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突尼斯的赛跑

第二十二章 向突尼斯的赛跑

向突尼斯和比塞大的前进,是以一个海上的运动为其开端,但却只是一个非常短的航程——以贝贾亚港(Bougie)为目的地,该港在阿尔及尔之东相距约百余英里,而在从阿尔及尔到比塞大的全部距离则仅占1/4而已。这只是一个原定计划的缩小,那个计划是假定在法国人的立即和充分合作之下,准备在连续3天之内——即11月11日至13日——使用伞兵和海军陆战队去攻占在波尼、比塞大和突尼斯的飞机场,另外用一支浮动的预备队(对已在阿尔及尔登陆的兵力而言)直赴贝贾亚港,并从那里进占40英里外的季杰利(Djidjelli)机场。但由于在阿尔及尔登陆之后,情况变化不定,所以这个计划被认为太危险,于是较远的行动也就被取消。乃于11月9日决定改为只占领贝贾亚港和机场,然后再派一支部队赶往突尼斯边境的苏克阿赫腊斯(Souk Ahras)铁路车站,同时另派第二支海运和空运部队去占领波尼。

11月14日的清晨,两支有良好保护的船队驶出了阿尔及尔港,载运英国第七十八师一个先头的旅群(第三十六旅)以及一些补给品,前往作远征的冒险。这个师的师长为伊夫利少将(Major-General Vyvyan Evelegh)。次日清晨船队到达了贝贾亚港外,但由于害怕敌意的接待,于是在大浪之中从邻近的滩头登陆,因而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尽管事后证明那里的接待是颇为友善。因为风浪太大,又放弃了原定在季杰利附近登陆的企图,以至于未能立即占领机场,所以直到两天之后才能提供新的战斗机来保护。在此以前曾有几艘船因受敌方空袭而被击毁。不过到了12日清晨有一支陆战队溜进了波尼港,而一个伞兵支队也同时降落在机场上,它们都受到了法国人的欢迎。

到了11月12日,在贝贾亚港的旅群遂开始向前推进,而这个师的其他单位也从阿尔及尔沿着陆路进发,后面紧跟着的即为“布拉德部队”(Blade Force),那是一支刚刚上陆的装甲纵队,由第十七和第二十一“枪骑兵”(Lancers)团和其他配属部队所组成,由赫尔上校(Colonel R.A.Hull)率领——它是第六装甲师的先头部分。(原注:在这个师的第十七和第二十一“枪骑兵”团以及其他的装甲团中,每一个连〔中队〕都有两个排配备着新型快速的十字军3式〔Crusader III〕坦克,装有威力强大的6磅炮;而其他两个排则配备着只有2磅炮的〔法兰亭〕式坦克,后者虽然速度较慢,但却较为可靠而且装甲也较厚。)

为了替这个前进开路,又计划在15日把一个英国伞兵营首先投在苏克阿尔巴(Souk el Arba),该城在突尼斯境内,距离突尼斯城80英里;另一个美国伞兵营则降落在特贝萨(Tebessa)附近,以求掩护南面的侧翼并占据那方面的一个前进机场。美国伞兵的降落能够照预定计划执行——两天之后,这个营在拉夫上校(Colonel E.D.Raff)指挥之下,向西南方作了一个80英里远的跃进,确实占领了加夫萨(Gafsa)机场,那里距离加贝斯湾和从的黎波里来的道路瓶颈仅为70英里。因为受到天气的影响,英国伞兵的降落比预定计划迟了一天,而先头的地面部队却前进得极快,所以他们在16日也同时到达了苏克阿尔巴。此时,另有一支纵队沿着海岸公路前进,也已经到达了通往比塞大道路上的塔巴尔卡港(Tabarka)。

次日,即11月17日,安德森将军命令第七十八师在完成其前进集中之前,以摧毁轴心部队为目的,即应向突尼斯进攻,为了集中而暂停一下,就理论而言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当时已经到达的轴心兵力非常地微弱,所以这种耽误不仅是不需要,而且也是很可惜的——在突尼斯只有一个不足额的伞兵团所属的2个营,它们是在11月11日由意大利空运来的,此外在比塞大也只有2个营(1个伞兵工程营和1个步兵营)。11月16日,内林将军——前非洲军的军长,在阿拉姆哈勒法会战中曾负重伤,现在刚刚康复——带了一个孤单的参谋军官来到了突尼斯,他是奉令来指挥这一点核心部队,一共不过3000人,现在已经定名为“第九十军”。甚至到了11月底,其兵力也还只有1个师。

