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部上

果部

 《尔雅》曰:壶枣;边,要枣;櫅,白枣;樲,酸枣;杨彻,齐枣;遵,羊枣;洗,大枣;煮,填枣;蹶泄,苦枣;皙,无实枣;还味,棯枣。郭璞注曰:今江东呼枣大而锐者为壶。壶,犹瓠也。要,细腰,今之鹿卢枣。櫅,即今枣子白熟。樲,酢。遵,实小而圆,紫黑色,俗呼羊矢枣,即羊枣也。洗,今河东猗氏大枣,子如鸡卵。蹶泄,子味苦。皙,不著子者。还味,短味也。陆佃《埤雅》曰:大曰枣,小曰棘。棘,酸枣也。河东安邑出御枣,今名落苏。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旧传乐毅自燕携来。蹙咨枣,即大白,核小而肥。谷城紫枣,长三寸。章丘脆枣,实小而圆,生食脆美,不能久留。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十一月乃熟,大如李核。三子一赤。又云:名玉文枣,其实如瓶。羊角枣,亦三子一赤。青城无核枣,实小,核仅有形,食之不觉。窑坊枣,味佳,出应天府窑坊门。洛阳夏白枣。汲郡墟枣。信都大枣。梁国夫人枣。尧山有历枣。又有三星枣、骈白枣、灌枣、狗牙枣、鸡心枣、牛头枣、狝猴枣、氐枣、夕枣、木枣、桂枣,棠枣、丹枣、畸廉枣、玉门枣、水菱枣。《说文》云:梬,枣也,似柿而小。陶弘景曰:出青州者,形大而核细,多膏,甚甜。郁州玄市者亦好,微不及耳。李时珍曰:枣本赤心,有刺。四月生小叶,尖觥光泽,五月开小花,白色微青。《本草衍义》曰:南北皆有之。然南枣坚燥,不如北枣肥美。生于青、晋、绛者,尤佳。

《齐民要术》曰:常选好味者,留栽之。候枣叶始生而移之。枣性硬,故〈主〉[生]晚。栽早者,坚垎生迟也。三步一树,行欲相当。如本年芽未出,勿遽删除。谚云:“三年不算死。”亦有久而复生者。令牛、马〈覆〉[履]践令净。枣性坚强,不以苗稼,是以耕。荒秽则虫生,所以须净,地坚饶实,故宜践也。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驳椎之,名嫁枣。不椎,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玄扈先生曰:北方枣木,岁岁嫁之。结实繁盛,而木俱内伤,不堪作材。候大蚕入簇,以杖击其枝间,振落狂花。不打,花繁,则实不成。全赤即收。收法:日日撼落之为上。人家凡有阜劳之地,不任耕稼者,历落种枣,则任矣。枣性燥收,故任阜劳之地

太史公曰:安邑千树枣,其人与万户侯等。

《群芳谱》曰:枣全赤,即收。撼而落之为上。半赤而收者,肉未充满,干则色黄而皮皱,将赤味亦不佳。全赤久不收,则皮破,复有鸟啄之患。一法:将才熟枣,乘清晨连小枝叶摘下,勿损伤。通风处,晾去露气。拣新缸无油酒气者,清水刷净,火烘干,晾冷。取净秆草,晒干,候冷。一层草,一层枣,入缸中。封严密,可至来岁犹鲜。

《齐民要术》曰:先治地令净。布椽于箔下,置枣于箔上,以〈椽〉[杷]聚而复散之。一日中二十度乃佳。夜仍不聚。得霜露气,干速;成阴雨之时,乃聚而苫之。五、六日后,别择;取红软[者]上高厨〈上〉[而]曝之。厨上者,已干,虽厚一尺,亦不坏。择去胖烂者。其未干者,曝晒如法。

《食经》曰:作干枣法:须治净地。铺菰箔之类承枣。日晒夜露,择去胖烂,曝干收之。切而晒干者,为枣脯。煮熟榨出者,为枣膏,亦曰枣瓤。烝熟者为胶枣。加以糖蜜拌烝,则更甜。以麻油叶同烝,则色更润泽。捣枣胶晒干者,为枣油。其法:取红软干枣入釜,以水仅淹平,煮沸漉出,砂盆研细。生布绞取汁,涂盘上晒干,其形如油。以手摩刮为末,收之。每以一匙投汤碗中,酸甜味足,即成美浆。用和米麨,最止饥渴,益脾胃也。卢谌《祭法》云:“春祀用枣油。”即此。

