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种 下
红花 《博物志》曰①:张骞得种于西域。一名红蓝,一名黄蓝,以其花似蓝也②。今处处有之,色红黄,叶绿有刺,夏开花,花下有球,花出球上,球中结实,大如小豆。
《齐民要术》曰:花地欲得良熟。二、三月间,俟雨后速下,或漫散种,或耧下,一如种麻法。亦有锄掊而掩种者,子科大而易料理。花出,欲日日乘凉摘取,不摘则干。摘必须尽。余留即合③。五月子熟,拔曝令干,打取之。子亦不用郁浥。五月种晚花,春初即留子,入五月便种。若待新花熟后取子,则太晚矣。七月中摘,深色鲜明,耐久不黦④,胜春种者。负郭良田,种[一]顷者岁收绢三百疋⑤。一顷收子二百斛,与麻子同价。既任车脂,亦堪为烛,即是直头成米。二百石米,已当谷田。三百疋绢,端然在外⑥。一顷收花⑦,日须百人摘,以一家手力,十不充一。但驾车地头,每旦当有小儿僮女,百十余群,自来分摘,正须平量,中半分取。是以单夫只妻亦得多种⑧。
《便民图纂》曰:八月中锄成行垅,舂穴下种,或灰或鸡粪盖之。浇灌不宜浓粪。次年花开,侵晨采摘。微捣去黄汁,用青蒿盖一宿,捻成薄饼,晒干收用。勿近湿墙壁去处。
《齐民要术》曰:杀花法:摘取即碓持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更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绞汁⑨,即收取染红,勿弃也。绞讫,著瓮器中,以布盖上。鸡鸣更捣〈以粟〉令均⑩,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饼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
又曰:作胭脂法:预烧落藜⑪、藜藋及蒿作灰⑫,无者,即草灰亦得。以汤淋取清汁,初汁纯厚大酽,即放花不中用,惟可洗衣。取第三度汤者⑬,以用菜花和,使好色也。揉花。十许〈变〉[遍]⑭,势尽乃生。布袋绞取纯汁,著瓮碗中⑮。取醋石榴两三个,劈取子捣破,少著粟饭浆水极醋者和之⑯。布绞取渖,以和花汁。若无石榴者,以好醋和饭浆亦得。若复无醋者,清饭浆极酸者,亦得空用之。下白米粉大如酸枣,粉多则白。以净竹箸不腻者,良久痛搅,盖冒。至夜,泻去上清汁,至淳处止,倾著白练角袋子中悬之。明日干浥浥时,捻作小瓣,如半麻子,阴干之,则成矣。
又曰:合香泽法⑰:如清酒以浸香。夏月冷酒⑱,春秋温酒令暖,冬则小热。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则为丁子香也。藿香、苜蓿、兰香⑲,凡四种,以新绵裹而浸之。夏一宿,春秋再宿,冬三宿。用胡麻油两分,猪腹腹宜作或胰一分⑳,内铜铛中㉑,即以浸香酒和之,煎数沸后,便缓火微煎,然后下所浸香煎。缓火至暮,水尽沸定,乃熟。以火头内泽中:作声者,水未尽,有烟出无声者,水尽也。泽欲熟时,下少许青蒿以发色,绵幂铛嘴瓶口泻㉒。
又曰:合面脂法:牛髓㉓,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无髓,空用脂亦得也。温酒浸丁香、藿香二种,浸法如煎泽法。煎法一同合泽,亦著青蒿以发色。绵滤著瓷漆盏中,令凝。若作唇脂者,以熟朱和之,青油裹之。其冒霜雪远行者,常啮蒜令破,以揩唇,既不劈裂,又令辟恶贼㉔。面患皴者㉕,夜烧梨令熟,以糠汤洗面讫,以暖梨汁涂之,令不皴。赤连染布,嚼以涂面,亦不皴也。
