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的沦陷

菲律宾的沦陷

12月8日0230时,日本人攻击珍珠港的消息已经传到在菲律宾的美军总部,并立即开始备战。此时由于台湾有晨雾,所以使日本人对菲律宾的空中攻击计划未能照预定时间进行。但这个阻碍反而使日本人获得一项巨大利益。由于在美国方面为了是否应立即派B-17轰炸机前往台湾作报复性轰炸发生意见上的争执,于是那些飞机奉命暂时绕着吕宋岛飞行,以免在地面上为敌人所捕捉。到1130时,它们才再降落到地上去准备出击——而起飞延误了的日本飞机此时却恰好到达它们的上空。由于美国的警报系统效率太差,所以美国飞机的大部分都在第一天被击毁,尤其是B-17轰炸机和现代化的P-40E战斗机为最多。于是日本人遂掌握了空中优势,其190架陆军飞机和300架海军飞机都是以台湾为基地。17日,剩余的10架B-17被征往澳洲,而所谓亚洲舰队的几艘水面军舰也同时撤出,在菲律宾地区只留下29艘潜艇。

至于陆军方面,虽然由于麦克阿瑟的坚持,新的决定要求据守整个菲律宾,但事实上,他很冷静地把正规军31000人的大部分(包括美军和菲律宾的较优秀部队)都集中在马尼拉附近,至于绵长的海岸线则只用素质低劣的菲律宾部队加以掩护,在名义上他们大约有1万人。虽然以战略而言,这是聪明的部署,但它却容许日本人可以在任何地点登陆,而不会遭遇到困难。

这个攻击由日本第十四军负责,其司令为本间雅睛中将。他在最初的登陆和作战中共使用了57000人。比较说来,这个数字不算大,所以奇袭和空中支援也就变得更重要。同时日军也需要攻占某些外围小岛和防御薄弱的沿岸地区,以便迅速建筑机场以供其短程陆军飞机的使用。

第一天,它们就攻占了巴坦(Batan)群岛中的主岛,那是在吕宋以北120英里;10日又向甘米银岛(Camiguin)跃进,那是在吕宋正北方。同一天两个其他的支队在吕宋北海岸上,分别在阿帕里(Aparri)和维甘(Vigan)登陆,而12日又有一个支队来自帛琉(Palau)群岛,在吕宋最南端的黎牙实比(Legaspi)登陆,几乎完全没有受到抵抗。这些行动都是为主力登陆作准备,那是选定在马尼拉北面距离仅120英里的仁牙因湾(Lingayen Culf),开始于12月22日,由85艘运输船载运着本间的43000人的部队。24日又另有一支部队,约7000人,来自琉球群岛,在东岸上面对着马尼拉的拉蒙湾(Lamon Bay)登陆。所有这些部队都不曾遭遇到任何严重的抵抗,因为菲律宾的陆军都是训练装备极为恶劣的新兵,一看到敌人就望风而逃,尤其害怕坦克,而美国人对于他们的援助也来得太慢。直到此时为止,日军一共只损失不到2000人。

麦克阿瑟原来是希望能在敌军尚未在岸上站稳脚跟之前就把它们击溃,现在知道这个计划已无实现的可能,于是早在23日就决定仍照旧有计划,把其所余的兵力全部撤到巴丹半岛上,由于情报的夸张,把日军的兵力加大了1倍,而他自己的菲律宾部队又实在太差,所以更加速了麦克阿瑟的决定。26日,马尼拉本身被宣布为开放城市。尽管最初阶段混乱不堪,但麦克阿瑟的部队在敌军压力之下,却终能作步步为营的撤退,并于1月9日在巴丹半岛上建立了阵地——事实上,日军兵力仅为他的一半,也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帮助。

但是一退入了这个半岛之后——那是长约25英里和宽约20英里——美军就遭遇到另一种困难,那就是有10万人要供养,包括平民在内,而并非如原定计划中所假定的43000人。此外在这半岛上疟疾极为流行,所以不要很久的时间,美军留下能战斗的兵力就只为原数的1/4了。

日军对于这个半岛阵地的第一次攻击曾被击退,而其所企图采取的两栖迂回攻击也失败了。2月8日,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日军遂暂停攻击,因为它们自己的兵力也已经变得太弱——有1万人患疟疾,而其第四十八师又已调往协助攻击荷属东印度群岛。到了3月初,日军最前线上只留下3000人,但美国人却不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也就不曾企图转移攻势,同时美军的有效兵力现在也已经降到其总数的1/5,尤其是自从3月10日麦克阿瑟被召前往澳洲之后,士气更受到极大的打击。因为他们都知道不可能会有援兵来到——这个决定是华盛顿当局在1月初即已作成的。

到了3月底,日本人已经获得生力军22000人的增援以及较多的飞机和更多的火炮。于是从4月3日起,它们就再度发动攻击,把美国人向半岛的顶端驱逐。直到4月9日由美军尚留在半岛上的指挥官金恩将军(General King),向日军作无条件的投降以避免“集体屠杀”。

战斗现在又移到要塞化的哥黎希律岛(Corregidor)上,那里有守军约15000人,包括邻近三个小岛上的兵力在内。但它和巴丹半岛之间只隔了一条2英里宽的海峡,所以日军可以用重炮不断地加以轰击,再加上连续的空中攻击。这样一连打了几个星期,美军的防御工事遂逐渐崩溃,大部分的火炮均已不能发射,而且蓄水库也被击中。5月4日轰击的强度达到了16000发炮弹。到了5月5日午夜之前,2000名日军渡过海峡并在岛上登陆。他们遭遇到猛烈抵抗,在上岸之前即损失兵力一半以上,但由于坦克的登陆,遂使局势改观,坦克把守军冲散了——虽然实际参加战斗的只有3辆坦克。次日(5月6日)上午,哥黎希律岛上的美军指挥官温赖特将军(General Wainwright)从广播中宣布投降,以求避免无谓的牺牲。

本间最初拒绝接受此种局部性的投降,因为美国和菲律宾的残余部队还继续在南部各岛上从事游击战,甚至于在吕宋岛上较偏远的地方也是如此。于是温赖特同意下令作全面投降,因为害怕现在已经被解除武装的哥黎希律守军会遭受屠杀。但有些部队仍然不服从命令,它们效忠于麦克阿瑟从澳洲所发出的号召,直到6月9日,所有的抵抗才完全停止。

美国人在这个战役中损失部队约3万人,而其菲律宾同盟国则损失了11万人。后者中有许多都是逃亡溃散的,在巴丹半岛上投降的美菲部队总数约8万人,在哥黎希律岛上再加上15000人。日本人的损失虽然比较难于确定,但似乎大约仅为12000人,患病的人数在外。

尽管如此,虽然最初不免崩溃,但菲岛的守军却要比其他地方支持得较久——在巴丹半岛上抵抗了4个月,而全部抵抗长达6个月——并且它们不曾从菲律宾以外获得任何的支援和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