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部

蔬部

 《广雅》曰:蘬,〈丘〉葵也。《说文》:葵,菜也。按《尔雅翼》云:“葵,揆也。葵叶倾日,不使照其足,因知足以揆之。”公仪休相,食葵而美;拔之,不与民争利。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一名露葵。陶弘景曰:葵子,出少室山。以秋种,覆养经冬,至春作子者,谓之冬葵。正月种者,为春葵。一名卫足,一名滑菜,言其性也。贾思勰曰:有紫茎、白茎二种。种别有大小之殊。又有鸭脚葵。天有十日,葵与终始,故葵从癸。葵,阳草也,其性易生,不拘肥瘠,地皆有之。王祯曰: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供食之余,可为菹腊。枯桍之遗,可为搒簇。子若根则能疗疾,咸无弃材。诚蔬茹之上品,民生之资助也。另有蜀葵、菟葵、龙葵、蔠葵,附后。

《齐民要术》:种法:临种时,必燥曝葵子。葵子虽经岁不浥,然湿种者,疥而不肥也。玄扈先生曰:凡种皆然,不独葵也。地不厌良,故墟弥善。薄即粪之,不宜妄种。春必畦种水浇。春多风旱,非畦不得。且畦者,省地又菜多,一畦,供一口。畦长两步,广一步。大则水难匀,又不用人足入。深掘,以熟粪对半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铁齿杷耧之令熟,足蹋使坚平,下水,彻泽。水尽,下葵子。又以熟粪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余。葵生三叶,然后浇之。浇用晨夕,日中便止。每一掏,辄杷耧地令起,下水加粪。三掏更种。一岁之中,凡得三辈。凡畦种之物,治畦皆如种葵法,不复条列烦文。早种者必秋耕,十月末地将冻,散子劳之。一亩三升。正月末散子,亦得。人足践踏之乃佳。践者菜肥。地释即生。锄不厌数。五月初,更种之。春者既老,秋叶落未生,故种此相接。六月一日,种白茎秋葵。白茎者,宜干;紫茎者,干即黑而涩。秋葵堪食,仍留五月种者取子。春葵子熟不均,故须留中辈。于此时,附地剪却春葵,冷根上枿生者,柔软至好,仍供常食,美于秋菜。掏秋菜,必留五六叶。不掏,则茎孤;留叶多,则科大。凡掏,必待露解。谚曰:“触露不掏葵,日中不剪韭。”八月半剪去,留其歧。[歧]多者,则去地一二寸;独茎者,亦可去地四五寸。枿生肥嫩,比至收时,高与人膝等,茎叶皆美;科虽不高,菜实倍多。其不剪早生者,虽高数尺,柯叶坚硬,全不中食。所可用者,惟有叶心。附叶黄涩至恶,煮亦不美。看虽似多,其实倍少。收待霜降,伤早黄烂,伤晚黑涩。榜簇皆须阴中。见日亦涩。其碎者割讫,即地中寻手纠之。待萎而纠者,必烂。

又种冬葵法:九月收菜后,即耕;至十月半,令得三遍。每耕即劳,以铁齿杷耧去陈根,使地极熟,令如麻地。于中,遂常穿井十口。井必相当,邪角则妨地。地形狭长者,井必作一行。地形正方者,作两三行,亦不嫌也。井别作桔槔、辘轳,井深用辘轳,井浅用桔槔。柳鑵,令受一石。鑵小,用则功费。十月末,地将冻,漫散子,惟穊为佳。亩用子六升。散讫,即再劳。有雪,勿令从风飞去。劳雪,令地保泽,叶又不虫。每雪辄一劳之。若〈令〉[竟]冬无雪,腊月中汲井水普劳,浇悉令彻泽。有雪则不荒。玄扈先生曰:无草木不待雪,无雪悉宜浇。凡草木冬植者,皆以干,不以寒也。正月地释,驱[羊]踏破地皮。不踏即枯涸,皮破即香涸。春暖,草生,葵亦俱生。三月初,叶大如钱,逐穊处拔者卖生。十手拔勿禁取,儿女子七岁已上,皆得充事也。一升葵还得一升米,日日常拔,看稀稠得所乃止。有草拔却,不得用锄。自四月八日以后,则日日剪卖。其剪处,寻以手拌斫㔉地,令其起水,浇粪覆之。四月亢旱,不浇则不长,有雨则不须。四月以前,虽旱亦不须浇。地实保泽,雪势未尽故也。比及剪遍,初者还复,周而复始,日日无穷。至八月社日〈上〉[止],留作秋菜。九月指地卖。收讫,即急耕,依去年法。三十亩,胜作十顷谷田。止须一乘车牛,专供此园。耕、劳、辇粪、卖菜,终岁不闲。若粪不可得者,五六月中穊种绿豆,至七月、八月,犁掩杀之,如以粪粪田,则良美与粪不殊,又省功力。其井间之田,犁不及者,可畦以种诸菜。

崔寔曰:正月可〈作〉种瓜瓠葵芥img,大小葱蒜。苜蓿及杂蒜亦种。此二物皆不如秋。六月六日可种葵,中伏后,可种冬葵。九月作葵菹干葵。

《家政法》曰:正月种葵。

《农桑通诀》曰:春宜畦种,冬宜散种,然夏秋皆可种也。《诗》曰“七月烹葵”,此种之早者,俗呼为秋葵。迟者为冬葵。又曰:“六月六日种葵,中伏以后,可种冬葵。”时有先后,为之在人。宿根在地,春生嫩叶,亦可采食。前金人以韭蓼汁,并鸡肉和食,谓之冷羹,最为上馔。

茎叶丛茂时,方可刈,嫩惟采撷之耳。杜诗云:“刈葵莫放手,放手伤葵根。”盖伤根则不生。

葵花干入炭墼内,引火耐烧。葵叶可染纸,所谓葵笺也。

蜀葵 《尔雅》曰:菺,戎葵也。郭璞注云:今蜀葵也。《尔雅翼》云蜀葵,即吴葵。《夏小正》云:四月小满后五日,吴葵华。陶弘景云,吴葵即此也。又有一种小者,名锦葵,即荆葵也。《尔雅》谓之荍。又有黄蜀葵,别是一种,即秋葵也。

种法:春初种子,冬月宿根,亦自生苗。过小满后,长茎高五六尺。花似木槿而大。

李时珍曰:叶嫩时,亦可茹食。其秸剥皮,可缉布作绳。

龙葵 释名曰苦葵。一名苦菜,一名天泡草,一名鸦眼睛,一名酸浆草。陶弘景云:益州有苦菜,乃是苦img,一名龙葵也。苏颂曰:叶如茄子叶,故一名天茄子。

苏恭曰:龙葵,所在有之,俗名苦菜,然非荼也。叶圆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啖。

李时珍曰:龙葵、龙珠,一类二种也。处处有之。四月生,嫩苗时可食,柔滑。渐高二三尺,茎大如筋,似灯笼草而无毛。五月开小白花,结子,味酸,亦可食。

终葵 即紫草子。《尔雅》曰:蔠葵,繁露也。其叶最能承露,其子垂垂如缀露,故名。又一名藤菜,一名天葵,一名御菜,一名燕脂菜,一名落葵。落字疑蔠字相传之讹。

陶弘景曰:落葵,人家多种之,叶可img鲜食,甚滑。

李时珍曰:落葵,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肥厚软滑,可作蔬,和肉食。子紫黑色,揉取汁,可染布物,谓之胡燕脂,但久则色易变。

蔓菁 《尔雅》曰蕦、葑、苁。《说文》曰:葑,芜菁也。一名九英松,一名诸葛菜,一曰img芜,一名荛,一名芥。《广志》曰:芜菁有紫花者,有白花者。刘禹锡云:诸葛亮所止,令兵士皆种蔓菁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则随以滋长,三也;弃不令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五也;冬有根可食,六也。《溪蛮丛话》云:猫、獠、猺、狫所产马王菜,味涩多刺,即诸葛菜也。相传马〈援〉[殷]所遗,故云。苏颂曰:南北皆有,北土尤多。河东太原所出,其根极大。陈藏器《本草》曰:芜菁,南北之通称也。今并、汾、河、朔间,烧食其根,呼为芜根。塞北种者,名九英蔓菁,根大,并将为军粮。

