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部下

果部

荔枝 《上林赋》曰“离枝”,蜀都赋曰“荔枝”。一名丹荔,一名饤坐真人。其类有三四十种,以状元香为最。然不如长乐胜[画],肉厚而味甘,为种中第一,第干之不能如状元香风味。《[岭]南记》曰:此木以荔枝为名者,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剔去其枝,故以为名。生岭南、巴中、泉、福、漳、兴化、蜀、渝、涪,二广州郡,皆有之。其品闽为最,蜀川次之,岭南为下。树形团圆如帷盖,叶如冬青,华如橘,朵如蒲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肉白如肪。花于二、三月,实于五、六月。

《农桑通诀》曰:荔枝根浮,必须加粪土以培之。性不耐寒,最难培植,才经繁霜,枝叶枯死。玄扈先生曰:亦云冬夏不凋。遇春二、三月,再发新叶。初种五、六年,冬月覆盖之,以护霜雪。种之四五十年,始开花结实。其木坚固,有经四百余年犹能结实者。

熟时,人未采,百虫不敢近;人才采摘,诸鸟蝙蝠之类,群然伤残。故采者,必日中而众采之。最忌麝香,遇之花实尽落。凡果皆然。

晒荔:采下,即用竹䇤朗晒。经数日,色变核干,用火焙之,以核十分干硬为度。收藏用竹笼,箬叶裹之,可以致远。成朵晒干者,名为荔锦。其肉生以蜜熬作煎,嚼之如糖霜然,名为荔煎。北方无此种。自汉南粤以备方物,于是荔枝始通中国。

《农桑通诀》曰:汉、唐时,命驿驰贡。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虽日〈解〉[鲜]献传置之速,然腐烂之余,色、香、味之存者无几。盖此果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皆去矣。非惟中原不尝生荔之味,江浙之间亦罕焉。今闽中岁首,亦晒干者。昔李直方第果实,或荐荔枝,曰:“当举之首。”魏文帝诏郡臣曰:“南方果之珍异者,有荔枝、龙眼焉。”今闽中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水浮陆转,贩鬻南北,外而西夏、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夫以一木之实,生于海滨岩险之远,而能名彻上京,外被四夷,重于当世,是亦有足贵者。

龙眼 附山龙眼、龙荔。《广雅》曰:益智,龙眼也。一名骊珠,一名龙目,一名比目,一名圆眼,一名蜜脾,一名燕卵,一名绣水团,一名海珠藂,一名川弹子,一名亚荔枝,一名荔枝奴。龙眼,花与荔枝同开,树亦如荔枝,但枝叶稍小,壳青黄色,形如弹丸,核如木梡子而不坚,肉白而带浆,其甘如蜜。熟于八月,白露后方可采摘。一朵五六十颗,作一穗。荔枝过,即龙眼熟,故谓之荔枝奴。福州、兴化、泉州有之,比荔枝特罕。木性畏寒,北方亦无此种。今充岁贡焉。玄扈先生曰:干龙眼肉胜荔枝,且能补心气,大益人。鲜食之,大不如荔,真堪作奴。

晒龙眼:采下,用梅卤浸一宿,取出晒干,用火焙之,以核干硬为度,如荔枝法收藏之。成朵干者,名龙眼锦。

附:山龙眼 出广中,夏月熟可啖。此亦龙眼之野生者。

龙荔 出岭南,状如小荔枝,而肉味如龙眼。其身叶亦似二果,故名曰龙荔。不可生啖,但可熬食。

橄榄 附馀甘。橄榄,一名青果,一名忠果,一名谏果。生岭南及闽、广州郡。性畏寒,江浙难种。树大数围,实长寸许,形如诃子而无棱瓣。其子,先生者向下,后生者渐高。有野生者。波斯橄榄,生邕州,色类相似,但核作两瓣,蜜渍食之。绿榄,色青绿,核内无仁,有亦干小。乌榄,色青黑,肉烂而甘。取肉槌碎,干,自有霜如白盐,谓之榄酱。仁最肥大,有纹丛叠如海螵蛸,色白,外有黑皮,最甘嫩。方榄,出广西两江洞中,似橄榄,有三角或四角。