寇宗奭曰:青州人,以枣去皮、核,焙干为枣脯,以为奇果。

 《尔雅》曰:旄,冬桃。榹桃,山桃。郭璞注曰:旄桃子冬熟。山桃,实如桃而不解核。《群芳谱》曰:榹桃,一名毛桃,味恶不堪食。其仁,充满多脂,可入药。《邺中记》曰:石虎苑中,有句鼻桃,重二斤。洛中昆仑桃一名王母桃,一名仙人桃,一名冬桃,形如葀蒌,表里彻赤,得霜始熟,味甘美。日月桃,一枝二花,或红或白。波斯国扁桃,形扁,肉涩不堪食,核状如盒。树高五六丈,围四五尺,叶似桃而阔。三月开白花,花落,结实如桃。彼地名波淡树。仁甘美,番人珍之。新罗桃,子可食,性热。方桃,形微方。饼子桃,状如香饼,味甘。油桃,小于众桃,有赤斑点,光如涂油。《月令》中“桃始华”,即此。花多,子小,不堪啖,惟取仁。出汴中。常山巨核桃,霜下始花,盛暑方熟。汉明帝时献。绯桃,俗名苏州桃。花如剪绒,比诸桃开迟而色可爱。积石桃,大如斗斛器。汉武帝上林苑有缃桃、紫文桃、金城桃。瑞仙桃,色深红,花最密。绛桃,干瓣。二色桃,色粉红。花开稍迟,千瓣,极佳。金桃,形长,色黄如金,肉粘核,多蛀,熟迟。用柿接者,味甘,色黄。银桃,形圆,色青白,肉不粘核。六月中熟。千叶桃,花色淡,结实少。美人桃,花粉红,千叶,又名人面桃。不实。鸳鸯桃,千叶深红开最后,结实〈不〉[必]双。李桃,花深红。形圆,色青,肉不粘核。其实光泽如李,一名光桃。十月桃,花红。形圆,色青,肉粘核。味甘酸,十月中成熟。一名古冬桃,又名雪桃。水蜜桃,上海有之,其味亚于生荔枝。雷震红,每雷雨过,辄见一红晕。更为难得。络丝桃,开时,垂丝一二尺,采之,炼以松脂,缠织成履,甚轻。寿星桃,树矮而花,能结大桃,然不堪食。卢山有山桃,大如槟榔。又有白桃、乌桃、五月桃、秋桃、胭脂桃、灰桃、秋白桃、秋赤桃、绮带桃、合桃。《农桑通诀》曰:早熟者谓之络丝白,晚熟者谓之过雁红。夏、秋咸有,食之不匮。

《齐民要术》曰:种法:熟[时]合肉全埋粪地中,直置凡地则不茂,桃性早实,三岁便结子。故不求栽也。至春既生,移栽实地。若仍粪中,则实小而味苦矣。栽法:以锹合土掘移之。桃性易种难栽,若离本土,率多死。故须然矣。

又法:桃熟时,墙南阳中暖处,深宽为坑。选取好桃数十枚,擘取核内牛粪中,头向上。取好烂粪和土厚覆之,令厚尺余。至春,桃始动时,徐徐拨去粪土,皆因生芽。合取核种之,万不失一。其余以熟粪粪之,则益桃味。桃性皮急,四年以上,宜以刀竖img其皮。不img者,皮急则死。七八年便老,老则子细。十年则死。是以宜岁岁常种之。

《便民图纂》曰:于暖处为坑。春间,以核埋之,蒂子向上,尖头向下。长二、三寸许,和土移种。其树,接杏最大,接李红甘。

《种树书》曰:柿接桃则为金桃,李接桃则为李桃。梅接桃则为脆桃。

《群芳谱》曰:或云,种时将桃核刷净,令女子艳妆种之,他日花艳而子离核。

凡种桃,浅则出,深则不生。故其根浅,不耐旱而易枯。近得老圃所传云:于初结实次年,斫去其树,复生又斫,又生。但觉生虱,即斫令复长,则其根,入地深而盘结固,百年犹结实如初。

桃实太繁,则多坠。以刀横斫其干数下,乃止。又社日春根下土,持石压树枝,则实不坠。

桃子蛀者,以煮猪首汁冷浇之,或以刀疏斫之,则穰出而不蛀。

如生小虫若蚊,俗名蚜虫,虽桐油洒之,不能尽除。以多年竹灯檠,挂悬树梢间,则虫自落。甚验。

李时珍曰:生桃切片,瀹过曝干,可充果食。又酢法:取桃烂自零者,收去内之于瓮中。以物盖口。七日之后,既烂,漉去皮核,密封闭之。三日酢成,香美可食。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颜色。又三月三日,取桃花阴干为末,收至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涂面,光白润色如玉。

 即棠棣。《尔雅》曰:休,无实李。痤,接虑李。〈剥〉[驳],赤李。《荆州记》曰:房陵南郡有名李。《风土记》曰:南郡细李,四月先熟。《西京杂记》曰:有朱李、黄李、紫李、绿李、青李、绮李、青房李、车下李、颜回李、合枝李、羌李、燕李、猴李。武帝修上林苑,群臣献木李,实大而美。麦李,麦秀时熟。实小,有沟,肥甜。一名痤,一名接虑。南居李,解核如杏,堪入药。季春李,冬花春实。御黄李,形大而味厚,核小而甘香。均亭李,紫而肥大,味甘如蜜。擘李,熟则自裂。img李,一名离李,肥粘如img。中植李,麦前熟。赵李,无核,一名休。御李,大如樱桃,红黄色,先诸李熟。赤驳李,其实赤。冬李,十月、十一月熟。离核李,似柰,有劈裂。经李,一名老李,树数年即枯。杏李,味小酸,似杏。缥青李,出房陵。建黄李,出河沂。又有黄扁李、夏李、青皮李、赤陵李、马肝李、牛心李、紫粉李、小青李、水李、扁缝李、金李、鼠精李、晚李、赤李之类。今建宁者甚甘,李干皆出焉。李时珍曰:李名嘉庆子,出东都嘉庆坊:今人呼干李为嘉庆子,称谓既熟,不复知其所自矣。梵书,名李曰“居陵迦”。琳国玉华李,五千岁一熟。员丘红李。钟山李,大如瓶,食之生奇光。天台水晶李。