《齐民要术》曰:种不求多,唯须良地,故墟新粪坏墙垣乃佳。若无故墟粪者,以灰为粪,令厚一寸,灰多则燥,不生也。〈一〉耕欲地熟,七月初种之,一亩用子三升。从处暑至八月白露节皆得。早者作菹,晚者作干。漫散而劳,种不用湿。湿则地坚菜焦。既生不锄。九月末,止收叶,晚收则黄落。仍留根取子。十月中,犁粗㽟,拾取根出者。若不耕㽟,则留者英不茂,实不繁也。其叶,作菹者,料理如常法;拟作干菜及䖆菹者,img菹者,后年正月始作耳,须留第一好菜拟之。其菹法列后条。割讫,则寻手择治而辫之,勿待萎。萎而后辫则烂。挂著屋下阴中风凉处,勿令烟熏。烟熏则苦。燥则上在厨,积置以苫之。积时宜候天阴润,不尔,多碎折。久不积苫,则涩也。春夏畦种供食者,与畦葵法同。剪讫更种,从春至秋,得三辈,常供好菹。取根者,用大小麦底,六月中种。十月将冻,耕出之。一亩得数车。早出者,根细。

又多种芜菁法:近市良田一顷,七月初种之。六月种者,根虽粗大,叶复虫食。七月末种者,叶虽膏润,根复细小。七月初种,根叶俱得。拟卖者,纯种九英。九英,叶根粗大。欲自食者,须种细根。一顷取叶三十载。正月、二月,卖作䖆菹,三载得一奴。收根依畤法,一顷收二百载。二十载得一婢。细锉,和茎饲牛、羊。全拟乞猪,并得充肥,亚于大豆耳。一顷收子二百石。输与压油家,三量成米,此为收粟米六百石,亦胜谷田十顷。玄扈先生曰:种蔓菁,宜用北人畦种菜法,及吴下垄种油菜法:厚粪勤灌之,宜得三倍收。汉桓帝诏曰:“横水为灾,五谷不登。令所伤郡国,皆种芜菁,以助民食。”然此可以度凶年,救饥馑。干而烝食,既甜且美,自可藉口,何必饥馑?若值凶年,一顷乃活百人耳。玄扈先生曰:人久食蔬,无谷气,则有菜色。唯芜菁独否,其茎根皆膏润故也。芜菁味似芋,两物皆似谷气。故汉诏“种芜菁以助民食”,而史称“蹲鸱”至死不饥。

崔寔曰:四月,收芜菁及芥、葶苈、冬葵子。六月中伏后,七月可种芜菁。至十月可收也。

孟祺《农桑辑要》曰:耕地宜加粪,往复匀盖。秋初可种。自破甲至结子,皆可食。十月初,采苗煠作和菜,余皆㬠过,留根在地。或虑河朔地寒冻死,可于十月终,以牛隔两犁耕一犁。拾去菜根之后,却将img土摆匀,据先耕出之数,㬠过。[冬]月蒸食,甜而有味。玄扈先生曰:贾氏言,种宜七月初,六月种者虫食。余家七月种者,甚苦虫。惟六月种者根株稍大,虫不能伤耳。遇连日阴雨,易生青虫,须勤扑治。

又曰:十月终,犁出芜菁根,数㬠过,冬月烝食,甜而有味。春生苔苗,亦菜中上品。四月收子打油,比芝麻易种收多。油不发风。油临用时,熬之,少掺芝麻炼熟,即与小油无异。

《臞仙神隐》曰:凡种芜菁,以鳗img鱼汁浸其子,晒干种之,无虫。

《本草衍义》曰:芜菁,今世俗谓之蔓菁。夏则枯。当此之时,蔬圃中复种之,谓之鸡毛菜。食心,正在春时。诸菜之中。有益无损,于世有功。采撷之余,收子为油。玄扈先生曰:蔓菁独留根取子者,当六月种,明年四月收耳。若供食者,正月至八月,无月不可种。贾氏所谓“自春至秋,得三辈,常供好菹”。此云鸡毛菜者,无亦谓其鳞次供用耳。

玄扈先生曰:“南方种芜菁,收子多在芒种后。梅雨中,子既不实,亦有荚中生芽者。漫将作种,便无大根。加以密种少粪,其变为菘,亦无怪也。今欲稀种多壅,似亦无难。独梅时多雨,非人力可为。近立一法,可得佳种:凡芜菁,春时摘薹者,生子迟半月,若摘薹二遍,即迟一月矣。宜将留种芜菁,分作三停:其一不摘薹,拟芒种后收子。其一摘薹一遍,拟夏至后收子。其一摘薹二遍,拟小暑后收子。南方梅雨,多在夏至前,或时在夏至后。小暑后,伏时多晴,分作三次收,定有一两次不秕者。又复简择淘汰,稀种厚壅,无缘可变为菘矣。

又曰:芜菁择子下种出甲后,即耘出小者作茹。若不欲移植,即取次耘出。存其大者,令每本相去一尺许。若欲移植,俟长五七寸,择其大者移之。

又曰:种法:先薙草,雨过耕地。不雨,先一日灌地湿透,明日熟耕作畦。或耧种,或漫散子,覆土厚一指。五六日内遇雨,不须灌。无雨,戽水沟中遥润之。种少者,喷壶下水,或水斗遥洒之。无浇土令实。苗寸以上,灌水粪。

又曰:种芜菁,用故墟坏墙基甚善。但此地不能多,宜得沙土高燥者,厚壅之。若欲广植,用早稻地亦佳。但须六七月下种,俟刈稻后,作速耕粪移植。

又曰:有三晋人传种芜菁法:先下子,候苗长可莳,豫耕熟地作畦,每畦深七八寸,起土作垄,莳苗其上。垄土虚浮,根大倍常也。或径于垄上下子亦得。种芦菔法同。

《本草图经》曰:南人取北种种之,初年相类,至二三岁,则变为菘矣。玄扈先生曰:按《唐本草注》云:“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有将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土地所宜。”须有此例。其子,亦随色变,但粗细无异耳。菘子黑,蔓菁子紫赤,大小相似。据如此说,则南之菘、北之蔓菁,种类因地,必无移植之理。然《图经》于菘菜条下又言:“今京都种菘都类两种,但肥厚差不及耳。”则菘未尝不宜北也。余家种蔓菁三四年,亦未尝变为菘也。独其根随地有大小,亦如菘有厚薄。《齐民要术》称:“并州芜菁根,其大如碗口。虽种他州,子一年亦变。”而今三晋所产,大于齐鲁;秦中所产,大于三晋。此理虽则有之。顾小而为用,何妨滋植耶?秦中种瓜,其大十倍他方,他方亦不废种瓜也。王祯所谓:“悠悠之论,率以风土不宜为说。”呜呼!此言大伤民事,有力本良农,轻信传闻。捐弃美利者多矣。计根本者,不可不力排其妄也。

又曰:《本草》言南人种芜菁变为菘,此亦有故。按菘与芜菁本相似,但根有大小耳。北人种菜,大都用干粪壅之,故根大;南人用水粪,十不当一。又新传得芜菁种,不肯加意粪壅。二、三年后,又不知择种,其根安得不小?如此便似芜菁变为菘也。吾乡诸菜,种大概不若京师,病皆坐此。徒恨土之瘠薄,或言种类不宜,皆谬矣。又耕地须极疏缓,地非沙土,多用草灰和之。土若强紧,根亦不大。又曰:种蔬果谷蓏诸物,皆以择种为第一义。种一不佳,即天时地利人力,俱大半弃掷矣。芜菁子,比菜稍迟,正值梅天,南方多雨,子多不实者。种时务宜簸扬,或淘汰,或导择,取其最粗而圆满者种之。其本末俱大。若漫种秕者,即十不当一也。

