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
榆 《尔雅》曰:“榆,白枌。”又曰:“藲荎①。”注曰:扮榆,先生叶,却著荚,皮色白。藲荎,今之刺榆。《广志》曰:有姑榆,有郎榆。案今世有刺榆,木甚牢韧,可以为犊车材。梜榆,可以为车毂及器物。山榆,可以为芜荑②。凡种者,宜种刺、梜两种,利者为多。其余软弱,例非佳好之木也。
《齐民要术》曰:榆性扇地,其阴下五谷不植。随其高下广狭,东西北三方,所扇各与树等。种者宜于园地北畔,秋耕令熟,至春榆荚落时,收取漫散,犁细耕劳之。榆生其草俱长。明年正月初,附地芟杀,以草覆上,放火烧之。一根上必十数条俱生,止留一根强者,余悉掏去之。一岁之中,长八九尺矣。不烧则长迟也。后年正月、二月移栽之。初生即移者喜曲,故须丛林长之。三年乃移栽。初生三年,不用采叶,尤忌采心③。采心,则科茹太长④,更须依法烧之,则依前茂矣。不用剥沐⑤。剥者,长而细,又多瘢痕。不剥,则短粗而无病。谚曰:“不剥沐,十年成毂。”言易粗也。必欲剥者,宜留二寸。于堑坑中种者,以陈屋草布堑中,散榆荚于草上,以土覆之。烧亦如法。陈草还似肥良胜粪,无陈草者,用粪粪之亦佳。不粪虽生而瘦。既栽移者,烧亦如法也。
又种榆法:其于地畔种者,致雀损谷。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其白土薄地,不宜五谷者,唯宜榆及白杨⑥。地须近市。卖柴夹叶省功也。梜榆、刺榆、凡榆三种,色别种之,勿令和杂。梜榆,荚叶味苦。凡榆荚味甘。甘者,春时将煮卖,是须别也。先耕地作垅,然后散榆荚。垄者看好,料理又易。五寸一荚⑦,稀穊得中。散讫劳之。榆生芟杀烧斫,一如前法。三年春,可将荚叶卖之。五年之后,便堪作椽。不梜者即可砍卖,一根十文。梜者旋作独乐及盏⑧。一个三文。十年之后,魁、碗、瓶、榼、器皿⑨,无所不任。一碗七文,一魁二十,瓶榼器皿,一百文也。十五年后,中为车毂及蒲桃没⑩。一口,值二百。车毂一具,值绢三匹。其岁岁科简剥治之功⑪,指柴雇人,十束雇一人,无业之人争来就作,卖柴之利已自无资。岁出万束,一束三文则三十贯,䇲叶在外也。况诸器物,其利十倍。于柴十倍,岁收三十万。斫后复生,不劳更种,所谓一劳永逸。能种一顷,岁收千匹。唯须一人守护,指挥处分。既无牛耕种子人功之费,不虑水旱风虫之灾。比之谷田,劳逸万倍。男女初生,各与小树二十株。比至嫁娶,悉任车毂;一树三具,一具值绢三匹,成绢一百八十匹。聘财资遣,粗得充事。
崔寔曰:二月,榆荚成,及青收,干以为旨蓄。旨,美也。蓄,积也。司部收青⑫,小蒸,曝之。至冬,以酿酒,滑香,宜养老。《诗》云“我有旨蓄,亦以御冬也”。色变白,将落,可作䤅。随节早晏,勿失其适。
,音牟。䤅,音头。榆酱。
《农桑通诀》曰:榆酱能助肺,杀诸虫下气。榆叶曝干,捣罗为末,盐水调匀,日中炙曝。天寒,于火上熬过,拌菜食之,味颇辛美。榆皮,去上皱涩干枯者,将中间嫩处锉干硙为粉,当歉岁亦可代食。昔沛丰岁饥,民以榆皮作屑煮食之,人赖以济焉。
玄扈先生曰:榆根皮作面,可和香剂。嫩叶炸浸淘净可食。榆钱可羹,又可蒸糕饵。榆皮湿捣如糊,粘瓦石极有力。汴洛以石为碓嘴,用此胶之。
楸、梓、榎 《尔雅》曰⑬:槐,小叶曰榎,大而皵楸,小而皵榎。椅梓、鼠梓。又曰:如木楸曰乔。郭璞注曰:槐当为楸。楸细叶者为〈槚〉[榎]⑭,老乃皮粗皵者,为楸。小而皮粗皵者,为槚。椅梓,即楸。楰楸属。今人谓之苦楸。江东人谓之虎梓。《诗义疏》曰⑮:楸梓之疏理色白而生子者为梓。《说文》曰:“槚,楸也。”然则楸、梓二木相类者也。白色有角者名为梓,似楸有角者名为角投⑯,或名子根⑰。黄色无子者为柳楸,世人见其色黄,呼为荆黄根也⑱。楸之与梓本同末异,梓名木王植于林,诸木皆内拱。造屋有此木,则群材皆不震。楸木湿时脆,燥则坚,良材也。榎,槚也。亦楸属,叶大而早脱,故谓之楸。叶小而早秀,故谓之榎。
《齐民要术》曰:宜割地一方种之。梓、楸各别,无令和杂。又曰:种梓法:秋耕地令熟。秋末冬初,梓角熟时,摘取曝干,打取子。耕地作垄,漫散即再劳之。明年春生有草枝令去,勿使荒没。后年正月间,斸移之。方步两步一树⑲。此树须大,不得概栽。即无子⑳,可于大树四面,掘坑取栽移之。一方两步一根㉑,两亩一行。一行百一十株㉒,五行合六百株。十年后,一树千钱;柴在外。车、板、盘、合、乐器,所在任用。以为棺材,胜于松柏。
玄扈先生曰:春月断其根,瘗于土,遂能发条,取以分种。
又曰:花叶饲猪,并能肥大,且易养。
松、杉、柏、桧 《尔雅》曰:柏、椈柀、檆桧、柏叶松身。李时珍曰:松,百木之长,犹公;故字从公。四时常青,不改柯叶。三针者,为括子松。七针者,为果松。千岁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又有赤松、白松、鹿尾松。杉,一名檆,一名沙,一名檠。有赤白二种:赤杉实而多油,白杉虚而干燥。树类松而干端直。柏,一名椈,阴木也。凡木皆向阳,柏独向阴指西,古以生泰山者为良。今陕州、宜州、密州皆佳,而干陵尤异:木之文理,多为云气、人物、鸟兽,状态分明,径尺一株,可值万钱。川柏亦细腻,以为几案,光滑悦目。桧,一名栝,今人名圆柏,以别侧柏。
《事类全书》云㉓:栽松:春社前带土栽培,百株百活。舍此时,决无生理也。斫松木,须五更初,便削去皮,后无白蚁。山人斫老松根,取松脂燃之,以代油烛,亦贫家之利。