德国人不等候其兵力的集中,就迅速地向西面进攻,并用这种勇敢的姿态来掩饰其弱点。在突尼斯的法国部队,虽然数量远较巨大,但却在他们的前面闻风而退,因为在联军援兵未来到之前,他们是不愿和德国人发生过早的冲突。11月17日,一个德国伞兵营(大约仅有300人)在克罗赫上尉(Captain Knoche)指挥之下,沿着突尼斯至阿尔及尔的公路向前挺进,沿线的法军向迈杰兹巴卜(Medjez el Bab)的道路中心撤退(那是在突尼斯以西35英里),在那里有一座跨越在迈杰尔达(Medjerda)河上的重要桥梁。18日夜间,法军在这里获得一部分“布拉德部队”的增援,包括1个英军伞兵营和1个美国野战炮兵营在内。(第十七和第二十一“枪骑兵”团连同它们的坦克尚未到达;其先头连已在18日到达了苏克阿尔巴,但却不曾开往前方。)

上午4时,在突尼斯的法军指挥官巴雷将军(General Barré),在那里接见了德方的军使,他带来了内林将军的最后通牒,要求法国部队应撤退到靠近突尼斯边境的一线上。巴雷尝试和他进行谈判,但德国人却已了解那只是拖延时间,因为其清晨的空中侦察早已发现了联军部队的行踪。所以在上午9时,他们停止谈判,再过了一刻钟接着就开火了。一个半小时之后,德国以俯冲轰炸机飞临现场助长攻击者的威势。在轰炸攻击之后,防御者的心理受到恶劣的震荡,德国伞兵接着又作了两次小规模的地面攻击,他们那种高昂的斗志、勇猛的作风,足以使人对他们的实力产生一种夸张的印象。对方的指挥官们感到除非是有更多的援兵赶到,否则他们就会守不住了——但安德森将军的指示是必须先完成联军对攻击突尼斯计划的兵力集中,所以也就断绝了增援的希望。

天黑之后,克罗赫上尉派出一小股部队用游泳的方法渡河,这使联军误以为攻击兵力又增强了。于是联军从桥上撤退,并且保持该桥的完整,未予破坏。在午夜之前,当地的英军指挥官又把法军指挥官找到他的指挥所来,坚决要求应再立即撤退到后方8英里远的一座高地上,以便在那里建立一个较安全的阵地。法军当然照办,于是德军占领了迈杰兹巴卜。这是一个极显著的例证:不及对方1/10数量的小型部队,凭借其英勇冒险的精神,终于能够获得胜利。

在较北的方面,维切格少校(Major Witzig)的德国伞兵工程营,携带着少数坦克从比塞大出发,沿着海岸公路向西推进,在阿比奥德山(Jebel Abiod)遭遇到英军第三十六步兵旅群的先头部队,也就是第六皇家西肯特营(Royal West Kents)。虽然德军冲散了该营的一部分,但他们却仍然守住了阵地,以待该旅后续部队的增援。

此时,被派往南面的若干小型德军支队,也已经在通往的黎波里的道路上攻占了一些重要的村镇——苏萨(Sousse)、斯法克斯(Sfax)和加贝斯。差不多有50名德国伞兵从空中降落,就骇倒了法国驻军使他们撤出加贝斯。11月20日,才有2营意大利步兵从的黎波里徒步行军赶来增援,他们到达的时间恰好足以挡住拉夫上校所指挥的美国伞兵对加贝斯的攻击。11月22日,一支小型的德军装甲纵队把法军逐出了斯贝特拉(Sbeitla)中央道路的中心,把一支意大利支队留在那里驻防,然后才再撤回突尼斯——不过那些意大利部队不久还是为拉夫伞兵营的另一支队所赶走。

尽管如此,内林的这一个仅有骨架子的军,不仅是守住了在突尼斯和比塞大的桥头堡,而且还把它们扩大成为一个非常巨大的桥头阵地,包括了突尼斯北半部的大部分。

安德森计划进攻突尼斯的作战,是直到11月25日才开始发动。在这个空隙中,微弱的德军兵力已经增加了3倍,不过其能够作近接战斗的兵力,还是只有2个小型伞兵团(每团2个营)、1个伞兵工程营、3个步兵补充营和1个坦克营(第一九〇营)的2个连,共有坦克30辆。其中包括一些新型的3式坦克,装有长管75毫米火炮,要算是一项重要的资本。因此,由于安德森为了完成其兵力的集中,在边界上逗留得太久,遂使轴心与同盟国部队之间极端悬殊的差距已经逐渐缩小。