《农桑通诀》曰:蔓菁,四时仍有。春食苗,夏食心,谓之薹子,秋可为菹,冬蒸根食,菜中之最有益者。杜诗云:“冬青饭之半。”其子九蒸九曝,可捣为粉,涂帛者资之。亦可为油,陕西惟食此油。燃灯甚明,能变蒜发

李时珍曰:六月种者,根大而叶蠹。八月种者,叶美而根小。唯七月初种者,根叶俱良。今燕京人以瓶腌藏,谓之闭瓮菜。

《齐民要术》蒸干芜菁根法曰:作汤,净洗芜菁根,漉著一斛瓮子中。以苇荻塞瓮里以蔽口。著釜上,系甑带,以干牛粪然火,竟夜烝之。粗细约熟,谨谨著牙,真类鹿尾。烝而卖者,则收米十石也。

又蔓菁作咸菹法曰:收菜时,即择取好者,菅蒲束之。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瓮中。若先用淡水洗者,菹烂。其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著瓮中,令没菜〈肥〉[把]即止。不复调和,菹色仍青。以水洗去咸汁,煮为茹,与生菜不殊。三日抒出之。粉黍米作粥清,捣麦〈面〉䴷作末,绢筛。布菜一行,以䴷末薄坌之,即下热粥清。重重如此,以满瓮为限。其布菜法:每行必茎叶颠倒安之。旧盐汁,还泻瓮中。菹色黄而味美。作淡菹:用黍米粥清,及麦䴷末,味亦胜。

又作汤菹法曰:收好菜。择讫,即于热汤中煠出之。若菜已萎者,水洗漉出,经宿生之,然后汤炸。炸讫,〈令〉[冷]水中灌之。盐醋中熬,胡麻油。香而且脆。多作者,亦得,至春不败。

又䖆菹法曰:菹,菜也。不切曰䖆菹。用干蔓菁,正月中作。以热汤浸菜,令柔软,解瓣择治净洗。沸汤炸,即出,于水中净洗。便复作盐水渐度,出著箔上。经宿,菜色生好。粉黍米粥清,亦用绢筛麦䴷末,浇菹布菜,如前法。然后粥清不用大热,其汁才令相淹,不用过多。泥头七日便熟。菹瓮以穰茹之,如䖆酒法。玄扈先生曰:《齐民要术》所著食物烹治,古今习尚不同,有难施用者。今录之。一见此种为用之博,一见古人留心民事之勤耳。大都此物兼芋、魁、芦菔及菘、芥诸菜之用。制造之法,亦依诸品从事可也。

附:乌菘菜 八月下种。九月下旬,治畦分栽。

夏菘菜 五月上旬撒子,粪水频浇,密则芟之。

 《尔雅》曰:蒚,山蒜。《说文》曰:蒜,荤菜也。按初中国止有小蒜,一名泽蒜。余唯山蒜、石蒜。自张骞使西域得大蒜种归,种之。今京口有蒜山,多出蒜。蒜有大小之异,大曰葫,即今大蒜,每头六七瓣。收条中子种者,一年为独蒜。再种之,则皆六七瓣矣。小曰蒜,叶似细葱而涩,头小如荞,即今山蒜也。王祯曰:蒜性热而有小毒,气极荤,然以入臭肉,掩臭气。夏月食之,解暑,避瘴气。北方食饼肉,不可无此。家有其种多者,收一二顷,以供岁计。今在在种之。

《齐民要术》曰:蒜,宜良软地。白软地,蒜甜美而科大;黑软,次之;刚强地,辛辣而瘦小也。三遍熟耕,九月初种。种法:黄img时,以耧耩;逐垄手下之,五寸一株。谚曰:“左右过锄,一万余株。”空曳劳。二月半锄之,令满三遍。勿以无草则不锄,不锄则科小。条拳而轧之。不轧则独科。叶黄锋出,则辫于屋下风凉之处桁之。早出者,皮赤科坚,可以远行,晚则皮坏而易碎。冬寒,取谷䎪布地,一行蒜,一行䎪。不尔则冻死。收条中子种者,一年为独瓣。种二年者,则成大蒜,科皆如拳。又逾于大蒜矣。瓦子垄底,置独瓣蒜于瓦上,以土覆之。蒜科横阔而大,形容殊则,亦足以为异。今并州无大蒜,朝歌取种,一岁之后,还成百子蒜矣。其瓣粗细,正与条中子同。芜菁根其大如碗口,虽种他州子,一年亦变大。蒜瓣变小,芜菁根变大,二事相反,其理难推。又八月中方得熟,九月中始刈得花子。至于五谷蔬果,与余州早晚不殊,亦一异也。并州豌豆,度并陉已东,山东谷子,入壶关、上党,苗而无实,皆余目所亲见,传信传疑;盖土地之异者也。

崔寔曰:布谷鸣,收小蒜。六月、七月,可种小蒜。八月可种大蒜。

《农桑通诀》曰:又一种泽蒜,可以香食。吴人调鼎,率多用此。根解菹,更胜葱韭。此物易滋蔓,随斸随合。熟时,采子漫散种之。按诸菜之荤者,惟宜采鲜食之,经日则不美。惟蒜虽久而味不变。嫩薹亦可为蔬。

又曰:种法:半尺地一根,锄治令净,时加粪壅。〈菜上〉[苗长]一尺许,渐渐拨开上头土。见白则本大,不尔,止益草耳。或结叶亦佳。

《四时类要》:种蒜,作行,下粪水浇之。

《务本新书》:蒜,畦栽,每窠先下麦糠少许,地宜虚。春暖则锄,拔薹时频浇。麦时,人多食,解暑毒。

蒜:于肥地,锄成沟陇,隔二寸栽一科,粪水浇之。八月初可种。或以牛草鞋,小便浸之,将种包在内,一夹粪土栽之,上粪令厚。其大如碗。

葱 《尔雅》曰:茖,山葱。《说文》曰:“葱,荤菜也。”其色葱葱然,故名。葱,浅绿色。凡四种:山葱、胡葱、汉葱、冻葱。一名芤草,中有孔也。一名鹿胎。初生曰葱针,叶曰葱青,衣曰葱袍。茎曰葱白,叶中涕,曰葱苒。诸物皆宜,故又名菜伯,又名和事草。王祯曰:山葱宜入药,胡葱亦然。食惟用汉葱、冻葱耳。汉葱,木葱也。汉葱,叶大而香薄,冬即叶枯,宜供虀食。冻葱,叶细而益香,又宜过冬,比汉为胜,或名大官葱。《广志》曰:葱有冬春二种。有胡葱、木葱、山葱。《晋令》曰:“有紫葱。”昔龚遂[治]渤海,劝农曰:种葱一畦,非惟足供烹饪,种多亦可资富。梁吕僧珍[51],其先贩葱为业。及贵,其兄子弃业求官。珍不许,曰:“汝等自有常分,不可妄求。可速归葱肆,尔可谓知所本矣。”

《齐民要术》曰:收葱子,必薄布阴干,勿令浥郁。此葱性热,不喜浥郁,浥郁则不生。其拟种之地,必须春种绿豆,五月䅖杀之。比至七月,耕数遍。一亩用子四五升。良田五升,薄田四升。炒谷拌和之。葱子性涩。不以谷和,下不均调;不炒谷,则草秽生。两耧重耩,窍瓠下之,以批契继腰曳之。七月纳种,至四月始锄,锄遍乃剪。剪与地平。高留则无〈菜〉[叶][52],深剪则伤根。剪欲旦起,避热时。良地三剪,薄地再剪,八月止。不剪则不茂,剪过则根跳。若八月不止,则葱无袍而损白。十二月尽,扫去枯叶枯袍,不去枯叶,春初则不茂。二月、三月出之。良地二月出,薄地三月出。收子者,别留之。葱中亦种胡荽,寻手供食。乃至孟冬为菹,亦不妨。

