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谱四①

图谱四

王祯曰:芟麦等器,中土人皆习用。盖地广种多,必制此法,乃〈为〉[易]收敛,比之镰获手img,其功殆若神速。今特各各图录,庶他方业农者效之,同省工力。而蓑笠篑筿之器附焉。

img

麦 笼麦 绰

玄扈先生曰:古云收获如寇盗之至。百谷皆宜速收,夏麦尤甚。故曰“收麦如救火”。此谱芟麦之器独详。以此类而推之。麦场宜高广,庄屋宜宽大,他如笐架、火炕,如豫宜设处,以备不时之霖潦可也。

麦笼 盛芟麦器也。判竹编之,底平口绰,广可六尺,深可二尺。载以木座,座带四碢,用转而行。芟麦者腰系钩绳牵之,且行且曳。就借使刀,前向绰麦,乃覆笼内。笼满则舁之积处,往返不已。一笼日可收麦数亩,又谓之腰笼。

麦钐 芟麦刃也。《集韵》曰:“钐,长镰也。”状如镰,长而颇直,比薄而稍轻。所用斫而劖之,故曰钐。用如也,亦曰。其刃务在刚利,上下嵌系绰柄之首,以芟麦也。比之刈获,功过累倍。

img

麦钐

img

麦 绰

麦绰 抄麦器也。篾竹编之,一如箕形,稍深且大。旁有木柄,长可三尺,上置钐刃,下横短拐,以右手执之。复于钐旁,以绳牵短轴,近刃处,以细竹代绳,防为刃所割也。左手握而掣之。以两手齐运。芟麦入绰,覆之笼也。尝见北地芟取荞麦,亦用此具,但中加密耳。夫笼、钐、绰,三物而一事,系于人之一身,而各周于用。信乎人为物本,物因人而用也。

捃刀 《集韵》云:“捃,拾也。”俗谓拾麦刀。刃长可五寸,阔近二寸。上下窍绳穿之,系于指腕,随手芟img,取其便也。麦禾既熟,或收刈不时,茎穗狼籍,不能净尽,单贫之人,得以取其遗滞。盖捃拾之间,用此器也。

img

捃刀

img

拖杷

拖杷 搂麦长杷也。首列二十余齿,短木柄,以批契〈继〉[系]腰曳之。尝见麦野,为风雨所损,而茎穗交乱,不能净。故制此具,腰后纵横搂之,仍手握柄镰,芟其遗余。所得秸穗,随拥积之。有一杷毕功,得麦十余斛。

抄竿 扶麦竹也。长可及丈,麦已熟时,忽为风雨所倒,不能芟取。乃别用一人执竿,抄起卧穗。竿举,则钐随之,殊无损失。必两习熟者能用,不然,则有矛盾之差矣。或曰:捃刀、拖杷、抄竿,冗细似不足纪录,而皆取之何也?曰:物有济于人,而遗之不可。故缀于麦事之末。

 雨衣。《无羊诗》云:“何蓑何笠?”《毛注》曰: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唐韵》云:蓑,草名。可为雨衣。又名袯襫。《说文》云:“秦谓之萆。”《尔雅》曰:滈侯莎,蓑衣以沙草为之,故音同莎。又名薛。《六韬·农器篇》曰:蓑、薛、簦、笠,今总谓之蓑。雨具中最为轻便。图不载。

img

抄竿

img

img

 戴具也。古以台皮为笠,《诗》所谓“台笠缁撮”。今之为笠,编竹作壳,〈里〉[衷]以箨箬。或大或小,皆顶隆而口圆,可芘雨蔽日,以为蓑之配也。图不载。

 草履也。《左传》曰:共其资粮屝屦。《说文》曰:“屝,草屦也。”孔疏云:屝屦俱是在足之物,善恶异名耳。

 麻履也。传云:屦满户外。盖古人上堂,则遗屦于外。此常履也。今农人春夏则屝,秋冬则屦,从省便也。《方言》:屝,粗屦也。徐兖之郊谓之屝,自关而西谓之屦。中有木者谓之复舄,自关而东谓之复履。其卑者谓之䩩。音婉。下襌谓之鞮。丝作者谓之履,麻作者谓之不借,粗者谓之屦。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䩕,或谓之img。徐土邳、沂之间,大粗谓之䩕角。皆屦之别名也。

