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崩溃

第三十九章 日本的崩溃

在日本的失败中,两个累积因素从性质和效果上来说都是属于消耗的形式——窒息性的压力。一是海上的——若说得更精确一点,是从海面下——所施加的压力;二是空中的。前者首先发生决定性的效果。

日本帝国根本上是一个海洋帝国;甚至于比不列颠帝国还更要依赖海外的补给。它的战争能力依赖于大量海外物资的输入,包括石油、铁苗、铁矾土、焦煤、镍、锰、铝、锡、钴、铅、磷、石墨、苛性钾、棉花、食盐,和橡胶等。此外,为了粮食供应,日本也必须输入其食糖和黄豆的大部分,以及20%的小麦和17%的大米。

但当日本投入战争时,其商船总吨数却只有600万吨——比英国在1939年开战时的数量1/3都不到(英国当时大约有船只9500艘,总吨数在2100万吨以上)。而且,日本尽管已有两年欧战的教训和其本身的扩张计划,但对于船运保护的组织却几乎是一点都没有——没有护航系统,也没有护航航空母舰。仅当其船舶已经受到重大损失之后,日本才开始作认真的努力以求弥补这些缺点,但却已经太迟。

其结果是日本的船只对美国的潜艇构成一种轻松的目标。在太平洋战争的初期,由于美国的鱼雷有缺点,所以减低了潜艇攻击的效力;等到这些弱点改良之后,于是潜艇攻击也就变成一种屠杀。日本潜艇是集中于攻击军舰之上——以后又用来运载补给以供应那些被跳过的岛屿上的守军——但美国潜艇却以攻击商船为主。在1943年,它们击沉船只296艘,总计133.5万吨。在1944年,它们在作战中所造成的损失更大——专以10月而论,就击沉船只32.1万吨。又因为它们专以日本油轮为主要目标,所以效力也就变得更大。其结果为:日本的主力舰队为了接近石油产地之故,而被迫留驻新加坡,至于在国内方面,由于燃料的缺乏,无法获得适当的训练飞行,遂使飞机驾驶员的训练大受影响。

美国潜艇也曾使日本军舰受到重大损失,约占其被击沉数字的1/3。在菲律宾海会战中,它们击沉两艘日本舰队航空母舰——“大凤”号和“瑞鹤”号。在1944年以后的几个月之内,它们又击沉另外3艘航空母舰(或使其永久丧失作战能力),以及约近40艘驱逐舰。

等到美国潜艇已能用吕宋岛的苏比克湾(Subic Bay)为作战基地时,日本商船的大部分都已被消灭,因为良好的目标已经是如此的稀少,所以有一部分潜艇遂被用来营救空袭日本回航途中强迫降落在海上的轰炸机乘员。

总而言之,美国潜艇部队的贡献是至为巨大,不仅阻止日本人对其海外被切断驻军的增援和补给,而且最大的效果是击沉日本在战争中船只总损失量800万吨中的60%。对于日本最后的崩溃而言,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针对着其经济的弱点和对海外补给的依赖,所以也就能够发挥其决定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