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1943年—1944年

缅甸:1943年—1944年

在缅甸方面的季节性作战所经过的过程,却和所预料的大不相同,若与联军在太平洋方面(尤其是中太平洋)的迅速进展相比较,则实在令人感到沮丧。在缅甸方面的战争是以日军的另一次攻势为主——在整个战争期中,这是惟一的一次曾经看到日军越过印度国境并进入阿萨姆的南部——而此时英军则仍在计划发动反攻,希望能肃清缅甸北部的敌军,并打通到中国的路线。因为从印度出发的交通已经大有改进,而他们的兵力也正在日益增强,所以成功的希望似乎是很大。

日军攻击的目的,为企图事先破坏英军的攻势,尽管其兵力居于劣势,但很不幸的却几乎已经获得战术性的成功,而且甚至于在最后失败时,其战略性的影响仍能使英国人到1945年才敢继续前进。不过由于英军在英帕尔(Imphal)和科希马(Kohima)——均在阿萨姆疆界以内30英里之处——能作顽强的防御,于是日军的攻击在1944年春季遂未得逞。一经败退之后,马上可以发现日军那一点薄弱的兵力,在这次最后的攻势中消耗得太厉害,以至于对英军立即发动的反攻,以及在1945年英军接着发动的较大规模的攻势,均不能作强烈的抵抗。

在准备作战时,同盟国之间已经获得协议,认为收复缅甸的北部应视为一个主要目标,因为这是和中国重建直接接触的最短路线,只有通过穿越山地的“滇缅公路”才能使中国再度获得补给。经过长期讨论之后,其他的计划均被搁置——例如对阿恰布、仰光或苏门答腊的两栖作战。对于若开地区也应再度发动攻击,以作为英军在缅甸大攻势的前奏;此外“擒敌”敌后游击部队(Chindits)也应在北方发动一个牵制性的助攻。

1943年8月底,新成立一个联盟性的“东南亚总部”(South-East Asia Command),总司令为蒙巴顿勋爵(Admiral Lord Louis Mountbatten)——前英国“联合作战司令”(Chief ofCombined Operations)。在其下的三军司令分别为萨莫维尔海军上将(Admiral Somerville)、吉法德将军(General Giffard)和皮尔斯空军元帅(Air Chief Marshal Peirse)。至于美国人史迪威将军则做了挂名的副总司令。印度总部与东南亚总部是分开的,前者现在专门负责训练而不再过问作战事务。韦维尔荣升有职无权的印尼总督,而奥金列克则接替他出任印度军总司令的职务。

在吉法德的第十一集团军之内,陆军的主力为新成立的第十四军团,其司令为斯利姆将军(General Slim)。辖有克里斯蒂森(Christison)的第十五军,位于若开;和斯库纳斯(Scoones)的第四军,位于北缅甸的中央战线上,此外,在此战区中的中国军队在作战时也由他控制。海军实力还是很小,但空军实力则大约增至67个中队,其中有19个是美国的——堪用的飞机总数为850架。

因为联军的实力已有如此巨大的增加,而且攻势的企图又已至为明显,所以才促使日本人想对阿萨姆地区发动一个预防性的新攻击,否则他们也许将以守住和巩固其在1942年所征服的地区为满足。温盖特曾经作的第一次远征,已经使日本人认清亲敦江并不能算是一道安全的防线。日军的目的只想占领英帕尔平原,控制从阿萨姆通往缅甸的山地隘道,以阻止联军在1944年旱季中将要发动的攻势——他们并不企图对印度作大规模的侵入或是“向德里进军”。

在准备阶段中,日本的指挥系统也已经改组。在缅甸方面军司令河边中将之下,辖有3个军——(1)第三十三军的司令为本田中将,共2个师,位于缅甸东北部;(2)第二十八军的司令为樱井中将,共3个师,位于若开边境上;(3)第十五军的司令为牟田口中将,3个师均位于中央战线上,另加上1个“印度国民师”,只有9000人——仅比一个正规日本师的一半多一点。

在对若开和中国云南的初期攻击之后,对英法尔的主力攻击遂由牟田口的第十五军来负责。

英日双方的计划都准备在中线发动较大的攻势之前,先在若开方面作一个有限度的攻击。在英国方面,可使斯利姆将军有机会试验一种新的丛林战术:那就是首先建立一个据点使部队可以撤入,并利用空投来维持他们的补给,然后再调集预备队来夹攻进犯的日军。这和过去一受到迂回就退却的老办法完全不同。

1944年初,克里斯蒂森的第十五军分为3个纵队,开始逐渐向阿恰布南下。但是当2月初日军发动其计划中的攻击时,英军的前进即受阻——虽然日军只使用其在若开3个师中的1个。由于英军的疏忽,日军遂攻占了东巴扎尔(Taung Bazar),然后向南旋转,而使前进中的英军陷于狼狈的情况——直到新的援军空运到达之后才使他们获救。不过尽管有些局部性的错误,但英军新战术的价值却还是获得了证明。在粮食和弹药日渐不足的情况下,日军终于在6月季风尚未来临前,即被迫放弃反攻。