《农桑通诀》曰㉔:插松:用惊蛰前后五日,斩新枝,斸坑入枝,下泥杵紧。相视天阴,即插,遇雨,十分生;无雨,即省分数。种松柏法:八九月中,择成熟松子,柏子同。去台收顿㉕。至来春春分时,甜水浸子十日。治畦下水土粪,漫散子于畦内,如种菜法,或单排点种,上覆土厚二指许。畦上搭短棚蔽日。旱则频浇,常须湿润。至秋后去棚,长高四五寸。十月中,夹薥秸篱以御北风。畦内乱撒麦糠覆树,令稍上厚二三寸止。南方宜微盖。至谷雨前后,手爬去麦糠浇之。次冬封盖亦如此。二年之后,三月中带土移栽:先橛区,用粪土相合内区中,水调成稀泥,植栽于内。拥土令区满,下水塌实。无用杵筑脚踏。次日,有裂缝处,以脚蹑合。常浇令湿。至十月屈倒,以土覆藏,毋使露树。至春去土,次年不须覆。栽大树者,于三月中移,广留根土,谓如一丈树,留土方三尺地;远移者二尺五寸。一丈五尺树留土三尺,或三尺五寸。川草绳缠束根上。树大者从下剸去枝三二层,树记南北,运至区处,栽如前法。
《种树书》曰:栽松,须去尖大根,惟留四边须根,则无不盛。春分后,勿种松;秋分后,方宜种。法:大概与竹同,只要根实,不令动摇,自然活。
《齐民要术》曰㉖:油松法:将青松斫倒,去枝。于根上凿取大孔,入生桐油数斤,待其渗入,则坚久不蛀。他木同。
《本草》曰:松花用布铺地,击取其蕊,和沙糖作饼,甚清香。不能久留。
又曰:松子出辽东、云南者尤大,食之香美。
又曰:松脂,一名松膏,一名松香,一名松胶,一名松肪,一名沥青。皆为物用。
玄扈先生曰:插杉法:江南宣、歙、池、饶等处,山广土肥。先将地耕过,种芝麻一年。来岁正二月气盛之时,截嫩苗头一尺二三寸。先用橛舂穴,插下一半,筑实。离四五尺成行,密则长,稀则大,勿杂他木。每年耘锄。至高三四尺,则不必锄。如山可种,则夏种粟,冬种麦,可当耘锄。杉木斑文有如雉尾者,谓之野鸡斑,入土不腐,作棺尤佳,不生白蚁。烧灰最能发火药。今南方人造舟屋多用之。
又曰:种柏:九月中柏子熟时采。俟来年二三月间,用水淘取沉者,着湿地。二三日淘一次,候芽出。将斸熟地调成畦,水饮足,以子匀撒其中。覆细土半寸,再以水压下。二三日浇一次,勿太湿,勿太干,既生,四围竖矮篱护之,恐为虾蟆所食。常浇水粪。俟长高数尺,分栽。
又曰:秋时剪小枝二三尺,亦可插活。
《农桑通诀》曰:桧:种如松法。插枝者,二三月桧芽蘖动时,先熟斸黄土地成畦,下水饮畦一遍。渗定再下水,候成泥浆,斫下细如小指桧枝,长一尺五寸许,下削成马耳状。先以杖刺泥成孔,插桧枝于孔中,深五六寸以上。栽宜稠密,常浇令润泽。上搭矮棚蔽日,至冬换作暖荫。次年二、三月去后㉗,候树高,移栽如松柏法。
洞庭陆氏曰:移松、杉、柏、桧:冬至及年尽,虽不带土根亦活。正月,九分活。二月,七分活。清明后,半活。
《便民图》曰:松、杉、柏、桧,俱三月下种。次年三月分栽。
椿 《禹贡》曰杶。一作櫄,一作橁。今名香椿。《农桑辑要》曰:木实而叶香,有凤眼草者,谓之椿。木疏而气臭,无凤眼草者,谓之樗。又云:有花而荚者谓樗,无花不实谓椿。
玄扈先生曰:椿宜于春分前后栽之。
又曰:其叶自发芽及嫩时,皆香甘。生熟盐腌,皆可茹。
梧桐 《尔雅》曰:荣桐木。又曰:榇梧。郭璞注曰:即梧桐也。今人以其皮青,号曰青桐。又名梓皮。其木无节直生,理细而性紧。四月开花,五六月结子。荚长三寸许,五片合成,老则开裂如箕,名曰櫜鄂㉘。子缀其上,大如黄豆。云南者更大。可生啖,亦可炒食。《遁甲书》云:梧桐可知月正、闰岁㉙。生十二叶,一边六叶。从下数,一叶为一月,有闰则十三叶。视叶小处,则知闰何月。立秋之日,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又有白桐,一名华桐,一名泡桐。华而不实。蔡邕《月令》曰:“桐始华。”桐,木之后华者也。冈桐:一名油桐,一名荏桐,一名罂子桐,一名虎子桐。实大而圆,取子作桐油入漆,及油器物、艌船㉚,为时所须。人多伪为之,惟以篾圈掸起,如鼓面者为真。海桐生南海及雷州,白而坚韧,可作绳,入水不烂。
《齐民要术》曰:青桐:九月收子,二、三月中,作一步圆畦种之。方大则难裹,所以须圆小。治畦下水,一如葵法。五寸下一子,少与熟粪和土覆之。生后数浇,令润泽。此木宜湿故也。当岁即高一丈。至冬,竖草于树间令满,外复以草围之,以葛十道束置。不然则冻死也。明年三月中,移植于厅斋之前,华净妍秀㉛,极为可玩㉜。明年冬不须复裹㉝。成树之后,剥下子一石。子于叶上生,多者五六,少者二三也。炒食甚美。多啖亦无妨也。白桐无子。冬结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花房。亦绕大树掘坑,取栽,移之。成树之后,任为乐器。青桐则不中用。于山石之间生者,乐器则鸣。青白二桐,并堪车、板、盘、合、屧等用作㉞。
玄扈先生曰:正、二月内,以黄土拌钜末少许,或盆或地上,俱可种。上覆土末寸半许,时时用水浇灌,使土长湿。待长尺余移栽。冬间不用苫盖。
又曰:江东、江南之地,惟桐树黄栗之利易得。乃将旁近山场,尽行锄转,种芝麻。收毕,仍以火焚之,使地熟而沃。首种三年桐。其种桐之法:要在二人并耦,可顺而不可逆。一人持桐油一瓶,持种一箩,一人持小锄一把,将地㔇起,即以油少许滴土中,随以种置之。次年苗出,仍要耘耔一遍。此桐三年乃生,首一年犹未盛,第二年则盛矣。生五、六年亦衰,即以栗櫼剥之。一、二年,其栗便生,且最大,但其味略滞耳。首种三年桐,为利近速,图久远之利,仍要树千年桐,法亦如前。种黄栗之法:候秋季,落子多收。择高厚之处,掘地为坑,下用砻糠铺底,将种放下,上用稻草盖定,以土覆之。俟来年春气盛时,治地成畦,约一尺二寸成行分种,空地之中,仍要种豆,使之二物争长,又可使直而不曲。待长一二尺,即将山场依前法烧锄过,约阔五尺成行,移苗栽之。次年耘耔。
