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事图谱 织纴附①

桑事图谱 织纴附

王祯曰:夫蚕之用桑,必有钩筐等器,以供其事。然远近之间,习俗不通,故其制度巧拙绝异。彼有并力而不及,此或一工而兼倍。今特采辑,去短从长,使知所择。夫桑具,蚕之用也。故次于蚕事之后。

桑几 状如高凳,平穿二桄,就作登级。凡柔桑不胜梯附,须登几上,乃易得叶。《齐民要术》云:“采桑必须高几。”《士农必用》云:“担负高几,绕树上下。”今蚕家采彼女桑,兹为便器。图不载。

桑梯 《说文》曰:“梯,木阶也。”夫桑之稚者,用几采摘;其桑之高者,须梯剶斫。梯若不长,未免攀附,劳条不还,则鸠脚多乱。樛枝折垂,则乳液旁出。必欲趁手高下,随意去留,须梯长可也。《齐民要术》云:“采桑必须长梯”,“梯不长则高枝折”。正谓此也。

img

桑 梯

img

斫 斧

img

桑 钩

斫斧 桑斧也。其斧銎匾而刃阔,与樵斧不同。《诗》谓:“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士农必用》云:“转身运斧,条叶偃落于外。”即谓“以伐远扬”也。凡斧所剶斫,不烦再刃者为上;至遇枯枝劲节,不能拒遏,又为上,如刚而不阙,利而不乏,尤为上也。然用斧有法,必须转腕回刃,向上斫之:枝查既顺,津脉不出,则叶必复茂。故农语云:“斧头自有一倍叶。”以此知科斫之利胜,惟在夫善用斧之效也。

桑钩 采桑具也。凡桑者,欲得远扬枝叶,引近就摘,故用钩木,以代臂指扳援之劳。昔者亲蚕,皆用筐钩采桑。唐上元初,获定国宝十三,内有来桑钩一。以此知古之采桑,皆用钩也。然北俗伐桑而少采,南人采桑而少伐。岁岁伐之,则树脉易衰;久久采之,则枝条多结。欲南北随宜,采斫互用,则桑斧桑钩,各有所施,故两及之。

桑笼 《集韵》云:“笼,大篝也。”即今谓有系筐也。桑者便于携挈。古乐府云:“罗敷善采桑,采桑城南头,青丝为笼绳,桂枝为笼钩。”今南方桑笼颇大,以担负之,尤便于用。

img

桑 笼

img

切 刀

切刀 断桑刃也。蚕蚁时用小刀,蚕渐大时用大刀,或用漫䥷。蚕多者,又用两端有柄长刃切之,名曰懒刀。懒刀如皮匠刮刀,长三尺许,两端有短木柄,以手按刀,半裁半切,断叶云积,可供十筐。先于长凳上,铺叶匀厚;人于其上,俯按此刀,左右切之。一刃之利,可桑百箔。

桑网 盛叶绳兜也。先作圈木,缘圈绳结网眼,圆垂三尺有余,下用一绳纪为网底。桑者挈之,纳叶于内。网腹既满,归则解底绳倾之。或人挑负,或用畜力驮送,比之筐盘,甚为轻便。北方蚕家多置之。

img

桑 网

img

桑 砧

桑砧 《尔雅》曰:“砧,谓之img。”郭璞注曰:“砧,木礩也。”砧从“石”,img从“木”,即木砧也。砧,截木为碢,圆形竖理,切物乃不拒刃。此北方蚕小时,用刀切叶砧上;或用几,或用夹。南方蚕无大小,切桑俱用砧也。玄扈先生曰:木砧伤叶,吴中用麦秸造者为佳。

劖刀 剶桑刃也。刀长尺余,阔约二寸,木柄一握。南人斫桑、剶桑,俱用此刃。北人斫桑用斧,劖桑用镰。镰刃虽利,终非本器,殆不若劖刀之轻且顺也。若南人斫桑用斧,北人劖叶用刀,去短就长,两为便也。

img

劖 刀

img

桑 夹

桑夹 挟桑具也。用木礩,上仰,置叉股,高可二三尺,于上顺置䥷刃。左手茹叶,右手按刃切之。此夹之小者。若蚕多之家,乃用长椽二茎,骈竖壁前,中宽尺许。乃实纳桑叶,高可及丈;人则蹑梯上之,两足后踏屋壁,以胸向前压住;两手紧按长刃,向下栽切。此桑夹之大者。南方切桑,唯用刀砧,不识此等桑具。故特历说,庶仿用之,以广其利。今人自三眠以后,食切叶二顿,即食带枝全叶矣。