自从1943年5月温盖特在第一次“擒敌”作战结束并撤回印度之后,其兵力即处于安静休止的状态中。但在这个阶段内,他们的实力却已由2个旅增到6个旅——大部分是由于温盖特的理想和辩论燃烧起丘吉尔的幻想;同时在1943年8月,当温盖特被召前往出席魁北克的“四分仪会议”(Quadrant Conference)时,也使过去表示怀疑的参谋长们对他持以较友善的态度。于是温盖特被升为少将,而他的部队也被赋予他们所专用的空军番号。这个号称“第一空中突击队”(No.1 Air Commando)的兵力,远超过其官方头衔所具的含意,共有相当于11个中队的兵力。它通常被人称为“科克伦的马戏班”(Cochran's Circus),此乃由于该队的青年美国籍指挥官菲力普·科克伦(Philip Cochran)而著名。

在1943年年终和1944年岁首,新分发来的各旅被施以特殊的训练。虽然为了伪装起见,它仍称为第三印度师,但这支部队却早已没有任何印度部队,而且已经扩充到相当于2个师的数量,其主要的单位都是由英国第七十师所提供。

温盖特的构想也已经有了新的改变和发展——从游击队那种“打了就跑”的战术,改变为一种较确实和长期的远程渗透行动。他的LRP远程穿透(Long-range Penetration)部队计划攻占曼德勒以北约150英里处的英多(Indaw),以及在伊洛瓦底江周围的地区——即夹在英国第四军与史迪威的中国部队(两个师)之间的空间——并建立一连串的据点(由空投送补给),以切断日军的交通线。他们现在准备正式与敌人一战,而不再只是偷偷摸摸地扰乱而已。就本质而言,温盖特的部队将变成矛头,而英国第四军反而成为支援和扫荡部队。照温盖特的想像,其最后的目的是以几个LRP师远在主力部队的先头作战。

这个作战是在3月5日黄昏开始发动,其开始似乎即为不祥之兆,当62架滑翔机载运第一批部队前往英多东北50英里一处叫作“百老汇”(Broadway)的地方着陆时,就有好几架滑翔机失事撞毁,而另一处着陆的地点则受到被砍倒的树干的阻碍,第三个地点又因其他的理由而放弃。尽管如此,在“百老汇”的一条跑道还是迅速的建筑完工,于是在接着的几天夜里,由卡费特(Mike Calvert)所率领的第七十七(LRP)旅成功的着陆,跟着后面的即为朗泰涅(Lentaigne)的第一一一(LRP)旅。到3月13日,差不多有9000人已经深入敌后。此外,弗格森(Bernard Fergusson)的第十六(LRP)旅也从2月底自阿萨姆出发由陆路进入缅甸,虽然所经过的地区极为险阻,但在3月中旬之后,也快到达英多。

虽然日本人在最初遭遇到奇袭,但他们很快地在林将军指挥之下,临时组成一支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来应付这种空降侵入。其一部分兵力已在3月18日到达英多,而主力也在3月底以前赶来。此外,日本空军在3月17日发动一次反击,把利用“百老汇”临时机场作战的几架英国喷火式战斗机全部击毁,于是此后对空的防御就必须依赖从遥远的英帕尔机场起飞的巡逻战斗机。接着在3月24日,温盖特本人又因为座机在丛林中撞毁而送命。但在他本人尚未遭遇这个悲惨的意外事件之前,其大而无当和并未经过认真思考的计划,即早已呈现脱节的现象。3月26日,从陆地前进的第十六旅奉温盖特生前的命令,向英多发动一个直接的攻击,但却被严阵以待的日军所击退,同时他们也曾成功地对抗其他LRP旅的威胁。温盖特想把游击行动发展成为一种较具体化的长程渗透——这种理想并未获得成功,虽然他也不曾获得其理想中的主力支援。

在温盖特死后,朗泰涅即被派接任这支特种部队的指挥官。4月初,他与斯利姆和蒙巴顿作了一次讨论之后,而同意率领其所部北上,以帮助史迪威的前进。尽管史迪威因为害怕他们会招引日军,并不表示欢迎,但他们却帮助史迪威攻下了孟拱(Mogaung)——不过史迪威还是未能到达敌方在密支那(Myitkyina)的主要据点。“擒敌”部队的北移,恰好在一个师的日本生力军进入战场之前。

日军以攻占英帕尔和科希马为目的,在3月中旬以3个师的兵力向阿萨姆发动“预防性”的攻势。出乎意料之外,“擒敌”部队在伊洛瓦底江谷地中的降落,却不曾影响日军攻势的发动和进展——虽然那是在日军的东面侧翼上和后方,但因为距离太远,所以并不足以威胁日军北上的进路和交通线。