《便民图纂》曰:取根上发起小条,移栽别地。待长,又移栽成行。栽宜稀。不宜肥,地肥则无实。宜腊月移栽。玄扈先生曰:李接桃梅,易活,且耐久,亦耐粪。

《齐民要术》曰:树下欲锄去草秽,而不用耕垦。耕则肥而无〈衍〉实,树下犁拨即死。桃李大率方两步一根。大概连阴,则子细而味不佳。《管子》曰:“三沃之土,其木宜梅李。”《韩诗外传》云:简王曰:“春树桃李,夏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种蒺藜,夏不得采其实,秋得刺焉。”《家政法》曰:二月从梅李也。

李性耐久,树得三十年老,虽枯枝子亦不细。嫁李法:正月一日,或十五日,以砖[石]著李树歧中,令实繁。又:腊月中,以杖微打歧间,正月晦日,复打之,亦足子也。又:以煮醴酪火掭,著树枝间亦良。树〈寒实〉多者,故多束之,以取火焉。

李时珍曰:用盐曝、糖藏、蜜煎为果。惟曝干白李有益。其法:用夏李色黄便摘取,于盐中挪之。盐入汁出,然后合盐晒令萎,手捻之,令褊。复晒,更捻极褊,乃止。曝干,饮酒时,以汤洗之,漉著蜜中,可酒矣。

附:棠棣,如李而小,子如樱桃,熟食美。北方呼之〈林〉[相]思,又名郁李。

 《尔雅》曰:梅,楠。时,英梅。郭璞注曰:梅似杏,实醋。英子,雀梅。《广志》曰:蜀名梅为䕩,大如雁子。绿萼梅,凡梅花跗蒂皆绛紫色,惟此纯绿,枝梗亦青。实大,五月熟,特为清高。重叶梅,花叶数层,如小白莲,结实多双。消梅,实圆,松脆,多液、无滓,落地必碎。惟有生啖,不入煎造。玉蝶梅,花甚可爱。冠城梅,实甚大,五月熟。时梅,实大,五、六月熟。早梅,四月熟。冬梅,实小,十月可用,不待熟。千叶红梅,出湘、闽,有福州红、潭州红、邵武红。鹤顶梅,实大而红。鸳鸯梅,花轻盈,叶数层。凡双果,必并蒂。惟此,一蒂而结双梅。双头红梅,叶重。或结并蒂,小实,不堪啖。杏梅,色淡红,实扁而斑。味似杏。冰梅实吐自叶罅,不花,色如冰玉,无核,含之自融如冰。墨梅,花黑如墨。或云:以苦楝树接者。又有千叶黄腊梅、侯梅、朱梅、紫梅、同心梅、紫蒂梅、丽枝梅、胭脂梅、百叶梅、湘梅。梅花众木而花。子赤者,材坚。子白者,材脆。〈接本叶〉皆如杏。实赤于杏而酸,亦生啖。

《便民图纂》曰:春间,取核埋粪地。待长二三尺许,移栽。其树接桃则实脆。若移大树,则去其枝稍,大其根盘,沃以沟泥,无不活者。

接法:春分后用桃杏体,杏更耐久。《梅谱》云:江梅,野生者不经栽接,花小而香,子小而硬。

《齐民要术》曰:栽种与桃李同。

梅实采半黄者,笼盛于突上,熏干者乌梅。浓烧穰,以汤沃之取汁,以梅投之,使泽,乃出蒸之,则不img。乌梅入药,不任调食。青者,以盐渍之,日晒夜渍,十昼夜,为白梅。亦可蜜煎糖藏,以充果饤。白梅,调鼎和img,所在多任。熟者,笮汁晒,收为梅酱。夏月可调水饮。陆玑《诗疏》云:其实酢,曝干为脯,入羹臛虀中,又可含以香口。

《食经》曰:蜀中取梅极大者,剥皮阴干,勿令得风。经二宿,去盐汁,内蜜中。月许,更易蜜。经年如新。〈一〉糖[梅]脆取青梅,每百个以刀划成路,将熟冷醋浸一宿。取出控干。别用熟醋调沙糖一斤半浸没,人新瓶内,以箬扎口,仍覆碗,藏地深一二尺,用泥〈上〉[土]盖过。白露节,取出换糖浸。

 “释名”曰:甜梅。《广志》曰:有黄杏,有李杏。《西京杂记》曰:文杏,材有文采。济南金杏,大如梨,黄如橘,熟最早,味最胜。一名汉帝杏。荥阳白杏,熟时色白,或微黄,味甘淡而不酢。沙杏,甘而多汁,世称水杏。梅杏,黄而带酢。邺中柰杏,青而带黄。金刚拳,赤大而扁,肉厚,味佳。一名肉杏。木杏,形扁色青黄,味酢,不堪食。山杏,不堪食,可收仁用。玄紫杏、蓬莱杏、赤杏。《齐民要术》曰:梅,花早而白;杏,花晚而红。梅,实小而酸,核有虀文。杏,实大而甜,核无文采。世人或不能辨,言梅杏为一物,失之远矣。花六出者,必双仁,有毒。千叶者,不结实。叶似梅差大,色微红,圆而有尖。花二月开,未开色纯红,开时色白微带红,至落则纯白矣。实如弹丸,有大如梨者。生酢,熟甜。