《农桑通诀》曰:树峻,不可梯缘,但刻其根方寸许,内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蜜藏极甜。生啖、煮食之,并消酒,解诸毒。人误食鯸鲐即河豚鱼肝,迷闷欲死者,饮其汁立解。以其木作楫,拨著鱼,皆浮出。物之相畏,有如此者。此果南人尤重之。可作茶果。其味苦酸而涩,食久味方回甘,故昔人名为谏果。然消酒解毒,亦果中之有益于人者。一云以木钉钉之,其子亦自落。

附:馀甘 惟泉州有之,乃深山穷谷自生之物,非人家所种。其树稍高,其子梭形,又如梅实,两头锐。始嚼,味酸涩,饮水乃甘。九月采,比之橄榄,酷相似。以蜜藏之亦佳。

樱桃 附山婴桃。《尔雅》曰:楔,荆桃。郭璞注曰:“今樱桃。”《广雅》曰:楔桃,大者如弹丸子,有长八分者,有白色者,凡三种。孙炎云:大而甘者,谓之崖蜜。樱桃一名楔,一名荆,一名英桃,一名img桃,一名含桃,一名朱樱,一名牛桃,一名夌英。《西京杂记》列樱桃、含桃为二种。苏颂曰:樱桃,处处有之,洛中者最胜。其实深红者,谓之朱樱。紫色、皮里有细黄点者,谓之紫樱,味最珍重。又有正黄明者,谓之蜡樱,小而红者,谓之樱珠,味皆不及极大者。

《齐民要术》曰:二月初,山中取栽。阳中者,还种阳地。阴中者,还种阴地。若阴阳易地,则难生,生亦不实。此果性生阴地,既入园囿,便是阳中,故多难得生。宜坚实之地,不可用虚粪也。又法:二三月间,分有根枝,栽土中,粪浇即活。

李时珍曰:三月熟时,须守护,否则鸟食无遗也。其法以二破竹相击,鸟闻声自去。或以网张其上,鸟亦不至。熟时以粪置其下,则一树齐熟。盐藏蜜煎,皆可久食。或同蜜捣作糕。唐人以酪煎食之。樱桃经雨,则虫自内生,人莫之见,用水浸良久,则虫皆出,乃可食也。试之果然。

附:山婴桃 《本草》释名朱桃、夌樱、英豆、李桃。孟诜曰:此婴桃俗名李桃,又名柰桃。前樱桃名樱,非桃也。《别录》曰:婴桃,实大如桃,多毛。四月采,阴干。陶弘景曰:樱桃,即今朱樱,可煮食者。婴桃,形相似而实乖异。山间时有之。李时珍曰:树如朱婴,但叶长尖不团,子小而尖,生青,熟黄赤,亦不光泽,而味恶不堪食。

杨梅 《博物志》云:地瘴处,多生杨梅。一名朹子。生江南岭南山谷间,会稽产者为天下冠。杨梅种类甚多,大叶者最早熟,味甚佳,次则卞山。本出苕溪,移植光福山中尤胜。又次为青蒂、白蒂,及大小松子。扬州呼白者为圣僧。树若荔枝,叶细青如龙眼。二月开花,结实如楮实子,肉在核上无皮壳。五月熟,生青,熟则有白、红、紫三色。

《便民图纂》曰:六月间,取粪池中浸过核收盦。二月,锄地种之。待长尺许,次年三月移栽。三、四年后,取别树生子枝条接之,复栽山地。其根,多留宿土,腊月开沟于根旁高处,离四五尺许,以〈夹〉[灰]粪壅之,不宜著根。每雨,肥水渗下,则结子肥大。