椒 《尔雅》曰:檓,大椒。椒榝,帅丑莍。郭璞注曰:今椒树丛生实大者,名为檓。《范子计然》曰:蜀椒出五都㉟,秦椒出天水。案:今青州有蜀椒种。本商人,居椒为业,见椒中黑实,乃遂生意种之。凡种数千株,有一根生㊱,数岁之后,更结子实㊲,芳香,形、色与蜀椒不殊,气势微弱耳。遂分布种移,略通州境也㊳。陆机《诗疏》云㊴:椒树似茱萸,有针刺。叶坚而滑泽,味辛香。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以其叶合煮为香。今成皋诸山,有竹叶椒,其木亦如蜀椒,小毒,热,不中合药,可入饮食中,及蒸鸡豚。东海诸岛上,亦有椒,枝叶皆相似,子长而不圆,甚香;其味似橘皮,岛上獐鹿食其叶,其肉自然作椒橘香。今南北所生一种椒,其实大于蜀椒,与陶氏及郭、陆之说正相合。当以实大者为秦椒,即花椒也。崖椒:俗名野椒。不甚香,而子灰色,野人用炒鸡鸭食,出施州。彼土四季采皮入药。蔓椒:蔓生,气臭如狗彘,生云中山谷及丘塚间。采茎根,煮酿酒。地椒:出北地。如蔓椒之小者,煮羊肉香美。胡椒:出摩伽陁国,呼为“昧履支”。今南番诸国及交趾、滇南、海南诸地,皆有之。已遍中国,为日用之物矣。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椒树最见繁衍,四月生花,五月结实,生青,熟红。
《齐民要术》曰:熟时收取黑子。俗名椒目。不用人手数近,促之㊵,则不生也。四月初,畦种之。治畦下水,如种葵法。方三寸一子,筛土覆之,令厚寸许,复筛熟粪以盖土上。旱辄浇之,常令润泽。生高数寸,夏连雨时可移之。移法:先作小坑,圆深三寸,以刀子圆椒栽,合土移之于坑中,万不失一。若拔而移者,率多死。若移大栽者,二月三月中移之。先作熟穰泥,掘出即封根,合泥埋之。行百余里犹得生之。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不裹即死。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所谓习以性成。一木之性,寒暑易容㊶;若朱蓝之染,能不易质,故观邻识士,见友知人也。候实口开,便速收之。天时晴㊷,摘下薄布曝之,令一日即干,色赤椒好。若阴时收者,色黑失味。其叶及青摘取,可以为菹,干而末之,亦足充食。
《务本新书》曰:三乡椒种:秋深熟时拣粒,秋深摘下㊸,荫干。将椒子包裹,掘地深埋。春暖取出,向阳掘畦种之。二年后,春月移栽。树小时,冬月以粪覆根,地寒处,以草裹缚。次年结子,椒不歇条,一年繁胜一年。
玄扈先生曰:中伏后,晴天带露收摘。忌手捻。阴一日,晒三日,则红而裂。遇雨薄摊当风处频翻,若㷈则黑不香。若收作种,用干土拌和,埋于避雨水地内,深一尺,勿令水浸生芽。其自开口者杀人㊹。
又曰:椒子为油亦可食,微辛甘。晋中人多以炷灯也。造油如小油法。
榖 《小雅》曰:“其下惟榖。”《说文》曰:榖,楮也。有二种:一种,皮有斑花文,谓之榖,今人用为冠者。一种,皮白无花,枝叶相类。或云,斑者是楮,白者是榖。陆玑《诗疏》云:构,幽州谓之榖桑,或曰林桑。荆、杨、交、广谓之穀。《酉阳杂俎》云:榖田久废,必生构。叶有瓣曰楮,无曰构。李时珍曰:楮本作柠,其皮可绩为纻故也。
《齐民要术》曰:宜涧谷间种之,地欲极良。秋上楮子熟时,多收净淘,曝令燥。耕地令熟,二月耧耩之,和麻子漫散之,即劳。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若不和麻子种,率多冻死。明年正月初,附地芟杀,放火烧之。一岁即没人。不烧者瘦,而长亦迟。三年便中斫。未满三年者,皮薄不任用。斫法:十二月为上,四月次之。非此两月而斫者,则多枯死也。每岁正月,常放火烧。自有干叶在地,足得火燃。不烧,则不滋茂也。二月中,间斫去恶根。斸者,地熟楮科,亦以留润泽也。移栽者,二月莳之,亦三年一斫。三年不斫者,徒失钱,无益也。〈楮〉[指]地卖者㊺,省功而利少;煮剥卖皮者,虽劳而[利]大㊻。其柴足以供燃。自能造纸,其利又多。种三十亩者,岁斫十亩,三年一遍,岁收绢百匹。
陶弘景曰㊼:南人呼榖纸,亦为楮纸。武陵人,作榖皮衣,甚坚好。
陆氏《诗疏》云:食其嫩芽,可当菜茹。
李时珍曰:榖有雌雄,雄者不结实。歉岁,人采花食之。雌者,实如杨梅。半熟时,水操去子,蜜煎作果食。
《广州记》云㊽:蛮夷取榖皮,熟捶为揭里布,以拟毡,甚暖也。其木腐后生菌耳,味甚佳。
《农桑通诀》曰:南方乡人,以榖皮作衾,甚坚好。鬻之实为贫家之利焉。
槐 《尔雅》曰:“櫰,槐大叶而黑。”“守宫槐,叶昼聂宵炕”。又曰:“槐,棘丑乔。”郭璞注曰:槐叶大色黑者,名櫰;叶昼聂合而夜炕布者,名守宫槐。槐有青黄白黑数色。黑者为猪屎槐,材不堪用,花可染黄。槐之生也,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规,二旬而叶成。诸槐功用,大略相等。有极高大者,材实重,可作器物。
《齐民要术》曰:槐子熟时,多收;擘取数曝,勿令虫生。五月夏至前十余日,以水浸之。如浸麻子法也。六、七日,当芽生。好雨种麻时,和麻子撒之。当年之中,即与麻齐。麻熟刈去,独留槐。槐既细长,不能自立,根别树木㊾,以绳栏之。冬天多风雨,绳栏宜以茅裹。不则伤皮,成痕瘢也。明年,斸地令熟,还于下种麻。胁槐令长。三年正月,移而植之。亭亭条直,千百若一。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若随宜取栽,匪直长迟,树亦曲恶。宜于园中割地种之,若园好,未移之间,妨废耕垦也。
玄扈先生曰:收取花,可染黄,并可入药。
又曰初生嫩芽,炸熟,水泡去苦味,可姜醋拌食。晒干亦可代茶饮也。
杨柳 《尔雅》曰:“援,柜柳。”“柽,河柳。旄,泽柳。杨,蒲柳。”又曰:“桑、柳丑条。”郭璞注曰:“柽,今河旁赤茎小杨。旄,生泽中者。杨,可以为箭。”《说文》曰:“柳,小杨。”易生之木也。柳,一名雨师,一名赤柽,一名人柳,一名三眠柳,一名观音柳,一名长寿仙人柳。性柔脆。北土最多。枝条长软,至春晚,叶长成,花中结细子,上带白絮如绒,名柳絮,又名柳绒,随风飞舞。着毛衣,即生虫;入池沼,隔宿化为浮萍。
杨有二种:白杨、青杨。白杨,一名高飞,一名独摇。微带白色。高者,十余丈。青杨又有二种:一种梧桐青杨,身耸直高大;一种身矮多岐枝,不堪用。杨与柳自是二物:柳枝长脆,叶狭长;杨枝短硬,叶圆阔。