又曰:合手药法:取猪一具㉖,摘去其脂。合蒿叶,于好酒中痛挪,使汁甚滑。白桃仁二七枚,去黄皮,研碎,酒解,取其汁。以绵裹丁香、藿香、甘松香、橘核十颗,打碎。著
汁中,仍浸置勿出,瓷贮之㉗。夜煮细糠汤,净洗面拭干,以药涂之。令手软滑,冬不皴。
又曰:作紫粉法: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不著胡粉,不著人面。和合匀调。取葵子熟蒸㉘,生布绞汁和粉,日曝令干。若色浅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
又曰:作米粉法:〈染〉[粱]米第一㉙,粟米第二。如用一色纯粟米,勿使有杂白。使甚细,简去碎者。各自纯作,莫杂余种。其杂米、糯米、小麦、黍米、榛米作者㉚,不得好也。于槽中下水,脚蹋十遍,净淘,水清乃止。大瓮中多著冷水以浸米。春秋则一月,夏则二十日,冬则六十日。唯多日佳。不须易水,臭烂乃佳。日若浅者,粉不润美。日满,更汲新水,就瓮中沃之。以手把搅,淘去醋气,多与遍数,气尽乃止。稍出,著一砂盆中,熟研。以水沃搅之,接取白汁,绢袋滤,著别瓮中。粗沉者更研之,水沃接取如初。研尽,以杷子就瓮中良久痛抨,然后澄之。接去清水,贮出淳汁,著大盆中。以板一向搅,勿左右回转,三百余匝停置,盖瓮,勿令尘污。良久清澄,以杓徐徐去清。以三重布帖粉上,以粟糠著布上,糠上安灰。灰湿,更以干者易之,灰不复湿乃止。然后削去四畔粗白无光润者,别收之以供粗用。粗粉,米皮所成,故无光润。其中心圆如钵形,酷似鸭子白光润者,名曰粉英。英粉,米心所成,是以光润也。无风尘好日时,舒布于床上,刀削粉英,日曝之,乃至粉干足将住反,手痛挪勿住。痛挪则滑美,不挪则涩恶。拟馈客作饼,及作香粉,以供妆摩身体。
又曰:作香粉法:唯多著丁香于粉合中,自然芬馥。亦有〈爱〉[捣]香〈水〉[末]绢[筛]和粉者㉛,亦有水没香以汁溲粉者,皆损色,又〈卖〉[费]香,不如全〈署〉[著]合中也㉜。
玄扈先生曰:苗生嫩时亦食。其子捣碎煎汁,入醋拌蔬食极肥美。又可为车脂及烛。
蓝 《尔雅》曰:“葴,马蓝。”郭璞注曰:今大叶冬蓝也。
李时珍曰:蓝凡有五种:蓼蓝,叶如蓼,五六月,开花成穗,浅红色,子亦如蓼。岁可三刈。菘蓝,叶如白菘。马蓝,叶如苦荬。吴蓝,长茎如蒿而花白。木蓝,长茎如决明,叶似槐。七月开花,淡红色。别有一种甘蓝,可食。
《齐民要术》曰:蓝,地欲得良,三遍细耕。三月中,浸子令芽生,乃畦种之。治畦下水,一同葵法。蓝三叶,浇之,晨夜再浇之。薅治令净。五月中新雨后,即接湿耧耩拔栽。《夏小正》曰:“五月,启灌蓝蓼。”玄扈先生曰:栽时宜并功急手,无令地燥也。三茎作一科,相去八寸。栽时既湿,白背不急锄,坚确也㉝。五遍为良。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㉞,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㉟,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普彭反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㊱,候如强粥㊲,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种蓝十亩,敌谷田一顷。能自染青者,其利又倍矣。
崔寔曰:榆荚落时可种蓝,五月可刈蓝,六月种冬蓝。冬蓝,木蓝也。