附:织纴图谱

王祯曰:织絍,妇人所亲之事。传曰:“一女不织,民有寒者。”古谓“庶士以下,各衣其夫。秋而成事,烝而献功img则有辟”是也。凡纺络经纬之有数,梭繀机杼之有法,虽一丝之绪,一综之交,各有伦叙。皆须积勤而得,累工而至,日夜精思,不致差误,然后乃成幅匹。如闺阃之属务之,不惟防闲骄逸,又使知其服被之所自,不敢易也

丝籰 络丝具也。《方言》曰:“援,兖、豫、河、济之间,又谓之辕。”郭璞注云:所以络丝。《说文》曰:“籰,收丝者也。”或作img,从角间声。今字从竹又从矍,竹器,从人持之矍矍然,此籰之义也。然必窍贯以轴,乃适于用。为理丝之先具也。

img

丝 蔓

img

络 车

络车 《方言》曰:“河、济之间,络谓之给。”郭璞注曰所以转籰给事也。《说文》云:“车柎为柅。”《易》、《姤》曰:“系于金柅。”金者,坚刚之物;柅者,制动之主。《通俗文》曰:“张丝曰柅。”盖以脱軖之丝,张于柅上;上作悬钩,引致绪端,逗于车上。其车之制,必以细轴穿籰,措于车座两柱之间,谓一柱独高,中为通槽,以贯其籰轴之首;一柱下而管其籰轴之末。人既绳牵轴动,则籰随轴转,丝乃上籰。此北方络丝车也。南人但习掉籰取丝,终不若络车安且速也。今宜通用。

经架 牵丝具也。先排丝籰于下,上架横竹,列环以引众绪,总于架前经㵺。与牌同。一人往来,挽而归之纼轴,然后授之机杼。

img

经 架

img

纬 车

纬车 《方言》曰:“赵、魏之间,谓之历鹿车;东齐海岱之间,谓之道〈执〉[轨],今又谓繀车。”《通俗文》曰:“织纤谓之繀,受纬曰莩。”其拊,上立柱置轮,轮之上,近以铁条中贯细筒,乃周轮与筒,缭环绳。右手掉轮,则筒随轮转;左手引丝上筒,遂成丝繀,以充织纬。

织机 织丝具也。按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傫祖,始勤蚕稼。月大火而浴种,夫人副袆而躬桑。乃献茧丝,遂称织纴之功,因之广织,以给郊庙之服。见《路史》。《〈传〉[傅]子》曰:“旧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马生者,天下之名巧也,患其遗日丧巧,乃易以十二蹑。”今红音工女织缯,惟用二蹑,又为简要。凡人之衣被于身者,皆其所自出也。

img

织 机

 《通俗文》曰:织具也,所以行纬之img

img

img

砧 杵

砧杵 捣练具也。《东宫旧事》曰:“太子纳妃,有石砧一枚,又捣衣杵十。”《荆州记》曰:“秭归县有屈原宅、女媭庙。捣衣石犹存。”盖古之女子,对立,各执一杵,上下捣练于砧。其丁冬之声,互相应答。今易作卧杵,对坐捣之,又便且速,易成帛也。

王祯曰:纩絮御寒,古今所尚,然制造之法,南北互有所长。故特总辑,庶知通用。今附于后。

img

绵 矩

绵矩 以木框方可尺余,用张茧绵,是名绵矩。又有揉竹而弯者,南方多用之。其绵外圆内空,谓之猪肚绵。乃有用大竹筒,谓之筒子绵。就可改作大绵,装时未免拖裂。北方大小用瓦。盖所尚不同,各从其便。然用木矩者,最为得法。郦善长《水经注》曰:“房子城西,出白土,细滑如膏,可用濯绵,霜鲜雪耀,异于常绵。世俗言房子之纩”也。抑亦类蜀郡之锦,得江津矣。今人张绵用药,使之腻白,亦其理也。但为利者,因而作伪,反害其真,不若不用之愈。因及之,以为世戒。