《齐民要术》曰:种柳:正月、二月中,取弱柳枝,大如臂,长一尺半,烧下头二三寸,埋之令没,常足水以浇之。必数条俱生。留一根茂者,余者斫去。别竖一柱,以为依主。每一尺,以长绳柱栏之。若不栏,必为风所摧,不能自立。一年中,即高一丈余。其旁生枝叶即掐去,令直耸上。高下人任取足㊿,便掐去正心,即四散下乘,婀娜可爱。若不掐心,则枝不四散,或斜或曲,生亦不佳也。六、七月中,取春生少枝种,则长倍疾。少枝,叶青气壮,故长疾也。下田停水之处,不得五谷者,可以种柳。八、九月中,水尽,燥湿得所时急耕,则钃楱之[51]。至明年四月,又耕熟,勿令有块。即作场垄:一亩三垅,一垅之中,逆顺各一到。场中宽狭,正似葱垅。从五月初,尽七月末,每天雨时,即触雨折取。春生,[少枝长一尺以上者,插著垄中,二尺一根。数日即生][52],少枝长疾,三岁成椽。比于余木,虽微脆,亦足堪事。一亩,二千〈六〉[一]百六十根[53]。三十亩,六万四千八百根。根直八钱,合收钱五十一万八千四百文。百树得柴一载,合柴六百四十八载;直钱一百文[54],柴合收钱六万四千八百文。都合:收钱五十八万三千二百文。岁种三十亩,三年种九十亩,岁卖三十亩,终岁无穷。
《陶朱公术》曰[55]: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以后,髡一树得一载,岁髡二百树,五年一周。
凭柳:可以为楯、车辋、杂材及碗[56]。
种箕柳法:山涧、河旁及下田不得五谷之处,水尽干时,熟耕数遍。至春冻释,于山坡河坎之旁,刈取箕柳,三寸绝之[57],漫散即劳,劳讫引水停之。至秋任为簸箕。五条一钱,岁收万钱。山柳赤而脆,河柳白而韧。
《便民图》曰:种杞柳:二月间先将田用粪壅灌,戽水耕平。以柳须断作三寸许,每人一握,随田广狭,并力一日齐种。频以浓粪浇之。有草即用小刀剜出。田勿令干。八月斫起,刮去柳皮,晒干为器。根旁败叶扫净,则不蛀。至腊月间将重长小条复斫去,长者亦可为器。旧根常留。
《齐民要术》曰:种白杨:秋耕地熟。至正月二月中,以犁作垄。一垄之中,以犁逆顺各一到。场中宽狭,正似作葱垄。作讫,又以锹掘底一坑作小堑。所取白杨枝,大如指,长三尺者,屈着垄中。以土压上,令两头出土,向上直竖。二尺一株。明年正月中,剥去恶枝。一亩三垄,一垄七百二十株,一株两根。一亩,四千三百二十株。三年,中为蚕擿[58]。都格反。五年任为屋椽,十年堪为栋梁。以蚕擿为率:一根五钱,一亩岁收二万一千六百文。柴又作梁,扫住在外[59]。岁种三十亩,三年九十亩,一年卖三十亩,得钱六十四万八千文。周而复始,永世无穷。比之农夫,劳逸万倍。去山远者,实宜多种,千根以上,所求必备。
白杨 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曲挠。榆性软,久无不曲;比之白杨,不如远矣。凡屋材,松柏为上,白杨次之,榆为下也。
《博闻录》曰[60]:杨柳根下,先埋大蒜一枚,不生虫。
《种树书》曰:种水杨,须先用木桩钉穴,方入杨,庶不损皮,易长。腊月二十四日种杨树,不生虫。
女贞 《山海经》曰“贞木”。李时珍曰:女贞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贞女状之。东人因女贞茂盛,亦呼为冬青,与冬青同名异物,盖一类二种也。二种皆因子自生,最易长。其叶厚而柔长,绿色,面青背淡。女贞:叶长者四五寸,子黑色。冬青:叶微圆,子红色为异。其花皆繁,子并累累满树。近时以放蜡虫,故俱呼为蜡树。唐宋以前,烧烛所用白蜡,皆蜜蜡也。此虫白蜡,自元以来,人始知之。今则为日用物矣。四川、湖广、滇南、闽、岭、吴越东南诸郡有之,以川、滇、衡、永产者为胜。
《便民图》曰:腊月下种,来春发芽,次年三月移栽。长七尺许,可放蜡虫。栽女贞[61]:略如栽桑法,纵横相去一丈上下,则树大力厚。须粪壅极肥,岁耕地一再过,有草便锄之,令枝条壮盛,即多蜡也。
李时珍曰:蜡虫,大如虮虱。芒种后,延缘树枝,食汁吐涎,粘于嫩茎,化为白脂,乃结成蜡,状如凝霜。处暑后剥取,谓之蜡渣。过白露则粘住难刮矣。其渣炼化滤净,或甑中蒸化沥下器中,待凝成块,即为蜡也。其虫微时白色[62],作蜡;及老,则赤黑色,乃结苞于树枝。初若黍米大,入春渐长,大如鸡头子,紫赤色。累累抱枝,宛若树之结实也。盖虫将遗卵作房,正如雀瓮、螵蛸之类尔。俗呼为蜡种,亦曰蜡子。子内皆白卵,如细虮,一包数百。次年立夏日摘下,以箬叶包之,分系各树。芒种后苞拆卵化,虫乃延出叶底,复上树作蜡也。树下要洁净,防蚁食其虫。玄扈先生曰:女贞之为白蜡,胜国以前,略无纪载,今则遍东南诸省皆有之。向尝疑焉:以为古人著书,未暇远征遐僻耳,非果昔无今有也。然见婺州人言[63],彼中放蜡,不过二十年;吴兴人言[64],不过十许年。即余邑,五年前亦无人知此。自余庚戌营先陇[65],始树女贞数百本,拟作蜡。近年来,村中亦多自生蜡虫。顷,寄子半用吴兴子,半用土子,土人言“土子为胜”。则昔无今有,理亦有之。事固非目前所见,遽可悬断也。
汪机《本草汇编》曰[66]:虫白蜡,与蜜蜡之白者不同,乃小虫所作。其虫食冬青树汁,久而化为白脂,粘敷树枝,人谓虫矢着树而然,非也。至秋刮取,以水煮溶,滤置冷水中,则凝聚成块矣。碎之文理如白石膏而莹澈。人以和油浇烛,大胜蜜蜡也。玄扈先生曰:虫白蜡纯用作烛,胜他烛十倍。若以和他油,不过百分之一,其烛亦不淋,故为用颇广。多植无害。
《宋氏杂部》曰[67]:冬青:子可种,堪入酒。至长盛时,五月养以蜡子。七月收蜡,不宜尽采;留迨来年四月,又得生子取养。蜡晒干,以越布蒙于甑口[68],置蜡布上,置器甑中。釜内水沸,蜡遂镕下入器,凝则坚白而为烛材。其滓盛之以绢囊,复投于热油中,则蜡尽,油遂可为烛。凡养蜡子,经三年,停亦三年。
