公孙贾奉召来见。
公子虔、公孙贾:(行礼)大王陛下!
(宫女上,安置座位。)
孝公:(介绍)这位是魏国来的公孙鞅先生。这两位是我国的元老重臣公子虔、公孙贾。
(商鞅施礼。公子虔、公孙贾傲不为礼。)
孝公:都请坐吧!
(三人施礼,就座。宫女下。)
孝公:今天,请你们三位来筹划国家大计,希望多多贡献高见。(三人欠身示礼。)我们秦国地处西陲。列祖列宗披荆斩棘,开拓疆土,历尽艰辛。从前穆公在位,修内政,平外乱,把国土从雍岐之地扩展到大河之滨。可惜百年以来,我国庶长专权,挟持国君,内乱频繁,无暇他顾。魏国乘机夺去我河西之地。几个中原大国也幸灾乐祸,歧视我们,骂我们是“戎狄之国”,不许我们参加诸侯的盟会。这是我们秦国的奇耻大辱!先君一生以励精图治为念。寡人初登大位,思念先君的遗志,常想洗雪秦国百年来蒙受的耻辱。我在求肾诏中已经说过:无论宾客或是群臣,凡能出奇计使秦国富强者,寡人一定封官重用!
三人:陛下明断!
孝公:当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变法图强。但是改变法制,牵动全国上下,非同小可,需要慎重计议。希望你们三位各抒己见!(拱手。三人行礼,又坐下。)
商鞅:臣愿进一言。
孝公:请讲!
商鞅:常言道:“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大王实行变法,就不要怕别人议论反对。愚昧的人,事情已经碰到鼻子尖上,还是看不清楚。聪明的人,新事物尚在萌芽状态,就已经敏锐觉察。所以,要成就伟大的事业,不必去听那些守旧的人们嘁嘁嚓嚓。法令,是为了保护人民而制;制度,是为了便利国事而定。因此,圣君贤王只要能使国家富强,不必墨守旧法;只要能对人民有利,不必拘泥旧礼。
公子虔:不对。
孝公:公子虔,说说你的看法。
公子虔:古语说:“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法而治。”教化老百姓,不用改变老规矩,就能发生功效。治理国家,按照老制度办事,上上下下都习惯、都省心。如果轻言变法,动不动就要改掉祖宗的老规矩、老制度,恐怕要引起国家动荡、大家反对!
商鞅:恕我宣言。墨守祖宗的旧章法,对于老规矩、老习惯、老制度不敢稍有触动的人,不足以谈论国家大事,更不配谈论变法。
公子虔:“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变法,变法,谈何容易!
公孙贾:“遵先生之道而过者,未之有也。”这句话你不会没有听说吧?
商鞅:反对变法的人总是抬出“先王之道”来吓唬人。中国自有生民以来,“先王之道”很有几个。请问:你们要我们遵循的是哪一个“先王之道”呢?有巢氏时代,人住在树上;燧人氏时代,钻木取火;伏羲氏时代,播种百谷;黄帝尧舜、禹汤文武,时代不同,做的事各不一样,实行的制度也各不一样。可是礼法因时而定,制度各顺其宜,治理天下并没有一套万古不变的办法,只要有利于国家,也就不必效法古代、因循旧章。所以,改变古代的制度,不见得就错;遵循古代的礼法,也不见得就对。如果时代到了夏代,还有人非要爬到树上去住;时代到了殷朝,还有人一定要钻木取火;那就要为夏殷时代的人所耻笑。同样,到了今天,诸侯并起,争霸天下,如果竟有人不去变法图强,一味向往尧舜禹汤,泥古不化,那也就只能成为迷恋骸骨的可怜虫!
公子虔:(大气)诽谤先圣,荒谬,荒谬!
孝公:(哈哈大笑,对商鞅)说下去!
商鞅:其实,革故鼎新是一股不可抗拒、滔滔不绝的洪流。自从中国发生了“强凌弱,众暴寡”的时代变化,各国的变法是一直没有停息的。郑国铸了刑鼎,晋国又铸刑鼎。鲁国实行了私田收税,秦国也实行私田收租。管仲宰相在齐国大兴渔盐之利,李悝先生在魏国也大讲“尽地力之教”。吴起在魏国改革法制,又到楚国改革法制。这说明变法图强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在今天这样的形势下,还死抱着古圣先贤、旧法旧制不放,只能使得国家一天天削弱、一天天贫穷。势必有一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所以,守古不变,绝非富强之道,而是祸国之道、亡国之道!不知二位以为如何?
公子虔、公孙贾:(气得语不成声)诡辩!诡辩!
孝公:(笑笑,结论)今天的辩论很有意思。现在看来,变法图强是刻不容缓的事。寡人不再犹豫了。我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筹划变法大业,由他便宜行事!
商鞅:(起立行礼)臣一定尽心竭力,不辜负大王的重任!
孝公:好。左庶长,你就速速拟出法令,颁行全国!
(商鞅向孝公施礼,孝公微笑。
(公子虔、公孙贾狼狈地站立一旁。
(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