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联的侵入

第十三章 对苏联的侵入

在苏联决定胜负的因素,战略和战术尚在其次,最主要的却是空间、后勤和机械。虽然某些作战上的决定也非常重要,但它们的影响却还是赶不上机械方面的缺点和广大空间的配合,而它们的效果也必须以这些基本因素的关系来加以衡量。只要看一看苏联的地图,便可以很容易了解空间因素的意义,但对于机械因素却必须作较深入的解释。要想了解一切的发展经过,则这种初步的分析也就是一个必要的基础。

正像希特勒过去所发动的一切侵入作战一样,所有一切的问题都是决定在机械化兵力之上,尽管它们在兵力总数中仅占一个极小的比例。在德国和其附庸所能动员的兵力总数中,19个装甲师仅为1/10而已。在其余的庞大兵力中又只有14个摩托化师可以在行动中赶得上装甲矛头。

虽然德国陆军在1941年有21个装甲师,而在1940年却只有10个。表面上虽然增加了1倍,而实际上却并不如此。在西欧战役中,每个德国装甲师的核心是由2个团所组成的坦克旅——每个团有160辆坦克。但在发动侵苏战役之前,每个装甲师都被抽去了一个坦克团,新的装甲师就是以抽出的坦克团为核心而组成的。

最有地位的某些坦克专家都反对此种决定,他们指出,这种办法的真正效果只是在所谓装甲兵力之内,增加了幕僚人员和非装甲辅助部队的数量,而真正的装甲部队总数却丝毫没有增加,结果也就减少了每一个师的打击力量。在一个师的17000人当中,现在只约有2600人是真正的“坦克兵”(Tank men)。但希特勒却非常地固执,面对着广大的俄罗斯空间,他希望能有较多的装甲师番号来虚张声势,同时他也认为苏联兵力的技术劣势足以对这种数量的减少发生补偿作用。此外,他又强调下述的事实:由于新推出的3号(Mark Ⅲ)和4号(Mark Ⅳ)坦克已经产量大增,所以现在每一个师的装甲兵力有2/3都已由中型坦克所组成——不仅火炮较大,而且装甲也加厚了1倍——在西欧战役时,则2/3都是轻型坦克。所以尽管数量减少了一半,但打击力却可能还增加了。这种辩论不能说没有理由,不过却有其一定的限度,而且即令适用于目前,但并不一定就能适用于未来。

坦克数量的减少,也强调指出德国“装甲师”的一项基本弱点——即其中大部分单位都是非装甲的,也缺乏越野机动性。坦克在战争中所产生的最伟大发展就是它具有离开路面活动的能力,比恢复装甲的使用还更重要,换言之,它不必依赖光滑和坚硬的现成路面。轮型车辆只能加速行军的速度,用更富有弹性的方式产生火车一样的效力,但坦克却使机动性发生了革命。因为它自备履带,所以也就可以不必跟着固定的道路线行驶,这样也就使一度空间的运动变成了二度空间的运动。

当初在英国提倡机械化战争观念的人早已认清此种潜力的重要性。在第一次大战终了时,他们所建议的装甲部队典型是所有一切的车辆,包括载运补给的在内,都应一律是履带越野型的。甚至于在德国的陆军中,他们这种理想也还是没有实现,尽管他们对于装甲观念的应用已经超过了任何其他的国家。

在1941年改组后的德国装甲师内,所有一切的履带车辆还不到300辆,而轮型车辆却有3000辆之多,绝大部分都是只能在道路上行驶的。这一类车辆的数量过多,在西欧战役中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问题,因为守军防御部署的失当所以产生了全面的崩溃,而攻击者又可以利用良好的公路网来扩张他们的战果。但在东战场上,由于良好的道路非常稀少,所以在长距离的前进中也就产生决定性的困难。德国人实际上比他们所用以制胜的理论要落后20年,因此也就受到很重大的惩罚。

他们之所以还能获得有限度的成功,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对手在装备方面比他们还要落后。因为苏联人在坦克方面虽然享有数量优势,但他们的摩托化车辆总数却是如此的有限,以至于连他们的装甲师都没有充分适当的摩托化运输工具。在应付德军的装甲攻击时,这也就成为行动上的一种严重障碍。