絮车 构木作架,上控钩绳滑车,下置煮茧汤罋。絮者掣绳上转滑车,下彻瓮内钩茧,出没灰汤,渐成絮段。《庄子》所谓洴澼絖者。疏云:“洴,浮也。澼,漂也。絖,絮也。”古者纩、絮、绵,一也;今以精者为绵,粗者为絮。因蚕家退茧造絮,故有此车煮之法。常民借以御寒,次于绵也。彼有捣茧为胎,谓之牵缡者,较之车煮,工拙悬绝矣。

img

絮 车

img

拈绵轴

拈绵轴 制作小碢,或木或石,上插细轴。先用叉头挂绵,上轴悬之。拈作绵丝,即为䌷缕,可代纺绩。

【校注】

z①桑事图谱:本卷图及谱的材料,录自王祯《农书·农器图谱·蚕桑门》及《织纴门》,次序有调整。图稍有改动,谱文中删去了附记的韵文。②劳条:殿本王祯《农书》作“旁条”。③樛(jiū)枝:枝条向下弯曲。④《诗》谓:此处所引,见《诗经·国风·豳风》。⑤条桑:据郑玄笺,即指将树枝斫落,采取叶。⑥斨(qiāng):古代的一种斧子,装柄的孔是方的。⑦桑钩:底本原缺桑钩图,此图据黔本补。王祯《农书》桑钩图为天然树枝。⑧切刀:王祯《农书》“切刀”原列下文“劖刀”之后。劖,音(chán)。⑨img(zhá):同“铡”,铡刀。⑩纪:整理;综理。⑪桑砧(zhēn):王祯《农书》“桑砧”原列“切刀”之后。⑫img(qián):木砧。⑬礩(zhì):古砧板。⑭栽切:殿本、库本王祯《农书》作“裁切”。⑮古谓:此处引文,节引自《国语·鲁语》。⑯秋而成事:王祯《农书》所引及《国语》原文均作“社而赋事”。据韦昭注:“社”,指“春分祭社”;“事”,指“农桑之属”。⑰烝(zhēng):古代冬祭名。献功:据韦昭注,当指“献五谷布帛之功”。⑱易:用作动词,意为“看得容易”。⑲丝籰(yuè):同“篗”,亦作“䈅”,络丝的一种工具。⑳络车:王祯《农书》“络车”原列“纬车”与“织机”之间。㉑给事:当从明吴琯校本《方言》郭注,作“络车”,较合文意。㉒车柎为柅:现今通行本《说文》未见此解说。《广韵·旨韵》曰:“柅,络丝柎。”而《集韵·旨韵》的解释是:“柅,止车轮木。”柎,音fū。柅,音nǐ。柎、柅,此处均当为络丝工具。㉓经架:王祯《农书》”经架”原列“丝籰”与“纬车”之间。㉔历鹿车:《方言》原文作“轣辘车”。㉕道〈执〉[轨]:据《方言》原文及王祯《农书》原引文改。㉖繀(suì):古纺车上的收丝器具。㉗《路史》:前文所述内容,见《四部备要》本《路史·后纪五》,但文字有所不同。㉘〈传〉[傅]:据平、黔等本及王祯《农书》原文,并推文意改。《傅子》,晋傅玄所撰。㉙马生:《傅子》原作“先生”。《傅子》中,有《马先生传》。马生即指马钧。马钧为三国蜀人,相传是指南车和翻车的首创者。㉚丧巧:王祯《农书》原文及《太平御览·八二五·机杼》引文作“丧功”。㉛img(suō):同“桫”。㉜《东宫旧事》曰:此处引文,见《太平御览·七六二·砧》所引。㉝《荆州记》曰:引文见《太平御览·七六二·砧》所引。㉞王祯曰:引文见《农书·农器图谱·纩絮门·序》。㉟郦善长《水经注》: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所撰《水经注》,为有文学价值之地理著作。本书此处引文,未见于今传本《水经注》。㊱房子:古县名。汉、晋的房子县,在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南。㊲白土:指碱性的长石分解物。可供漂洗用。㊳絮车:王祯《农书》“絮车”原列篇首“桑几”条前。㊴罋(wèng):同“瓮”。㊵洴澼絖(píng pì kàung):在水上漂洗棉絮。洴澼,漂洗,一说击水之声。絖,同纩,絮衣的丝棉。㊶疏云:见《庄子·逍遥游》成玄英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