《农桑通诀》曰:木蓝松蓝,可以为淀者。蓼蓝,但可染碧,不堪作淀。蓝一本而有数色:刮行㊳、青绿、云碧、青蓝、黄。岂有“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者乎?蓝非独可染青,绞其汁饮之,能解一切虫豸诸药之毒㊴,不可阙也。
《便民图纂》曰:正月中,以布袋盛子浸之。芽出,撒地上,用粪灰覆盖。待放弃,浇水粪。长二寸许,分栽成行,仍用水粪浇活。至五六月,烈日内将粪水泼叶上,约五六次,俟叶厚方割。离土二寸许。将梗叶浸水缸内昼夜滤净。每缸内,用矿灰:色青者,灰八两;浓者,九两。以木朳打转,澄清去水,是谓头靛。其在地旧根,旁须去草净,浇灌一如前法。待叶盛,亦如前法收割浸打,谓之二靛。又俟长,亦如前浇灌,斫则齐根,浸打法亦同前,谓之三靛。其滤出渣,壅田亦可。
紫草㊵ 《尔雅》曰:“藐,茈草。”郭璞注曰:一名紫䓞。
《广志》曰:陇西紫草,[染]紫之上者㊶。《本草经》曰:一名紫丹。
《博物志》曰:平氏山之阳,紫草特好也。
《齐民要术》曰:[宜]黄白软良之地㊷,青沙地亦善,开荒,黍穄下大佳。性不耐水,必须高田。秋耕地,至春,又转耕之。三月种之:耧耩地,逐垄手下子。良田一亩用子二升,薄田用子三升。下讫,劳之。锄如谷法,唯净为佳。其垄底草则拔之。垄底用锄,则伤紫草。九月中子熟刈之。候稃芳蒲反燥载聚,打取子。湿载,子则郁浥。即深细耕。不细不深,则失草矣。寻垄以耙耧取整理。收草,宜并手力,速竟为良,遭雨,则损草也。一扼随以茅结之,擘葛弥善。四扼为一头。当日则斩齐。颠倒十重许,为长行置坚平之地,以板石镇之令扁。湿镇,直而长;燥镇,则碎折;不镇,卖难售也。两三宿,竖头著日中曝之,令浥浥然。不曝则郁黑,太燥则碎折。五十头作一洪。洪,十字大头向外,以葛缠络。著敞屋下阴凉处棚栈上,其棚下勿使驴马粪及人溺。又忌烟,皆令草失色。其利胜蓝。若欲久停者,入五月,内著屋中,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过立秋,然后开,草出色不异㊸。若经夏在棚栈上,草便变黑,不复任用。
《务本新书》曰:种讫,拖瓶摆之,或以轻钝碾过㊹。秋深子熟,旁去其土,连根取出,就地铺穧。颇干,轻振其土,以茅束,切去虚梢。以之染紫,其色殊美。
附:地黄㊺,种:须黑良田,五遍细耕。三月,以上旬为上时,中旬为中时,下旬为下时。一亩下种五石。其种,还用三月中掘取者,逐犁后,如禾麦法下之。至四月末,五月初,生苗讫。至八月尽,九月初,根成中染。若须留为种者,即在地中,勿掘之。待来年三月,取之为种。计一亩可收根三十石。有草,锄不限遍数。锄时,别作小刃锄,勿使细土覆心。今秋收讫,至来年,更不须种,自旅生也。唯锄之㊻。如此,得四年不要种之,皆余根自出矣。
枸杞 《尔雅》曰:“杞,枸。”郭璞注曰:“今枸杞也。”一名枸棘,一名天精,一名地仙,一名却老,一名苦杞,一名甜菜,一名地节,一名羊乳。枸、杞,二木名,此木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称之。处处有之。春生苗叶软薄,堪食。其茎干,高三五尺,丛生。六七月开花,红紫色,随结实:微长,生青熟红,味甘美。根皮,名地骨皮。古以韦山为上㊼,近以甘州者为绝品。今陕之兰州、灵州以西,并是大树。子圆如樱桃,干时可作果食。
《种树书》曰:收子及掘根,种于肥壤中。待苗生,剪为蔬食,甚佳。
《博闻录》曰:种枸杞法:秋冬间收子,净洗日干。春,耕熟地作町,阔五寸。纽草稕如臂大㊽,置畦中;以泥涂草稕上,然后种子,以细土及牛粪盖令遍。苗出,频水浇之。又可插种。
《务本新书》曰:枸杞,宜故区畦种。叶作菜食,子根入药。