在这次攻势中,德国装甲实力共为坦克3550辆,比他们在西欧发动侵入时只多了800辆。(但是苏联人却宣称他们在8月间已经击毁德军坦克8000辆。)依照1941年7月30日斯大林致罗斯福的电文,苏联坦克的总数为24000辆,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在苏联西部地区。

6月22日(星期天)的清晨,德军分成三道平行的洪流,在波罗的海与喀尔巴阡山脉之间,涌入了苏联的国境内。

左边,勒勃的北面集团军越过东普鲁士的界线,进入红军所占领的立陶宛。在中央偏左的方面,包克的中央集团军向红军战线在波兰北部所构成的突出部分侧面上作一种巨大的钳型攻击。在中央偏右的部分,有一段60英里长的平静地带,在那里德军的洪流为普里皮亚特沼地的西端所隔断。在右边,伦德斯特所指挥的南面集团军向喀尔巴阡山脉附近,红军在加利西亚(Galicia)防线上所构成的利沃夫(Lwow)突出部分的北部进攻。

在包克之右和伦德斯特之左故意留下一段空隙,以便兵力可以集中,进展可以加快。在第一阶段,德军的前进固然因此而加速了不少,但因为普里皮亚特地区原封未动,所以也就让红军获得了一个庇护所,其预备队可以在这种掩护之下集中,然后向南发动一连串的侧击,而使伦德斯特向基辅的攻击前进受到阻碍。不过假使包克在普里皮亚特沼地以北的前进能够成功地达到其在明斯克附近捕捉红军的目的,那么这种侧击也就不会有太多的价值。

德军攻击的重心是放在中央偏左的方向上,这是由包克负责的。在西欧战役中,主攻的任务本来也是指定由他担任,以后才决定转交给伦德斯特。因为他的任务是具有决定性的,所以大部分的装甲部队都是分配给他,共为2个装甲兵团,分别由古德里安和霍特指挥,而其他两个集团军就都只有1个装甲兵团。包克还有第四和第九2个军团,每个军团都辖3个步兵军。

每一个装甲兵团(Panzer Group)有4到5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后来才改称为装甲军团(Panzer Army)。

虽然所有的德军领袖们一致同意认为胜负是由这些装甲兵团来决定,但对于它们应如何使用,却又发生了意见上的冲突。此种“论战”(battle of theories)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某些资深的指挥官想要在一种传统包围典型的决定性会战中来击灭红军,并且希望一越过边界就尽可能提早实施这样的会战。在拟定这样的计划时,他们是采取正统的战略理论,那也就是由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所主张,而由毛奇(Moltke)所建立和施里芬(Schlieffen)所发展的理论。因为他们不愿意在红军主力尚未被击败之前,冒险向苏联内部深入,所以也就特别拥护这种理论。为了确保此种计划的成功,他们坚决地要求在会战中装甲兵团必须与步兵军合作,由它们从两侧向内旋回,构成钳形,切断敌军的补给线来完成合围的任务。

以古德里安为首的坦克专家们却有不同的见解。他们主张装甲兵团应以最高的速度,长驱直入,达到最大的深度——这也就是在法国所曾经用过的老办法,并且已经证明出来那是具有决定性的。古德里安认为他和霍特的两个装甲兵团应一直朝着莫斯科方向冲去,中途不应浪费一分钟的时间,并且至少要达到第聂伯河之线才可以向内旋转。他们达到那一线的时间愈早,则红军的抵抗趋于全面崩溃的可能性也就愈大(那是和法国人一样的),而利用第聂伯河来当作铁砧(anvil)的机会也就同样地增大(像1940年的英吉利海峡一样)。照古德里安的想法,在两支装甲突击兵力之间的空间内,包围红军的任务应留给步兵军去执行,装甲兵团在一直向前奔驰之际,最多只能容许相当小型的支队向内旋回以来协助它们。