img

 泥行具也。《史记》:禹乘四载,泥行乘橇。孟康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尝闻向时河水退滩淤地,农人欲就泥裂,漫撒麦种,奈泥深恐没,故制木板为履:前头及两边,昆起如箕,中缀毛绳,前后系足底。板既阔,则举步不陷。今海陵人泥行,及刈,过苇泊中,皆用之。

img

覆 壳

覆壳 一名鹤翅,一名背蓬。篾竹编如龟壳,衷以箨箬,覆于人背,绳系肩下。耘薅之际,以御畏日,兼作雨具。下有卷口,可通风气,又分雨溜。适当盛暑,田夫得此,以免曝烈之苦,亦“一壶千金”之比也

img

img

img

 许慎《说文》曰:耘器也。或曰盛谷种器。南方盛稻种,用箪,以竹为之。北方藏粟种用篓,以草木之条编之。蓧,盖是此类。

imgimg 状如鱼笱,篾竹编之。又呼为臂笼。江淮之间,农夫耘苗,或刈禾,穿臂于内,以帣衣袖。犹北俗芟刈草禾,以皮为袖套,皆农家所必用者。图不载。

img 草器,所以盛谷也。《集韵》作“籄”。

 竹器之方者。《三礼图》曰:大筐以竹,受五斛,以盛米,致馈于聘宾。小筐以竹,受五升,以盛米。又曰:“筐以盛熬谷。”

 亦作img,竹器之圆者。注曰:“筥圆而长,但可实物而已。”《三礼图》曰:“筥,受五升,盛饔饩之米,致于宾馆。”《良耜诗》曰:“载筐及筥。”《左传》:“筐筥,锜釜之器。”《字说》云:筐筥一器,特方圆之异云耳。江沔之间谓之籅,赵岱之间谓之䈱,淇卫之间谓之牛筐。小者,南楚谓之篓。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谓之箄。筥,其通语也。

img

img

img

 土笼也。《左传》乐喜陈畚梮。注云:畚,篑笼。《集韵》作img。《晋书》:王猛少贫贱,尝鬻畚为事。《说文》云:畚,img属,又蒲器也,所以盛种。杜林以为竹筥,扬雄以为蒲器。然南方以蒲竹,北方用荆柳。或负土,或盛物,通用器也。

img 《集韵》云:“盛谷器。或作囤。又籧也。”北方以荆柳或蒿卉,制为圆样。南方判竹编草,或用蘧蒢,空洞作围,各用贮谷。南北通呼曰img,兼篅、img而言也。然img多露置,可用贮粮,篅、img在室,可用盛种。皆农家收谷所先具者,故并次之。

img

img

img 《说文》云:判竹,圆以盛谷。img类也。篅或作囤,此img与篅,皆img之别名,但大小有差,亦蓧篑之旧制,不可遗也。

img

img 《集韵》云:img筐,盛种器。盖连底小img,便于移用。

 匠竹为之。上圆下方,挈米谷器,量可一斛。《方言》:箩,所以注斛:陈、魏、宋、楚之间谓之䈪,自关而西,谓之注箕。皆箩之别名也。

img 亦箩属。比箩稍匾而小,用亦不同。img则造酒造饭,用之漉米,又可盛食物,盖箩盛其粗者,而img盛其精者。精粗各适所受,不可易也。

img

img

img

 贮米器也。《汉书》扬雄无儋石之储。晋刘毅家无儋石之储。应劭曰:齐人名罂为儋,受二斛。颜师古曰:儋者,一人所负担也。《方言》云:䓨,陈、魏、宋、楚之间曰㼶,或曰㼡,燕之东北、朝鲜、洌水之间谓之瓺,周、洛、韩、郑之间谓之甀。儋或作甔,字从瓦,瓦器也。今江淮间农家造泥为瓮,披以麻草,用贮食米,可以代儋,细民甚便之。