秋时收好子㊾,至春畦种,如种菜法。又三月中,苗出时,移栽如常法。伏内压条,特为滋茂。一法:截条长四五指许,掩于湿土地中亦生。
《农桑通诀》曰: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冬采根。朱孺子幼事道士王元正㊿,居大若岩。汲于溪,见二花犬,因逐之,入于枸杞丛下。掘之,根形如二犬。食之,忽觉身轻。谚云:“去家千里,勿食萝摩枸杞。”言其补精气也。
茱萸 《礼记》曰:“三牲用藙。”注曰:“藙,茱萸也。”李时珍曰:此即欓子也。蜀人呼为艾子。楚人呼为辣子。古人谓之藙及樧子,因其辛辣、蜇口、糁服[51],使人有杀、毅、党然之状,故有诸名。苏恭谓茱萸之开口者为“食茱萸”,孟诜谓茱萸之闭口者为“欓子”,马志谓粒大、色黄黑者,为“食茱萸”,粒紧小、色青绿者,为“吴茱萸”。山茱萸则不任食也,其树处处有之。江淮蜀汉犹多。木高丈余,三月开花,七、八月结实。
《齐民要术》曰:二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凡于城上种莳者,先宜随长短掘堑,停之经年,然后于堑中种莳,保泽沃壤,与平地无差。不尔,土坚泽流,长物不达[52],经年倍多,树木尚小。候实开便收之,挂著屋里壁上,令阴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香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鲊,偏宜用。
《万毕术》曰[53]: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有化水者[54],无瘟病。
《风土记》曰: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决明 《尔雅》曰“薢若”。郭璞注曰:药草决明也,即“青箱子”。有二种:一种,“马蹄决明”,入药最良。一种,“茳茫决明”,又小异。二种皆可作酒曲。嫩苗及花角,惟茳茫可食,马蹄韧苦不堪食也。
《四时类要》曰:二月取子,畦种同葵法。叶生便食,直至秋间,有子。若嫌老,番种亦得。若入药,不如种马蹄者。
《博闻录》曰:园圃四旁,宜多种,蛇不敢入。
黄精 《博物志》曰:天老云:“太阳之草名黄精。”详见《救荒本草》。
《四时类要》曰:二月,择取叶相对生者,是真黄精,擘长二寸许,稀种之。一年后甚稠。种子亦得。其叶甚美,入菜用。其根堪为煎。术与黄精,仙家所重。
五加 《异物志》云:“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买草,不言其贵。”即五加也。一名五花,一名文章草,一名白刺,一名追风使,一名木骨,一名金盐,一名犲漆[55],一名犲节。又名五佳,五叶交如者良。
玄扈先生曰:取根,深掘肥地,二尺埋一根,令没旧根,甚易活。苗生,从一头剪取。每剪讫,锄土壅之。久服轻身耐老,明目下气,补中益气精,坚筋骨,强志意。叶可作蔬菜食。五、七月采根,阴干造酒。有服五加皮散而获延年者,不胜计。或即为散,以代汤茶,饵之,验亦同。
又曰:正二月取枝插,亦易活。
百合 一名[56],一名强瞿,一名蒜脑薯,一名夜合。根如胡蒜,数十片相累。或云是蚯蚓相缠结,变作之。其叶短而阔,微似竹叶,白花四垂者,百合也。叶长而狭,尖如柳叶,红花不四垂者,山丹也。茎叶似山丹而高,红花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先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又有一种色微绿者,开花最迟,俗名真百合。