在这个“论战”中,结果是正统派的战略家获得了胜利——这是由于希特勒的决定。因为虽然他相当地勇敢,但却还是不够;他不敢把他的全部命运都赌在一张牌上,尽管这张牌曾经替他赢得上一次的胜利。他对保守主义者的让步所产生的后果比1940年更为不利。虽然坦克专家们的地位已经比1940年提高了不少,但他们却并未能获得实现其理想的机会。影响希特勒决定的因素不仅是他对于坦克专家们的意见表示怀疑,而更是由于他本人有一种幻想——对于用大包围的方式围捕大量红军的景象感到非常地有兴趣。

这种幻想也就变成了一种若隐若现的鬼火,引诱着希特勒向苏联境内愈陷愈深。因为最初的两次企图都没有成功。第三次虽然捕获了较多的战俘,但却使他越过了第聂伯河。第四次虽然一网捉到了50万人以上,但冬季天气的来临,又阻止了德军扩张战果。在每一个阶段的会战中,为了放开和紧缩钳形部分,浪费不少的时间——换言之,为了尝试完成这样的战术构想,结果反而失掉战略目的。

古德里安的方法是否比较能够成功,那固然也是一个疑问。但即令在那个时候,在德国参谋本部中也有一些最优秀的分子,尽管他们本身并不是属于坦克学派,还是支持古德里安的意见,而且在事后的回顾中,他们的判断对于古德里安的战略更表示由衷的赞许。他们也承认对于这样孤军深入的前进,增援和补给的确会有许多的困难,不过他们却又认为这种困难并非绝对没有办法克服:一方面对于所能使用的空运能力应加以尽量的发挥,另一方面尽量减轻装甲部队的包袱——即推进它们的战斗单位,并集中全力来维持它们的攻势前进,至于其他附属的摩托化纵队就让它们慢慢地跟上来好了。但这种谢尔曼(Sherman)式的轻骑疾驶的观念太不合于欧洲战争的惯例,所以在这个阶段也就很难获得普遍的接受。(译注:谢尔曼为美国内战末期北军名将,其用兵以轻快神速为主,曾深入敌后获致大胜。)

在“论战”中既已决定采取正统派的战略,于是计划的设计就是要在达到第聂伯河之前,造成大包围的形势,以求把红军的主力一网打尽。为了增强这种机会,在包克集团军方面的计划是分为内外两个包围圈,第四和第九两个军团的步兵军负责短距离的内圈包围,而装甲兵团则作较长距离的外圈包围,即深入到相当程度再向内旋回。这种像望远镜套筒的形式使古德里安、包克和霍特的想法都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但却又都不能尽如理想。

前进的轴线是沿着直达明斯克和莫斯科的大公路。这条轴线通过克鲁格第四军团的地段,而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也就是配属于这个军团的。其进口受到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Brest-Litovsk)要塞的阻塞,而这个要塞又受到布格河的掩护。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在布格河的对岸确实占领一个桥头堡,然后再肃清这个要塞的障碍,以便尔后的前进可以利用公路而加速。

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就产生了两案应加以选择:装甲师是等待步兵师打开缺口之后再前进呢,还是在突破时与步兵师协力,一同前进呢?结果是采取第二案,这样也就有助于时间的节省。当步兵师用来攻占要塞时,装甲师就位置于其两侧翼上。在强渡了布格河之后,装甲部队就绕过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而集中在其后方的公路上。另一个简化的措施就是所有一切参加突破行动的部队都暂时由古德里安统一指挥。等到突破完成之后,装甲兵团就独立地向前加速冲进——好像一颗炮弹从炮口中射出一样。

由于正面的宽广和它们所使用的迂回战术,再加上奇袭的作用,包克所部在许多点上都已作深入的贯穿。第二天在其右翼上的装甲部队达到了科布林(Kobryn),距离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已在40英里以外,而它的左翼则已占领格罗德诺(Grodno)要塞和那里的铁路中心。苏联人在波兰北部的突出地区——即比亚威斯托克突出地区(Bialystok Salient)——在形状上已经大变,其腰部已有被折断的危险。在以后几天之内,这种危险更日益严重,因为德军两翼正在向巴拉诺维齐(Baranovichi)集中,使在此前进地区中的所有一切红军部队都受到被切断的威胁。红军坦克部队的数量虽然很强大,但战斗效率却很差,这也使德军的进展受到莫大的帮助。