 竹器。无系为筐,有系为篮。大如斗量,又谓之笭箵。农家用采桑柘、取蔬果等物,易挈提者。《方言》:笼,南楚江沔之间谓之篣,或谓之img。郭璞云:亦呼篮。盖一器而异名也。

img

img

 簸箕也。《说文》云:簸,扬米去糠也。《庄子》曰:“箕之簸物,虽去粗留精,然要其终,皆有所除。”是也。然北人用柳,南人用竹,其制不同,用则一也。《诗》曰:“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箕四星:二星为踵,二星为舌。哆侈,谓踵已大而舌又广也。又“维南有箕,载翕其舌”。故箕皆有舌,易播物也。谚云“箕星好风”,谓主簸扬。农家所以资其用也。

 今作箒,又谓之篲。《集韵》云:少康作箕帚。其用有二:一则编草为之,洁除室内,制则匾短,谓之条亦作苕帚。一则束筿为之,拥扫庭院,制则丛长,谓之扫帚。又有种生扫帚,一科可作一帚,谓之独扫。农家尤宜种之,以备场圃间用也。图不载。

img

img 竹器。内方外圆,用筛谷物。《说文》云:可以除粗取精。《集韵》作簛,又作簁,或作筛。其制有疏密大小之分,然皆粒食之总用也。图不载。

img 漉米器。《说文》:“淅箕也。”又云:“漉米薮”,又“炊䉛也”。《广雅》曰:“淅簑、㔯䉛。”《方言》云:炊䉛,谓之缩,或谓之img,或谓之㔯。江东呼为淅签也。盖今炊米,日所用者。

 饭䈰也。《说文》:陈留谓饭帚曰䈰。从竹,捎声。一曰饭器,容五升。今人亦呼饭箕为䈰箕。南曰䉛,北曰䈰。南方用竹,北方用柳。皆漉米器,或盛饭,所以供造酒食。农家所先。虽南北名制不同,而其用则一。故附类之。

筛谷箉 竹器。箉与袋同音。《篇》、《韵》俱各不收,盖土俗所呼,传写于文字者如此。其制比筛疏而颇深,如篮大而䈰浅,上有长系可挂。农人扑禾之后,同稃穗子粒,旋旋贮之于内,辄筛下之。上余穰藁,逐节弃去。其下所留谷物,须付之飏篮,以去糠秕。尝见于江浙农家。

飏篮 飏。《集韵》谓风飞也。篮形如簸箕而小,前有木舌,后有竹柄。农夫收获之后,场圃之间,所蹂禾穗,糠籺相杂。执此㩍而向风掷之,乃得净谷。不待车扇,又胜箕簸,田家便之。

img

筛谷箉

种箪 盛种竹器也。其量可容数斗。形如圆瓮,上有img。农家用贮谷种,庋之风处,不致郁img,胜窖藏也。古谓修箪窖。《论语》“一箪食”之“箪”,食器,与此字虽同,然制度有大小之殊,作用有彼此之效。《齐民要术》云:“藏稻,必用箪。”盖稻乃水谷,宜风燥之。种时就浸水内,又其便也。

img

飏 篮

img 曝谷竹器。广可五尺许,边缘微起,深可二寸。其中平阔,似圆而长。下用溜竹二茎,两端俱出一握许,以便扛移,趁日摊布谷实曝之。蚕时农家兼用为筐,但底密而不通风气,终非蚕具。图如蚕槃式,已见,故不载。