崔寔曰:二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七月可种大、小葱。夏葱曰小,冬葱曰大。

《四时类要》种葱,炒谷搅匀,塞耧一眼,于一眼中种之。他月葱出,取其塞耧一眼之地,中土培之,疏密恰好,又不劳移。

王祯曰:种法:先以子畦种。移栽却作沟垄,粪而壅,俱成大葱,皆高尺许,白亦如之。宿根在地,来春并得作种移栽之。

又曰[53]:葱种不拘时,先去冗须,微晒。疏行密排种之。宜粪培壅。猪粪鸡鸭粪和粗糠壅之。

 《礼记》曰“丰本”;《尔雅》曰:“藿,山韭。”《说文》曰:韭字象叶出地上形。一种而久生,故谓之韭,一名草中乳,言其温补也。一名起阳草,名懒人菜,以其不须岁种也。苏颂曰:韭一岁三四割,其根不伤。至冬壅培之,先春复生。茎名韭白,根名韭黄,花名韭菁。韭之美,在白在黄,黄乃未出土者。罗愿云:物久必变,故老韭为苋。郑玄曰:久道得利,阴变为阳,故葱变为韭。金幼孜《北征录》曰:云台成地有野韭,人皆采食,即许慎所谓韱也。王祯曰:《诗·七月》:“献羔祭韭。”《周礼》醢人,其实韭菹。《礼·王制》庶人,春荐韭以卵。杜诗:夜雨剪春韭。”乐天诗:“秋韭。花初白。”玄扈先生曰:《种树书》云:“深其畦,为容粪也。”

《齐民要术》曰:收韭子,如葱子法。若市上买韭子,宜试之,以铜铛盛水,加于火上,微煮韭子。须臾芽生者好,芽不生者,是浥郁矣。治畦、下水、粪覆,悉与葵同,然畦欲极深。韭一剪一加粪。又根性上跳,故须深也。二月、七月种。种法:以升盏合地为处,布子于围内。韭性内生,不向外,畏围种,令科盛。img令常净。韭性多秽,数img为良。高数寸,剪之。初种时止一剪。至正月,扫去畦中陈叶。冻解,以铁杷耧起,下水,加熟粪。韭高三寸,便剪之,剪如葱法。一岁之中,不过五剪。每剪,杷耧、下水、加粪,悉如初。收子者,一剪则留之。若旱种者,但无畦与水耳,耙粪悉同。一种永生。

崔寔曰:正月,扫除韭畦中枯叶。七月,藏韭菁。〈菁韭耙出〉菁[54],韭花也。

王祯曰:凡近城郭园圃之家,可种三十余畦。一月可割两次,所易之物,足供家费。积而计之,一岁可割十次。秋后,可采韭花,以供蔬馔之用。谓之长生韭。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谓之韭黄,比常韭易利数倍。北方甚珍之。又有就旧畦内,冬月以马粪覆之,于迎阳处,随畦以薥黍篱障之,用遮北风。至春,〈蔬〉其芽早出[55],长可二三寸,则割而易之,以为尝新韭。

韭,二月下旬撒子,九月分栽。十月,将稻草灰盖三寸许,又以薄土盖之,则灰不被风吹。立春后,芽生灰内,则可取食。天若晴暖,二月中芽长成菜,以次割取。旧根常留分栽,更不须撒子矣。

《四时类要》:九月,收韭子。种韭,不如栽作行,令通锄。割一遍,以杷耧之,令根不相接为佳。如此,当叶阔如img

《博闻录》:韭畦若用鸡粪尤好。

 音械,古文作img。《尔雅》曰:薤,鸿荟。一名莜子,一名火葱。一名藠子,一名菜芝。薤,韭之大者也。收种宜火熏,故名火葱。又一种山薤,生山中,茎叶与薤相类,而差长大,即《尔雅》所谓葝也。亦可供食,但不多有。王祯曰:薤本出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叶似韭而阔,本丰而白深。《本草》云:虽辛,不荤五脏,学道人长饵之,以其能温中、通神、安魂魄、续筋力尔。汉北海太守龚遂,劝农家种img百本,民获其利。

《齐民要术》曰:种薤,宜白软良地,三转乃佳。二月、三月种。秋种亦得,但春末生。率七八支为一本。谚曰:“葱三薤四。”移葱者,三支为一本。种薤者,四支为一科。然支多者科圆大,故以七八为率。薤子三月叶青便出之,未青而出者,肉未满,令薤瘦。燥曝,挼去莩余,切却薑根[56]。留姜根而湿者,即瘦细不得肥也。先重耧耩地,垄燥,培而种之。垄燥则薤肥,耧重则白长。率一尺一本。叶生则锄,锄不厌数。薤性多秽[57],荒则羸恶。五月锋,八月初耩。不耩则白短。叶不用剪。剪则损白,供常食者,别种。九月、十月出卖,经久不佳也。拟种子,至春地释,即曝之。

《农桑通诀》曰:杜甫诗云:“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筋头。”或取其白芼酒,尤佳。乐天诗云:“酥暖薤白酒。”又《内则》曰:“切葱薤,实诸醯,以柔之。”

《碎录》云[58]:“豚脂用葱,膏用薤。”然则酒也、醯也、膏也,无施不可。种法,与韭同。

 《鲁论》:“不撤姜食。”《说文》:御〈温〉[湿]之菜也[59]。《吕览春秋》曰:“和之美者,有杨仆之姜。”注杨仆,蜀地名。《史记》曰:种千畦姜,与千户侯等。《春秋运斗枢》云[60]:璇星散而为姜。苏颂曰:姜以汉、温、池州者为佳,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姜性畏日而恶湿,故秋热则无姜。初生嫩者,其尖微紫,名曰紫姜。或作子姜。宿根谓之母姜。

《齐民要术》曰:姜宜白沙地,少与粪和。熟耕如麻地,不厌熟,纵横七遍尤善。三月种之,先〈种〉[重]耧耩[61],寻垄下姜,一尺一科。令上土厚三寸。数锄之。六月,作苇屋覆之。不耐寒热故。九月掘出,置屋中。中国土不宜姜[62],仅可存活,势不滋息。玄扈先生曰:今北土种之,甚滋息,奚云不宜也?

崔寔曰:三月清明节后十日,封生姜。至四月立夏后,蚕大食,芽生,可种之。九月,藏茈姜蘘荷。其岁若温,皆待十月。生姜谓之茈姜。茈,音紫。

《四时类要》种姜:阔一步作畦,长短任地形。横作垅,相去一尺余,深五六寸。垅中,一尺一科,带牙大如三指阔。盖土厚三寸,以蚕沙盖之,粪亦得。牙出后,有草即耘,渐渐加土。已后垅中却高,垅外即深,不得并上土。锄不厌频。

《农桑通诀》曰:凡种,宜用沙地熟耕,或用锹深掘为善。三月畦种之。畦阔一步,长短任地。横作垄,深可五七寸。垅中,一尺一科,以土上覆,厚三寸许,仍以粪培之。盖以蚕粪尤佳。芽出,生草,勤锄之。垅中渐渐加土培壅。一法:用席草覆之,勿令他草生,使姜芽自迸出。〈覆其上〉六月[63],用枝叶作棚,以防日曝。姜性不耐寒热故尔。或只用带叶枯枝扦插。四月,竹箪爬开根土,取姜母货之,不亏元本。秋社前,新芽顿长,分采之,即“紫姜芽”,色微紫,故名。最宜糟食,亦可代蔬。刘屏山诗云[64]:“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似之矣。白露后,则带丝渐老,为老姜,味极辛,可以和烹饪。盖愈老而愈辣者也。曝干则为干姜,医师资之。今北方用之颇广。九月中掘出,置屋中。宜作窖,谷秆合埋之。今南方地暖,不用窖。至小雪前,以不经霜为上。拔去[土]〈日〉就[日]〈土〉晒过[65],用箬篰盛贮架起,下用火熏,三日夜,令湿气出尽。却掩篰口,仍高架起,下用火熏,令常暖,勿令冻损。至春,择其芽之深者,如前法种之。为效速而利益倍。谚云:“养羊种姜,子利相当。”