《便民图纂》曰:熟杏和肉,埋核于粪土中。待长四尺许大,则移栽,不移则实小而苦。凡薄地不生,生亦不茂,至春生后,即换地移栽。不移,则实小而味苦。若种下,一年不可种,种则肥而不实矣。

《四时类要》曰:既移,不得更于粪地,必致少实而味苦。移须含土,三步一树,概即味甘。服食之家,尤宜种之。树大,花多实。根最浅,以长石压根,则花盛子牢。

种杏宜近人家。树大,戒移栽,移则不茂。正月树下地,通阳气;二月除树下草;三月离树五步作畦,以通水。旱则浇灌,遇有霜雪,则烧烟树下,以护花苞。

桃树接杏,结果而且大,又耐久不枯。

《释名》曰:杏、梅皆可以为油。

生杏,可晒脯作干果食之。杏熟时,榨浓汁涂盘中,晒干,以手摩刮收之,可和水调麨食。

《齐民要术》曰:杏子仁可以为粥。多收买者,可以供纸墨之直也。

《嵩高山记》曰:牛山多杏。自中国丧乱,百姓饥饿,皆资此为命,人人充饱。

《神仙传》曰:董奉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重病得愈,使种杏五株,轻病一株。数年中,杏有十数万株。杏熟,于林中所在作仓。宣语:买杏者,不须求报,但自取之。其一器谷,便得一器杏。奉即以前所得谷赈救贫乏。

 《尔雅》曰“山樆”。郭璞注曰:即今梨樆,一名快果,一名果宗,一名蜜父,一名玉乳。《广志》曰:洛阳北邙、张公夏梨,海内惟有一树。常山、真定、山阳、巨野、梁〈园〉[国]睢阳、齐国临菑、巨鹿〈槁〉[并出]梨。上党楟梨小而加甘。广都梨,又云巨鹿槁梨,重六斤,数人分食之。新丰箭谷梨。弘农、京兆及扶风郡界诸谷中,梨多供御。阳城秋梨、夏梨。《三秦记》曰:汉武〈东〉[果]园,一名御宿。有大梨如斗,落花即碎。取者,以布囊盛之。名曰含消梨。《荆州风土记》曰:江陵有〈石〉[名]梨。永嘉[记]青田村民家有一梨树,名曰官梨。树大一围五寸,常以贡献,名曰御梨。实落地,即融释。《西京杂记》曰:上林苑有青玉梨、金柯梨、缥蒂梨、紫条梨、紫梨、芳梨(实小)、青梨(实大)、大〈容〉[谷]梨、细叶梨。瀚海梨,出瀚海地,耐寒,不枯。《本草图经》曰:乳梨,又名雪梨,出宣州,皮厚而肉实。鹅梨,出近京州郡及北都,皮薄而浆多。味差短于乳梨,香则过之。其余有水梨、消梨、紫煤梨、赤梨、甘棠梨、御儿梨之类。又有桑梨,惟堪煮食,今北地有。香水梨,最为上品。太上之药玄光梨。涂山有梨,大如斗,紫色。

《齐民要术》曰:种者梨熟时,全埋之。经年,至春地释,分栽之。多著熟粪及水。至冬叶落,附地刈杀之,以炭火烧头。二年即结子。若穞生及种而不栽者,著子迟。每梨有十许[子],惟二子生梨,余皆生杜。插者弥疾。插法,用棠、杜。棠梨大而细理,杜次之,桑梨大恶。枣石榴上插得者,为上梨,虽治十,收得一二也。

杜,如臂以上皆任插。当先种杜,经年后插之。至冬俱下亦得,然俱下者,杜死则不生也。杜树,大者插五枝,小者或二[或三],梨叶微动为上时,玄扈先生曰:凡贴法,皆于叶微动时,无不活者。将欲开莩为下时。先作麻纫,缠十许匝。〈一〉[以]锯截杜,令去地五六寸。斜攕竹[为签],刺皮术之际,令深一寸许。折取其美梨枝,阳中者阴中枝则实少长五六寸,亦斜攕之令过心,大小长短与签等。以刀[微]img梨枝斜攕之际,剥去黑皮。勿令伤青皮,青皮伤即死。拔去竹签,即插梨,令至img处。木还向木,皮还近皮。插讫,以绵幕杜头,封熟泥于上,以土培覆之,勿令坚固。百不失一。梨枝甚脆,培土时,宜慎之。勿使掌拨护,拨护则折。

其十字破杜者,十不收一。所以然者,木裂、皮开、虚燥故也。梨既生,杜旁有叶出辄去之。不去势分,梨长必迟。玄扈先生曰:凡树皆然。凡插梨,园中者用旁枝,庭前者中心。旁枝树下易收,中心上耸乃不妨。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吴氏本草》曰:“金创乳妇,不可食梨,多食即损人,非补益之物。产妇蓐中,及疾病未愈,食梨多者,无不致病。咳逆气上者,尤宜慎之。

《便民图纂》曰:梨,春间下种,待长三尺许,移栽。或将根上发起小科栽之,亦可。俟干如酒钟大,于来春发芽时,取别树生梨嫩条,如指大者,截作七八寸长,名曰梨贴。将原干削开,两边插入梨贴,以稻草紧缚,不可动,月余,自发芽长大,就生梨。梨生,用箬包裹,恐象鼻虫伤损。在洞庭山用此法。或用身接、根接尤妙,春分可插。