《四时类要》曰:二月种百合。此物尤宜鸡粪。每坑深五寸,如种蒜法。又云取根曝干,捣为面,细筛,甚益人。
玄扈先生曰:宜肥地,加鸡粪,熟锄。春取根大者,劈栽于畦中,如种蒜法,五寸一科。二月半,锄之满三遍,若不锄不长。三年大如盏。频浇则花开烂漫,清香满庭。秋分亦可分。
薏苡 《[后]汉书》曰[57]:马援在交阯,常饵薏苡,载还为种。一名芑实,一名屋菼,一名米,一名鲜蠡[58],一名薏珠子,一名西番蜀秫,一名回回米,一名草珠儿,处处有之。交阯者最大。春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五六月结实。以颗小色青味甘粘牙者良。形尖而壳薄,米白如糯米,此真薏苡也,可粥可面,可同米酿。其一种,圆而壳厚者,即菩提子也。
玄扈先生曰:九月霜后收子。至来年三月中,随耕地,于垅内点种,捞盖令平。有草则锄。
芭蕉 《广志》曰[59]:芭蕉,一名芭菹,或曰甘蕉。茎似荷芋,重皮相裹,大如盂升。子有角,子长六七寸,有蒂,三四寸。角著蒂生为行列,两两共对,若相抱形。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葡萄,甜而脆,亦饱人。其根大如芋魁,大一石青色。《南方异物志》曰[60]:甘蕉,草类,望之如树。株大者一围余。叶长一丈,或七八尺,广尺余。华大如酒杯,形色如芙蓉。茎末百余子,大名为房,根似芋魁,大者如车毂。实在华中[61]。每华一阖,各六子,先后相次。子不俱生,华不俱落。此蕉有三种:一种,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种,大如鸡卵,有似羊乳[62],味微减羊角蕉。一种,蕉大如藕,长六七寸,形正[63],名方蕉,少甘味,最弱,其茎如芋。取濩而煮之[64],则如丝,可纺绩。玄扈先生曰:今南中,独漳浦甘蕉绝美味。
《齐民要术》曰:其茎解散如丝,织以为葛,谓之蕉葛。虽脆而好,色黄白,不如葛色。出交阯建安。
《异物志》曰:甘蕉如饴蜜,甚美,食之四五枚可饱,而余滋味犹在齿牙间。
顾微《广州记》曰:甘蕉与吴花实根叶不异,直是南土暖,不经霜冻,四时花叶展。其熟甘,未熟时亦苦涩。玄扈先生曰:此谬矣。吴下所有者,蘘荷也[65]。
萱 《诗》曰:“焉得谖草[66]。”注曰:“谖草忘忧。”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鹿食九种解毒之草,萱乃其一,故又名鹿葱。董子云:欲忘人之忧,则赠之丹棘。吴人谓之疗愁。有单台,有重台,有秋萱,有夏萱。又有一种,以色言之,则名金萱。以香言之,名麝香萱。五月开花,姿韵可爱。今田野间,处处有之。
玄扈先生曰:春间芽生移栽。栽宜稀,一年自稠密矣。春剪其苗,若枸杞食,至夏,则不堪食。种时用根向上,叶向下。当年开花,皆千叶也。
又曰[67]:五月采花,八月采根。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菹食。
