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的涨潮
自从1931年起日本人就积极地扩大其在亚洲大陆上的地盘,这不仅是以中国为牺牲,而且也侵犯了美英两国在那个地区中的利益。在那一年他们侵入了中国的东北,并把它改变成一个日本的附庸国。1932年他们又侵略中国的本土,而从1937年就更进一步企图征服那个巨大的地区,结果引起了中华民族的神圣抗战,使他们愈陷愈深不能自拔。最后为了寻求解决中国问题,遂决定再向南作更大的扩张,并以切断中国的外来补给线为目的。
在希特勒征服了法国和低地国家之后,日本人利用法国无能为力的情况,向其提出要求,获得了准许日本对法属印度支那作“保护”占领的默许。
于是罗斯福总统遂于1941年7月24日要求日本从印度支那撤出其部队——为了使其要求更有力量,他又于26日下令冻结所有日本人在美国的资产,并禁止石油输往该国。丘吉尔先生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2天之后,在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也被说服采取同样的政策——诚如丘吉尔所云:“日本是在一击之下被剥夺了其主要石油供应来源。”
自从1931年起,就有许多人在其议论中认清了,像这样一个瘫痪的打击将会迫使日本作困兽之斗,因为日本除了自动放弃其侵略政策之外,就只有坐以待亡。值得注意的是,它还再拖了4个多月才动手攻击,而在这个期间之内仍继续努力谈判以求解除石油的禁运。美国政府却坚持除非日本人不仅从印度支那而且还从中国撤退,否则决不解禁。对于任何政府都不可能期待它会吞下这样屈辱的条件和如此的丧失面子——而骄横不可一世的日本人则更不在话下。所以自从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起,就已有一切的理由应认为战争在太平洋方面随时都可能爆发。在这样的环境中,美英两国在日本发动攻击前还能容许有4个月的宽限期,那实在可以说是一大幸事。但可惜的是它们并不曾好好地利用这段期间来从事防御的准备。
1941年12月7日,一支由6艘航空母舰所组成的日本海军兵力对美国在夏威夷群岛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Pearl Harbor),作了一次凶猛的空中攻击。这次打击是在正式宣战之前,正像1904年的往例一样:日本人先攻击旅顺港,然后才对苏联宣战。
直到1941年初为止,日本对于美国的战争计划还是准备把它的主力舰队用在南太平洋方面,以配合对菲律宾群岛的攻击,并迎击越洋而来的美国援军。美国人所期待的也正是如此,由于日本最近占领印度支那的行动,也就更增强了他们对于这种研判的信心。
但这个时候,日本的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正在构想一个新的计划——即对于珍珠港作一次奇袭攻击,这支攻击兵力采取一种非常迂回的路线,从千岛群岛南下,在完全不被发觉的情况下到达夏威夷附近,在日出之前,从距离珍珠港约300英里的海面上,用360架飞机发动攻击。8艘美国战斗舰中有4艘被击沉,1艘搁浅,其他的也都受了重伤。在不过1小时多一点的时间之内,日本人已经控制了太平洋。
凭这一击,也就扫清了一切进路的障碍,日本人对于美国、英国和荷兰在太平洋中的一切领土,都可以自由地从海上侵入,而不怕任何的干扰。当日本的攻击主力向夏威夷群岛进发之际,其余的海军兵力也已经纷纷保护着载运部队的船队进入西南太平洋。差不多在空袭珍珠港的同时,日军也已经开始在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群岛登陆。
前者以新加坡的英国大海军基地为目标,但却并不企图从海上来攻击它——而此种攻击却正是当初作防御计划的人所想像的。日本人所采取的路线非常地间接化。一方面用一支兵力在马来半岛东北海岸上的哥打巴鲁(Kota Bharu)登陆,其目的为攻占飞机场并分散敌人的注意;另一方面其主力却在半岛的暹罗颈部(即马泰两国交界之处)登陆,那是在新加坡北面约500英里以外。在这个极东北的地方登陆之后,日军就沿着半岛的西岸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并不断地迂回英军所企图建立的防线。
使日本大获其利的,不仅是这种困难路线的选择出乎敌人意料之外,而且一路上都是厚密的丛林,也使他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渗透机会。几乎连续地撤退了6个星期之后,英军在1月底就被迫从大陆上退入新加坡岛。2月8日夜间,日本人开始越过1英里宽的海峡进攻,不仅在许多点上登陆成功,而且还沿着宽广的正面到处渗透。2月15日,守军投降,于是英国人也就丧失了西南太平洋的锁钥。