11月21日,安德森对其兵力是否足够达成目标表示怀疑。于是在艾森豪威尔的命令之下,又匆匆派了更多的美国部队前来为他增援,其中还包括第一装甲师的B战斗群(Combat Command B),那是从700英里以外的奥兰城一路赶来的——其轮型的半履带车辆沿着公路行驶,而其坦克则利用铁路运输。不过在作战开始发动时,只有一部分兵力勉强赶到了战场。

(原注:在这个阶段,美国的装甲师包括2个装甲团,每个团有1个轻型坦克营和4个中型坦克营;1个装甲步兵团下辖3个营和3个装甲野战炮兵营。照编制有坦克390辆——轻型158辆,中型232辆。在作战时分为A及B两个战斗群。以后又增加了第三个群。)

(译注:在原书中有三种临时的编组,即“Team”、“Group”和“Command”。第一种是美军所用的,以一个团为基干,再加上其他的单位;第二种是英军所惯用的,以一个旅为基干;第三种为美国装甲师所独有的。译文均统称之为战斗“群”。)

在一个分三路进攻的作战中,第三十六步兵旅群在左,靠近海岸线;实力强大的布拉德部队在中央,而第十一步兵旅群在右,沿着主要公路——每一路的部队又都受到美国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的增强。

左翼的部队在丘陵起伏的海岸公路上,比预定日期迟了一天才发动攻击,而在最初两天中每天只前进了6英里,行动非常地慎重——维切格的那个小型伞兵工程营就在它的前面向后撤退。于是到了11月28日,它推进了12英里,但却在吉夫纳(Djefna)车站附近的隘道中受到德军伏兵的狙击,其先头营损失颇重。30日,对于德军已经增强了的防御作了一次较大的攻击,在失败之后,这一方面的攻击遂被放弃。次日清晨,有一支英美军混合组成的陆战队,在吉夫纳以北的海岸登陆,并在马特尔(Mateur)以东封锁德军后方的道路。他们在那里苦撑了三天,却还不见援军来到,由于补给已经用尽,遂自动撤退。

中央的一路是由布拉德部队所组成,由于加上一个美军轻坦克营,所以其坦克实力早已超过了100辆以上(美军第一装甲团的第一营,配备着“斯图亚特”坦克)。在突破了由少数德军所据守的前哨线之后,这支部队于25日前进了30英里,到达了乔伊吉(Chouigui)隘道。次日,德军的一个支队,包括1个10辆坦克的坦克连和2个步兵连,从马特尔向南发动了一个攻击,遂阻止了英军的继续前进。德军的10辆坦克被击毁了8辆,大部分都是美制37毫米战防炮的功劳,但是他们的牺牲精神使英军高级指挥官望而生畏,由于他们害怕这种侧翼的威胁,遂中止了布拉德部队的前进,并把这支部队展开来掩护右翼部队的攻击。

双方部队都是在“战争之雾”中摸索,但是在这个紧要关头上,英国人的过分谨慎与德国人的勇敢形成一个对比,那就显然是不智。尤其是因为在前一天下午,布拉德部队的一个小型支队已经使德国的高级指挥官也骇了一大跳,赫尔曾命令瓦特尔中校(John K.Waters)指挥一个美国轻战车营去侦察在特布巴(Tebourba)和吉德达(Djedeida)附近跨越迈杰尔达河上的桥梁。在巴罗少校(Major Rudolph Barlow)指挥之下的C连,偶然地到达了吉德达机场的边缘,那是新近才使用的机场。巴罗就抓住这个机会,率领他的17辆坦克扫荡机场,击毁了20余架德国飞机——在报告上被夸大为40架。这个深远的突穿,在内林所接获的报告中也同样地被夸大了,所以遂使他大感震惊,开始命令其部队后撤,以便对突尼斯作严密的防守。

联军的右翼部队,沿着主要公路前进,在进攻迈杰兹巴卜时,即已受到了阻挡,接着德军发动了几个小规模的反击,更使英军无组织地溃逃。但是到了25日的夜间,吉德达由于受到突袭而震惊,内林遂命令守军后撤,害怕他们会被一个新攻击所压倒。联军跟在敌军后面前进,于27日清晨占领了20英里以外的特布巴。次日又前进了一小段距离,就在吉德达(距离突尼斯20英里)为一个混合营所组成的德军战斗群所阻。29日再度进攻又被击退。于是伊夫利将军遂建议暂停前进,以等待更多的援兵,同时为了要对付德国俯冲轰炸机,还要求提供较严密的战斗机掩护,因为德军飞机正在日益加重对同盟国部队的扰乱,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到吃不消。