但是苏联人的顽强抵抗却又还是使德军的进展受到很多的障碍。德国人机动的灵活通常都是其对手所望尘莫及的,但是战斗上却并不那样容易击败他们。被包围的红军虽终于是难免被迫投降,但在投降之前,他们却还是会作困兽之斗,而且要拖延很多的时间才会停止抵抗——他们这种对于明知绝望的战略情况所作的顽固迟钝反应,使攻击者的计划受到严重的延误和扰乱。在一个交通不便的国家中,其关系尤为重大。

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展开攻击的序幕时,就已经首次看到这样的效果。在其旧城中的守军,面对着强烈的空中轰炸和炮兵射击,还是苦守了一个星期,并使攻击者付出极高的代价。这样的经验在其他的地点也一再重演,真是使德国人有大开眼界之感,这是他们在过去所从未遭遇过的困难。在许多道路中心上,德军都曾经遇到此种顽强的抵抗,其战斗单位固然可以绕道前进,但其补给纵队却受到了道路的限制,仍然无法通过,因此整个作战的速度也就受到很大的影响。

当侵入者一路攻击前进时,周围的景色也就日益加深了他们内心里的忧虑。有一位德国将军对于此种印象曾经作过非常恰当的描写:

“这个空间似乎是无限的,真是一望无涯。景色的单调,森林、沼泽、平原的广大都使我们在心理上感到压迫。良好的大路极少,到处都是恶劣的小径,一场大雨就把地面迅速地变成了泥潭。村落是既穷又丑,所看到的尽是木屋草棚。天然环境的艰苦也使人类变得麻木不仁——他们对于气候、饥渴,甚至于生死、天灾、人祸都同样地没有感应。苏联人民是坚强的,苏联军人则更坚强,他们似乎有无限的服从性和忍耐力。”

第一次的包围企图在斯洛尼姆(Slonim)附近就达到了高潮,这距离原有的最前线已在100英里以外。当时在比亚威斯托克突出地区中已集结了两个苏联军团的兵力,德军的内钳(步兵)在这里几乎已经把它们包围。但德军行动还是不够快,所以终于未能合围,以至于约有一半的被围部队勉强地逃走了,尽管它们已经溃不成军,分成许多小型而无联络的集团。在德国第四和第九两个军团中,大部分都是非机械化的部队,这也就是计划未能彻底实现的主因。

在两翼上的装甲部队又已深入100多英里,越过了1939年的苏联旧国界,然后才在超过明斯克的地方向内旋回——该城是在6月30日——第九天——被攻克的。那一天夜里,古德里安的一支冲得最远的矛头在博勃鲁伊斯克(Bobruisk)附近达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别列津纳河(Beresina)——那是在明斯克东南方90英里外,距离第聂伯河已不到40英里。但是合围的努力又还是失败了,在他们的大包围计划失败之后,希特勒想要获得迅速决定性胜利的美梦也随之而幻灭。突然的一场大雨救出了重压之下的苏联人——那也正是前一年夏天法国人所没有能够得到的运气。大雨把沙土变成了烂泥。

这在苏联是一个比在法国远较恶劣的障碍,因为它不仅妨碍战术性的越野运动,而且也阻止战略性的道路行动。在这整个地区中只有一条良好的柏油路,那就是通过明斯克直达莫斯科的新公路,但它对于希特勒的计划只有一部分的贡献——因为这个计划的构想并非直捣莫斯科,而是要作大包围运动,所以也就必须要使用两侧的松软道路。在7月初的暴风雨之后,这些“流沙”(Quicksands)陷住了侵入者所有车辆的机动性,增加了红军的抵抗力。在这整个地区之内,还有许多由苏联部队所构成的孤立口袋(Isolated Pockets),当德军去扫荡它们的时候,也就会遭遇到极顽强的抵抗。虽然在这个分别以比亚威斯托克和明斯克为核心的双重包围会战中已经捕获了30万以上的战俘,但在渔网还没有收紧之前所已经溜走的人数也大致与此相等。对于第二道防线的加强而言,他们的逃脱是很重要的——这一道防线是设在第聂伯河的前面和其后面。

