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征服狂潮

第十七章 日本的征服狂潮

袭击珍珠港计划的执行,也正像该计划的被采纳,同样应归功于山本五十六的推动。一连在许多个月内,许多的资料,尤其是有关于美国军舰调动的情况,都不断从潜伏在日本驻檀香山领事馆内具有高度训练的海军情报军官手中涌入东京的海军军令部。在日本舰队之内,军舰和飞机乘员都在为这次作战而接受最精密的训练,尤其是要在各种不同的天候条件之下进行;轰炸机乘员至少都曾作五十次的训练飞行。

上文早已说过,由于“零”式战斗机的航程在最近已经设法增加,所以使这个计划获得很大的帮助,因为它可以使航空母舰舰队不必再分散兵力去协助西南太平洋方面的作战。1940年11月,英国海军在塔兰托(Taranto)的攻击经验也使其获益不少。在那次攻击中,英国海军只使用了21架鱼雷轰炸机,就击沉了位置在坚强设防军港中的3艘意大利战斗舰。塔兰托港的平均水深不过75英尺,当时即已认为不可能使用空投鱼雷的攻击方法,所以水深仅30英尺到45英尺的珍珠港,对于这一类的攻击更可以说是具有免疫性。但是到1941年,英国人利用其在塔兰托的经验,已经能在深度仅40英尺的水中施放鱼雷,其方法是在鱼雷上加装木鳍(Wooden fins),以防它撞着浅水的海底。

从他们驻罗马和伦敦的大使馆中获得了这些详情之后,日本人也就决定积极从事于类似的试验。此外,为了使他们计划中的攻击更有效,他们的高空轰炸机又装备着15英寸和16英寸的穿甲炮弹,也装上安定翼,使其可以像炸弹一样地往下投。这种炮弹垂直投下去,任何军舰上的甲板都无法抵抗。

美国太平洋舰队还是有办法对抗“塔兰托”式的危险,那就是对于较大的军舰都装上反鱼雷网——这也正是日本人最担心的一种可能性。但是其总司令金梅尔上将(Admiral Husband E.Kimmel)和美国海军部都一致认为那种反鱼雷网太笨重,足以妨碍军舰的迅速调动,以及小艇的来往交通。以后的事实证明出来这个决定断送了在珍珠港的美国舰队。

攻击的日期是由许多因素来综合决定的。日本人知道金梅尔总是习惯在周末把他的舰队都调回珍珠港,于是船员也就有一部分休假离船,因此更足以增强奇袭的效果。所以星期天就成为一个当然的选择日期。在12月中旬之后,天气条件就变得对在马来亚和菲律宾的两栖登陆行动比较不利,因为那个时候季风将达到最强,同时对于袭击珍珠港的兵力在海上补充燃料的行动也同样不方便。东京时间的12月8日,在夏威夷为星期天,而且又没有月光,所以黑暗的掩护将有助于航空母舰秘密接近珍珠港。潮流对于登陆行动也是有利的,这是最初所曾经考虑过的一个观念,不过以后由于部队运输船只的缺乏和这种侵入兵力的接近有被发现的可能,所以终于打消了。

在选择海军袭击部队的前进路线时,有三种不同的考虑。其一是经过马绍尔群岛的南线,另一是经过中途岛的中线。这两条路线虽然都较短,但均未被采用,所采用的却是以千岛群岛为起点的北线,这也就是说必须中途补充燃料,不过其优点是可以避免为其他船只遇见,而且也不易为美国侦察巡逻飞机发现。

日本人也利用了一种所谓“跛腿”(Unequal Leg)的攻击方法。那就是利用黑暗的掩护,航空母舰在最接近目标之点,一见天亮就把飞机送上天空,然后再退驶到一个较远的地点来等候飞机的返航。这就是说日本飞机所飞的路线是一短一长,而追击它们的美国飞机却必须来回都采取较长的航线。这种不利的条件是美国防御计划人员所不曾考虑过的。

以重要性为顺序,日本人所要攻击的目标是:美国的航空母舰(日本人希望在珍珠港内最多可能有6艘,而最少也会有3艘);主力战斗舰;油库和其他港埠设施;在惠勒(Wheeler)、希卡姆(Hickham)和贝洛兹(Bellows)等主要机场上的飞机。日本人用来作此种攻击的部队为6艘航空母舰,载有的飞机总数为423架,其中在攻击中使用的为360架——104架高空轰炸机、135架俯冲轰炸机、40架鱼雷轰炸机、81架战斗机。护航兵力有2艘战斗舰、3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和3艘潜艇,另外还有8艘运油船随行。全部兵力由南云忠一中将指挥。此外又曾计划乘着混乱的情况,同时发动一个袖珍潜艇的攻击。