栽梨:春分前十日,取旺梨笋如拐样,截其两头,火烧,铁器烙定津脉,卧栽于地,即活。

《齐民要术》曰:凡远道取梨[枝]者[51],下根即烧三四寸,可行数百里,犹生。

藏梨法:初霜后,即收。霜多,即不得经夏也。于屋下掘作深窨坑[52],底无令润湿。收梨置中,不须覆盖,便得经夏。摘时必令好接,勿令损伤。《物类相感志》云[53]:梨与萝卜相间收藏,或削梨蒂,种于萝卜上藏之,皆可经年不烂。今北人每于树上包裹,过冬乃摘亦妙。

凡醋梨,易水熟煮,则甘美而不损人也。

太史公曰[54]:淮北荥河、南济之间千株梨,其人与千户侯等。好梨多产于北土,南方惟宣城者为胜。

魏文帝曰[55]:真定郡梨,大如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烦热。参之《神农经》中疗病之功[56],亦为不少。西路产梨处,用刀去皮,切作瓣子,以火焙干,谓之梨花,尝充贡献,实为佳果。上可以充岁贡,下可以奉盘珍,张敷称百果之宗[57],岂不信乎?

 附榛。《尔雅》曰:栎,其实梂。郭璞注曰:“有梂汇自裹。”《广志》曰:关中大栗,如鸡子大。蔡伯喈曰:有胡栗。《魏志》云:有东夷,韩国〈山〉[出]大栗[58],状如梨。《三秦记》曰:汉武帝栗园有栗,十五颗一升。王逸曰:朔滨之栗。《西京杂记》曰:榛栗、块栗、峄阳都尉栗(都尉曹龙所献)其大如拳。栗之大者为板栗,中心扁子为栗楔。稍小者,为山栗。山栗之圆而末尖者,为锥栗。圆小如橡子者,为莘栗。小如指顶者,为茅栗,即所谓栭栗也。一名栵栗,可炒食之。刘恂《岭表录》云[59]:广中无栗,惟〈靳〉[勤]州山中有石栗[60],一年方熟,圆如弹子,皮厚而味如胡桃。《衍义》曰:湖北一种栗,项圆末尖,谓之旋栗,或云即榛栗也。奥栗,子圆而细,惟江湖有之,或云即莘也。陆玑《疏》曰:栗,五方皆有,周、秦、吴、扬特饶。渔阳及范阳生者,甜美味长。梵书名笃迦。《本草图经》云:兖州、宣州者最胜,治腰脚之疾。燕山栗,小而味最甘。树高二三丈,苞生多刺如猬毛。四月开花,青黄色,长条似胡桃花。实有房汇。大者若拳,中子三四,小者若桃、李,中子惟一二。

《便民图纂》曰:栗,腊月或春初,将种埋湿土中。待长六尺余移栽。二、三月间,取别树生子大者,接之。

《齐民要术》曰:栗,种而不栽。栽者虽生寻死矣。〈要〉[栗]初熟出壳[61],即裹埋著湿土中。埋必须深,勿令冻彻。若路远者以韦囊盛之。见风日,则不复生矣。至春三月[62],悉芽生,出而种之。既生,数年不用掌近。凡新栽之树,皆不用掌近,栗性尤甚也。三年内,每到十月,常须草裹,至二月乃解。不裹则〈还〉[冻]死[63]。《大戴礼·夏小正》曰:八月[栗]零而后取之[64],故不言剥之。玄扈先生曰:凡裹树俱须三月解之。

《种树书》曰:栗,采时要得披残[65],明年其枝叶益茂。

九月霜降乃熟。其苞自裂而子坠者乃可久藏,苞未裂者易腐也。其花作条,大如箸头,长四五寸,可以点灯。玄扈先生云:古赋云[66]:“榛栗罅发。”栗熟,自开壳落子。

寇宗奭曰:栗,欲干收,莫如曝之;欲湿收,莫如润沙藏之。至夏初,尚如新也。藏干栗法:取稻灰淋取汁渍栗。日出晒,令栗肉焦燥,不畏虫。得至后年春夏。藏生栗法:著器中细沙可煨,以盆覆之。至后年二月,皆生芽而不虫者也。

太史公曰[67]:“秦饥,应侯请发五苑之枣、栗。”由是观之,《本草》所谓“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殆非虚语。

附: 《周官》曰:似栗而小[68]。《说文》曰:“榛似梓,实如小栗。”《卫诗》曰:“山有榛。”陆玑《诗疏》云:榛有两种:一种大小枝叶皮树皆如栗而子小,形如橡子,味亦如栗,枝茎可以为烛。《诗》所谓“树之榛栗”者也。一种,高丈余,枝叶如水蓼,于作胡桃味,辽代上党甚多。久留亦易油坏。

栽种,与栗同。其枝茎,生樵爇烛,明而无烟。

太史公曰:“燕、秦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栗之利,诚不减于枣矣。《本草》言:“辽东榛子,军行食乏当粮。”榛之功,亦可亚于栗也。