在一个较小型的独立作战中,日本人也已于12月8日进攻香港的英国基地,并迫使该殖民地,连同其守军在内,于圣诞节那一天投降。
在菲律宾的主岛吕宋,日本首先在马尼拉以北登陆,接着又迅速地在这个首都的后方登陆。在这样的威胁之下,美军放弃该岛的大部分,在12月底以前退入小型的巴丹(Bataan)半岛。在那里它们可以在一条缩短的正面上,接受正面的攻击,因此一直苦撑到来年4月底才被击败。
在此以前,甚至于在新加坡都尚未陷落之前,日本的征服狂潮即已经向东印度群岛涌流。1月11日,日军在婆罗洲和西里伯斯(Borneo and Celebes)登陆,24日又运来了较大的兵力。5个星期之后,即3月1日,日本人对爪哇(Java)岛已用迂回行动将其孤立之后,就开始发动直接攻击——这也正是荷属东印度的核心。仅仅在1个星期之内,整个爪哇就像一颗熟透的李子落入他们的手中。
对于澳洲所构成的严重威胁,尚未发展下去。日本的主要努力现正指向另一个方向,即向西去征服缅甸。从泰国对仰光的直接宽正面前进,对于其在整个亚洲大陆上的主要目标而言,却又正是一种间接路线——那也就是想瘫痪中国的抵抗力。因为仰光是一个入口港,美英的补给物资都由此经过滇缅公路而运入中国。
同时,这个行动还有另一种微妙的目的,即完成对太平洋西方门户的征服,在那里建立一道坚强的障碍物,即可以切断英美从陆上反攻的主要路线。3月8日,仰光陷落,而在以后2个月内,英军被完全逐出缅甸,越过山地而退入印度。
所以日本人现在也就站稳了一种天然形势极为坚强的阵地,任何想要收复失地的企图都一定非常地艰难,而且必然地也是一种非常缓慢的程序。
经过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同盟国才建立了足够的力量可以企图收复日本人所已征服的地区——从东南端开始。在这一方面由于澳洲的保存遂使它们大受其利。澳洲的位置接近日本前哨线的边缘,足以对同盟国提供一个大规模的反攻基地。
在欧洲和北美洲之外,日本是惟一的先进工业国家——因为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即已开始迅速地向现代化的途径迈进。但其心地里,日本社会却还是“封建化”(Feudal)的,受人崇拜的是武士,而不是商人。天皇居于神圣的地位,统治阶级握有一切的权力。此外军人的影响势力也极为巨大。他们具有爱国狂热和激烈的仇外心理,希望其国家能够支配整个东亚,尤其是中国。自从30年代开始,日本军人利用威胁和暗杀的手段,事实上已经控制了日本的政策。
自从日本开始现代化以来,它不曾遭受过失败,日本人对政治和战略问题的看法深受这个事实的影响。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无论在陆上还是在海上,日本兵力都已显示了它们的优异,并且也证明欧洲人对于世界上其他人民的支配地位是可以推翻的。自从那次战争之后,日本人也就大体都相信日本是无敌的。
自从1902年起,日本就是英国的盟国,在1914年8月,日本也凭这个身份,夺取了青岛和胶州湾(那是德国人在中国的租借地),以及太平洋中的马绍尔(Marshall)、加罗林(Caroline)和马里亚纳(Mariana)等岛群,那也都是德国的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对于日本人的这些收获一律予以承认——这样就使日本变成西太平洋的支配者。尽管如此,日本人对于在战争中的收获却并不感到满足,反而觉得日本和意大利一样,同为“资源贫乏”(Have-not)的国家。所以日本才开始自动地对意德两国表示同情。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结果由于美国的抗议,遂又不得不撤回。此种想要控制中国的企图失败之后,更使日本人感到恼怒。值得注意的是,自从1895年中日战争以来,中国就一直是日本陆军的一个主要目标。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采取了海军的观点,日本帝国的国防政策开始以美国为其主要假想敌,但日本陆军却还是经常对于苏联保持着高度的戒惧心理,它们认为苏联在远东的强大陆军兵力对于日本的大陆政策是一种远较严重的威胁。
1921年到1924年之间,日本在国际关系中受到一连串的耻辱。首先是英国很客气地拒绝和日本续订同盟条约。此种关系的破裂,一部分是由于受到日本在太平洋地区扩张计划的影响;但最后的决定又还是在美国强大压力之下才作成的。日本人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并且也相信白种人已经联合起来对付他们。接着美国又采取一连串的立场步骤来限制日本的移民,这更激起了他们的愤怒,等到1924年的法案完全禁止亚洲人入境时,这种怒火也就升到了顶峰。这样双重的面子丧失使日本人感到非常的怨恨。
