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的潮流转向

第二十三章 在太平洋的潮流转向

日本在太平洋的攻势目的,就是要建立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在4个月之内,这个目的实际上几乎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那时,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已经完全被征服,此外还有香港,而菲律宾的全部与缅甸的南部也已经差不多如此。在次一个月之内,哥黎希律(Corregidor)岛屿要塞的投降,遂使美国人丧失了在菲律宾的最后立足点。一个星期之后,英国人也被逐出了缅甸,退回到印度,而中国与其同盟国之间的陆上交通线也从此完全被切断。对于这样巨大的征服成果,日本人所付出的代价一共仅约为人员15000名、飞机380架和驱逐舰4艘而已。

在这样一连串的轻松胜利之后,日本人自然很不愿意依照其原定的战略计划,再回转到防御的态势。他们害怕这样的转变可能会导致战斗精神的逐渐衰退,同时也会使经济基础远较强大的西方敌国获得一个恢复的喘息机会。尤其是日本海军,急于想消灭美国人在太平洋方面可能卷土重来的两个基地——夏威夷和澳洲。诚如他们所指出的,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仍可在夏威夷从事作战,而澳洲更是明显地已经变成一个反攻的跳板和防御的堡垒。

日本陆军,由于其心理还是以中国大陆(包括东北在内)为焦点,所以不愿意再派遣更多的部队来满足这种远征的要求,尤其是想侵入澳洲的话,则所需的作战时间可能很长,而所需的兵力也可能很大。陆军在联合舰队所草拟的攻占锡兰计划中,即早已拒绝合作。

日本海军的领袖们,希望能在两个方向中的一面再作一次成功的攻击,于是凭借这种成功也许能够克服陆军领袖们的反对,足以说服他们提供部队来完成这种远征作战,但是究竟何者为最佳的一面,他们自己之间又有了不同的意见。山本大将和联合舰队司令部方面,是主张采取攻击中途岛的计划(该岛在珍珠港以西1000英里)——用这个行动为饵以吸引美国太平洋舰队出而应战,于是再将其击灭。海军军令部(即参谋本部)则主张通过所罗门群岛(Solomon Islands)以攻占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斐济(Fiji)和萨摩亚(Samoa)等岛屿,其目的为切断美国与澳洲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后者的计划,即孤立澳洲的计划,在辩论上是比较有重量,因为在对澳洲构成包围圈的任务上,日本人早已有相当的进展。到3月底他们已经从腊包尔(Rabaul)进入了所罗门群岛以及新几内亚的北岸。

1942年4月18日,美国飞机空袭东京,遂使此种有关海军计划的争辩暂时发生了中断,并改变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