又曰:巴蜀撷其子,渍淅米水中。十余日,捣去壳种之。蜡生则近跗伐去,发肄再养蜡[69]。养一年,停一年,采蜡必伐木,无老干。
玄扈先生曰:女贞收蜡有二种:有自生者,有寄子者。自生者,初时不知虫何来,忽遍树生白花,枝上生脂如霜雪,人谓之花。取用炼蜡。明年复生虫子。向后恒自传生。若不晓寄放,树枯则已;若解放者[70],传寄无穷也。寄子者,取他树之子,寄此树之上也。其法:或连年,或停年,或就树,或伐条。若树盛者,连年就树寄之,俟有衰顿,即斟酌停年,以休其力。培壅滋茂,仍复寄放,即《宋氏杂部》所谓“养一年,停一年”者也。伐条者,取树〈截〉[栽]径寸以上者种之[71]。俟盛长,寄子生蜡,即离根三四尺,截去枝干,收蜡,随手下壅。冬月再壅。明年旁长新枝芽蘖。以后恒择去繁冗,令直达。又明年,亦复修理,恒加培壅。第三年,可放蜡子。四年再放,五年复放。迨收蜡,仍剪去枝。如是更代无穷,此所谓“经三年,停三年”者也。凡寄子皆于立夏前三日内,从树上连枝剪下,去余枝,独留寸许,令子抱木,或三四颗,乃至十余颗,作一簇。或单颗,亦连枝剪之。剪讫,用稻谷浸水半日许,洒取水。剥下虫颗,浸水中一刻许,取起用竹箬虚包之。大者三四颗,小者六七颗,作一苞,韧草束之,置洁净瓮中。若阴雨,顿瓮中可数日。天热,其子多迸出,宜速寄之。寄法:取箬包剪去角,作孔如小豆大,仍用草系之树枝间。其子多少,视枝小大斟酌之:枝大如指者可寄,枝太细、干太粗者勿寄也。寄后数日间,鸟来啄箬苞攫取子,勤驱之。天渐暖,虫渐出苞。先缘树上下行,若树根有草,即附草不复上矣。故树下须芟刈极净也。次行至叶底栖止。更数日,复下至枝条,啮皮入咂食其脂液,因作花。约略虫出尽,即取下苞,视有余子,并作苞,别寄他树。秋分后捡看花老嫩:若太嫩,不成蜡;太老,不成蜡。太老不可剥矣。剥时或就树,或剪枝,俱先洒水润之,则易落。乘雨后,或侵晨带露华采之尤便。次取蜡花,投沸汤中镕化。候稍冷,取起水面蜡,再煎,再取滓沉锅底,勺去之,若蜡未净,再依前法煎澄之。既净,乘热投入绳套子,候冷牵绳起之,成蜡堵也。
又曰:浸谷水渍蜡子,剥下苞之,此是婺州法。吴兴人,但于立夏后剪子,到小满前三日,连旧枝作苞寄之,亦生蜡。檇李及吾邑[72],有自生之子,不烦寄放,亦生蜡。可见传生之物,气足为上。若吾乡传有土子,不论节气,但俟其气足欲迸时速剪下寄之,可也。
又曰:立夏前二日剪子,此是常法。但浙东气暖,从他方鬻子还,恐虫迸出,故以此为期。若吴兴在北,吾邑又在吴兴北,则吾乡往吴兴及浙东买子者,宜立夏后剪,小满前后寄也。若浙东从吾乡鬻子,仍须立夏前剪去耳。吾乡以北愈寒,寄宜愈迟。依此消息之。
又曰:蜡子若本地所无,传贸他方者,可行千里。如浙中,独金华业此最盛,而鬻子于绍兴、台州、湖州。川中独南部西充、嘉定最盛,而鬻子于潼川。其间相去各数百里。盖蜡子在立夏前气已足,可剪;小满前,虽未出可寄耳。亦须疾行,迟则虫先期出,不及寄,拆损多矣。谚云“走马贩蜡”,谓此。若依前法,先作苞置器中,虫出不离箬苞中,尚可迟二三日寄也。
又曰“金华之于湖州也,嘉定之于潼川也,岁鬻子以去而不传子,明年又鬻之。叩之,则云:“金华、嘉定,但生花不生子,故然。”金华尚有土子,其价以半。嘉定绝无之,鬻子之价,十倍潼川[73],此理殊不可晓。尝臆度之,大都树少多生花,树老多生子。树卑多生花;树高多生子。一树之中,寄子多则生花,寄子少则生子。又北种贩至南,多生花;南种贩至北,多生子。如湖州子贩至金华,尽生花。金华子贩至闽中,又生花。故金华子多入闽而转贩于吴兴。若金华种贩至湖州,又生子矣。吴兴在北,金华在南,闽又在金华南也。又如潼川贩至嘉定,尽生花。若嘉定种贩至潼川,又生子矣。潼川在北,嘉定在南也。盖花性喜暖,子性能寒,其以老少异,以高下异,以南北异,理则一耳。
又曰:或云树生花,即无子;生子,即无花。此间有之,不尽然也。大概多花子并生者。但欲留种,不宜早收。花绝不可见。至春中,方着枝如螺靥。入夏顿长,则花与子不相见耳。子盛长时,有膏如饧蜜。去之,即子枯。
附:冬青 陈藏器曰:冬青木,肌白有文,作象齿笏。其叶堪染绯。
李时珍曰:冻青,亦女贞别种也。由中时有之。但以叶微团而子赤者,为冻青;叶长而子黑者,为女贞。玄扈先生曰:女贞,吴下称冬青;产蜡处皆称蜡树。此冬青,吴下称水冬青,或称细叶冬青。
《宋氏杂部》曰:水冬青叶细,利于养蜡子。
玄扈先生曰:冬青树凋枯,以猪粪壅之即茂。或云,以猪溺灌之。
附:水槿 玄扈先生曰:水槿,叶似女贞,而边有锯齿。五叶攒生,不花。李所谓水蜡树,必此也。蜀中又有一种插蜡,叶似菊,尤易生。插之一年,便可寄子,三、四年大如酒杯口,即衰坏,须更插矣。此与水槿异种。水槿虽扦插易生,却难大,又蜀中蜡子,生女贞树上少,生插蜡树上者多,故当以蜀种为胜。
李时珍曰:有水蜡树,叶微似榆,亦可放虫生蜡。
《宋氏杂部》曰:水槿:细叶,小黄花,又名水椐。腊月斩其条而插之,易成大木。材可为器。宜养蜡子以取蜡。
附:槠 《山海经》曰:“前山有木,其名白槠[74]。”郭璞注曰:槠子似柞,子可食。冬月采之,木作屋柱、棺材,难腐也。汪颖《食物本草》曰:槠子生江南,皮树如栗,冬月不凋。子小于橡子。槠子有苦甜二种,治作粉食糕食,褐色甚佳。李时珍曰:槠子,处处山谷有之。其木大者数抱,高二、三丈。叶长大,如栗,叶稍尖而厚坚光泽,锯齿峭小[75],凌冬不凋。三、四月开白花,成穗如桑花[76],结实大如槲子,外有小苞,霜后苞裂子见。子圆褐色有尖,大如菩提子,内仁如杏仁。生食苦涩,煮炒乃带甘,亦可磨粉。甜槠子粒小,木文细白,俗名面槠。苦槠子粒大,木粗赤文[77],俗名血槠。其色黑者名铁槠。
李时珍曰:甜槠子亦可产蜡。
玄扈先生曰:余所闻,树可放蜡者数种,以意度之,当不止此。即如饲蚕之树,世人皆知有桑、柘矣,而东莱人育山茧者,于树无所不用,独杨树否耳。诸树中独椒茧最上,桑、柘次之,椿次之,樗为下。由此言之,事理无穷,闻见之外,遗佚甚多,坐井自拘,何为哉?