他的建议为安德森和艾森豪威尔所接受。当艾森豪威尔在两天后到前线地区视察时,美国军官一看见他无不抱怨地说:“我们那些倒霉的空军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们所看见的尽是德国的飞机呢?”在他的回忆录《欧洲十字军》一书中,他这样记载着:“沿途所听到的一切谈话,都是对损失作惊人的夸大,尽管如此,当听到像‘我们部队必然要撤退,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任何人都不能生存’这一类的话时,还是令人很感到忧虑。”

此时,凯塞林元帅也正在突尼斯视察,他谴责内林太谨慎和缺乏攻击精神。他不理会有关联军兵力远较强大的辩论和由于联军对机场的轰炸已使轴心援兵的空运受到严重阻碍的事实。凯塞林在批评了不应从迈杰兹巴卜撤退之后,就命令内林立即设法收复失地,至少应回到特布巴为止。所以,在12月1日,德军遂用了3个坦克连,共约坦克40辆,再加上少许支援单位,包括1个3门炮的野炮连和2个连的战防炮在内,发动一次反击。这次反击的目标,并非针对已在进攻吉德达的联军部队,而是从北面超向乔伊吉隘道,再钻到联军在吉德达附近的后方。(原注:德国第十装甲师的先头部队是刚刚到达突尼斯的,其中包括1个新坦克营的2个连——拥有32辆3号坦克和2辆新型4号坦克。这2个连与以前所到达的另一坦克营中的1个连,被立即用于此次反击作战。)

德军分成两个纵队,首先集中攻击布拉德部队,这支部队是奉派保护侧翼,所以兵力分散得很远,因此其中的一部分被冲散和被击破。于是到了下午,德军遂向特布巴挺进,但在尚未达到目标和切断主要公路之前,即为联军的炮火和轰炸所阻。

但是他们的继续压迫,对于这一条大动脉构成了相当严重的威胁,以致使联军在吉德达的矛头被撤回到特布巴附近。12月3日,这个压力继续增大,同时内林也只留下极少量的兵力在突尼斯城中担负警卫任务,而把所有能够集中的部队都用来作向心的攻击。那一天夜间,联军的矛头部队终于被挤出了特布巴地区,他们利用一条沿着河岸的小径,勉强逃出了重围,大部分装备和车辆都被抛弃。在德军的反击中,共计捕获了1000多名俘虏,而他们这个“袋”中还包括50多辆坦克在内。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德军的增援中包括5辆新出产的56吨重的“虎”式(Tiger)坦克,装有长炮管的88毫米炮。这种“巨怪”本是当作一种“秘密武器”来看待,但希特勒决定送几辆到突尼斯来接受战斗的试验,其中有2辆配属给吉德达战斗群参加了这次特布巴的会战。

在以后的几天内,联军指挥官们计划使用已经增强的兵力,提前重新发动攻势。但由于内林的扩张行动来得太快,所以他们的成功希望不久也就变得极为微弱了。内林现在计划使用其小型装甲部队,从迈杰尔达河之南作一个大迂回,以达到收复迈杰兹巴卜的目的。美国第一装甲师的B战斗群刚刚部署在这里,一方面准备再继续前进,另一方面也想和英军分开,以便能以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从事战斗。其中的一个前进支队系位于盖萨(Jebel el Guessa),那是在特布巴西南面的一片高地,正俯视着其南面的平原。作为其迂回运动的序曲,德军于12月6日清晨首先攻击这个观察哨,冲散了那里的守军,美军被迫匆匆撤退,溃不成军。美军虽派兵前往增援,但行动太迟缓,等他们赶到现场时,又遭到德军的攻击,损失颇为惨重。

这次德军新的攻击,加上其所造成的威胁,使得新到的英国第五军军长奥尔弗里中将(Lieutenant General Allfrey)命令在迈杰尔达河以北的部队,从他们在特布巴附近的阵地撤退到290高地附近的一个新阵地,这里比较接近迈杰兹巴卜——这座山被英国人命名为“长停山”(Longstop Hill)。此外,他又建议作一个更远的撤退,到达迈杰兹巴卜以西的一线为止。这个建议虽然得到安德森的赞同,但却被艾森豪威尔所否决。不过,“长停山”却又还是撤出了。