芥蓝 王祯《农桑通诀》曰:芥之嫩者为芥蓝,极脆。东坡诗云:“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玄扈先生曰:芥蓝,芥属也,叶色如蓝,故南人谓之芥蓝,仍可擘取食,故北人谓之擘蓝。其叶,大于菘,根大于芥,苔苗大于白芥,子大于蔓菁。花淡黄色,其苗叶根心,俱任为蔬。子可压油。亦四时可种,四时可食,大略如蔓菁也。但食根之菜,如芥、芦菔、蔓菁之属,魁皆在土中。此则魁在土上,为异耳。收根者,须四、五月种。少长,擘食其叶。渐擘,魁渐大。八、九月,并根叶取之。叶作菹,或作干菜。根剥去皮,或煮食,或糟藏酱豉。留根,至明春复发,苗可采食。三月花,四月实。子每亩收可三四石。
玄扈先生曰:种芥蓝,宜耕熟地,厚壅之。土强者,多用草灰和之。耕熟后,或漫散之,取次耘之。或种,苗长数寸,移植之。或就平地种,或作埒。大略与种蔓菁同法。但须疏行,则魁大子多,每本令相去一尺余。
又曰:凡菜种多冬荣夏枯,独芥蓝干枯收子之后,根复生蘖,经数年不坏。盖一种之后,无论子粒传生,即原本亦供数年采拾。冬月,悉取叶,空留根,来年亦生。或并斫去大根,稍存入土细根,来年亦生。
又曰:芥蓝茎叶,用芝麻油煮,如常煮菜法食之,并歃其汁,能散积痰。其叶及子,亦能消食积,解面毒。
又曰:菜名蓝者,不少因叶色如蓝[68],北人直用作淀,可染绸帛,胜于福青。
莼 《鲁颂》曰:“薄采其茆[69]。”注曰:茆,凫葵也。《诗义疏》云:茆与葵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而]肥[70]。断著手中,滑不得停也。茎大如箸,皆可生食。又可约滑羹。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本草》云:杂鲤鱼作羹。亦逐水。而性滑,谓之淳菜,或谓之水芹。服食之,不可多。
《齐民要术》曰:近坡湖,可于湖中种之。近流水者,可决水为池种之。以深浅为候:水深则茎肥叶少,水浅则叶多而茎瘦。莼性易生,一种永得。宜洁净,不耐污,粪秽入池,即死矣。种一斗余许,足用。
苇 《尔雅》曰:苇,丑䒒,葭、华;蒹、薕;葭、芦;菼、薍,其萌虇[71]。郭璞注曰:苇,其类皆䒒莠。葭,即今芦也。蒹,似萑而细[72]。葭,苇也。菼,似苇而小,实中。今江东呼芦笋为虇,然则芦苇之类,其初生者皆名虇。花名蓬蕽。《诗疏》云: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即刈,谓之藿[73]。生下湿地,长丈许。今处处有之。
《农桑辑要》曰:苇,四月,苗高尺许。选好苇,连根栽成土墩,如碗口大,于下湿地内,掘区栽之。纵横相去一二尺,欲得力,则密〈藏〉[栽][74]。至冬,放火烧过。次年春,芽出,便成好苇。十月后刈之。
一法:二月,熟耕地作垅,取根卧栽,以土覆之。次年成苇。
又压栽法:其苇长时,掘地成渠,将茎祛倒,以土压之,露其梢。凡叶向上者,亦植令出土下,便生根。上便成笋,与压桑无异。五年之后根交,当隔一尺许,斸一䦆,即滋旺矣。其花絮沾湿地,即生芦,然不如根栽者。三月初生,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锐而细。有黄黑勃,著之,污人手把。取正白,啖之,甜脆。一名“蓫荡”,扬州谓之“马尾”,幽州谓之“旨苹”。
蒲 《尔雅》曰:“莞,苻蓠。其上,蒚。”郭璞注曰:今西方人呼蒲为莞蒲。蒚,谓其头台首也。今江东谓之苻蓠,西方亦名蒲蒚,中茎为蒚[75],用之为席。又名甘蒲,又名醮石。花上黄粉,名蒲黄。
《农桑通诀》曰:四月,拣绵蒲肥旺者,广带根泥,移出于水地内栽之。次年即堪用。其水深者白长,水浅者白短。
玄扈先生曰:春初生嫩叶,出水时,取其中心入地白蒻,大如七柄者,生啖之,甘脆。以〈酣〉[醋]浸食[76],如食笋法,亦美。《周礼》所谓“蒲菹”也。亦可炸食蒸食及晒干磨粉作饼食。《诗》曰“惟笋及蒲”是矣。八、九月收,叶可作扇,又可作包裹[77]。