11月19日,潜艇部队离开日本吴市海军基地,并拖着5艘袖珍潜艇。舰队主力于22日在千岛群岛的单冠湾集合,到26日开航。12月2日,舰队获得了攻击命令已经确定的消息,于是所有的舰只都开始管制灯火;但即令到此时还是决定如果舰队的行动在12月6日以前被发现,或是在华盛顿的谈判最后一分钟能获得解决,则这次任务还是要放弃。12月4日作了最后一次的海上加油,于是时速也就开始由13节增到25节。

从檀香山领事馆不断有情报由东京转来,其内容非常令人感到失望,因为在12月6日,即袭击的前夕,在珍珠港内并未发现美国航空母舰。(实际上,1艘正在加州海岸,另1艘运送轰炸机前往中途岛,还有1艘刚把战斗机运到威克〔Wake〕岛尚未返回。其他3艘则留在大西洋方面。)不过据报有8艘战斗舰正留在珍珠港,而且并无防雷网,所以南云中将遂决定进攻。飞机预定在次日上午(夏威夷时间)6∶00时与7∶15时之间起飞,地点为珍珠港正北面约275英里之处。

两次最后的警告都不曾发生效力,否则结果也许会大不相同。第一是日本潜艇的接近,自从3∶55时以后,就曾一再被发现;其中有一艘在6∶51时为美国驱逐舰所击沉,而另外又有一艘在7∶00时为美国海军飞机所击沉。此时美国人在岛上已设有6个雷达站,其中最北面的一个在7∶00时不久之后,发现有大批的飞机,超过100架以上,正向夏威夷飞来。但是资料中心却以为这是预定要从加州飞来的一批B-17——事实上,这简直是胡闹,因为那批B-17只有12架,并且是应该从东面飞来,而不可能是从北面飞来。

第一波的攻击从7∶55时开始,一直持续到8∶25时为止;然后又来了第二波,由俯冲轰炸机和高空轰炸机所组成,在8∶40实施攻击。但是决定因素却是第一波内所使用的鱼雷轰炸机。

在8艘美国战斗舰之内,被击沉的有“亚利桑纳”号(Arizona)、“俄克拉何马”号(Oklahoma)、“西弗吉尼亚”号(West Virginia)和“加利福尼亚”号(California),而“马里兰”号(Maryland)、“内华达”号(Nevada)、“宾夕法尼亚”号(Pennsylvania)和“田纳西”号(Tennessee)也都受到了重伤。(“内华达”号搁浅,而“加利福尼亚”号以后又被浮起。)此外被击沉的还有3艘驱逐舰和4艘较小的船只,而另有3艘轻巡洋舰和1艘水上机修护舰也受到了重伤。美国飞机被毁者188架,受伤者63架。日本方面的损失仅为29架飞机被毁和70架飞机负伤——至于5艘袖珍潜艇则在一次完全失败的攻击中全部损失。在人员方面,美国人共死伤了3435人;而日本人的数字则不太清楚,死者可能尚不及100人。

返回的日本飞机在10∶30时到13∶30时之间全部降落在航空母舰上。12月23日,这支舰队的主力回到日本。

此次袭击给日本带来了三大利益:(1)美国太平洋舰队实际上已经暂时完全丧失活动能力。(2)日本在西南太平洋的作战可以安全地不受美国海军的干扰,而珍珠港任务部队也可以转用来支援那些作战。(3)日本人现在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来扩张和建立他们的防御圈。

但主要的缺点是这次袭击错过了美国的航空母舰——那本是预定的主要目标,而且对于未来而言也是最重要的关键。它同时也没有击中油库和其他若干重要设施,假使它们被毁灭,就一定能使美国恢复的速度大为减缓,因为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中惟一能容纳整个舰队的基地。以奇袭的姿态来临,并且显然的是在任何正式宣战之前,所以也就在美国引起了普遍的怒火,这样也帮助统一美国的公众意见,使其一致支持罗斯福总统,而要求对日作战到底。