《物类相感志》云:桑树接杨梅,则不酸。树上生癞,以甘草钉钉之,则去。盐藏蜜渍、糖制、火酒浸,皆佳。

《林邑记》云:邑有杨梅,大如杯碗。青时酸,熟则如蜜。用以釀酒,号为“梅花酎”,甚珍重之。

葡萄 附野葡萄。张骞使大宛,取葡萄实,于离宫别馆旁尽种之。一名蒲萄,一名赐紫樱桃。《广志》曰:有黄、白、黑三种。水晶葡萄,晕色带白,如著粉,形大而长,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二种,酸甜二味。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至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糖蜜,无核,则异品也。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小儿常食,可免生痘。又云痘不快,食之即出。今中国亦有种者,一架中间生一、二穗。云南者,大如枣,味尤长,波斯国所出,大如鸡卵,可生食,可酿酒。最难干,不干,不可收。《齐民要术》曰:蔓延性缘不能自举,作架以承之。叶密阴厚,可以避热。

《便民图纂》曰:二、三月间,截取藤枝,插肥地,待蔓长,引上架。根边,以煮肉汁或粪水浇之。待结子,架上剪去繁叶,则子得〈成〉[承]雨露肥大。冬月,将藤收起,用草包护,以防冻损。其根茎,中空相通,暮溉其根,至朝而水浸其中。浇以米泔水最良。以麝入其皮,则葡萄尽作香气。以甘草作针,针其根则立死。《三元延寿书》云:葡萄架下不可饮酒,恐虫屎伤人。玄扈先生曰:须春分便插,太迟,则有浆出,损本。

又法:宜栽枣树边。春间,钻枣树作一窍,引葡萄枝从窍中过。候葡萄藤长,塞满窍子,斫去葡萄根,托枣以生,其实如枣。十月中,去根一步许掘作坑,收卷葡萄悉埋之。近枝茎,薄安黍穰弥佳。无穰,直安土亦得,不宜湿,湿则冰冻。二月中,还出舒而上架。性不耐寒,不埋即死。其岁久茎根粗大者,宜远根作坑,勿令茎折。其坑外处,亦掘土并穰培覆之。玄扈先生曰:北方必须舒卷,年远亦难。南方竟以穰草裹根可也。

正月末,取嫩枝长四五尺者,卷为小圈。先治地令松,沃之以肥。种时,止留二节在外。春气萌动,发芽尽萃丁出土二节。不一年,成大棚,实大而多液。生子时,去其繁叶遮露,则子尤大,忌浇人粪。

《齐民要术》曰:摘葡萄法:逐熟者,一一零叠(一作摘取)。从本至末,悉皆无遗。世人全房折杀者

作干葡萄法:极熟者,一一零〈压〉[叠]摘取。刀子切去蒂,勿令汁出。蜜两分、[脂一分]和,内葡萄中。煮四五沸,漉出阴干便成矣。滋味倍胜,又夏月不败。

藏葡萄法:极熟时,全房折取。于屋下作荫坑,坑内近地凿壁为孔,插枝于孔中,还筑孔使坚。屋子置土覆之,经冬不异也。

玄扈先生曰:葡萄作酒,极有利益,然非西种不可。亦可作醋作糖。今山西亦作酒,然不真也。

附:野葡萄 一名蘡薁,一名山葡萄,蔓生苗叶,花实与葡萄相似,但实小而圆,色不甚紫,堪为酒。

银杏 一名白果,一名鸭脚子。银杏,以白得名,鸭脚取其叶之似。其木多历岁年,其大或至连抱,可作栋梁。多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百十,状如楝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

《便民图纂》曰:春初,种于肥地。候长成小树,来春和土移栽。以生子树枝接之,则实茂。

《农桑通诀》曰:春分前后移栽。先掘深坑,水搅成稀泥,然后下栽子。掘取时,连土封用草要或麻绳缠束,则不致碎破土封。其子,至秋而熟。初收时,小儿不宜食,食则昏霍。惟炮煮作粿食为美。以浣油,甚良。颗如绿李,积而腐之,惟取其核,即银杏也。

其木有雌雄之〈意〉[异],雄者不结实,雌者结实。其实,亦有雌雄。雌者二棱,雄者三棱。须雌雄同种,其树相望,乃结实。或雌树临水照影,或凿一孔,纳雄木一块泥之,亦结。