王祯曰[66]:姜宜耕熟肥地。三月种之,以蚕沙或腐草灰粪覆盖。每垅阔三尺,便于浇水。待芽发后,又揠去老姜。上作矮棚蔽日。八月收取。九、十月,宜掘深窖,以糠秕合埋暖处,免致冻损,以为来年之种。置火阁亦可。

又云[67]:按姜辛而不荤,去邪辟膻,蔬茹中之拂士也。日用不可阙。

 《本草》[68]云:芥稙名水苏。陶弘景曰:芥,似菘而有毛,味辣,可生食。一名劳耝,一名辣菜,一名腊菜。王祯曰:芥字从介,取其气辛而有刚介之性,其种不一,有青芥、紫芥、白芥、南芥、荆芥、旋芥、马芥、石芥、皱叶芥、芸薹芥。蜀芥即胡芥也。刘恂《岭南异物志》曰:南土芥,高五六尺,子大如鸡子。芥极多心。嫩者为芥蓝。又有一种花芥,叶多刻缺如萝卜英,冬月食者俗呼腊菜,春月食者俗呼春菜。

《齐民要术》曰:种芥子及蜀芥、芸薹: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泽时种。三物性不耐寒,经冬则死,故须春种。

又曰:蜀芥、芸薹芥,取叶者,皆七月半种。地欲粪熟。蜀芥一亩,用子一升。

崔寔曰:六月大暑中伏后,可收芥子。七月、八月,可种芥。

《务本新书》:芥菜,宜秋前种。大概虽不及蔓菁,余亦颇同。子作芥花、芥末。如近郭[69],芥菜宜多种。芸薹、芥子[70],种同蜀芥。每亩用子四升。足霜始收。[味]辛不甚香[71]。经三冬以草覆之,不死,至春复可供食。

王祯曰:今江南农家所种,如种葵法。俟成苗,必移栽之。早者,七月半后种。迟者,八月种。厚加倍壅,草即锄之,旱即灌之。冬芥,经春长心,中为咸淡二菹,亦任为盐菜。

又云:十月,收芜菁讫时,收蜀芥。

又云:如即收子者,即不摘心。夫芥之为物,心多而耐久,味辣而性温,可捣取汁,以供庖馔。

《务本新书》曰:芥蓝,二月畦种。苗高,剥叶食之,剥而复生。刀割则不长,加火煮之,以水淘浸,或炒爁,或拌食,或包馂馅,或卷饼生食,颇有辛味。五月园枯,此菜独茂,故又曰主园菜。食至冬月,以草覆其根,四月终,结子,可收作末。根又生叶,又食一年。陕西多食此菜。若中人之家,但能自种三两畦蓝菜,并一二畦韭,周岁之中,甚省菜钱。

玄扈先生曰:芥菜,八月撒种,九月治畦分栽,粪水频灌。冬月淹藏,家家用度:晒干,于无烟雨处架起,三年亦可食。

蒝荽 《说文》:葰。注:“可以香口。”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一名胡荽,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一名香荽,并、汾之间,避石勒讳胡也。俗呼为蒝荽。蒝乃茎叶布散之貌,俗作芫,非。又有一种,名石葫荽,亦名鹅不食草,载在《本草》,堪入药,却非此种。

《齐民要术》曰:胡荽,宜黑软青沙良地,三遍熟耕。树荫下,〈不〉得[72],和豆处亦得。春种者,用秋耕地,开春冻解,地起,有润泽时,急接泽种之。种法:近市负郭田一亩,用子二升,故穊种渐锄,取卖供生菜也。外舍无市之处,一亩用子一升,疏密正好。六、七月种,一亩用子一升。先燥晒,欲种时,布子于坚地,一升子与一掬湿土和之,以脚蹉令破作两段。多种者,以砖瓦蹉之亦得,以木砻之亦得,子有两人,人各著,故不破两段,则疏密,水浥而不生。著土者,令注入壳中,则生疾而长速。种时欲燥。此菜非雨不生,所以不求湿下也。于旦暮润时,以耧耩,作垄,以手散子,即劳令平。春雨难期,必先藉泽,蹉跎失机,则不得矣。地正月中冻解者,时节既早,虽浸,芽不生,但燥种之,不须浸子。地若二月始解者,岁月稍晚,恐泽少,不时生,失岁计矣。便于暖处,笼盛胡荽子,一日三度,以水沃之,二、三日则芽生。于旦暮时,投润漫掷之。数日悉出矣。大体与种麻相似。假令十日、二十日未出者,亦勿怪之,寻自当出。有草,方令拔之。菜生二、三寸,锄去穊者,供食及卖。十月足霜,乃收之。取子者,仍留根,间拔令稀,穊即不生。以草覆上。覆者,得供生食,又不冻死。又五月,子熟,拔取曝干,勿使令湿,湿则浥郁。格柯打出,作蒿img盛之。冬日亦得入窖,夏还出之。但不湿,亦得五、六年停。一亩收十石,都邑粜贵,石堪一匹绢。若地柔良,不须重加耕垦者,于子熟时,好子稍有零落者,然后拔取。直深细锄地一遍,劳令平。六月连雨时,穞生者亦寻满地,省耕种之劳。秋种者,五月子熟,拔去,急耕。十余日又一转,令好调熟。如麻地。即于六月中旱时,耧耩作垄,蹉子令破,手散,还劳令平。一同春法。但既是旱种,不须耧润。此菜旱种,非连雨不生,所以不同春月,要求湿下。种后,未遇连雨,虽一月不生,亦勿怪。麦地底亦得种,止须急耕调[熟][73],虽名秋种,会在六月。六月中,无不望[霖][74]。遇连雨生,则根强科大。七月种者,雨多亦得。雨少则生不尽,但根细科小,不同六月种者,便十倍失矣,大都不用触地湿入中。生高数寸,锄去穊者,供食及卖。作菹者,十月足霜乃收之。一亩两载,载直绢三匹。若留冬中食者,以草覆之,尚得竟冬中食。其春种小小供食者,自可畦种。畦种者,一如葵法。若种者,挼生子,令中破,笼盛,一日再度以水沃之,令生芽,然后种之。再宿,即生矣。昼用箔盖,夜则去之。昼不盖,热不生;夜不去,虫栖之。凡种菜,子难生者,皆水沃令芽生,无不即生矣。玄扈先生曰:畦种水浇,何必须连雨乎?可必乎?

王祯曰[75]:先将子捍开[76]。四月、五月、七月,晦日晚宜种。种宜湿地,以灰覆之,水浇则易长。

又曰[77]:胡荽,其子捣细,香而微辛。食馔中,多作香料,以助其味。于蔬菜,子叶皆可用,生熟皆可食,甚有益于世也。

《齐民要术》曰:作胡荽菹法:汤中渫出之,著大瓮中,以暖盖,经宿,水浸之。明日,汲水净洗,出别器中,以盐酢浸之。香美不苦。亦可洗讫,作粥津麦䴷味如䖆芥菹法[78],亦有一种味。作裹菹者,亦须渫去苦汁,然后乃用之矣。

《博闻录》曰[79]:胡荽,必于月晦日晚下种。

芸薹 服虔《通俗文》曰:胡菜。注:羌、陇、氐、胡,多种此菜,能历霜雪,故名。或云:塞外有地名云台戍,始种此菜,故名。一名油菜。陶弘景云:芸薹,乃人闻所啖菜也。寇宗奭曰:芸薹经冬不死,辟蠹。李时珍曰:乃今油菜也。形色微似白菜。冬末春初,采心为茹。三月则老,不可食。开小黄花。四瓣,结荚,收子。灰赤色,炒过,榨油,然灯甚明。近人因有油利,种者颇广。