在这个紧要的阶段中,地理情况也变成一个更重要的障碍。在明斯克的东南是一大片森林和沼泽,而别列津纳河并非一条明确的河川线,而是一大堆的溪流从一个黑泥沼地中通过。德国人发现只有两条道路有可以载重的桥梁——一条是通过奥尔沙(Orsha)的主要公路,另一条则通往莫吉廖夫(Mogilev)。在其余的道路上都只有简陋的木桥,使重型车辆无法通过。虽然德军的行动很快,但他们却发现苏联人已经把最重要的桥梁都炸毁了。侵入者同时也第一次碰上了地雷区,并且因此而受到很严重的延误,因为他们现在的前进是受到道路的限制。别列津纳河之阻止希特勒的前进,是正像当年阻止拿破仑的后退同样地有效。

德国人的本意是想在第聂伯河以西的地区中完成对红军的包围,但由于这种种因素的阻力,使他们未能如愿以偿。

大包围计划的落空,现在就逼迫德军必须越过第聂伯河继续前进,这却是他们所希望能够避免的。他们进入苏联早已超过了300英里的深度。现在为了要想执行一个新的包围计划,所以钳头又必须再度放开,这一次的目的是要在红军第聂伯河防线的后方,并且超过斯摩棱斯克的要点上去合围。但是7月1日和2日,德军并未能继续前进,一方面是为了要封闭明斯克的口袋,另一方面是为了好让第四和第九2个军团的步兵军可以兼程赶上。它们为了赶来帮助突破“斯大林防线”(Stalin Line),有些部队每天行军20英里,一连走了两个半星期。

但是对所谓“斯大林防线”的攻击却比德军统帅部所预料的远较容易,因为一路溃败的红军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作适当的重新编组,而对于尚未完成的防御工事也来不及加以改善。第聂伯河本身虽是一个最大的障碍,但古德里安的装甲师在主渡河口之外的若干点上发动了快速的奇袭,在混乱中终于克服了这一道难关。到7月12日,德军已在罗加切夫(Rogachev)和维帖布斯克(Vitebsk)之间的宽广正面上,突破了“斯大林防线”,并正在向斯摩棱斯克奔进。这次突破的轻松也暗示出来,若能照古德里安所希望采取的战略,容许装甲部队一开始就尽量地猛攻前进,则其收获可能多于冒险。

骤雨的来临,往往增加了地形的困难,这要比丧失了组织的抵抗更是一种较大的阻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过去所浪费的时间也就遭到重大的惩罚。每一次的阵雨都要使侵入者暂时完全丧失其机动性。从空中看来那真是一种奇观——许多车辆大摆长龙,前后距离超过100英里以上。

坦克也许仍能继续前进,但坦克以及其他的履带车辆在每个所谓装甲师中只占一个极小的部分。它们的补给和步兵单位都是用大而且重的轮型车辆来载运,那是不能离开道路活动的,当道路变成泥潭时,它们也就寸步难移。等到太阳再出来之后,这种沙土的道路倒也干得很快——于是大队车辆方可继续前进。不过这种累积的延迟对于战略计划却构成严重的妨碍。

最初尚不为人所注意,因为古德里安装甲兵团沿着通往斯摩棱斯克的主要公路前进,速度还是相当的快——他在7月16日就进入了该城。在第聂伯河与杰斯纳河(Desna)之间的100多英里距离是在一个星期之内就越过了。但北翼方面的霍特装甲兵团在途中就受到了沼泽和暴风雨的耽搁。由于它的进度较慢,也就自然影响到希特勒包围计划的执行,并使苏联人有较多的时间来增强其在斯摩棱斯克周围的兵力。在包围战的最后阶段,两翼方面都遭遇到坚强的抵抗。这次的抵抗真可说是太顽强,据德国人的估计已有50万红军被关入口袋。虽然有许多人逃脱了,但到8月5日还是收容了30万的俘虏。

这个不完全的胜利给德国人留下一个很难解决的难题。莫斯科还在200英里以外,在他们的进路上仍然还有相当强大的苏联守军——并有新近动员的部队不断地前来增援。同时,德军发动新攻势的能力却已经相当地减弱,因为道路太坏,所以援军很难赶上。