采摘:熟时,以竹篾篐树本,击篾,则银杏自落。

枇杷 《上林赋》曰卢橘。枇杷易种。叶微似栗,冬夏不凋。冬花、春实、夏熟。大者如鸡子,小者如龙眼。白者为上,黄者次之。无核者名焦子,出广州。李时珍曰:枇杷非卢橘也。

《便民图纂》曰:以核种之,即出。待春移栽,三月宜接。

 附柑、柚、佛手柑、金橘、金豆。《禹贡》曰:厥包:橘、柚,锡贡。注云:大曰柚,小曰橘。然自是两种。橘有数种:有绿橘,有红橘,有蜜橘,有金橘,而洞庭橘为胜,今充土贡。又有黄橘,扁小,多香雾,为上品。芳塌橘,状大而扁,外绿心红,巨瓣多液。春熟,甚美。包橘,外薄内盈,隔皮可数。绵橘,微小,极软美可爱。不多结。冻橘,八月花开,冬结春采。穿心橘,实大皮光,心虚可穿。又有沙橘、早黄橘、朱橘、荔枝橘、乳橘。油橘,橘之下品。生南山、川谷,及江、浙、荆、襄皆有之。木高可丈许,刺出于茎间。夏初,生白花。至冬实黄。逾淮则化为枳。闽中柑橘,以漳州为最,福州次之。树多接成,惟种成者气味尤胜。

《便民图纂》曰:正月间,取核撒地上。冬月搭棚,春和撤去。待长二、三尺许,二月移栽。浇忌猪粪。既生橘,摘后又浇。有虫则凿开蛀处,以铁线钩取。一说以杉木塞其孔,则虫自死。取虫讫,以硫黄和土塞其窍。

《农桑通诀》曰:种植之法,种子及栽皆可。以枳树截接,或掇栽,尤易成。宜于肥地种之。冬收实后,须以火粪培壅,则明年花实俱茂。干旱时,以米泔灌溉,则实不损落。

玄扈先生曰:此树极畏寒,宜于西北种竹,以蔽寒风,又须常年搭棚,以护霜雪。霜降搭棚,谷雨卸却。树大不可搭棚,可用砻糠衬根,柴草裹其干,或用芦席宽裹根干,砻糠实之。

须记南枝。掘深坑,粪河泥实底,方下树下松土,满半坑,筑实,又下粪河泥,方下土平坑。又下粪河泥,又加筑实,则旺。凡树耐肥者,皆用此法。

以死鼠浸坑中,浮起,取埋根中,极肥。

《种树书》曰:南方柑橘虽多,然亦畏霜,不甚收。惟洞庭,霜虽多,无所损,橘最佳。岁收不耗,正谓此焉。以死鼠浸溺缸内,候鼠浮,取埋橘树根下,次年必盛。《涅槃经》云:“如橘得鼠,其果子多。”橘见尸则多实。

玄扈先生曰:冬寒无损,正因种者多,且培植有方耳。惟闽广地暖,即无损耗,而实甚佳,胜浙者十倍。

橘、柚、橙、柑等,须于腊月,根边宽作盘,连粪三次,不宜著根。遇春旱,以水浇之,雨则不必,花实并茂。橘之种不一,惟扁橘、蜜罐、甜瓶为佳,湘橘耐久。最忌猪粪。以茅灰及羊粪壅之,多生实。

《农桑辑要》曰:西川唐、邓,多有栽种成就,怀州亦有旧日橘树。北地不见此种,若于附近[地]面,访学栽植,甚得济用。畏寒多死,北地非宜。

《述异记》曰:越多橘、柚园。越人岁出橘税。收藏:十月后,将金橘安锡器内,或芝麻杂之,经久不坏。藏绿豆中尤妙。近米即烂。又法:铺干松毛,藏于不近酒处,多不坏。

《农桑通诀》曰:惟皮与核堪入药用,皮之陈者最良。又宜作食料。其肉,味甘酸,食之多痰,不益人。以蜜煎之,为煎则佳。

《食货志》曰:“蜀汉江陵千树橘,其人与千户侯等。”