 《广志》曰:橏、掩、蓲,柰也。与林檎一类而二种。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又名朱柰。青者为绿柰。张掖[有]白柰[69],酒泉有赤柰。魏明帝时,诸王朝京,赐东城柰一〈区〉[匳][70]。陈思王谢曰:“柰以夏熟,今则冬生,物[以]非时为珍[71],恩以须为厚。”诏曰:“此柰从凉州来。”《晋官阁簿》曰:秋有白柰。《西京杂记》曰:紫柰,别有素柰、朱柰。凉州有冬柰,色微碧,大如兔头。上林苑紫柰[72],大如升,核紫,花青,汁如漆,著衣难浣。名脂衣柰。树与叶皆似林檎而实稍大,味酸带涩。梵言谓之频婆。

《齐民要术》曰:不种,但栽之。种之虽生,而味不佳。取栽如压桑法。玄扈先生曰:此果最多虫,宜勤修治。栽之如桃李法,亦可接林檎。

《便民图纂》曰:花红,将根上发起小条,腊月移栽。其接法,与梨同。摘实后,有蛀处,与修治橘树同。三月开花结子,若八月复开花结子,名曰林檎。

西方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如藏枣、栗法,谓之频婆粮。

柰麨:其法:拾烂柰,内瓮,盆合,勿令风入。六、七日许,当大烂。以酒庵,痛拌之,令如粥状。下水,更拌,以罗漉去受子[73]。良久澄清,泻去汁,更下水,复拌如初。看无臭气乃〈上〉[止][74]。泻去汁,置布于上,以灰饮汁[75],如作米粉法。汁尽刀剔大如梳掌,于日中曝干。研作末,便甜酸得所,芳香非常也。

柰油:其法:以柰捣汁,涂绘上,曝燥,取下。色如油。

李时珍曰:今关西人以赤柰取汁,涂器中曝干,名果单。味甘酸,可以馈远。又曰:柰有冬月再实者。

陶隐居云:江东有之,而北国最丰,皆作脯。

林檎 一名来禽,一名文林郎果,一名蜜果。此果味甘,能来众禽于林,故有林禽、来禽之名。唐高宗时,纪王李谨得五色林檎似朱柰,以贡。帝大悦,赐谨为文林郎。人因呼林檎为“文林郎果”。又云:其树从河中浮来,有文林郎拾得种之,因以为名。《本草图经》曰:木似柰,实比柰差圆。亦有甘酢二种:甘者,早熟而味脆美;酢者,差晚,须熟烂堪啖。陈士良云:大长者为柰,圆者为林檎,夏熟。小者,味涩为梣,又名楸子,秋熟。林檎树,二月开粉红花。六、七月熟,又有金、红、水、蜜、黑五种。李时珍曰:其味酢者,即楸子也。

栽压法,与柰同。此果根不浮薉,栽故难求,是以须压也。又法:于树旁数尺许,掘坑,泄其根头,则生栽矣。凡树,栽者皆然。

《物类相感志》云:林檎树生毛虫,埋蚕蛾于下,或以洗鱼水浇之,即止。

林檎麨:林檎赤熟时,劈破,去子、心、蒂,日晒令干。或磨或捣,下细绢筛,粗者更磨捣,以细尽为限。以方寸匕投于碗中[76],即成美浆。不去蒂,则大苦。合子,则不度夏。留心,则大酸。若干啖者,以林檎麨一升,和米麨二升,味正适调。

冷金丹:林檎百枚,蜂蜜浸十日,取出。别入蜂蜜五斤,细丹砂末二两,搅拌封泥。一月出之,阴干。饭后酒时,食一二枚,甚美。

 附椑柹、君迁子。《说文》曰:柿,赤实果也。《广志》曰:小者如小杏。王逸曰:苑中牛柿[77]。李〈亢〉[尤]曰[78]:鸿柿苦瓜。张衡曰:山柿。《本草》云:黄柿,出近京州郡。红柿,南北通有之。朱柿,出华山,似红柿而皮薄,更甘珍。诸柿,食之皆善而益人。《衍义》曰[79]:柿有著盖柿,于蒂下别生一重。有牛心柿、蒸饼柿,皆以形得名。华州有一等朱柿,比诸品最小,深红色。有一种塔柿。又有椑柹,生江淮南,似柿而青黑。潘岳《闲居赋》云“梁侯乌椑之柿”是也。《酉阳杂俎》云: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爱,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其树高大,四月开花,黄白色,八、九月熟。

《荒政要览》曰:三月间,秧黑枣,备接柿树。上户秧五畦,中户秧三畦,下户秧二畦。凡坡陡地内,各密栽成行,柿成,做饼以佐民食。

《齐民要术》曰: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于㮕枣根上插之。㮕,而兖反。红蓝枣,似柿[80]

《便民图纂》曰:冬间下种,待长,移栽肥地。接及三次,则全无核。接桃枝,则成金桃。玄扈先生曰:树无再接之理,况三次乎?

