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部 花可食

木 部  花可食

腊梅花 多生南方,今北土亦有之。其树枝条颇类李,其叶似桃叶而宽大,纹微粗。开淡黄花。味甘,微苦。

img

腊梅花

img

藤花菜

救饥:采花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藤花菜 生荒野中沙岗间。科条丛生。叶似皂角叶而大,又似嫩椿叶而小,淡黄绿色。枝间开淡紫花。味甘。

救饥:采花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微焯过,晒干,炸食,尤佳。

img

坝齿花

img

楸 树

坝齿花 本名锦鸡儿,又名酱瓣子。生山野间,中州人家园宅间亦多栽。叶似枸杞子叶而小,每四叶攒生一处。枝梗亦似枸杞,有小刺。开黄花,状类鸡形,结小角儿,味甜。

救饥:采花炸熟,油盐调食。炒熟,吃茶亦可。

楸树 所在有之。今密县梁家冲山谷中多有。树甚高大,其木可作琴瑟。叶类梧桐叶而薄小,叶稍作三角尖叉。开白花,味甘。

救饥:采花炸熟,油盐调食;及将花晒干,或炸或炒,皆可食。

img

马棘

img

槐树芽

马棘 生荥阳岗野间,科条高四、五尺。叶似夜合树叶而小,又似蒺莉叶而硬,又似新生皂荚,科叶亦小。稍间开粉紫花,状似锦鸡儿花微小,味甜。

救饥:采花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槐树芽 《本草》有槐实,生河南平泽;今处处有之。其木有极高大者。《尔雅》云槐有数种:叶大而黑者名櫰槐;又有昼合夜开者,名守宫槐;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别。开黄花,结实似豆角状。味苦酸咸,性寒,无毒。景天为之使。

救饥:采嫩芽炸熟,换水浸淘,洗去苦味,油盐调食,或采槐花炒熟食之。

玄扈先生曰:尝过。花性太冷,亦难食。

晋人多食槐叶。又槐叶枯落者,亦拾取和米煮饭食之。尝见曹都谏真子,述其乡先生某云:世间真味,独有二种:谓槐叶煮饭,蔓菁煮饭也。

乙卯见赵六亨《民部》言食槐芽法:炸熟置新砖瓦上,阴干,更炸,如是三过,绝不苦。凡食树芽叶,并宜用此法,去其苦味。

img

棠梨树

img

文冠花

棠梨树 今处处有之,生荒野中。叶似苍术叶,亦有团叶者,有三叉叶者,叶边皆有锯齿,又似女儿茶叶,其叶色颇白。开白花,结棠梨如小楝子大,味甘酸。花叶味微苦。

救饥:采花炸熟食,或晒干磨面,作烧饼食亦可。及采嫩叶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或蒸晒作茶亦可。其棠梨经霜熟时摘食,甚美。

文冠花 生郑州南荒野间,陕西人呼为崖木瓜。树高丈许。叶似榆树叶而狭小,又似山茱萸叶亦细短。开花仿佛似藤花,而色白。穗长四、五寸。结实状似枳壳而三瓣,中有子二十余颗,如肥皂角子。子中瓤如栗子,味微淡,又似米面,味甘可食。其花味甜,其叶味苦。

救饥:采花炸熟,油盐调食。或采叶炸熟,水浸淘去苦味,用油盐调食。及摘实取子,煮熟食。

玄扈先生曰:尝过。子本嘉果;花甚多,可食。

img

桑椹树

img

榆钱树

桑椹树 《本草》有桑根白皮,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其叶饲蚕。结实为桑椹,有黑白二种。桑之精英,尽在于椹。桑根白皮,东行根益佳;肥白者良,出土者不可用,杀人。味甘,性寒,无毒。制造忌铁器及铅,叶桠者名鸡桑,最堪入药。续断、麻子、桂心为之使。桑椹味甘性暖,或云木白皮亦可用。

救饥:采桑椹熟者食之。或熬成膏,摊于桑叶上,晒干,捣作饼收藏,或直取椹子晒干,可藏经年,及取椹子清汁置瓶中,封三、二日即成酒,其色味似葡萄酒,甚佳。亦可熬烧酒。可藏经年,味力愈佳。其叶嫩老皆可炸食。皮炒干,磨面可食。

榆钱树 《本草》有榆皮,一名零榆,生颍州山谷秦州,今处处有之。其木高大。春时未生叶,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薄小,色白,俗呼为榆钱。后方生叶,似山茱萸叶而长,尖艄润泽。榆皮味甘,性平,无毒。

救饥:采肥嫩榆叶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其榆钱,煮糜羹食佳,但令人多睡。或焯过晒干备用,或为酱皆可食。榆皮刮去其上干燥皴涩者,取中间软嫩皮,锉碎晒干,炒焙极干,捣磨为面。拌糠麧、草末蒸食,取其滑泽易食。又云:榆皮与檀皮为末,服之令人不饥。根皮亦可捣磨为面食。

竹笋 《本草》竹叶有䈽竹叶、苦竹叶、淡竹叶。《本经》并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竹之类甚多,而入药者惟此三种,人多不能尽别。䈽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劲,色白如霜。作笛者,别有一种,不名䈽竹。苦竹亦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闽中,本极粗大。笋味甚苦,不可啖。一种出江浙,近地亦时有之,肉厚而叶长阔。笋味微苦,俗呼甜苦笋,食所最贵者。亦不闻入药用。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南人以烧竹沥者。医家只用此一品。又有一种薄壳者,名甘竹,叶最胜。又有实中竹、篁竹,并以笋为佳,于药无用。凡取竹沥,惟用淡竹、苦竹、䈽竹尔。陶隐居云:竹实出蓝田,江东乃有花而无实。而顷来斑斑有实,状如小麦,堪可为饭。《图经》云竹笋味甘,无毒;又云寒。

img

竹 笋

救饥:采竹嫩笋炸熟,油盐调食,焯过晒干,炸食尤好。

【校注】

①随便:此处意为“很容易”,不是任意的意思。②牡〈砺〉[蛎]、桂[心]:参照《本草纲目·序例》所引北齐徐之材《药对》,并推文意改、补。桂心,即去皮的桂枝。③[叶]:据嘉靖本《救荒本草》,并推文意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