艾森豪威尔在12月7日曾经写了一封私信给他的朋友汉迪将军(General Handy),其中有一段颇为有趣味,现将其引述如下:“对于我们目前的作战,我想最好的形容就是说它们已经违反一切公认的战争原则,并与教科书中所规定的一切作战和后勤的方法发生了冲突,在今后25年之内,所有一切美国指参学院和战争学院的学员们,都会把它们骂得体无完肤。”

12月10日,德军又继续侧进,其兵力包括大约30辆中型坦克和2辆虎型坦克,但前进到距离迈杰兹巴卜还有2英里远的地方,就为一个位置良好的法国炮兵连所阻。当他们离开道路企图迂回时,又暂时被沙坑陷住了,接着美国B战斗群又派了一支部队来威胁他们的后方,于是他们就自动撤退。但他们却获得一个意想不到的间接成功:到了天黑之后,B战斗群开始从其暴露的位置撤退,当他们听到德军来袭的谣言之后,却发生了混乱,沿着一条靠近河岸的泥土小径行动,致使许多坦克和车辆都陷在那里不能移动而只好放弃。这一次灾难也就断送了联军早日向突尼斯推进的希望,因为此时,B战斗群剩下来能适于战斗之用的坦克已经只有44辆——即仅为其编制的1/4。所以这两次德军的反击,的确已经有效地破坏了联军的一切计划和希望。

此时,希特勒又派阿尼姆上将(Colonel-General Jurgen von Arnim)来接任突尼斯轴心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这支军队现在已改名为第五装甲军团。他在12月9日从内林手中接管了指挥权,由于已有更多的增援到达,他现在就着手把掩护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两个环形,扩大成为一个完整的桥头阵地,用100英里长的防线将其包围,那也是由许多据点所构成的一条锁链,由比塞大以西约20英里的海岸上起,到东岸上的昂菲达维尔(Enfidaville)为止。这个完整的桥头阵地又分为3个地区:北区由一个拼凑而成的“布罗伊希”师(Division von Broich)负责防守,这个师是以其师长的姓名来命名的;中区(从乔伊吉隘道以西起到蓬杜法赫〔Pont-du-Fahs〕以东为止)由第十装甲师负责,这个师是分成许多小单位陆续运来的;南区则由意大利“苏佩尔加”师(Superga Divsion)负责。迄12月中旬,联军的情报判断是,轴心兵力约为战斗部队25000人,行政人员1万人,坦克80辆——此种判断未免偏之过高。联军方面的有效战斗部队接近4万人——英军2万余人,美军12000人,法军7000人——其总人数当然更多,因为他们的行政组织远较庞大。

部分由于天气恶劣的影响,联军实力增建得很慢,使安德森不得不展缓其再度进攻的日期。但是到了12月16日,他终于决定应在24日发动攻击,以便利用满月来作步兵的夜间突击。这次攻击中所使用的兵力为英军第七十八师和第六装甲师,以及美国第一步兵师的一部分。

为了获得便于展开的空间,最初的攻击是以收复“长停山”和特布巴以北的466高地为目标。但在恶劣天气之下发生了严重的混乱,结果发展成为长期的拉锯战,于是主力的攻击只好又暂时停顿。到了12月25日,德军完全收复了其原有的阵地——很自然的,他们现在把“长停山”又改名为“圣诞山”(Christmas Hill)。

早在圣诞节的前夕,艾森豪威尔和安德森即已勉强地决定放弃这次攻击——因为一再遭遇挫败,而倾盆大雨又把战场变成泥淖。联军已经丧失了“向突尼斯的赛跑”。

但是很讽刺的,由于命运的安排,这次的失败反而因祸得福。因为若非联军这次的失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许就不会获得时间和鼓励,来继续把大量的援军送入突尼斯,而终于达到25万人以上的实力。为了守住这个桥头阵地,这些人必须背靠着敌人所控制的海洋作战,换言之,一旦失败之后,也就绝无逃脱的希望。所以在1943年5月间,当突尼斯的轴心兵力终于被压倒时,在欧洲的南部,敌人几乎是已经无兵可用,所以联军在7月间侵入西西里岛时,自然也就感到非常的轻松。但假使不是12月的失败,则也许就不可能有5月间的大胜,于是当联军进入欧洲时,也就可能会受到严重的阻力。丘吉尔所爱说的“软下腹”(soft under-belly),实际是一个到处多山,地形极为艰险的地区,仅仅由于缺乏防御兵力之故,才会变得如此柔软。

img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