乌臼 《玄中记》曰[78]:荆阳有乌臼。乌臼:树高数仞,叶似梨杏,花黄白紫黑色。极易生长。
玄扈先生曰:乌臼树,收子取油,甚为民利。他果实总佳,论济人实用,无胜此者。江浙人种者极多,树大或收子二三石。子外白穰,压取白油,造蜡烛。子中仁,压取清油,然灯极明。涂发变黑,又可入漆,可造纸用。每收子一石,可得白油十斤,清油二十斤。彼中一亩之宫,但有树数株者,生平足用,不复市膏油也。临安郡中,每田十数亩,田畔必种臼数株,其田主岁收臼子,便可完粮。如是者租额亦轻,佃户乐于承种,谓之熟田。若无此树,要当于田收完粮,租额必重,谓之生田。两省之人,既食其利,凡高山大道,溪边宅畔,无不种之,亦有全用熟田种者。用油之外,其查仍可壅田[79],可燎爨,可宿火。其叶可染皂,其木可刻书及雕造器物。且树久不坏,至合抱以上,收子逾多。故一种即为子孙数世之利。吾三吴人家,凡有隙地即种杨柳。余逢人即劝,令之拔杨种臼,则有难色。凡所利于杨者,岁取枝条作薪耳。取臼子者,须连枝条剥之,亦何尝不得薪也。凡他方美利不能相通者,其故有二:种植力本人罕出,途路江湖客游人无意种植。若夫殊方异种,偶尔流传,遂成土利,未有不从客游人携来者。余生财赋之地,感慨人穷,且少小游学,经行万里,随事咨询,颇有本末。若力作人能相凭信,无论丰凶,必或补于生计耳。
又曰:臼不须种,野生者甚多。若收子即佳种种出者,亦不中用;必须接博乃可,未接者江浙人呼为草臼。种草臼,干如酒杯口大,便可接;大至一两围,亦可接。但树小低接,树大高接耳。接须春分后数日,接法与杂果同。其种之佳者有二:曰葡萄臼,穗聚子大,而穰厚,曰鹰爪臼,穗散而壳薄。又闻山中老圃云:臼树不须接博,但于春间将树枝一一捩转,碎其心无伤其肤,即生子,与接博者同。余试之良然。若地远无从取佳贴者,宜用此法。此法农书未载,农家未闻,恐他树木亦然,宜逐一试之。
又曰:采臼子在中冬,但以熟为候。采须连枝条剥之,但留取指大以上枝。其小者总无子,亦宜剥去,则明年枝实俱繁盛。其剥刀长三四寸,广半寸,形如却月钩[80]。刃在钩内,以竹木竿为柄。刀著柄端,令刃向上,剥时向上鑱之,不伤枝干。剥下枝,仍充燎爨。拣取浮子晒干,入臼舂落外白穰,筛出之,蒸熟作饼,下榨取油如常法,即成白油如蜡,以制烛。若穰少不满一榨者,即作饼,入他油饼杂榨之。榨下盛油瓶中,置一草帚,候油出冷定,臼油即凝附草帚,不杂他油矣。其筛出黑子,用石磨粗礲碎,簸去壳,存下核中仁,复磨或碾细蒸熟,榨油如常法,即成清油。凡制烛,每臼油十斤,加白蜡三钱,则不淋;蜡多更佳。常时肆中卖者,白油十斤,杂清油十斤,白蜡不过一二钱,其烛则淋。
又曰:养鱼池边勿种臼。落叶入水,变黑色,令鱼病。
又曰:种乌臼,取白油、清油;种女贞树,取白蜡,其利济人,百倍他树。古来遂无人晓此。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既不著女贞,独有乌臼一则,乃杂入殊方异物中。陈藏器,唐人也;日华子,五代人也。各言乌臼油可染发,亦止是清油,不及白油。藏器说女贞,亦言木䖟在叶中,卷叶如子,羽化为䖟。亦不知䖟之为蜡。至元人开局撰《农桑辑要》,王祯著《农书》二书,是千年以来农家之褎然者[81],亦绝不及二物,又何望近代俗书也。白蜡之利,今世最盛于蜀,其次浙。乌臼最盛于江浙。岂元人修书,详于北产,闻见所限,未及远征吴、蜀耶?抑迩年始食其利,前此未著耶[82]?若吴、蜀旧有,为元人所遗,可见他方嘉种,亟宜迁贸。若宋元未有,近代始食其利;可见生财无尽,亟宜讲求。恒农土著,安知顷亩之外,必求利物活人者,其责不在冥冥之民也?
又曰:乌臼,楂之属,但取膏油,似不入救荒品中。但膏油不可阙,而民间所用,多取诸麻菽荏菜。麻菽非谷耶?荏菜非谷也?艺荏菜者非谷田耶?乌臼之属,比诸麻菽荏菜,有十倍之收。且取诸荒山隙地,以供膏油,而省麻菽以充粮,省荏菜之田以种谷,其益于积贮,不为少矣。
漆 《秦风》曰[83]:“山有漆。”说文云:“木汁可以䰍物。”一作桼,如水滴而下。生汉中山谷,梁、益、陕、襄皆有,金州者最善。广州者性急易燥。今广、浙中出一种漆,六月取汁漆物,黄泽如金,即《唐书》所谓黄漆也。广南漆作饴糖气,沾沾无力。树似榎而大,高二、三丈,身如柿,皮白,叶似椿,花似槐,子似牛李子。木心黄。六、七月,刻取滋汁。
春分前移栽,易成有利。一云腊月种。
取用者,以竹筒钉入木中取汁,或以刚斧斫其皮开,以竹管承之,滴汁则为漆也。凡取时须荏油解破,故淳者难得。可重重别制:拭之色黑如瑿若铁石者,为上等,黄嫩若蜂窠者不佳。凡验漆:惟稀者,以物醮起,细而不断,断而复收。更又涂于干竹上,荫之速干者并佳。试诀有云:“微扇先如镜,悬丝急似钩。撼成琥珀色,打着有浮沤。”
《农桑通诀》曰:用漆在燥热及霜冷时,则难干;得阴湿,虽寒月亦易干。物之性也。若苦沾人[84],以油治之。凡漆器,不问真伪,送客之后,皆须以水净洗,置床薄上,于日中半日许曝之,使干,下晡乃收,则坚牢耐久。若不即洗者,盐醋浸润,气彻则皱,器便坏矣。其未里者,仰而曝之。朱本和油,性润耐日。故盛夏连雨,土气蒸热,什器之属,虽不经夏用,六、七月中各须一曝使干。俗人见漆器暂在日中,恐其炙坏,合著阴润之地。虽欲爱慎,朽败更速矣。
又曰:凡木画、服玩、箱椀之属[85],入五月尽,七月、九月中,每经雨,以布缠指,揩令热彻。胶不动作,光净耐久。若不揩拭者,地气蒸热,遍上生衣。厚润彻胶,便皱;动处起发,飒然破矣。
皂荚 《广志》曰“鸡栖子”。一名皂角,一名乌犀,一名悬刀。有三种:一种小如猪牙。一种长而肥厚,多脂而粘。一种长而瘦薄,枯燥不粘。以多脂为佳。今所在有之。树高大,枝间有刺,夏开花,秋后实。
玄扈先生曰[86]:猪牙者良。其角亦有长尺一二寸者。种者,二、三月种。不结角者,南北二面,去地一尺钻孔,用木钉钉之,泥封窍即结。或曰:树不结,凿一大孔,入生铁三、五斤,以泥封之,便开花结子。既实,以篾束其本数匝,木楔之,一夕自落。用以洗垢涤腻最良。角与刺,俱堪入药,亦物之利益于世者。
棕榈 《山海经》曰:“石翠之山,其木多棕。”一名栟榈,出岭南西川,今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无枝条,叶大而圆,有如车轮,萃于树杪。其下有皮,重叠裹之。每皮一匝为一节,二旬一采皮,转复生上。六、七月生黄白花,八、九月结实作房,如鱼子,黑色。九月、十月,采其皮用。
《便民图》曰:棕榈,二月间撒种。长尺许,移栽成行。至四尺余,始可剥。每年四季剥之,半年一剥亦可。其皮作绳,入水千岁不烂。昔有人开冢得一索,已生根。
李时珍曰:棕榈,叶大如扇,上耸,四散岐裂,其茎三棱,四时不凋。其干正直,身赤黑皆筋络。宜为钟杵,亦可旋为器物。其皮有丝毛错纵如织,剥取缕解,可织衣帽褥椅之属。每岁必两三剥之,否则树死,或不长也。