《齐民要术》曰:芸薹一亩,用子四升。种法与芜菁同。既生,亦不锄之。

又云:芸薹,足霜乃收。不足霜乃涩。

又云:旱则畦种水浇,五月熟而收子。芸薹,冬天草覆,亦得取子,又得生茹供食。

王祯曰:芸薹,不甚香。经冬根不死。

《便民图纂》曰:油菜:八月下种,九、十月治畦,以石杵舂穴分栽。用土压其根,粪水浇之。若水冻,不可浇。至二月间,削草净,浇不厌频,则茂盛。薹长,摘去中心,则四面丛生,子多。子可榨油,柤可壅田[80]

img 七月下种。寒露前后治畦分栽。栽时,用水浇之,待活,以清粪水频浇。遇西风则不可浇。

玄扈先生曰:吴下人种油菜法:先于白露前,日中锄连泥草根,晒干成堆,用穰草起火,将草根煨过。约用浓粪,搅和如河泥。复堆起,顶上作窝,如井口。秋冬间,将浓粪再灌三次。此粪灰泥,为种菜肥壅也。到明年九月,耕菜地再三,锄令极细,作垅并沟,广六尺。垅上横四科,科行相去各一尺五寸。用前粪灰泥,匀撒土面,然后将菜栽移植。植之明日,粪之。地湿者,粪三水七;乾者,粪一水九。如是三、四遍,菜栽渐盛,渐加真粪。冬月再锄垅,沟泥锹起,加垅上,一则培根,一则深其沟,以备春雨。腊月,又加浓粪生泥上。春月冻解,将生泥打碎。正二月中,视田肥瘦燥湿加减,加粪壅四次。二月中,生薹。摘取之,糟腌听用。即复多生薹心,花实益繁。立夏后,拔科收子。中农之入,亩子二石,薪十石。薪中为蚕簇也。种蔓法,宜仿此。

菠菜 菠薐,一名亦根,又名菠斯草。刘禹锡云:菠薐,本西国中种,自颇陵国将其子来。今呼其名,语颇讹耳。《博闻录》:菠菜过月朔乃生,须二十七八间种之,月初即生。种时须以其子砑开易浸胀。

《农桑辑要》云:菠薐:作畦下种,如萝卜法。春正月二月,皆可种。逐旋食用。秋社后二十日,种于畦下,以干马粪培之,以备霜雪。十月内,以水沃之,以备冬食。

《农桑通诀》曰:菠薐:七、八月间,以水浸〈之〉[子][81]。壳软捞出,控干,就地以灰拌。撒肥地,浇以粪水。芽出,惟用水浇;待长,仍用粪水浇之,则盛。

春月出薹,至春暮,茎叶老时,用沸汤掠过,晒干,以备园枯时食用,甚佳。实四时可用之菜也。

 《尔雅》曰:蒉,赤苋。茎叶皆高大易见,故从见。苋赤多种:有马齿苋,鼠齿苋及糠苋,此野苋也。若夫赤苋、白苋、紫苋、红苋、人苋,又有五色苋,皆可蔬茹。人、白二苋,亦可供药。《易》言“苋陆夬夬”,谓其柔脆也。《列子》言:“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马者,马苋,马蓝草之类;人者,人参、人苋之类也。

《农桑辑要》曰:人苋,但五月种之,园枯则食。今人有三、四月种者。如欲出种,留食不尽者。八月收子。《本草》云[82]:不可以苋菜与鳖同食,则生鳖症。试以鳖甲,如豆片大者,以苋菜封裹之,置于土坑,以土盖之;一宿,尽变成鳖也。

苋菜,二月间下种,三月下旬移栽于茄畦之旁,同浇灌之,则茂。

茼蒿 形、气同于蓬蒿,故名。王祯曰:同蒿者,叶绿而细,茎稍白,味甘脆。

《农桑通诀》曰:茼蒿,春二月种,可为常食,秋社前十日种,可为秋菜。如欲出种,春菜食不尽者,可为子。俱是畦种,其叶又可汤泡,以配菜茗,实菜中之有异味者。

李时珍曰:八九月下种,冬春采食。四月起薹,花浅黄色,如单瓣菊花,结子近百成球。最易繁茂。

甜菜 古作img。《释名》img菜。即莙荙也。

《农桑通诀》曰:莙荙,作畦下种,如萝卜法。春二月种之。夏四月移栽,园枯则食。如欲出子,留食不尽者,地冻时,出于暖处收藏,来年春透,可栽收种。或作蔬,或作羹,或作菜干,无不可也。

《本草》云:茎灰淋汁洗衣,其白如玉。

《便民图纂》曰:莙荙,八月下种,十月治畦分栽,频用粪水浇。

芹 《尔雅》曰:芹,楚葵。芹,古作蕲,一名水英。按生江湖陂泽间者,水芹也;生平地者,旱芹也。二月生苗,其叶对节生。《晋书》:立春日,以芹芽为菜盘相馈。又有紫芹。出太行、黄屋,可制汞,不可食。又一种马芹,《尔雅》曰:“茭、牛蕲。”叶细锐可食,亦芹类也。别有一种黄花者,名毛芹,食之杀人,蛟龙食之亦病。

《齐民要术》曰:芹菜,收根,畦种之。常令足水,尤忌〈渖〉[潘]泔及咸水[83],浇之,则死。性易繁茂,而甜脆胜野生者。

陶隐居[84]曰:二、三月芹作英时,可作菹,及熟爚食之。

玄扈先生曰:野芹,须取嫩白为佳。轻盐一、二日,汤焯过,晒须一日,干,方妙。

img 古苣字。《小雅》:“薄言采芑。”疏云:苦菜也。青州谓之芑。《说文》img作苣。吴人呼为苣菜,茎青白色,摘其叶,白汁出,脆可生食。亦可烝为茹。按:苣有三种:白苣、苦苣、莴苣,皆不可烹煮,故通曰生菜。彭秉曰:呙菜,自呙国来,故名。

《农桑通诀》曰[85]:莴苣,作畦下种,如菠薐法,但得生芽,先用水〈种〉浸[种]一日[86],于湿地上布衬,置子于上,以盆碗合之。候芽渐出,即种。正、二月种之,可为常食,秋社前一、二日种者可为腌菜。其茎,去皮蔬食,又可糟藏,谓之莴笋。

苜蓿 《尔雅翼》曰“木粟”。言其米可炊饭也。郭璞作“牧宿”,谓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汉书·西域传》曰:罽宾有苜蓿、大宛马。武帝时,得其马,汉使采苜蓿种归。陆机与弟书曰: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苜蓿归。《西京杂记》曰:乐游苑,自生玫瑰树,下多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光风草。风在其间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怀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李时珍曰:二月生苗,一科数十茎。叶绿色,入夏及秋,开细黄花;结小荚,圆扁旋转,有刺。内有米如穄米,可为饭,亦可酿酒。

《齐民要术》曰:地宜良熟。七月种之。畦种水浇,一如韭法。玄扈先生曰:苜蓿,须先剪一,上粪,铁杷掘之,令起,然后下水。早种者,重耧耩地,使垄深阔,窍瓠下子,批契曳之。每至正月,烧去枯叶,地液,辄耕垄,以铁齿imgimg楱之,更以鲁斫劚其科土,则滋茂矣。不尔,则瘦。一年〈则〉三刈[87]。留子者,一刈则止。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长宜饲马,马尤嗜之。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都邑附郭,所宜种之。

崔寔曰:七月、八月,可种苜蓿。

玄扈先生曰:苜蓿,七、八年后,根满,地亦不旺。宜别种之。根亦中为薪。

紫苏 《尔雅》曰:苏,桂荏。注曰:苏,荏类也,故名桂荏,一名赤苏。又有一种白苏。王祯曰:苏,六畜所不犯,类能全身远害者。于五谷有外护之功,于人有灯油之用。东人呼为〈鱼〉[䔡][88]。以其似苏字,但除禾旁故也。茎方,叶圆而有尖,四围有齿。肥地者背面皆紫,瘠地背紫面青。面背皆白,即白苏也。荏子:白者良,黄者不美。荏,即今白苏子也。