玄扈先生曰:蚕槃通风最是。

img

种 箪

掼稻簟 掼,抖擞也。簟,承所遗稻也。农家禾有早晚,次第收获,即欲随手得粮,故用广簟展布,置木物或石于上,各举稻把掼之,子粒随落,积于簟上。非惟免污泥沙,抑且不致耗失。又可晒谷物,或卷作img,诚为多便。南方农种之家,率皆制此。图不载。

玄扈先生曰:不如掼床为便。今农家所用栈条,即簟也。

【校注】

①图谱四:本卷内容,主要辑录自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之《麰麦门》、《蓑笠门》和《蓧蒉门》。农器顺序有所变动。②〈为〉[易]:据王祯《农器图谱》改。③《集韵》曰:查《集韵·下平声·二十四盐》,释“钐”:“刀名。”又,《集韵·去声·五十九鑑》释“钐”:“大鎌也。”均无“长鎌”之解释。钐(shān),《广韵》亦释为“大鎌”。④img:王祯《农器图谱》作“穗”。⑤批契〈继〉[系]腰:语见《齐民要术三·种葱第二十一》。批,从中劈剖开。契,一头大一头小的木楔子。〈继〉[系]:据王祯《农器图谱》及《齐民要术》原文改。⑥麦野:王祯《农器图谱》作“野麦”。⑦柄镰:王祯《农器图谱》作“镰柄”。⑧毕功:指完成一个人一日的工作。⑨台:指莎草科的苔(植物)。⑩〈里〉[衷]:据王祯《农器图谱》改。衷,本指贴肉的内衣,此处引申为夹在内层。⑪芘(bì):通“庇”,荫蔽。⑫《方言》:引文节引自《方言·四》。⑬img(áng):木屐。一说指丝履。⑭img(huà):指青丝履、绳履。⑮昆:王祯《农器图谱》作“高”。⑯海陵:元代的海陵地处今江苏泰县境内。⑰一壶千金:语出《鹖冠子·学闻第十五》:“中流失船,一壶千金。”壶,指葫芦。陆佃注释说:葫芦系在腰上,可以帮助人浮起。⑱帣(juǎn):卷起袖口。⑲《集韵》作籄:查《集韵·去声·五寘》,将img、臾、img三字并列,字从草头,而不从竹头,与上文所言“草器”合。蒉,音kuì,草编的筐子。⑳熬谷:指炒过的谷。㉑饔饩(yōng xì):本指古代诸侯行聘礼时接待宾客的大礼。此处引申为赠送给别人的食物。㉒“江沔之间……”:此句及以下一段,节录自《方言》卷十三。文字与《方言》有所异。㉓《集韵》云:查《集韵·上平声·二十三魂》韵的“囤”字条,及《集韵·上声·二十一混》韵的“img”字条,均与本书此处所引释意文字不合。另,《广韵·上声·二十一混》韵的“img”字条释为“籧也”。㉔蘧蒢(qú chú):同“籧篨”,用苇或竹编的粗席。㉕篅(chuán):盛谷物的竹制圆囤。㉖罃:音yīng。㉗㼶:音yū。㉘㼡:音shū。㉙瓺:音cháng。㉚甀:音zhēn。㉛甔:音dān。㉜笭箵:音lǐng xǐng。㉝生扫帚:即扫帚菜,亦称“地肤”。藜科,一年生高大草本,分枝甚多。㉞簑:《广雅七·释器上》作“䉴”。㔯:音xuán。䉛:音yù。㉟img:音sǒu。㊱《篇》:指《玉篇》。字书,南宋梁陈之间顾野王撰。30卷。体例仿《说文解字》。《韵》:指《唐韵》。韵书。唐代孙愐撰。为陆法言《切韵》增字加注而作。原书不传。㊲䈰:王祯《农器图谱》作“稍”,于文意较合。㊳img:字当作“罨”yǎn,掩覆之意。㊴img:王祯《农器图谱》作“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