这当然会造成一种无可避免的延迟,但德军实际延搁的时间却又远超过应有的限度。因为到了10月它们才继续向莫斯科前进。所以当包克的大军停顿在杰斯纳河上时,夏季中最好的两个月就白白地浪费了。其原因是由于希特勒本人举棋不定,再加上伦德斯特集团军在普里皮亚特沼泽以南地区的进展。

在南线方面,德军最初并未享有兵力的优势。实际上,从纸面上看来,对方的兵力是非常强大。布琼尼元帅(Marshal Budenny)指挥之下的苏联西南集团军,在波兰南部和乌克兰一共有30个坦克及摩托化师、5个骑兵师和45个步兵师。其中有6个坦克及摩托化师、3个骑兵师和13个步兵师是驻在比萨拉比亚,面对着罗马尼亚。以装甲兵而论,那是比面对着德军主攻方向的铁木辛哥元帅(Marshal Timoshenko)的西面集团军要多了差不多1倍的数量。总计起来,布琼尼共有各种不同型式的坦克约5000辆,而构成伦德斯特集团军装甲主力的克莱斯特兵团却只有坦克600辆。而且其中有许多都是曾经参加希腊战役,在来不及大修的情况之下,就被匆匆地投入这次更大的冒险。

伦德斯特所依赖的有利因素是奇袭、速度、空间——还有对方的指挥官。布琼尼,虽然是苏联内战时代的著名骑兵老英雄,但诚如他自己部下所云,是一位“胡子很大而头脑很小的人”。苏联高级将领中能力较佳的都已在战前的大清算中被杀光了,所以留下来的几乎都是庸才。这些人虽然在政治方面是很安全的,但在军事方面却很不高明。仅当那些老将在战争的考验下被淘汰之后,年轻的一辈才有出头的机会。

伦德斯特的主力是沿着布格河,集中在其左翼上。这个计划对于其有限的兵力作了最大的使用,而下述的事实也使他坐享很大的地利——他的发起线在加利西亚红军所构成的利沃夫突出地侧面的后方。所以他的攻击是从一块天然的“楔子”(Wedge)上来发动的,只要前进一小段距离,就可以威胁在喀尔巴阡山脉附近所有一切苏联部队的后方交通线。在赖赫劳的第六军团强渡了布格河之后,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就从缺口中直趋卢茨克(Luck)和布罗迪(Brody)。

奇袭不仅有助于最初突破的顺利完成,而且也消除了苏联人可能会采取任何对抗行动的潜在危险。因为知道红军有25个师面对着匈牙利在喀尔巴阡山方面的国界,伦德斯特原以为当他趋向卢茨克时,这支部队可能会转过身来打击他的右侧背。哪知事实上它们却撤退了。(此种反应,再加上在红军前线地区中所发现的缺乏准备情形,也就使伦德斯特和其他的德国将领都认为希特勒所宣称的苏联人即将发动攻击的说法实在是无稽之谈。)

虽然起步如飞,但伦德斯特的兵力还是不能像包克所部在中央偏左方面进展得那样神速。古德里安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使苏联人都在跑个不停,即不容许他们有重新整顿的机会。他深信若不浪费时间,则他一定可以达到莫斯科,而这样一刀刺在斯大林权力的神经中枢上,即可以使整个苏联的抵抗都随之而瘫痪。霍特的意见与他相同,而包克也赞成他们两人的主张。但是希特勒在7月19日为了次一阶段的作战所发布的命令仍坚持其原来的构想。他要从中央包克集团军中抽出装甲部队,把它们分配到两翼上去——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应向南旋回,以帮助克服在乌克兰和伦德斯特对抗的红军;而霍特装甲兵团则应向北旋回,以帮助勒勃进攻列宁格勒。

勃劳希契又再度采取拖延政策,而不敢立即表示反对。他说在任何进一步作战尚未开始之前,装甲部队必须先休息一下,它们的机械需要修护,人员也需要补充。希特勒也同意此种休息是必要的。在这个空挡中,高阶层就继续讨论未来的作战线问题,一直到装甲部队可以再度前进时,他们还在争论未决。

在这样的讨论中度过了几个星期之后,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就催促总司令勃劳希契,提出向莫斯科加速前进的建议。希特勒却在8月21日下了一个更明确的新命令以来作为反驳。这个命令一开头就这样说:

“我不同意8月1日陆军总部对于东线作战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在冬季来临之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攻占莫斯科,而是占领克里米亚,占领顿涅茨(Donetz)盆地的工业和煤矿区,切断红军来自高加索油田的补给线……”

因此,他命令立即向这些南面的目标扫清进攻的路线。包克集团军的一部分,包括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在内,应向南移动,以帮助克服在基辅附近正在和伦德斯特对抗的红军。

当接到了这个命令之后,哈尔德就尝试劝说勃劳希契和他联名辞职。勃劳希契却说这是一种无用的姿态,因为希特勒会干脆地拒绝他们的辞职。至于说到争辩,希特勒会用下述的理由把它推开,这也就是他常说的话:“我的将军们对于战争的经济方面是一无所知。”他所肯让步的就只是在基辅地区的红军被肃清了之后,包克将仍准备继续向莫斯科前进,而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为了这个目的也将再回到他的集团军内。

基辅包围战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伟大的成功,并且也引起乐观的期盼。古德里安由上向下打击在红军的后背上,而克莱斯特则由下向上攻击其正面,两个钳头在基辅以东150英里的地方会合,依照德国人所公布的数字,一共包围了60万人以上的红军。但直到9月下旬才结束这场会战,因为恶劣的道路和多雨的天气减缓包围行动的速度。胜利的光辉已被冬季的阴影所遮掩,对于侵入俄罗斯的人这是一种历史性的威胁。由于浪费了夏季中的两个月,对于达到莫斯科的希望也就构成了致命伤。

9月30日德军开始再度向莫斯科前进。当包克的大军在维亚兹马(Vyasma)附近又用大包围捕获了60万战俘之时,前途也就显得极为光明。德军在通向莫斯科的道路上几乎暂时是畅通无阻了。但维亚兹马会战一直到10月底才完全结束,到那个时候德军也已经疲惫不堪,由于天气越来越坏,所以原野也已经变成泥潭,而苏联的生力军又已在莫斯科的前面出现了。

大多数德国将领都希望能停止进攻,并采取一条适当的“冬季战线”(Winter-line)。他们记得拿破仑大军的遭遇,许多人开始重读高兰考特(Caulaincourt)对1812年的冷酷记载。但在较高阶层的看法却又不同。这一次并不能全怪希特勒,他对于日益增加的困难和冬季的情况已经感到有一点动摇。在11月9日,他很郑重地说:“双方若都承认无法消灭对方,结果就可以获得一种妥协的和平。”但包克却力主德军应继续进攻。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也同意他的见解——在11月12日的一次高级参谋会议中,哈尔德表示有良好的理由可以相信苏联的抵抗已达到崩溃的边缘。

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再加上包克,他们3个人自然不愿意在此时叫停,因为当初力劝希特勒应继续向莫斯科前进,而不要追求南面目标的人就是他们。所以当11月15日天气暂时好转时,德军遂又立即向莫斯科推进。经过了两个星期在泥地雪天中的奋斗,终于停止在距离莫斯科还有20英里远的地方。

甚至于包克也都开始怀疑再尝试继续推进的价值,尽管刚刚不久以前,他还在宣称说:“最后的一营将决定胜负。”但勃劳希契因为他本人远在后方,所以仍坚持应不惜一切牺牲继续前进。他已经是一个病夫,对于希特勒因为战果太差而大发雷霆,感到异常的苦恼。

12月2日,德军作了最后一次努力,有些支队已经渗入到莫斯科的郊区,但整个的前进却还是被滞留在莫斯科前面的森林中。

接着红军就发动了一个大规模的反击,那是由朱可夫(Zhukov)所准备和指导的。它们逐退了筋疲力尽的德军,威胁它们的侧翼,并造成了紧急的情况。自将官以下,侵入者的内心里都充满了拿破仑从莫斯科退出的恐怖幻觉。在这个紧急关头上,希特勒毅然禁止任何撤退(除了最短距离的局部性调整以外),在此种情况之下,他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由于他的决定,德军停留在面对着莫斯科的前进阵地中,所遭受的痛苦真是难以形容——因为它们缺乏俄罗斯冬季战役中所必需的一切被服和装备——但假使它们一旦开始发动全面的撤退,结果就会很容易变成恐怖的溃散。