席草 玄扈先生曰:小暑后,斫起以备织席。留老根在田,壅培发苗。至九月间锄起,擘去老根,将苗去梢分栽,如插稻法。用河泥与粪培壅。清明谷雨时,复用粪或豆饼壅之,即耘草。立梅后,不可壅。若灰壅之,则生虫退色。
灯草 玄扈先生曰:种法与席草同。最宜肥田,瘦则草细。五月斫起晒干,以尖刀钉板凳上划开。其心可点灯及为烛心,其皮可制雨蓑。
【校注】
①《博物志》曰:引文据《本草纲目·隰草类上·红蓝花》“集解”项下“志曰”转引,而未见于今通行本《博物志》。②其花似蓝:红蓝为菊科植物,头状花序并不似蓝。据《本草纲目》引苏颂“叶颇似蓝”语,则此句中“花”字当为“叶”字。③余留:《齐民要术》原文作“留余”(见《齐民要术卷五·种红蓝花栀子第五十二》)。④黦(yuè):黄黑色。⑤[一]:据《齐民要术》原文补。⑥端然:《齐民要术》原文作“超然”。⑦一顷收花:《齐民要术》原文作“一顷花”。⑧妻:《齐民要术》原文作“妇”。⑨绞汁:《齐民要术》原文作“绞去汁”。⑩〈以粟〉: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删。⑪落藜:据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载:“今落帚,或谓落藜,初生可食,藜之类也。”据此,落藜即为扫帚菜。藜科植物。⑫藋(diào,又音dí):植物名,亦称“灰藋”、“灰菜”。藜科。⑬汤:《齐民要术》原文作“淋”。⑭〈变〉[遍]: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⑮瓮碗:《齐民要术》原文作“瓷碗”。⑯饭浆水:我国古代传统的一种饮料。醋:《齐民要术》原文作“酸”。⑰泽:此处指旧时梳头用的油。⑱月:《齐民要术》原文作“用”。⑲苜蓿:苜蓿无香味,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豆科。兰香:《齐民要术》原文作“泽兰香”。⑳腹:《齐民要术》原文作“脂”。“腹”字下夹注文字原无,疑有误。(kuàng),体
。㉑内(nà):同纳。纳入。此处意为放入。㉒泻:《齐民要术》原文作“泻著瓶中”。㉓牛髓:《齐民要术》原文作“用牛髓”。㉔辟恶贼:《齐民要术》原文作“辟恶”。㉕面患皴者:《齐民要术》原文作“小儿面患皴者”。皴(cūn),肌肤受冻而拆裂。㉖
:《齐民要术》原文作“
”(yí),即今“胰”字。㉗瓷贮之:推文意,“瓷”应为“瓷瓶”或“瓷器”等瓷质器具。㉘葵子:《齐民要术》原文作“落葵子”。落葵,亦称“胭脂菜”、“胭脂豆”。一年生缠绕草本。落葵科。㉙〈染〉[粱]: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㉚榛米:当从《齐民要术》原文作“穄米”。穄(j)米,也叫糜子,即黍之不粘者。㉛〈爱〉[捣]、〈木〉[末]、[筛]:据《齐民要术》原文改、补。㉜〈卖〉[费]、〈署〉[著]:据《齐民要术》原文改。㉝坚:“坚”字上《齐民要术》原文有“则”字。㉞秆(gǎn):当从《齐民要术》原文作“䅞”。䅞(nè),谷物脱粒后所剩的茎杆碎屑、稃壳。㉟荄(gāi):本指草根。此处通“秸”,指禾本植物的茎叶。㊱蓝淀(diàn):今作“蓝靛”。用蓝叶泡水调和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㊲强粥:比较稠的粥。㊳刮行:王祯《农书》原作“刮竹”。