藏柿:柿熟时,取之,以灰汁燥再三,令汁绝,著器中,可食。

烘柿:生柿置器中,自然红熟。涩味尽去,其味如蜜。

醂柿:水一瓮,置柿其中,数日即熟,但性冷。亦有盐藏者,有毒。

乌柿:火熏干者。

柿糕:糯米一斗,洗净;干柿五十,同捣成粉。如干,煮枣泥和拌之,烝食乃佳。

柿饼:大柿,去皮捏扁,日晒夜露,至干,纳瓮中。待生白霜,取出。一名白柿,又名柿花。

柿霜:即柿饼所出霜也,乃柿中精液。

玄扈先生曰:今三晋泽、沁之间,多柿。细民干之,以当粮也。中州、齐鲁亦然。

附:椑柹 一名漆柹,一名绿柹,一名青柹,一名乌柹,一名花柹,一名赤棠椑。椑乃柹之小而卑者,故名椑。他椑,至熟则黄赤,惟此虽熟亦青黑色。捣碎浸汁,谓之柹漆,可以染罾、扇诸物。出宣、歙、荆、襄、闽、广间。大如杏,惟堪生啖,不可干也。《闲居赋》所谓“梁侯乌椑之柿”是也。

君迁子 一名㮕枣(又作软枣),一名梬枣,一名牛奶柿,一名丁香柹,一名红蓝枣。生海南。树高丈余,子中有汁如乳汁,甜美。《吴都赋》“平仲君迁”是也。其木类柿而叶长,实亦尤佳美。《救荒本草》以为羊矢枣,亦误矣。

种软枣法:阴地种之,阳中则少实。足霜,色殷,然后乃收之。早收者涩,不任食之也。

安石榴 《博物志》曰: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一名若榴,一名丹若,一名金罂,一名金庞,一名天浆。有富阳榴,实大如碗。梅榴,来自海外,树仅二尺,栽盆中,结实亦大,直垂至盆。黄榴,色微黄带白,花大于常榴。结实甚多,最易传种。河阴榴,中间有三十八子。四季榴,四时开花,秋结实。实方绽旋,复开花。火石榴,其花如火。饼子榴,花大不实。番花榴,花大于饼子,出山东。移他省便不若。《邺中记》云: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盂碗,其味不酸。《抱朴子》曰:积石山有苦榴。《庐山记》曰:香炉峰头,有大盘石,可坐数百人。垂生石榴。二月中,开花,色如石榴而小,淡红敷,紫萼,炜煜可爱。《京口记》曰:龙冈县,有石榴。《西京杂记》曰:有甘石榴。《酉阳杂俎》云:南诏有榴,皮薄如纸。《农桑通诀》曰:出河阴者最佳,其树不甚高大,枝柯附干,自地便生。五月开花,有大红、粉红、黄白四色。实有甜、酸、苦三种。果大如杯,皮赤,有黑斑,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

《齐民要术》曰:栽石榴法:三月初,取枝大如手大指者,斩令长一尺半。八九枝,共为一窠,烧下头二寸。不烧则漏失矣。掘圆坑,深一尺七寸,口〈经〉[径]尺[81]。竖枝于坑畔,环口布枝,令匀调也。置枯骨礓石于枝间,骨石此是树性所宜。下土筑之。一寸土,一重骨石,平坎止。其〈上〉[土]令没枝头一寸许也[82]。水浇,常令润泽。既生,又以骨石布其根下,则科圆、滋茂可爱。若孤根独立者,虽生亦不佳焉。十月中,以藁裹而缠之,不裹,则冻死也。二月初解放。若不能得多枝,取一长条,烧头,圆屈如牛拘而横埋之[83],亦得。然不及上法,根强早成。其拘中,亦安骨石。其斸根栽者,亦圆布之,安骨石于其中也。玄扈先生曰:石榴,须于春分前剪去繁枝及树稍,则实大。

《便民图纂》曰:石榴,三月间将嫩枝条插肥土中,用水频浇,则自生根。根边以石压之,则多生果。又须时常剪去繁枝,则力不分。玄扈先生曰:此果最宜多种,又宜痛剥。

性喜肥,浓粪浇之无忌。当午浇花更茂盛。蚕沙壅之佳。

不结子者,以石块或枯骨安树叉间或根下,则结子不落。所谓“榴得骸而叶茂”也。

《农桑通诀》曰:藏榴之法,取其实有棱角者,用熟汤微泡,置之新磁瓶中,久而不损。若圆者,则不可留,留亦坏烂。榴房,比它果最为多子,北齐高延宗纳妃,妃母宋氏荐石榴,盖取其房中多子之义。北人以榴子作汁,加蜜为饮浆,以代杯茗,甘酸之味,亦可取焉。道家书谓榴为三尸酒,言三尸虫得此果则醉也。