柞 《尔雅》曰“栩杼”。郭璞注曰:“柞树。”俗人呼杼为橡子,以橡壳为杼斗,以刓剜似斗。
《齐民要术》曰:宜于山阜之曲,三遍熟耕,漫散橡子,即劳之[87]。生则薅治,常令净洁。一定不移。十年中椽,可杂用。一根值十文。二十岁中屋槫[88]。一根值百钱。柴在外,斫去寻生,料理还复。
玄扈先生曰:橡子,俭岁可以为饭,丰年牧猪食之,可以致肥。
楝 《尔雅翼》曰[89]: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说文》曰:苦楝木也。一名金铃子。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毒,食之使人吐不止。雌者有子,可入药。以蜀川者为佳。今处处有之。树高丈余,易长。三、四月开花,实如圆枣。
《齐民要术》曰[90]:以楝子于平地耕熟,作垄种之。其长甚疾。五年后可作大椽。北方人家欲构堂阁,先于三、五年前种之,其堂阁欲成,则楝木可椽。
《农桑通诀》曰:子熟时雨后种,如种桃李法。成树移栽。
棠梨 《尔雅》曰:“杜,甘棠。”又曰:“杜,赤棠;白者,棠。”郭璞注曰:“今之杜梨。”《诗》曰:“蔽芾甘棠。”毛云:“甘棠,杜也。”《诗义疏》云:“今甘棠梨[91],一名杜梨。如梨而小,味酢可食也[92]。”《唐诗》曰:“有杕之杜。”毛云:“杜,即棠也。”与白棠同,但〈亦〉[子]有〈赤〉白美恶[93],子赤白色者为白棠,甘棠也。酢滑而美。赤棠,子涩而酢,无味。赤棠木理赤,可作弓干。案今棠叶有中染绛者,有惟中染土紫者,杜则全不用。其实三种,则《尔雅》、毛、郭以为同,未详也。《丹铅录》云[94]:“尹伯奇采楟花以济饥。”注言:“楟,即山梨。”乃今棠梨也。
《齐民要术》曰:棠熟时,收种之。否则春月移栽。八月初,天晴时,摘叶薄布,晒令干,可以染绛。必候天晴时,少摘叶,干之;复晴更摘,慎勿顿收。若遇阴雨则浥,浥不堪染绛也。成树之后,岁收绢一匹。亦可多种,利乃胜桑也。
附:海红 一名海棠梨。郑樵《通志》云:“海棠子名海红。”即《尔雅》赤棠也。状如木瓜而小。二月开花,八月熟。
椰 《上林赋》曰“胥馀”。又名越王头。相传林邑王与越王有怨,使刺客乘其醉,取其首悬于树,化为椰子。其核犹有两眼,故俗谓之越王头。而其浆犹如酒也。《南州异物志》曰:椰树,大三四围,长十丈。通身无枝,至百余年。有叶状如蕨菜,长丈四五尺,皆直竦指天。其实生叶间,大如升,外皮苞之如莲状。皮中核坚过于石,里肉正白,如鸡子著皮,而腹内空含汁。大者含升余。实形团团然,或如瓜蒌。横破之可作爵形,并应器用。故人珍贵之。《广志》曰:椰出交趾,家家种之。
《交州记》曰:椰子有浆。截花以竹筒承其汁,作酒饮之,亦醉也。
寇宗奭曰:椰子,开之有汁,白色如乳如酒,极香,别是一种气味。强名为酒。中有白瓠[95],形圆如括搂,上起细垅,亦白色而微虚,其纹若妇人裙褶。味亦如汁,与着壳一重白肉,皆可糖煎为果。其壳可为酒器,如酒中有毒,则酒沸起或裂破。今人漆其里,即失用椰子之意。
玄扈先生曰:椰用甚多,南中人树之者,资生之类,大率在焉。
栀子 司马相如赋曰:“鲜支黄烁。”注曰:即支子。佛书称薝卜,又名林兰,又名越桃,又名禅友。有两三种,小异,以七棱者为佳。三、四月开花,夏秋结实,经霜乃收。蜀中有红栀子,花红色,染物则赭红色。
《齐民要术》曰[96]:十月选成熟栀子,取子淘净,晒干。至来春三月,选白沙地斸畦。区深一尺,全去旧土,却收地上湿润浮土,筛细填满畦区,下种稠密如种茄法。细土薄糁,上搭箔棚遮日,高可一尺。旱时一、二日用水于棚上,频频浇洒,不令土脉坚垎。四十余日,芽方出土,薅治浇溉。至冬月,厚用蒿草藏护。次年三月移开,相去一寸一科,锄治浇溉宜频。冬月用土深拥根株,其枝稍用草包护。至次年三四月又移,一步半一科,栽成行列。须园内穿井,频浇。冬月用土深拥。须北面夹篱障以蔽风寒[97]。第四年开花结实。十月收摘,甑内微蒸过晒干用。梅雨时,以沃壤一团,插嫩枝其中,置松畦内,常灌粪水。候生根,移种亦可。
《种树书》曰:黄栀子,候其大时,摘青者晒收。至黄熟,则消化水矣[98]。大朵重台者,梅酱糖蜜制之,可作羹果。
楂 玄扈先生曰:楂木生闽广江右山谷间,橡栗之属也。其树易成,材亦坚韧。若修治令劲挺者,中为杠。实如橡斗,斗无刺为异耳。斗中函子,或一或二或三四,甚似栗而壳甚薄。壳中仁皮色如榧,瓤肉亦如栗,味甚苦,而多膏油。江右闽广人,多用此油。燃灯甚明,胜于诸油,亦可食。楂在南中,为利甚广,乃字书既无此字,而偏方杂记,亦未之见。或直书为茶,尤非也。独《本草》有槠子,云:“小于橡子,味苦涩;皮树如栗。”或者槠楂声近,上俗音讹邪?其不言子可为油,或昔人未食其利,如乌臼、女贞之类耶?不敢傅会,姑志之以俟再考。
玄扈先生曰:种楂法:秋间收子时,简取大者,掘地作一小窖,勿令及泉,用沙土和子置窖中。至次年春分取出畦种。秋分后分栽。三年结实。
又曰:作油法:每岁于寒露前三日,收取楂子,则多油,迟则油干。收子宜晾之高处,令透风,楼上尤佳。过半月则罅发,取去斗。欲急开,则摊晒一两日,尽开矣。开后取子晒极干,入碓硙中碾细,蒸熟、榨油如常法。
又曰:楂油能疗一切疮疥,涂数次即愈。其性寒,能退湿热。用造印色,生者亦不沁。或云,以泽首[99],尤胜诸膏油,不染衣,不腻发。其查可爨。用法:每饼作四破,先于冷灶中罨架起,下用干柴发火。发火后用饼屑渐次撒入,则起焰。烧熟者可以宿火,胜用炭墼。
【校注】
①藲荎(shū chí):即刺榆。藲,同“枢”。②芜荑(tí):据《本草纲目·木部》:“小者即榆荚也。”可揉取其仁,制为酱。③采心:采摘顶芽。《齐民要术》原文作“捋心”。捋(luō)心,意亦为摘去顶芽。④科茹太长:当从《齐民要术》原文作“科茹不长”(zhǎng)。科,指近根旁的茎基部;茹,指与茎相连着的根。⑤剥沐:《齐民要术》原文作“剥沐”。剶(chuān),修剪枝条;沐,切断树梢。⑥白杨:《齐民要术》原文作“白榆”。⑦五寸:《齐民要术》原文同。鲁、平等本作“三寸”。⑧独乐:古时小儿的一种玩具。⑨魁:指大汤碗。榼(kē):带盖的盒子,古时用作盛酒或贮水的器具。⑩:同“缸”。⑪科简:近似现代森林学中的“疏伐”。剥治:《齐民要术》原文作“剶治”。修剪整理枝叶。⑫收青:《齐民要术》原文作“收青荚”。⑬《尔雅》曰:引文见《尔雅·释木》。⑭〈槚〉[榎]:据《尔雅》郭璞注原文改。榎,音jiǎ。⑮《诗义疏》曰:引文见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梓椅梧桐》。⑯角投:《齐民要术》原文作“角楸”。⑰子根:《齐民要术》原文作“子楸”。⑱荆黄根:《齐民要术》原文作“荆黄楸”。⑲方步两步:《齐民要术》原文作“方两步”。⑳即:《齐民要术》原文作“楸既”。㉑一方:当从《齐民要术》原文作“亦方”。㉒百一十:《齐民要术》原文作“百二十”。㉓《事类全书》云:引文见王祯《农书(十)》。㉔《农桑通诀》曰:引文见王祯《农书(十)》。㉕去台:指去掉果轴。㉖《齐民要术》曰:此条资料,今本《齐民要术》中未见。而且,南北朝时人是否开始利用桐油,还有待研究。㉗去后:《农桑辑要》原文作“去之”。㉘