夫橘,南方之珍果,味则可口,皮核愈疾,近升盘俎,还备方物。而种植之,获利又倍焉。其利世益人,故非可与他果同日语也。

 一名木奴,一名瑞金奴。《农桑通诀》曰:柑,甘也,橘之甘者也。茎叶无异于橘,但无刺为异耳。生江、汉、唐、邓间。而泥山者,名乳柑,地不弥一里所,其柑大倍常,皮薄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颗之核才一、二,间有全无者。然又有生柑,有郛柑,有海红柑,有衢柑,虽品不同,而温、台之柑最良,岁充土贡焉。江、浙之间种之甚广,利亦殊博。又有山柑、洞庭柑,出洞庭,皮细味美,熟最早。甜柑,每颗八瓣,未霜先黄。馒头柑、生枝柑、平蒂柑,大如升,出成都。朱柑、大柑、黄柑、白柑、沙柑,江南岭南为盛,蜀次之,实似橘而圆大。未经霜,犹酸,霜后始熟。柑树犹畏冰雪。

栽种:与桔同。

《种树书》曰:柑树为虫所食,取蚁窠于其上,则虫自去。柑之大者,擘破气如霜雾。李衡于武陵龙阳洲上种柑千树,谓其子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疋绢,亦足用矣。”及柑成,岁输绢数千疋。故史游《急就篇》注云:“木奴千,无凶年。”盖言可以市易谷、帛也。

 《尔雅》曰柚条,又曰img椵。郭璞曰:“柚属也,似橙而实酢,大于橘。”橘皮薄,味辛苦,柚皮厚而肥甘。其肉,有甘有酸,酸者名胡柑。一名条,一名櫾,一名壶柑,一名臭橙。《广雅》谓之镭,实有大小二种,小者如柑如橙,俗呼为蜜筩,大者如升如瓜,俗呼为朱栾。有围及尺余者,俗呼香栾。闽中、岭南、江南皆有之。南人种其核,云长成以接柑橘,甚良。《吕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有云梦之柚。

佛手柑 木似朱栾,而叶尖长,枝间有刺。植之近水乃生。其实如人手,有指,有长尺余者。皮皱而光泽,味不甚佳,而清香袭人。置衣笥中,虽形干而香不歇。可糖煎、蜜煎、作果,甚佳。捣蒜罨其蒂,香更充溢。浸汁洗葛纻,绝胜酸浆。

金橘 一名金柑,一名夏橘。[生]吴、越、江、浙、川、广间,出营道者为冠。五月开白花、[结实]。秋冬黄熟。大者径寸,小者如指头。糖造蜜煎皆佳,广人连枝藏之,入脍醋尤香美。《便民图纂》曰:金橘:三月将枳棘接之,至八月移栽肥地。灌以粪水为佳。

金豆 一名山金柑,一名山金橘。木高尺许,实如樱桃,生青熟黄,形圆而光溜。皮甜可食,味清而香美,可蜜渍。

 《埤雅》曰:橙,柚属,可登而成,故字从登。一名枨,一名金毬,一名鹄壳。叶有两刻缺者是也。似橘树而有刺,叶大而形圆,皮甚香,厚而皱。其瓤味酸。唐、邓间多有之,江南尤盛。北地亦无此种,过淮则化为枳。

种植:与橘同。

其皮香气馥郁,可以薰衣,可以芼鲜。可以和俎醢,可以为酱虀,可以蜜煎,可以糖制为橙丁,可以蜜制为橙膏。嗅之则香,食之则美,诚佳果也。

其瓤洗去酸汁,细切,和蜜盐煎成,食之亦佳。

桑葚 栽种别见蚕桑部。《尔雅》曰:“桑,㸤有葚,栀。”