《齐民要术》曰:荏随宜,园畔漫掷,便岁岁自生。荏子,秋末成,可收蓬于酱中藏之。蓬,荏角也,实成则恶。其多种者,如种谷法。雀甚嗜之,必须近人家种。收子压取油,可以煮饼。荏油,色绿可爱,其气香美。煮饼,亚胡麻油,而胜麻子脂膏。麻子脂膏,并有腥气。然荏油不可为泽[89],焦人发。研为羹臛,美于麻子远矣。又可以为烛。良地十石,多种博谷[90],则倍收,于诸出不同也。为帛煎油弥佳。荏油性淳,涂帛胜麻油。

玄扈先生曰:二月、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

《务本新书》:凡种五谷,如地畔近道者,亦可另种苏子,以遮六畜伤践。取子打油,燃灯甚明,或熬油,以油诸物。

王祯曰:苏子,碾之,杂米作糜,甚肥美,下气补益。

 采叶茹之,或盐、或梅卤,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汤饮。五、六月,连根收采,以火煨其根,荫干,经久则叶不落。

 《尔雅》曰:蔷,虞蓼。郭璞注:虞蓼,泽蓼也。一名水蓼。

《齐民要术》曰:三月可种荏蓼。荏,性甚易生。蓼,尤宜水畦种也。

崔寔曰:正月可种蓼。

《家政法》曰:三月可种蓼。

《齐民要术》曰:蓼作菹者,长二寸,则剪,绢袋盛,沈于酱瓮中。又长,更剪,常得嫩者。若待秋,子成而落,茎既坚硬,叶又枯燥也。取子老,候实成,速取之。性易凋零,晚则落尽。五月、六月中,蓼可为虀,以食苋。

苏恭曰:茎赤色,水挪食之,胜于蓼子。

寇宗奭曰:水蓼造酒,取叶,以水浸汁,和面作曲,盖取其辛耳。

兰香 罗勒也。北人避石勒讳,改兰香。一名翳子草,以其子能入目去翳也。韦弘赋叙曰:罗勒者,生昆仑之丘,出西蛮之俗。案今世大叶而浥者,名朝膊香矣。刘禹锡曰:兰香,处处有之。有三种:一种似紫苏叶;一种叶大,二十步内即闻香;一种堪作生菜。

《齐民要术》曰:三月中,候枣叶始生,乃种兰香。早种者徒费子耳。天寒不生。治畦下水,一同葵法。及水散子讫,水尽,簁熟粪,仅得盖子便止。厚则不生,弱苗故也。昼日箔盖,夜则去之。昼不宜见日色,夜须受露气。生即去箔。常令足水。六月连雨,拔栽之。掏心著泥中,亦活。作菹及干者,九月收。晚即干恶。作干者,大晴时,薄地刈取,布地曝之。干乃挪取末瓮中盛,须则取用。拔根悬者裛烂,又有雀粪尘土之患也。取子者,十月收。自余杂香菜,不列者,种法悉与此同。

《博物志》曰:“烧马蹄羊角成灰,春散著湿地,罗勒乃生。《事类全书》云[91]:香菜,常以洗鱼水浇之,则香而茂。沟泥水、米泔,亦佳。夏秋采叶可作菜食,或切叶以芼诸菜,或于素食面粉之类,皆可覆食,以助香味也。

俞贞木《种树书》曰:香菜,与土龙朏,不得用粪浇,浇则不香。只以沟泥水、米泔汁浇之佳。

蘘荷 《说文》葍苴也。《搜神记》作嘉草。一名覆苴,一名蘘草,一名猼苴,与芭蕉音相近。潘岳《闲居赋》云:“蘘荷依阴。”苏颂曰:荆、襄江湖间多种之,北方亦有。春初生。叶似芭蕉,根似姜芽而肥。其叶冬枯,根堪为菹。性好阴,在木下生者尤美。史游《急就章》曰:“蘘荷冬日藏。”其来远矣。然有赤白二种:赤者堪啖。崔豹《古今注》云:似芭蕉而白色。杨慎《丹铅录》云:蘘荷注:“甘露。”甘露,即芭蕉也。玄扈先生曰:蘘荷绝似芭蕉。芭蕉结子,此不结子。有时开花,承甘露,故又名为甘露子,非蔓生之甘露也。今岭北人家所种蕉,皆蘘荷耳。

《齐民要术》曰:蘘荷宜在树阴下。二月种之[92],一种永生。亦不须锄,微须加粪,以土覆其上。八月初,踏其苗令死。不踏,则根不滋润。九月中,取旁生根为菹,亦可酱中藏之。十月终,以谷麦种覆之。不覆则冻死。二月扫去之。

《食经》藏蘘荷法:蘘荷一石,洗渍以苦酒六斗,盛铜盆中,著火上,使小沸。以蘘荷稍稍投之,小萎,便出著席上令冷。下苦酒三斗,以二升盐著中,干梅三升,使蘘荷一[93],盐酢浇上。绵覆罂口,二十日便可食矣。

崔豹曰[94]:其子花生根中,花未败可食,久则消烂。寇宗奭曰:八、九月间,腌贮,以备冬月作蔬果。

甘露子 苗长四五寸许,根如累珠,味甘而脆,故名甘露。

王祯曰:凡种宜于园圃近阴地。春时种之。用麦糠为粪。地宜沾润为佳。至秋乃收。

《务本新书》曰:白地内区种。暑月,以麦糠盖之。承露滋胤,以是得名。

又云[95]:宜肥地熟锄,取子稀种。其根皆连珠,须耘净方茂。

又云[96]:甘露子,生熟可食,可用蜜或酱渍之,作豉亦得。

 《尔雅》曰:中馗菌,小者菌。郭璞曰:地蕈也。似盖。今江东名为土菌,亦曰馗厨,可啖之。王祯曰:菌皆朽株湿气烝浥而生。中原呼菌为菌茹[97],又为莪。又一种谓之天花。桑树上生者,呼为桑莪,施之素食最佳。虽南北异名,而其用则一。今江南山中,松下生者,名为松滑。菌之种不一,名亦如之。野蕈如赤菰、黄耳,皆可食。然辨之不精,多能毒人,虽甘,无益也。不复具载。玄扈先生曰:北土有羊脂菜[98],生天淀中,此苇根所为也。南土有天仙菜,此茅根所为也。有竹菇,竹根所为也。他如天花,麻菇,鸡㙡,猴头之属,皆草木根腐坏而成者。又曰:五木耳,亦桑、槐、榆、杨、楮所生。

《四时类要》曰:三月,种菌子:取烂构木及叶,于地埋之。常以泔浇,令湿。三两日即生。又法:畦中下烂粪。取构木,可长六七寸[99],截断磓碎。如种菜法,于畦中匀布,土盖水浇,长令润如初。有小菌子,仰杷推之,明旦又出,亦推之。三度后,出者甚大,即收食之。本自构木,食之不损人。玄扈先生曰:构木,即榖树也。一名楮。叶有瓣曰楮,无瓣曰构。见段成式《酉阳杂俎》。

《农桑通诀》曰:取向阴地,择其所宜木,枫、楮、栲等树。伐倒,用斧碎砍成坎,以土覆压之。经年树朽,以蕈碎锉,匀布坎内,谓之惊禅。雨雪之余,天气烝暖,则蕈生矣。虽逾年而获以继取,及土覆之,时用泔浇灌。越数时,则以槌棒击树,其利则甚博。采讫,遗种在内,来岁仍发。复相地之宜,易岁代耕[100]。新采,趁生煮食,香美。曝干,则为干香蕈。今深山穷谷之民,以此代耕。殆天茁此品,以遗其利也。