1月底,斯库纳斯曾停止其第四军从英帕尔向南面的缓慢前进,而开始进入防御阵地,因为他已经获得确实的情报,日军正在亲敦江上游重组和集中,准备向英帕尔发动攻击。即令他已开始布防,但斯库纳斯的3个师还是散布得太远。其最南段的第十七师在铁定(Tiddim)被日军迂回之后,即发现其至英帕尔的退路已被遮断。情况似乎是非常的紧急,于是一个从若开刚刚抽回的第四英国师,遂又立即与其他增援部队一同匆匆地空运英帕尔。同时日军从亲敦江的侧进也大有进展,并加速英军第二十师的撤退。于是在英帕尔东北后方约30英里的乌克鲁尔(Ukhrul)英军阵地,也于3月19日受到攻击。同时,更使英军当局感到不安的是,日军的深入突击竟然是以科希马为目标,该城在英帕尔以北约60英里,控制着越过山地进入印度的道路。实际上在3月29日,英帕尔到科希马之间的道路也曾一度被切断。于是又有两个师的英国生力军被调往前线,以为增援和补充。总而言之,日军的敏捷和冲力又已再度使数量优势的英军丧失平衡,并迫使他们居于一种非常狼狈的形势。

虽然英军终于勉强撤回到英帕尔平原,并且已经用了4个多师的兵力作防御配置,但在科希马仍只有守军1500人,在理查兹上校(Colonel Hugh Richards)的指挥之下。对于英国人而言可以说是很侥幸,日军的最高指挥官河边将军,拒绝允许第十五军司令牟田口将军,派遣一支深入部队去夺取迪马普尔(Dimapur)——该地在科希马之后30英里,位于山地的出口上。这样一个突击若能成功,则将使英军为拯救英帕尔而发动的任何反攻受到阻碍和破坏。

在这间不容发的关头上,斯托普福德中将(Lieutenant-General Montagu Stopford)及其第三十三军的先头部队,已经从印度到达前线。他从4月2日起就接管了迪马普尔—科希马地区的指挥权,尽管他那个军的大部分还没有到达。

日军第三十一师对科希马的攻击是从4月4日的夜间开始,很快地就占领了瞰制的高地,使该地的小部队守军在4月6日即和派出增援的一个旅断了联络;同时日军又在祖布扎(Zubza)建立了一个道路阻塞阵地,切断其与迪马普尔之间的交通线。

但斯利姆将军在4月10日发出全面反攻的命令。到4月14日,斯托普福德所派遣的一个旅的生力军,攻克日军设在祖布扎的道路阻塞阵地,于是在4月18日两个救援科希马的旅都冲破了日军的包围圈,而与城内正在作最后奋斗的守军相会合。接着他们也就把日军逐出周围的高地。

此时,在英帕尔的周围也正在激战之中。有2个师的英军正在从事反击——向北打通到科希马的道路和向东北企图收复乌克鲁尔以威胁日军的后方。其他的2个英国师则从英帕尔向南攻击。

英国人现在几乎握有完全的制空权,这实在是一大幸事——日军在缅甸所有的飞机总数尚不及200架——所以在这几个紧急的星期当中,英军在英帕尔的部队可以完全依赖空运补给来维持。当3.5万名伤患和非战斗员都经空运送出之后,英军在英帕尔仍然有12万人左右。

5月间,现已获得增援的斯托普福德部队,把死守在科希马周围阵地中的日军赶走之后,即进一步肃清从那里通到英帕尔的道路,而斯库纳斯的部队则正紧逼着在英帕尔以南的日军。假使牟田口此时决定退却,则他还可以很轻松地撤走,而不至于受到更大的损失。明知成功已经无希望,可是牟田口却拒绝接受部下的建议,坚持要继续蛮干到底。在这种疯狂的状况之下,他断送了他手下3个师长的前程——接着他自己的前程也随之而断送了。

在7月间,英国第十四军团在斯利姆将军指挥之下仍继续反攻,并终于到达亲敦江。在前进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是季风的来临,而非日军的抵抗——日军现在已经是残破不堪,无力再战。

在他们这次过分拉长的攻势中,日军全部进入战斗的总兵力为8.4万人,但已经损失5万人以上。英军因为行动比较慎重,所以损失尚不到1.7万人——其原有兵力本已较日军为多,而到了作战结束时则变得更多。英军共计展开了6个师以及许多其他的小规模部队,并且还获有制空权之利。反之,日军则只用3个师,再加上一个所谓的“印度国民师”——数量不足而且素质低劣。从另一方面来看,日本人因为盲目地遵守一种不现实的军事传统,遂牺牲了其战术技巧所能带来的利益——在次一阶段的战争中,更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们为了此种愚行而付出极高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