《农桑通诀》曰:尝考之史传:三国魏武祖军乏食,乃得干葚以济饥。《魏志》武祖军无粮,新郑长杨沛进干葚。后迁沛为邺令。后汉王莽时,天下大荒,有蔡顺,采葚赤黑别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盖桑葚,干湿皆可食,可以救俭。昔闻之故老云:前金之末饥歉,民多饿莩。至夏初青黄未接,其桑葚已熟,民皆食葚,获活者不可胜计。凡植桑多者,葚黑时,悉宜振落箔上晒干。平时可当果食,歉岁可御饥饿。虽世之珍异果实,未可比之。适用之要,故录之。玄扈先生曰:桑生葚者,叶小而薄。故蚕桑之家,不得有葚。

木瓜 《尔雅》曰:“楙,木瓜。”郭璞注曰:“实如小瓜,酢,可食。”一名铁脚梨。山阴兰亭尤多,西京亦有之,而宣城者为佳。李时珍曰:其叶光而厚,其实如小瓜而有鼻。津润、味不木者,为木瓜。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濇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大于木桃,味濇者,为木李,亦曰木梨,即榠楂及和圆子也。鼻乃花脱处,非脐蒂也。

《农桑通诀》曰:木瓜,种子及栽皆得。压枝亦生。栽种与桃李同法。秋社前后移栽,至次年,率多结实,胜春栽者。

宣城人种莳最谨,始实,则簇纸花薄其上,夜露日曝渐而变红,花又如生。本州以充土贡。故有“天下宣城花木瓜”之称。

《广志》曰:木瓜,子可藏,枝可为数号,一尺百二十节。

《诗疏义》曰:欲啖者,截著热灰中,令萎荐。净洗,以苦酒头汁蜜之,可案酒食。蜜封藏百日,乃食之,甚美。

凡腰肾脚膝者,服食不可阙,以蜜渍食,亦堪益人。蜜渍之法:先切皮煮令熟,著水中,拔去酸味,却以蜜熬成煎,藏之。又宜去子烂烝,擂作泥,入蜜与姜作煎,饮用。冬月尤美。夫木瓜,得木之正,故入筋。试以铅霜涂之,则失醋味,受金之制也。五行相克之义,于此盖亦可验。此果既能愈疾,又宜饮啖,兼用有益,诚可贵焉。陶弘景曰:“木瓜最疗转筋,如转筋时,但呼其名,及书土作木瓜字,皆愈。此理亦不可解。俗人拄木瓜杖,云利筋脉也。”

楂子 《尔雅》云:“似梨而酢涩。”《埤雅》曰“木桃”。陶隐居《本草注》云:木瓜利筋胫。又有榠樝,大而黄,可浸酒去痰。樝子涩,断痢。《礼记》曰:“樝梨曰攒之。”郑公不识樝,乃云是“梨之不臧者”。雷公《炮炙论》“和圆子”即此也。李时珍曰:“樝子乃木瓜之酢涩者。小于木瓜,色微黄,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圆也。”

《淮南子》曰:“树柤梨橘,食之则美,嗅之则香。”《庄子》曰:樝、梨、橘、柚,皆可于口者,盖古人以樝列于名果,今人罕食之耳。西川唐、邓多种此,亦足济用。然樝味比之梨与木瓜,虽为稍劣,而以之入蜜,作汤煎,则香美过之,亦可珍也。

榠楂 《诗经》曰“木李”,《埤雅》曰“木梨”。郑樵《通志》曰“蛮楂”,《拾遗》曰“瘙楂”。李时珍曰:榠樝,乃木瓜之大而黄色无重蒂者也。

可浸酒去痰,置衣箱中,杀蠹虫。

榅桲 李时珍曰:即榠樝之生于北土者。苏颂曰:今关陕有之,沙苑出者更佳。其实类樝,但肤慢而多毛,味尤甘。其气芬馥,置衣笥中亦香。

寇宗奭曰:食之须净去浮毛,不尔损人肺。其果最多生虫,少有不蛀者。

山楂 《尔雅》曰:“朹子,檕梅。”又名赤瓜子、鼠楂、猴楂、茅楂、羊梂、棠梂子、山里果。此物生于田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有诸名也。九月熟。取去皮核,捣和糖蜜,作为樝糕,以充果物。亦可入药,令人少睡,有力,悦志。