【校注】

①〈主〉[生]: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②〈覆〉[履]: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③阜劳:《秘册汇函》本及《金泽文库》本《齐民要术》作“旱劳”,即“旱涝”。④枣性燥收:疑“收”字衍。《齐民要术》原文无“收”字。⑤〈椽〉[杷]: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⑥[者]、〈上〉[而]: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补、改。高厨:用来凉晒的高架。⑦《食经》曰:所引见《本草纲目·枣》“集解”。这是李时珍据《食经》内容改写的,不是《食经》原文。⑧寇宗奭曰:引文见王祯《农书九·百谷谱六·枣》引寇氏《本草衍义》原文。本节引文中“枣脯”二字,原引文为“枣圈”。⑨波淡树:波斯语“扁桃”的译音。⑩〈不〉[必]:据《群芳谱》原文,并推文意改。⑪[时]: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补。⑫〈仍〉[处]: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⑬或云:此处的这种说法无科学依据,属唯心的言论。⑭采桃花,酒浸服之……:此句为李时珍引用他人的说法。李时珍本人认为桃花不宜随便内服。⑮〈剥〉[驳]:据《尔雅》原文及本书下文改。⑯《荆州记》:《齐民要术》中原引本书名为《荆州土地记》。⑰“琳国……”句:与《群芳谱》引《洞冥记》的说法相近。而《洞冥记》所载多为荒诞的神话。⑱“钟山李……”句:所引此句,见于《群芳谱》引《汉武帝内传》,而该书亦为神话书。⑲〈衍〉:据《齐民要术》及推文意删。⑳三沃:《管子》原文作“五沃”。㉑[石]:据《齐民要术》原文补。㉒〈寒实〉:据《齐民要术》原文及推文意删。㉓〈林〉[相]思:据《齐民要术》(西魏大统刻本)原文改。㉔〈接本叶〉:推文意删。“皆如杳”上,疑有脱文。参考陆玑《诗疏二·梅疏》,应补“梅,杏类也,树及叶”几字,语意方完整。㉕春分后用桃杏体:指春分后嫁接,用桃、杏的砧木(即接本,与接穗相接的植株)。㉖《梅谱》:指范成大所撰《梅谱》。㉗《食经》曰:所引内容,转引自《齐民要术·种梅杏第三十六》。㉘〈一〉、[梅]:据《齐民要术》引文,并推文意删、改。㉙〈上〉[土]:据《齐民要术》引文及平、鲁等本,并推文意改。㉚“释名”曰:指《本草纲目二九·果部·杏》中的“释名”项。㉛img(jī):同“齑”。齑文,细纹。㉜《释名》曰:引文未见于刘熙《释名》。㉝《嵩高山记》曰:引文见《齐民要术·种梅杏第三十六》所引。㉞《神仙传》曰:所引内容,见《齐民要术·种梅杏第三十六》所引。㉟求:《齐民要术》原引文作“来”。㊱《广志》曰:引文见《齐民要术四·插梨第三十七》所引。㊲梁〈园〉[国]:据平本、鲁本及推文意改。㊳〈槁〉[并出]:据《齐民要术》,并推文意改。㊴〈东〉[果]园:据《齐民要术》,并推文意改。㊵〈石〉[名]梨:据《齐民要术》,并推文意改。㊶[记]:据《齐民要术》补。㊷〈容〉[谷]:据《齐民要术》改。㊸御儿梨:李时珍认为是“玉乳梨之讹。或云……语儿,地名也,在苏州嘉定县,见《汉书》。”㊹[子]: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补。㊺至冬:此二字疑误,推文意似应作“主客”。“主”,指砧木(接本);“客”,指接穗。㊻[或三]: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补。㊼〈一〉[以]: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㊽[为签]: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补。㊾[微]img(yīng):用刀轻削。[微],据《齐民要术》原文补。㊿还:《齐民要术》原文作“边”,下句中“还”字亦作“边”。[51][枝]:据《齐民要术》原文补。[52]窨(yìn):地窖。[53]《物类相感志》云:此处所引见《本草纲目·梨》“时珍曰”。[54]太史公曰:查《史记·货殖列传》,未见此处引文;而此处所引与《太平御览·九六九》所引《汉书·列传六一·货殖传》近似,作“淮北荥南河济之间千树梨”。[55]魏文帝曰:引文见王祯《农书九·梨》所引《魏文帝诏》。[56]《神农经》:当指最初出现的《神农本草》。后世传本《神农本草经》中未见“梨”条。“参之《神农经》……”以下不是文帝诏语,而是王祯的议论。[57]张敷:南朝宋人。沈约《宋书四六·张邵传》中载张敷答宋文帝说:“梨为百果之宗。”[58]〈山〉[出]:推文意改。[59]《岭表录》:刘恂所撰为《岭表录异》。[60]〈靳〉[勤]州:据刘恂《岭表录异》原文改。勤州,故地在今广东省阳春县。[61]〈要〉[栗]: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62]三月:《齐民要术》原文及王祯《农书》等所引《齐民要术》均作“二月”。[63]〈还〉[冻]: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64][栗]:据《大戴礼·夏小正》原文,并推文意补。[65]披残:此处指折断枝蔓、采摘陈叶。[66]古赋:此处指左思《蜀都赋》。[67]太史公曰:所引内容,未见于《史记》,而与《韩非子》中所载事近似。[68]似栗而小:此语出自《周官》之注文,而非正文。故上句应为“《周官》注曰”。[69][有]:据鲁本及推文意补。[70]〈区〉[匳]:据《齐民要术》原引文,并推文意改。匳(lián),大盒子。[71][以]:据《曹植集》及《齐民要术》原引文,并依文例补。[72]“上林苑紫奈……”:此句以下至段末,出自《酉阳杂俎一八·脂方柰》,不见于《西京杂记》。[73]受:推文意,当作“皮”,即果皮。[74]〈上〉[止]: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75]以灰饮汁:用灰吸去水分。[76]方寸匕:古代量干粉末(药末)之类的一种单位。方寸,正方一寸。匕,勺子。[77]苑中牛柿:据《太平御览·九七一》引王逸《荔枝赋》,应作“宛中朱柿”。宛,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78]〈亢〉[尤]:《广志》有李尤注,而无李亢,据改。[79]《衍义》:指《本草衍义》。[80]㮕,……似柿:此段小注,为王祯《农书九·柿》条的注文。注文上面正文引《齐民要术》语,亦见《农书》所引。[81]〈经〉[径]:据《齐民要术》原文改。[82]〈上〉[土]:据《齐民要术》原文,并推文意改。[83]牛拘:穿在牛鼻中的用来牵牛的“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