㊴能解一切:鲁本、平本等作“最能解”。㊵紫草:“紫草”项下的说明文字,见《齐民要术卷五·种紫草第五十四》之标题注。本书转录时文字略有删改。㊶[染]:据《齐民要术》原引文增。㊷[宜]:据《齐民要术》原文补。㊸然后开,草出色不异:《齐民要术》原文作“然后开出,草色不异”。㊹钝:《农桑辑要》原引文作“砘”。砘(dùn)车,一种以木轴架碢为轮,用于辗压的农具。㊺地黄:此条内容,见《齐民要术卷五·伐木第五十五》所附“种地黄法”。㊻锄之:《齐民要术》原文作“须锄之”。㊼韦山:《本草纲目》“集解”项下李时珍所言为“常山”。㊽稕(zhùn):禾杆、麦秸等扎成的把子。㊾“秋时收好子……”:此段材料,出自《农桑辑要》“新添”的资料。㊿朱孺子:朱孺子之事迹,见《续神仙传》。[51]蜇口:使口中疼痛。糁服:当从《本草纲目》原文作“惨腹”。惨腹,使腹中疼痛。[52]不达:《齐民要术》原文作“至迟”。[53]《万毕术》曰:引文见《齐民要术·种茱萸第四十四》所引,起处标明为“术曰”。《本草纲目·吴茱萸》“集解”项下“时珍曰”标明为“淮南万毕术”。[54]有化:当从《齐民要术》原文作“饮此”。[55]犲:《齐民要术》原文作“豺”,下同。[56]
(fán):《说文解字》释为“小蒜”;《玉篇·韭部》注为“百合蒜”。[57]《[后]汉书》:“后”字,据《后汉书》之记载改。马援在交阯,时在后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至二十年(公元41年—44年);事见《后汉书·列传一四·马援传》。[58]鲜蠡:当从《群芳谱》原文作“解蠡”。《本草纲目》“释名”引《本经》亦作“解蠡”。[59]《广志》曰:见《齐民要术十·芭蕉》引晋郭义恭《广志》。[60]《南方异物志》曰:见《齐民要术》引三国吴万震《南方异物志》。[61]实在华中:《艺文类聚》所引作“实随华长”;《齐民要术》所引作“实随华”。[62]羊:《艺文类聚》作“牛”,此句下还有“名牛乳蕉”。“羊”,《齐民要术》、《太平御览》原文均作“牛”。[63]形正:《齐民要术》原文作“形正方”。[64]濩(huò):煮。《诗经·周南·葛覃》:“维叶莫莫,是刈是濩。”[65]吴下所有者,蘘荷也:徐光启以为吴下(今江浙部分地区)的芭蕉,既不是甘蕉,就肯定是蘘荷。其实,芭蕉、甘蕉、蘘荷是三种不同的植物。[66]焉得谖草:语出《诗经·卫风·伯兮》。谖(xuān)草,亦作“萱草”。古人传说的一种使人忘忧的草。[67]又曰:引文见《本草纲目·萱草》“集解”项下“颂曰……”。[68]不少:鲁本、平本等作“不止”。[69]薄采其茆:语出《诗经·鲁颂·泮水》。茆(mǎo),莼菜。[70]〈有〉[而]:据鲁本等,并推文意改。[71]䒒(tiáo):同“苕”。苇花。葭(jiā):初生的芦苇。蒹(jiān):没有长穗的芦苇。薕(lián):未开花的荻。菼(tǎn):初生的荻,似苇而小。
(wàn):即初生的荻。虇(juǎn):初生的芦笋。[72]萑(huán):芦类植物,幼小时称“蒹”,长成后称“萑”。[73]藿:当从《诗疏》原文及《本草纲目》引文作“萑”。萑(huán),荻类植物。[74]〈藏〉[栽]:据《农桑辑要》原文,并推文意改。[75]蒲蒚中茎为蒚:《尔雅》郭注原文作“蒲中茎”。“蒲中茎”即蒚,郭注已很明白。此处二“蒚”字似多余。[76]〈酣〉[醋]:据《本草纲目》原引文,并推文意改。[77]包裹:指蒲包。至今,长江及珠江流域仍用蒲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