当此之时,英国人又宣布在新加坡建立一个远东海军基地,其规模足以容纳一支战斗舰队。这显然是具有克制日本的意图,而日本人则认为那是一种挑战。
所有这一切的反应都是对日本政治领袖不利的,自从他们接受1921年华盛顿海军限制条约,同意把英美日3国战斗舰的吨位限制在5∶5∶3的比例之后,也就开始不断受到国内各方面的攻击。此外,日本政治家又同意把胶州半岛归还中国,并在1922年签署九国公约来保证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所以也就更引起日本人的愤恨。
实际上,很讽刺的,华盛顿条约却帮助了日本尔后的扩张行动。因为这个条约减弱了在太平洋中可以克制它的力量——美英两国原先设计要在那个地区中建立的海军基地,不是延缓了就是只有轻微的设防。但是在日本公开废除这个条约之前的13年当中,它却发现要规避那些对于火炮和吨位的限制条款,实在是太容易。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也使日本那些比较开明的政治领袖受到另一种打击,因为日本在这个危机中经济损失颇为严重,影响到人民生活,而引起广泛的不满,于是军阀遂乘机鼓吹他们所主张的用扩张手段来解决经济问题的理论。
1931年,“九一八事变”给予当地日本陆军领袖一种藉口和机会,来向中国的东三省地区扩张,并把该地区变成他们的傀儡国家,即伪满洲国。根据条约,南满铁路本是由日本关东军加以保护的,于是他们就以自卫为藉口,攻击沈阳和邻近地区的中国驻军并解除其武装。事实完全是虚构的,而日军却继续使用武力,在几个月之内就攻占整个东北。虽然此种占领不曾受到国际联盟或美国的承认,但抗议和批评却促使日本人在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3年以后,它就和纳粹德国及法西斯意大利共同缔结了反共公约。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于是日本关东军遂开始侵入华北。在以后2年之内,日军虽继续前进,但在蒋介石领导之下的中华民国国军仍能英勇奋战,而使它们在中国大陆上愈陷愈深。尤其在1937年夏天当它们进攻上海时,曾经受到严重的挫败。不过就长期的观点来看,这个教训对日本人还是有利的,使它们得以矫正战术错误和发源于日俄战争的过分自信的趋势。此外在1939年8月它们在一次有关西满边界纠纷的冲突中,也曾在苏联陆军手中受到另一次教训。在诺门坎(Nomonhan)地区,一支人数约15000人的日本部队受到包围,全部损失达11000人以上,而苏联方面也出动了5个机械化旅和3个步兵师。
在这同一个月当中,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消息也传到了日本,使日本深感惊惧和愤懑,于是日本政府的温和派遂又再度登场。但这种反动却只持续到希特勒于1940年征服西欧时为止,到了1940年7月,在陆军的支持之下,一个由近卫文麿公爵组成的亲轴心内阁接管了政权。于是日本一方面加速在中国大陆上的扩张,另一方面在9月底与德意两国签订了“三国公约”(Tripartite Pact)。在这个条约之下,三国承诺反对任何新加入西方同盟的国家——这个条约的目的显然是以对抗美国的干扰为主。
1941年4月,日本为了再保险起见,又与苏联签订了一项中立条约。这也就使日本人得以抽调兵力来从事南进的扩张作战。不过因为对于苏联始终不敢放心,所以用于南进的兵力只有11个师,而在满洲却保留了13个师。此外在中国大陆上则有22个师。(译注:由这个兵力分配的比例上看来,即可以知道中国的抗战对于同盟国的贡献是如何巨大。)
7月24日,在法国维希政府(Vichy Government)的勉强同意之下,日军进占法属印度支那。2天之后,罗斯福总统冻结所有日本人在美国的财产,英国和荷兰政府也迅速采取同样的行动。于是这些国家与日本之间的贸易遂均告中断,尤以石油为主。
日本平时的石油消费量有88%是仰赖输入。而在美国宣布禁运时,其所保有的储存量还足够正常消费3年之用,但以全面战争的消费量来计算,则仅能维持1年半的时间。此外,根据日本陆军省的研究,想结束在中国的战争还要3年的时间,而在此以前日本的存油早已消耗完毕,所以在那一方面的胜利是极为重要。惟一可供利用的来源就只有荷属东印度的油田,尽管荷兰人有在油田被攻占之前破坏其设施的可能,但那却是可以修复的,而且也可能在国内储存尚未完全用光之前恢复生产。所以只有来自爪哇和苏门答腊的石油才能挽救日本的危机,并使其能早日完成对中国的征服。
征服了这个区域,连同马来亚在内,可同时占有全世界橡胶产量的4/5和锡矿产量的2/3。这不仅对于日本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收获,而且对于其敌人的打击也比石油的损失还要厉害。