【校注】

①蘬,〈丘〉葵也:《广雅十上·释草》原文为“蘬,葵也。”据《太平御览九十九·菜茹部四·葵》所引《广雅》,注“蘬”音“丘轨切”。依以上二书,并推文意删“丘”字。②若:意为“和”,“及”。③故墟:此处指庄稼收割后残留根茎的田地。④冷:推上下文意此字似宜作“令”,于意较合。⑤[歧]: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⑥柳鑵:即柳罐,用柳木或柳条编成的汲水器。⑦〈令〉[竟]冬:“竟”字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竟冬,整个冬天。⑧[羊]: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补。⑨香涸:据上下文意,“香涸”不可解。似宜从《齐民要术》原文作“膏润”,于文意较合。⑩〈上〉[止]:据《齐民要术》原文及平本、鲁本等,并推文意改。⑪〈作〉:据《齐民要术》及《玉烛宝典》引崔寔《四民月令》语,并推文意删。img(xiè):同“薤”。草本植物,百合科。⑫此二物皆不如秋:“崔寔曰”以下这段文字,是据《齐民要术》引崔寔语。但“此二物”句则不是崔寔的话,而是贾思勰所加按语。⑬《农桑通诀》曰:此段引文内容,节引自王祯《农书八·百谷谱四·蔬属·葵》,并不出自《农桑通诀》。⑭金人:女真王朝称“金”。此处“金人”不单指女真族,当泛指黄河流域之居民。⑮《夏小正》云:此处两句引文,转引自《本草纲目·蜀葵》,但今传《夏小正》各本并未见此二句。⑯陶弘景云:查《本草纲目十六·草部五·湿草类·蜀葵》“释名”下载:“时珍曰:‘《别录》吴葵即此也。’”据此,“陶弘景云”后的一句话,应是李时珍的推断,并不是陶氏语。⑰荍:《尔雅·释草》作“莜”(diāo),郭璞注曰:“今荆葵也,似葵,紫色。”⑱“释名”:此处“释名”是指《本草纲目》中的“释名”,不是后汉刘熙的《释名》。⑲img鲊(zhēng zhǎ):六朝流行的一种菜肴。烹饪方法大致是将拌了淀粉并经过乳酸发酵的鱼和肉,煮成清汤或用油煎。⑳刘禹锡云:此处引文内容见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㉑《溪蛮丛话》:宋人朱辅撰(见《说郛·五》)。此处引文与原书有异。㉒马〈援〉[殷]:考诸史实,马援只有“伏波将军”的称号,从未有“马王”的称号;而五代时马殷割据广西、湖南等处时,以长沙为都城,自称“楚王”,故此处“马援”当为“马殷”。今据史实改。㉓陈藏器《本草》:陈氏著有《本草拾遗》,故此处《本草》应是《本草拾遗》之简称。㉔〈一〉:据《齐民要术》原文及推文意删。㉕厨:此指在屋顶下用柱子、椽子搭成的高架。㉖辈:即“批”。㉗煠(zá,或zhá):用沸水烫或稍煮一下。㉘㬠(shài):同“晒”。㉙[冬]:据《农桑辑要》原文及推文意改。㉚玄扈先生曰:此处一段话,是徐光启将贾思勰总结的留种经验与自己经历的情况相比较,而得出的不同结论。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各异,故结论不同。㉛《臞仙神隐》:明太祖之子朱权(封宁王)所辑的道书。㉜《本草图经》曰:此处引文见《证类本草二七·芜菁》“图经曰”下之文。㉝两:《证类本草》及《本草纲目》引文均作“南”。㉞力本:致力于本业(指农业)。“力”,作动词用。㉟蒜发:指壮年白发。㊱〈肥〉[把]:据《齐民要术》原文及推文意改。㊲〈面〉:下文有“麦䴷末”,此处当为“捣䴷作末”。“面”字衍,据文意删。㊳〈令〉[冷]:推文意改。㊴瓣:推文意,“瓣”似宜作“辫”。㊵后粥清:指后一次所加粥清。㊶条拳而轧之:指在蒜苔弯曲后,把苔从下面轧断。此法可使鳞茎长得更大。“条”,“蒜苔”;“拳”,蒜苔向下弯曲状。㊷殊则:《齐民要术》原文作“殊别”。㊸并州:古州名。西汉时辖境约相当今山西大部分和内蒙古、河北省的一部分。东汉时辖境扩大,三国后渐小。㊹朝歌: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淇县。㊺条中子:指蒜苔花序里面附生的珠牙。㊻传信传疑:《齐民要术》原文作“非信传疑”。㊼解菹:调和经过乳酸发酵的蔬菜。㊽〈菜上〉[苗长]:据王祯《农书》原文及推文意改。㊾草:当从王祯《农书》原文作“叶”,于文意较合。㊿[治]:据王祯《农书》,并推文意补。[51]吕僧珍:《梁书·列传五》有传。[52]〈菜〉[叶]: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53]又曰:所引内容,见于《便民图纂六·树艺下》。[54]〈菁韭耙出〉:据文意删。[55]〈蔬〉:据王祯《农书》原文,并推文意删。[56]薑根:《齐民要术》原文作“彊根”。“彊”字借作“僵”,僵根,已枯死的根。[57]多秽:多杂草。[58]《碎录》:似为南宋初温革所撰辑的类书《分门琐碎录》的简称。[59]〈温〉[湿]:据《说文解字》原文,并推文意改。[60]《春秋运斗枢》:两汉时的纬书之一。[61]〈种〉[重]:据《齐民要术三·种薑第二十七》原文,并推文意改。[62]中国:此处指当时的中原地区(黄河流域)。[63]〈覆其上〉:据王祯《农书》原文,并推文意删。[64]刘屏山:北宋时刘韐之子刘子翚,时人称为“屏山先生”。[65]拔出[土],〈日〉就[日]晒过:据王祯《农书》原文,并推文意改易。[66]王祯曰:所引内容,见《便民图纂六·树艺下·薑》,未见于王祯《农书》。[67]又云:所引内容,见王祯《农书卷八·薑》。[68]《本草》云:所引内容见《齐民要术三·种蜀芥芸薹芥子第二十三》,书名为《吴氏本草》。[69]郭:《农桑辑要》作“城郭”。[70]“芸薹、芥子……”:此以下数句,见王祯《农书》。[71][味]:据王祯《农书》原文,并推文意补。[72]〈不〉:据文意删。[73][熟]: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补。[74][霖]:据平、鲁等本,并推文意补。[75]王祯曰:引文见《便民图纂六·树艺类下·胡荽》,而不见于王祯《农书》。[76]捍:意同“擀”(gǎn),指用棍棒来回碾压。[77]又曰:引文见王祯《农书·百谷谱五·蔬属·胡荽》。[78]作粥津麦䴷味如䖆芥菹法:参考本卷前文,“粥津”当为“粥清”;“麦䴷味”当为“麦䴷末”。全句似应为“作粥清麦䴷末,如䖆芥菹法”。[79]《博闻录》曰:此处所引见《农桑辑要五·瓜菜·胡荽》。[80]祖(zhā):同“渣”。[81]〈之〉[子]:据平、鲁本改。[82]《本草》云:所引内容,见《本草纲目·苋》“气味”项下所引张鼎语。同时还征引了汪机的评论:“此说屡试不验。”[83]〈渖〉[潘]泔: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潘泔,淘米水。[84]陶隐居:指陶弘景。引文见王祯《农书八·芹img》。[85]《农桑通诀》曰:所引内容,见王祯《农书八·百谷谱五·莴苣》所引《农桑辑要》。[86]〈种〉浸[种]:据《农桑辑要》及王祯《农书》,并推文意改置。[87]〈则〉: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删。[88]〈鱼〉[䔡]:据王祯《农书》原文,并推文意改。[89]泽:此处指梳头用的油。[90]博谷:与谷子轮流栽种。博,轮换之意。[91]《事类全书》云:所引见王祯《农书八·百谷谱五·兰香》。[92]二月:《齐民要术》原文作“三月”。[93]一:似当从黔本作“以”。[94]崔豹曰:见崔豹《古今注六·草木第六》。[95]又云:所引见《便民图纂六·树艺下·甘露子》。[96]又云:所引见王祯《农书·甘露子》。[97]菌茹:王祯《农书》原文作“蘑茹”。[98]羊脂菜:平、鲁本作“羊肚菜”。[99]寸:《四时纂要》原文作“尺”。[100]代耕:当从平、鲁本作“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