因为希特勒在8月间决定暂停前进,而转向南部方面,所以也就丧失了攻占莫斯科的机会。尽管德军在南面颇有收获,但因此而没有攻下莫斯科,究竟还是得不偿失。在赢得了基辅大包围会战之后,伦德斯特也就乘胜蹂躏了克里木和顿涅茨盆地,但因为没有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协助,在其对高加索油田的前进中终于受到挫折。他的部队虽然已经达到了顿河(Don)上的罗斯托夫(Rostov),但却已成强弩之末,不久终于为苏联人所逐出。他于是希望能够退到米乌斯河上(Mius River)去建立一道良好的防线,但希特勒却禁止作这样的撤退。伦德斯特就回答他说碍难遵命,并要求立即解除其指挥权。希特勒于是立即将其免职,并由赖赫劳来接任集团军总司令。但在伦德斯特一离去之后,整个正面也就破裂了,于是连希特勒也被迫承认有撤退的必要。这是在12月的第一个星期——与莫斯科方面的受挫几乎是同时。

在同一星期内,勃劳希契以病为理由要求解职,在次一个星期中,包克也采取了同样的态度,而不久以后,由于希特勒不准在列宁格勒附近的北面战线撤退,勒勃也随之而辞职。于是4个最高级的指挥官都已经离去了。

侵入失败的主因之一是德军计算错误,不知道从苏联的大后方斯大林可以动员那样多的预备兵力。就这一方面而言,参谋本部和情报机构都不能辞其咎,它们是和希特勒一样地受骗了。哈尔德的日记在8月中旬曾经这样记着:“我们把苏联人估计得太低了,我们以为只有200个师,但现在却已经发现了360个师。”

这样也就把初期的惊人成就都大致抵消掉了。不仅不能肃清前进道路上的守军,而且还要一再地去应付赶到现场的苏联生力军。在德国鞭长莫及的地区中,苏联的巨大动员机构都能够顺利地工作,所以从1941年的冬季起,德国人在苏联战场上就经常居于数量的劣势。由于德国人的技术和训练都远较优良,所以才能在一连串的大包围战中击灭了大量的苏军——但终于又被陷在秋季的泥泞中。等到冬季的冰霜冻硬了地面时,它们又发现苏联的生力军正挡住进路,而它们自己却已经太困乏,无力向目标奋斗了。

仅次于它们对苏联人力资源的计算错误,第二个致命的因素就是,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将领们为了反复辩论下一个行动的问题,而白白地浪费了8月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德国统帅部的最高阶层中,那些人的犹豫不决实已达惊人的程度。

在他们的下面,古德里安对于他所想做的事情特别地具有定见——他一直就希望能向莫斯科用最高的速度前进,而让那些步兵团去扫荡他所已经切开的敌军残部。在1940年他就是这样赢得法兰西之战。这固然不免要冒巨大的危险,但却可能赶在红军第二线兵力完成战备之前攻下莫斯科。德国统帅部没有接受他的建议而采取另一种路线,结果是所冒的危险更大,并终于产生了致命的结果。

苏联之所以能幸保其生存,主要的原因是其国家所具有的传统落后情况,而不是自从苏联革命之后所已经获得的技术发展。这又不仅是指其人民和军队的顽强成性而已——他们那种忍苦耐劳的能力都是西方人所不能及的。一个更大的资本就是苏联道路的原始化情况。其中大部分都不过是沙土的小径,只要一下雨,马上就会变成无垠的泥沼,这种情况要比红军的一切英勇牺牲都更足以阻止德军的前进。假使苏联统治者若已在苏联建立了一个大致与西方国家相当的道路系统,则它可能就会像法国那样迅速地遭到蹂躏而被征服。

但这个结论又有其相反的一面。希特勒之所以会丧失其胜利的机会,主要是因为其陆军的机动性是以车轮为基础而不是以履带为基础。在苏联的泥路上,轮型车辆会受到坑陷,但坦克却还是可以继续行动的。假使德国装甲部队备有履带式的运输工具,则尽管是泥泞载道,它们在秋季里也还是可能早已到达苏联的主要心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