当日本领袖们面对着石油禁运时,以上所云就是他们所考虑的主要因素。除非能够说服美国开放禁运,否则日本人就只有两种不同的选择:(1)放弃其征服野心,但在国内接着就会发生军人政变;(2)夺取石油并与西方国家作战。这是一种残酷无情的选择。此外,假使日本人仍继续其在中国的作战,但却撤出印度支那并停止南进,则对于禁运问题也许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缓和,但日本本身却会变得更软弱,以后对于美国的进一步要求也就更难有抵抗的能力。
要作这样孤注一掷的选择自然是很困难的,所以日本人才会犹豫不决地又拖了4个月。同时军事领袖们也有一种自然的本性,希望能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准备,并对于所应采取的战略作冗长的辩论。有一派思想甚至于还这样地乐观,希望并认为假使日本的行动仅限于夺取荷兰和英国的领土,则美国也许会继续袖手旁观。
8月6日日本要求美国解除禁运。在这同一个月当中,美国决定一旦战争爆发,美国将据守整个菲律宾群岛;而日本也正在此时要求美国停止对该地区继续增援。结果美国给与它以一个坚定的答复,并警告它不要再企图作进一步的侵略。
经过了2个多月的内部争吵,东条英机终于代替了近卫公爵出组新的内阁——这也就可以算是最后的决定。尽管如此,在东条上台之后还是继续作冗长的讨论,一直到11月25日才终于作了开战的决定。使局势急转直下的因素是由于一份报告书上显示出来,在4月到9月之间,日本的存油已经消耗了其总量的1/4。
即令到下令给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要他照计划进袭珍珠港时,还说假使在华盛顿的谈判若仍能成功,则此项攻击应立即取消。
1941年12月在太平洋水域中各国海军的实力可由下列附表来加以综述:
值得注意的要点是双方大致上虽接近平衡,但日本人在航空母舰方面却占有巨大的优势,而这也正是最重要的兵种。此外,像这样的表列数字并不能表现双方素质上的差异。日本的兵力是组织严密和具有良好的训练的,尤其以夜间战斗为然;它也不像同盟国方面,没有任何指挥和语言上的困难。在同盟国两大主要基地——珍珠港和新加坡之间,是隔着6000英里远的海洋。以物质而论,日本海军也较优。它有许多较新的舰只,而其中大部分都是装备较佳或速度较快。在主力舰方面,只有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才有资格和日本较佳的战舰相比拟。
在陆军实力方面,日本的总兵力为51个师,但对于西南太平洋的作战,它们却只使用了11个师。那就是说战斗部队在25万人以下,若加上后勤部队,则总数可能约为40万人。同盟国方面的数字则颇难确定。当日本人决定进攻时,其所作的估计是英国在香港有11000人,在马来亚有88000人,在缅甸有35000人——一共为134000人。美国在菲律宾有31000人,另有菲律宾部队约11万人。荷兰在其殖民地有正规部队25000人和民兵4万人。从表面上看来,以如此渺小的数量发动如此广泛的攻势,似乎是一种冒险的赌博。实际上,那却是一个有良好计算的赌博,因为对海洋和空中的控制通常都可以使日本人获致局部性的数量优势,而经验和优良的训练(尤其是在两栖登陆、丛林战和夜间攻击等方面)对于此种优势更能发挥乘积的作用。
在空中实力方面,其陆军有第一线飞机1500架,但却仅使用了700架,不过它们却得到了海军飞机的增强——基地设在台湾的第十一海军航空队,有飞机480架,另外还有360架专供袭击珍珠港之用。最初为了掩护南进作战,准备动用航空母舰,但在11月间,仅仅在开战前的4个星期,“零”式战斗机(Zero Fighter)的航程已被设法延长了,它们可以从台湾飞过450英里达到菲律宾再飞回来。所以航空母舰也就可以完全抽出来去从事于珍珠港的袭击。(零式机的性能在当时超过了所有一切同盟国的战斗机。)
面对着这样强大的日本空中武力,美国在菲律宾有307架作战飞机,包括35架长程的B-17轰炸机在内,至于其他的飞机则素质都较低劣。英国在马来亚有第一线飞机158架,大部分都是落伍的旧货。荷兰人在他们的领土中也有飞机144架。在缅甸英国人此时只有战斗机37架。日本人的数量优势又应乘以素质优势——尤其是以“零”式机的素质为最。
对于这样一个遍布岛屿和港湾的海洋地区,日本人对于两栖战术的发展也使他们自己受惠无穷。他们惟一的严重弱点就是其商船数量较少——只比600万吨的总数多一点——不过这到战争的后期,才开始变成一种决定性的障碍。