(gāo)鄂:
,本指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口袋;鄂,即“萼”字。梧桐果实成熟之际开裂,形似五个侧面开口的口袋,故称“
萼”。㉙梧桐可知月正、闰岁:我国古代有“梧桐知闰”“梧桐知秋”的古老传说。北宋陈翥在其所撰《桐谱·杂说第八》中曾说到这些说法出自《遁甲》一书。《遁甲书》,今未见。㉚艌(niàn)船:意指补船缝。用桐油石灰填补木船的缝隙。㉛秀:《齐民要术》原文作“雅”。㉜玩:《齐民要术》原文作“爱”。㉝明年:当从《齐民要术》原文作“后年”。㉞屧(xiè):即木屐。《齐民要术》原文作“木屧”。用作:当从《齐民要术》原文作“用”,删去“作”字。㉟五都:《齐民要术》原文作“武都”。㊱数千株,有一根生:《齐民要术》原文作“数千株,止有一根生”。㊲更:当从《齐民要术》原文作“便”。㊳通:当从《齐民要术》原文作“遍”。㊴陆机《诗疏》:陆机,应作“陆玑”。参见《经典释文·序录》。陆玑为三国时吴国人,官太子中庶子、乌程令。《诗疏》,指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下文引陆玑《诗疏》者,作者名据此径改。㊵促:《齐民要术》原文作“捉”。㊶易:当从《齐民要术》原注文作“异”。㊷时晴:当从《齐民要术》原文作“晴时”。㊸秋深:当从《农桑辑要》原文作“大者”。㊹其自开口者杀人:花椒果皮中含有毒素,大量服用,令人中毒致死。㊺〈楮〉[指]: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㊻[利]: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补。㊼陶弘景曰:此处所引,见《本草纲目·楮》“集解”项下引“陶弘景曰”。㊽《广州记》云:引文见《本草纲目·楮》“集解”项下“时珍曰”转引。㊾树:《齐民要术》原文作“
”。㊿人任:《齐民要术》原文作“任人”。[51]钃楱:当从《齐民要术》原文作“
楱”(òu zòu)。
楱,铁齿杷。此处用作动词,意即用铁齿杷杷梳整理。[52][少枝长一尺以上者,插著垄中,二尺一根。数日即生]:据《齐民要术》原文补。[53]〈六〉[一]百: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54]直:《齐民要术》原文作“载直”。直,同“值”。[55]《陶朱公术》曰:引文见《齐民要术(五)》所引。陶朱公,即范蠡。[56]楯(shǔn):阑干的横木,因此即以指阑干。车辋(wǎng):车轮的外周。椀:《齐民要术》原文作“枕”。枕,枕木。[57]绝:《齐民要术》原文作“截”。[58]蚕擿(zhé):即蚕㭙,蚕箔阁架上的横木。[59]柴又作梁,扫住:《齐民要术》原文作“柴及栋梁椽柱”。[60]《博闻录》曰:引文见《农桑辑要六·竹木篇·柳》所引。[61]栽女贞:此条资料不是《便民图纂》中的文字,似出自《群芳谱》。[62]微:《本草纲目》原文作“嫩”。[63]婺州:古州名,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县。[64]吴兴人言:古吴兴辖境在今浙江湖州市及吴兴县。据吴兴人周密《癸辛杂识》载,吴兴在元朝初年已有了蜡虫。本书所录“吴兴人言不过十许年”的说法不足为据。[65]庚戌营先陇:即庚戌年修建先辈人的坟墓。庚戌,当指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66]汪机《本草汇编》:据《本草纲目一·序例》载,《本草汇编》是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间的著作。《本草纲目》始撰于公元1552年,至1578年终成书。[67]《宋氏杂部》:见《宋氏树畜部》。据该书著者自序,所署年月为弘治甲子(公元1504年),著作署名为白沙宋诩。[68]越布:泛指南方的细布。[69]肄:此指再生的蘖条。[70]解放:解,了解;放,即上文的“寄放”。[71]树〈截〉[栽]:据平、鲁等本改。树栽,指扦插所用的插条。[72]檇(zuì)李:古地名。又作醉李、就李。在今浙江嘉兴西南。后为嘉兴别称。[73]潼川:古地名。在今四川省三台县。[74]白:“白”字应为“曰”字之误。[75]峭小:《本草纲目》原文作“峭利”。[76]桑花:《本草纲目》原文作“栗花”。[77]木粗赤文:《本草纲目》原文作“木文粗赤”。[78]《玄中记》曰:原书在隋唐时已散佚。此处引文转引自《齐民要术十·乌臼》。[79]查:借作“渣”,此处指油渣。[80]却月钩:“却月”,指下弦后的月形。此处用来指像钩鎌形的铁制农器。[81]褎(xiù)然者:出众之貌,故有“褎然举首”之词。后用以指人的才能超出同辈。褎,古“袖”字。[82]前此未著耶:徐光启此处认为用乌臼取白油、清油之利,“古来遂无人晓此”,“抑迩年始食其利,前此未著耶?”其实并非如此。公元六世纪问世的《玄中记》、十六世纪初行世的《树畜部一·桕》(宋诩撰)均对乌臼可榨取油料之利有过记载。[83]《秦风》曰:查今通行本《诗经》,“山有漆,隰有栗”的诗句出自《唐风·山有枢》,并非出自《秦风》。[84]苦沾:王祯《农书》原文作“沾渍”。[85]箱椀:《齐民要术》原文作“箱枕”。[86]玄扈先生曰:引文见王祯《农书十·百谷谱九·竹木·皂荚》。[87]劳之:《齐民要术》原文作“再劳之”。[88]屋槫(tuán):屋栋,即檩子。[89]《尔雅翼》曰:引文见《尔雅翼·释木楝》。[90]《齐民要术》曰:引文见于王祯《农书》,而《齐民要术》中未见此条。[91]甘棠梨:《齐民要术》原文作“棠梨”。[92]味:《齐民要术》原文作“甜”。[93]〈亦〉[子]:据《诗义疏》原文改。〈赤〉:据《诗义疏》原文及《齐民要术》原文删。[94]《丹铅录》:《本草纲目三〇·果部·棠梨》“集解”项下“时珍曰”中引有《丹铅录》,而杨慎原著中未查见。[95]中有白瓠:冦宗奭《本草衍义》原文作“中又有一块瓤”。[96]《齐民要术》曰:此处所引,今通行本《齐民要术》中未见,而见于《农桑辑要六·药草·栀子》。[97]夹:《农桑辑要》原文作“厚夹”。[98]消化水:《种树书》原文作“消化为水”。[99]泽首:指润泽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