甘蔗 《说文》曰:诸蔗也。或为芊蔗,或干蔗,或邯img,或甘蔗,或都蔗,所在不同。《汉书》、《离骚》俱作柘。有数种:曰杜蔗,即竹蔗。绿嫩薄皮,味极醇厚,专用作霜。曰白蔗,一名荻蔗,一名劣蔗,一名蜡蔗。可作糖,江东为胜。今江、浙、闽、广、蜀、川、湖南所生,大者围数寸,高丈许。又扶风蔗,一丈三节,见日则消,遇风则折。交趾蔗,长丈余,取汁曝之,数日成饴,入口即消,彼人谓之石蜜。丛生,茎似竹,内实,直理,有节无枝。长者六七尺,短者三、四尺。八、九月收茎,可留至来年春夏。玄扈先生曰:甘蔗、糖蔗,是二种。

《农桑辑要》曰:种法:用肥壮粪地。每岁春间,耕转四遍,耕多更好。摆去柴草,使地净熟,盖下〈上〉[土]头。宜三月内下种,迤南暄热,二月内亦得。每栽子一个,截长五寸许,有节者,中须带二、三节。发芽于节上。畦宽一尺。下种处微壅,上高两边低下。相离五寸,卧栽一根,覆土厚二寸。栽毕,用水绕浇,止令湿润根脉,无致渰没栽封。旱则二、三日浇一遍。如雨水调匀,每一十日浇一遍。其苗高二尺余,频用水广浇之,荒则锄之。无不开花结子[51]。直至九月霜后,品尝秸秆:酸甜者,成熟,味苦者,未成熟。将成熟者,附根刈倒,依法即便煎熬。外将所留栽子秸秆,斩去虚稍。深㙭窖坑[52],窖底用草衬藉,将秸秆竖立,收藏于上,用板盖,土覆之,毋令透风及冻损。直至来春,依时出窖,截栽如前法。大抵栽种者,多用上半截,尽堪作种,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若用肥好者作种,尤佳。

煎熬法:若刈倒放十许日,即不中煎熬。将初刈倒秸秆,去稍叶,截长二寸,碓捣碎。用密筐或布袋盛顿,压挤取汁。即用铜锅,内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其锅,隔墙安置,墙外烧火,无令烟火近锅。专令一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用瓦盆一只,底上钻箸头大窍眼一个,盆下用瓮承接。将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内[53]。极好者,澄于盆;流于瓮内者,止可调渴水饮用[54]。将好者,止就用有窍眼盆盛顿,或倒在瓦罂内亦可。以物覆盖之。食则从便,慎勿置于热炕上。恐热开〈花〉[化][55]。大抵煎熬者,止取下截肥好者,有力糖多,若连上截用之,亦得。玄扈先生曰:熬糖法,未尽于此。

