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1942年5月—1943年5月

缅甸:1942年5月—1943年5月

到1942年5月,由于英军已经从缅甸撤入印度,所以日本人在东南亚的扩张也就已经达到其计划中的极限。因此他们开始转取守势,并企图巩固其征服的地区。同时英国人也开始准备反攻的计划,以等待次一个旱季的来临(在1942年11月)。这些计划没有一个是可行的——由于后勤上的困难。其中只有一个曾经勉强尝试,那就是非常有限的若开(Arakan)攻势,而其结果则为一场惨败。(原注:可参阅第二十九章中的地图。)

就后勤而言,最重要的地区就是阿萨姆(Assam)和孟加拉(Bengal),但它们从未被认为或计划为一个军事基地。机场、仓库、道路、铁路和油管一律都得现做,港口也要扩大,而整个区域也必须改组。

印度指挥当局所面临的第一项重大困难就是船只,因为大部分的需要都必须来自海外。但因为所有其他的战场都具有较高度的优先,所以给印度留下来的船只在数量上也就非常地少。要想把这个地区变成一个反攻的跳板当然是需要很多的物资,但分配给印度的东西却尚不及其所需量的1/3。

内部的运输也同样是一个重大的困难。在印度东北部的公路和铁路系统,都已年久失修。要想把补给物资从加尔各答和其他港口运往前线,则这些运输系统首先必须加以巨大的改进。但各种不同物资的缺乏又妨碍了此种工作的进度。此外,季风雨也是一种严重的障碍,它造成山崩与冲走了桥梁。日本人的空袭也颇有贡献,但更严重的障碍却是劳工纠纷和政治不安——自1942年夏季克里普斯访问团(Cripps Mission)的任务失败之后,印度国会党就开始发动一种非暴力的不服从运动,所以国内的秩序很难维持。这又受到一部分亲日分子的利用和日益恶劣的经济情况的刺激。不过在所有一切的障碍中,最恶劣的又首推铁路机车(火车头)的缺乏——韦维尔曾要求至少应供给185辆,但他却只获得了4辆!

由于已经决定要把印度建设成为一个基地,使其能容纳34个师的兵力和100个航空中队,所以后勤问题也就变得更为复杂和艰巨。为了修建220个新机场,就要动用100万人以上的劳工,于是也就使其他各种计划所能动用的人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中需要人力最急的是建筑道路。此外又有40万难民从缅甸逃入印度,供养他们也成为一种严重的补给负担。

虽然现在的印度总部已控制了很多个师的兵力,但那都是一些新成立的部队,不仅缺乏装备和训练,而且更缺乏有经验的军官和士官。那少数已有若干战斗经验的部队,不仅由于缅甸战役,也因为疟疾的肆虐而变得疲惫不堪,而且在撤退的过程中也已丧失其大部分的装备。所以虽然名义上是有15个师,但在最近的将来,勉强能够作战的最多不过3个师而已。

除了行政问题之外,还有指挥问题,尤其是一部分中国部队已经撤入印度,和他们一同来的还有美国陆军的第十航空军和性情乖僻的史迪威将军(General Stilwell)。

另一个紧急因素即为空中优势的需要——为了保护印度本身和确保对中国的补给,以及对任何收复缅甸的企图提供必要的空中掩护。所幸的是,当季风在1942年5月来临之后,日本人就把他们大部分的飞机抽调去帮助西南太平洋方面的作战,于是也就使印度方面获得一个短时期的休息。这也就使同盟国可以在比较平静的环境中来增建其空军实力。到了1942年9月,在印度已有了31个英国和印度中队。不过在它们之中,有6个中队尚不适于作战,9个中队专供保卫锡兰之用, 5个用在运输和侦察方面——因此只留下7个战斗机中队和4个轰炸机中队可以参加印度东北部的作战。不过,从英美两国送来的飞机数量却是每月都有增加,所以到1943年2月,即将有52个中队。此外,飞机本身也都逐渐更换较新的型式——有“米切尔”式、“飓风”式(Hurricane)、“解放者”式(Liberator)等。它们中间大多数都是直接飞往在阿萨姆和孟加拉的新机场,因为自从珊瑚海和中途岛等地的海战之后,印度受到海上侵入的危险已经变得很微小了。

1942年4月,韦维尔已经改组了印度的指挥体系。其中央总部设在亚格拉(Agra),并负训练和补给之责,另设3个区域性的陆军指挥部:西北、南区和东区,后者才是作战性的。

对于收复缅甸的计划作为,又包括与中国军队合作的问题在内,这是分别指驻在印度阿萨姆和中国云南省内的部队而言。在1942年10月,中国计划从云南出兵15个师,加上在阿萨姆的3个师,再加上10个左右的英国或印度师,对缅甸作一次两面夹攻。在中国人的计划中,后者的任务不仅要侵入缅甸北部,而且还应对仰光发动一个海上的攻击。韦维尔在原则上虽然同意这个计划,但他却怀疑他所认为必要的两个条件是否能够满足——足够强大的空军兵力以控制缅甸的上空和一支强大的英国舰队,包括4至5艘巡洋舰,足以控制印度洋并掩护对仰光的攻击。第二个要求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英国海军在其他方面的任务已经使它分身乏术。蒋介石对于韦维尔的这些考虑却认为是英国人根本无意作任何认真努力的证明,所以在一怒之下,也就在1942年底放弃了这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