总而言之,日本人在发动战争时是享有无比的全面优势,而尤以在素质方面为然。在开始的阶段,其惟一真正的危险就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有立即采取干涉行动的可能——但是他们对珍珠港的袭击却足以预防此种危险。
情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一般比较双方实力的分析中,对于这一点却很少有足够的考虑。概括言之,日本人在这一方面是很内行的。尤其对于作战地区事先都有长期和缜密的研究——但同盟国方面也享有一种重大的便利,那就是在1940年夏季,美国人已经能够破译日本的外交电报密码——这是弗里德曼上校(Colonel William F.Friedman)的一项成就。从那以后,美国人对于日本外务省或大本营的一切秘密电文都能获知其内容,在战前的谈判过程中,甚至于在日本代表尚未提出其最后通牒前,美国人早已完全知道了。只有攻击的正确日期和作战内容日本当局不曾事先告诉日本大使。
虽然美国人在珍珠港还是不免受到了奇袭,但是他们对于日本密码的知识就本身而言还是一项极大的利益,尤其是他们以后对于它的利用越学越精,于是获益也就愈大。
日本人的战略是同时配合防御和攻击双重目的:一方面要获致石油的源源供应以使其能早日击败中国;另一方面又要用切断补给线为手段来减弱中国的抵抗力。由于美国是一个潜力远比日本巨大的国家,当日本领袖决心冒险挑战时,他们私下感到惟一可以对他们发生鼓励作用的就是欧洲情势的发展:轴心国家现在差不多已经支配了整个欧洲大陆,而苏联正受到希特勒的猛烈攻击,根本已经无力过问远东的事务。假使日本人能实现他们的梦想,北起阿留申群岛(Aleutian Islands),南达缅甸,建立起一个同心的防御圈,那么美国人将来在企图突破这个圈子劳而无功之后,就不得不承认日本的征服和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是一项既成事实。
这个计划与希特勒想在苏联境内从阿尔汉格尔(Archangel)到阿斯特拉罕(Astrakhan)之间,建立一道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防线,其观念是颇为相似的。
最初,日本人的计划是想在攻占菲律宾之后,就坐待美国人的反攻行动。他们料想美国兵力会采取通过托管岛屿地区的前进路线,于是日本人就将集中他们自己的兵力来与之对抗。(在三个阶段的战争计划之下,日本人估计在50天之内可以完成对菲律宾的征服,100天之内可以完成对马来亚的征服,150天之内可以完成对荷属东印度全部领土的征服。)但在1939年8月,山本五十六被任命为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而他却是一个对航空母舰的价值具有热烈信仰的人。他认为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是一把“直指日本咽喉的匕首”,必须使用奇袭,首先使其瘫痪,然后才能安全地进行其他的作战。日本海军军令部虽然终于接受了他的意见,但却颇感疑惑和勉强。
开始攻击的问题由于时间表的安排而变得颇为复杂——在夏威夷为12月7日,星期天,而在马来亚却是12月8日,星期一。但终于安排好了,即所有一切主要作战都是开始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reenwich Mean Time)17∶15时与19∶00时之间,而所有一切的突击都应在当地时间的凌晨发动。
在美国方面,从政治的观点来看,绝对不应该放弃菲律宾,但军人方面的意见却认为菲律宾与珍珠港相距5000英里,要想坚守实无可能。最后还是军人的意见获胜,所以美国的计划只想在那里维持一个立足点——在首都马尼拉的附近,已经要塞化的巴丹半岛上。不过在1941年8月,计划又改变了,仍然决定防守菲岛的全部。
促成此种改变的因素之一就是麦克阿瑟将军(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的压力,自从1935年起他就出任菲律宾政府的军事顾问,而到1941年7月底,美国陆军恢复他的现役,并派他为远东区总司令。罗斯福总统对于麦克阿瑟的意见一向颇为尊重,在1934年他曾亲自把麦克阿瑟的陆军参谋长4年任期额外延长1年,可以想见他对这位将军的推崇。另外一个因素是罗斯福总统认为希特勒已在苏联被纠缠得不能脱身,所以他觉得美国对于日本可以采取较坚定的路线——正好像他已经实行石油禁运一样。第三个因素是由于长程B-17轰炸机的出现所带来的乐观想法——希望它不仅能够攻击台湾,甚至于还能够攻击日本本土。可是在任何大量的B-17增援在菲律宾的美国航空军之前,日本人却已经动手攻击。最后,美国参谋首长也从未认真考虑过日本有袭击珍珠港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