很讽刺的,日本人的原意是想尽量不超出合法的限度之外,而又能同时发挥奇袭的利益——换言之,就是尽量在时间上作精密的计算。他们对于美国在11月26日所提出的要求之答复是预定在星期六夜间才送达日本驻华盛顿大使手中,并指定他应在次日(星期天)13∶00时正送交给美国政府——那也正是夏威夷时间的上午7∶30时。这样将只给美国以半小时的时间去通知其在夏威夷和其他地区的军事指挥官说战争已经来到,但却可以使日本有理由宣称其袭击并未违反国际公法。但因为日本复电太长(5000字),在日本大使馆中译电时发生了延误,直到华盛顿时间14∶20时,才准备妥善由其大使去亲自递交——那已是在珍珠港攻击发动约35分钟之后了。

美国人痛斥珍珠港事件是一种野蛮行为,对于此种奇袭发生极强烈的反应,从历史上看来这实在很令人感到惊奇。因为日本人对于珍珠港的袭击和他们过去攻击在旅顺的俄国舰队实在是极为类似,而且那种行为也早就应能使美国人有所警惕。

1903年8月,日俄两国为了想要解决它们在远东的利益冲突已经展开谈判。但经过5个半月之后,日本政府获得了一个结论,认为依照俄国的态度根本不可能获得满意的解决,于是在1904年2月4日,就已暗中决定使用武力。6日谈判决裂,却并未作任何战争的宣告。但日本舰队在东乡平八郎元帅领导之下,秘密驶向旅顺港,那也就是俄国的海军基地。2月8日夜间,东乡用他的鱼雷艇攻击碇泊在港内的俄国舰队。在奇袭之下,他使俄国的2艘最佳战斗舰和1艘巡洋舰丧失作战能力——于是也就使日本从此在远东建立了海军优势。一直到2月10日,日本才正式宣战,而俄国也在这同一天宣战。

在日俄战争之前两年,英国即已和日本缔结同盟,那个时候它对于日本的态度,与37年之后附和美国谴责日本的行为,恰好成一个讽刺的对比。1904年2月,英国《泰晤士报》有一段评论可以节录如下:

“由于日本天皇和他的顾问们所作的英勇决定,日本海军已经发挥主动精神,以一种冒险的行动揭开了战争的序幕……因为俄国舰队停泊在外港中,所以也就自动地暴露在攻击之下。于是我们英勇的同盟国海军就乘机获得了高度的荣誉……这一次胜利的士气影响非常巨大,也许足以影响到整个战争的前途……采取这种勇敢的行动,日本海军已经充分利用其政治家所赋予它们的主动权,并且也已对情况掌握了一种士气的优势。”

1911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在“日本”这一条中也称赞该国选择战争的行动,并说它是为了反对“军事独裁和自私政策”而战。

1904年10月21日——即特拉法加(Trafalgar)会战的99周年纪念日——约翰·费希尔(Admiral Sir John Fisher)做了英国的海军参谋总长(First Sea Lord)。他立即开始向英王爱德华七世(Edward Ⅶ)以及其他有权力的人士展开游说,认为应用“哥本哈根”(Copenhagen)的手段,来解决德国舰队日益强大所带来的威胁——即不必经过任何宣战手续而发动一次突然的攻击。他甚至于到处大肆宣传。他这种态度自然会引起德国政府的注意,而后者对于它的看法远比英国政界人士为认真。

我们很难断言费希尔的这种建议是否受了日本突击旅顺港成功的影响。无论如何,纳尔逊在哥本哈根未经宣战即突袭丹麦舰队的故事是英国海军史中著名的一页,而且也是每个海军军人都知道的往例。东乡曾以青年海军军官的身份在英国学习他的专业达7年之久。所以纳尔逊的哥本哈根突击对于1904年东乡主动的影响,也许不亚于东乡本人对于费希尔思想的影响。

对于美国人而言,尽管有历史教训存在,1941年的珍珠港袭击还是使他们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这不仅使他们对于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当局发出了广泛的批评,而且也更使许多人怀疑对于这种灾难应负责的不是盲目和混乱而是更深入的阴谋。尤其是罗斯福的批评者和他的政敌更是坚持这种看法,历久不衰。

尽管罗斯福本人的确老早就希望能找到一个藉口来把美国投入对希特勒的战争,但是那些爱做翻案文章的美国史学家的看法却还是拿不出有力的证据。造成此次灾难的主因是美国陆海军当局的夜郎自大和计算错误。罗斯福并不曾设计一个珍珠港事变以来达到把美国投入战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