《家法政》曰:三月可种甘蔗。

雩都县,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味及菜色,余县所无。一节数寸长,供献御。

【校注】

①长乐胜[画]:胜画为福建长乐著名的品种。“画”字,据《学圃杂疏》原文补。②《南记》曰:此段所引见王祯《农书》。据《农书》原文,书名为《岭南记》。而《本草纲目》及《证类本草》中的《本草图经》中,所引书名为《扶南记》。③“树形团圆如帷盖,……”:此句至“膜如紫绡”,引自白居易《(忠州)荔枝图序》(见《白氏长庆集·卷二八》)。④《农桑通诀》曰:引文见王祯《农书·荔枝》。⑤晒荔:此段内容,见王祯《农书九·荔枝》及《群芳谱·荔枝》。⑥竹䇤朗晒:王祯《农书》作“篱㫰晒”,《群芳谱》作“篱朗晒”。“䇤”字疑为“篱”字之手写俗体字;“朗”,同今日之“晾”字。⑦〈解〉[鲜]献:据王祯《农书》原引文及蔡襄《荔枝谱》原文,并推文意改。⑧岁〈首〉[贡]:据王祯《农书》原文,并推文意改。⑨方第:品评次第。⑩当举:王祯《农书》原引文及李肇《唐国史补》原文作“寄举”。寄举,意为“客籍”。⑪出广中:《本草纲目·龙眼》李时珍引范成大《桂海志》:“山龙眼,出广州。”⑫海螵(piāo)蛸(xiāo):乌贼鱼背甲的异名。⑬一名荆:按樱桃的异名,当作“一名荆桃”。⑭牛桃:按樱桃的异名,当作“朱桃”。⑮夌:《群芳谱》原文作“麦”。⑯夌:《本草纲目》原文作“麦”。⑰〈夹〉[灰]粪:据《便民图纂》原文改。⑱〈成〉[承]:据《便民图纂》原文改。⑲零叠:此处意指零星摘取。⑳世人全房折杀者:此句下,当依《齐民要术》原文补引“十不收一”,语意方完整。㉑〈压〉[叠]: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上下文意改。㉒[脂一分]: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补。㉓《农桑通诀》曰:此处所引见王祯《农书九·银杏》。㉔草要:据文意,似应作“草包”。㉕炮:处此意为干炒,即今日常言的“爆炒”。粿(kē):王祯《农书》作“颗”。㉖〈意〉[异]:据王祯《农书》原文,并推文意改。㉗《上林赋》曰:此处引文与原文有异。司马相如《上林赋》曰:“卢橘夏熟,黄柑橙楱,枇杷橪柿……”文中并未将卢橘与枇杷混为一物。㉘春:《便民图纂》原文作“长”。㉙逾淮则化为枳:王祯《农书》引文为“橘逾淮而成枳”。㉚掇(duō)栽:意当指摘取而靠接。㉛[地]面:据《农桑辑要》原文,并推文意补。㉜《述异记》曰:此处所引见《群芳谱·橘》“典故”项所引任昉《述异记》。㉝《食货志》云:此处引文,出自《史记》及《汉书》的《货殖传》,而未见于《汉书》、《晋书》、《唐书》等史书之《食货志》。㉞[生]:据《群芳谱·橘》及推文意补。㉟[结实]:据《群芳谱·橘》及推文意补。㊱《埤雅》曰:此处所引见《群芳谱》转录《本草纲目·橙》中的文句,与陆佃《埤雅》原文有异。㊲㸤:此字为《尔雅》所特有,意为“分一半”、“一半”。㊳魏武祖:王祯《农书》原文作“魏武”。㊴蔡顺:字君仲。《后汉书·列传二九·周磐传》附录有蔡顺简况。㊵薄(bó):意为“傅着”、“附着”。㊶《诗疏义》曰:书名似应为《诗义疏》。此处所引见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丛书集成影印《古经解汇函》丁晏校本)。㊷“凡腰肾脚膝者……”:此段内容,出自王祯《农书》。“凡”字,《农书》为“病”。㊸铅霜:即醋酸铅。㊹楂:底本作“樝”(zhā),同“楂”,果名。如:山楂。㊺似梨而酢涩:此句并非《尔雅》正文,而是郭璞的注文。㊻《淮南子》曰:此处所引内容,未见于今本《淮南子》,而与《韩非子·外储说》中数语近似。㊼朹(qiú):木名。《尔雅·释木》:“朹,檕梅。”郭璞注:“朹树状似梅,子如指头,赤色似小柰,可食。”㊽赤瓜子:《本草纲目》原文作“赤爪子”,当从李时珍说,作“赤枣子”。㊾〈上〉[工]:据《农桑辑要》原文改。㊿渰(yān):通“淹”。栽封:指植物根节附近培封的泥土。[51]无不:当依《农桑辑要》原文作“并不”,于意较合。[52]㙭:意同“掘”。[53]豁:意同“斡”。[54]渴水:解渴所用之水。[55]开〈花〉[化]:据《农桑辑要》原文,并推文意改。开化: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