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第三阶段
第四十章 结论
主要因素和转折点
这场浩劫似的战争的结果是把苏联迎入欧洲的心脏地区,诚如丘吉尔所云,那实在是一场“不需要的战争”(The unnecessary war)。但其起因却又是为了想要避免战争和抑制希特勒。在英法两国的政策中有一个基本弱点,那就是它们对于战略因素缺乏了解。因此才会在对他们最不利的时机陷入战争,并造成这样一场本可避免的浩劫——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后果。英国之所以尚能幸存似乎是有赖于奇迹——但实际上却是因为希特勒犯了历史上侵略独裁者所常犯的同样错误。
重要的战前阶段
事后回顾起来,对于双方而言,第一个致命的步骤很明显的即为德国人在1936年的重入莱茵河地区。对于希特勒来说,这个行动带来一个双重的战略利益——(1)它可以对于德国在鲁尔的重要工业区提供安全的掩护;(2)它可以使希特勒获得一个攻入法国的战略跳板。
为什么这个行动不曾受到制止呢?主要的是因为法英两国正在力求避免任何武装冲突,害怕它有发展成为战争的危险。又因为德国之重入莱茵地区,似乎仅为一种矫正不公正待遇的努力,虽然其所采取的手段是错误的,但其用心似乎仍有可原——所以也就更使法英两国不愿意采取制止行动。尤其是英国人,因为他们比较具有政治的素养,所以更有一种把它看作政治性而非军事性步骤的趋势——没有注意到它的战略含义。
在其1938年的行动中,希特勒又从政治因素中去抽取战略利益——德奥两国人民对于合并的愿望,以及整个德国对于捷克歧视苏台德区日耳曼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感;而且西方国家之内又还有许多人认为德国在这两件事上的行动还是相当的合理。
但是希特勒在3月间进入奥国之后,他也就使捷克斯洛伐克的南面翼侧处于暴露的地位——对于希特勒来说,在其东向扩张计划的发展中,捷克斯洛伐克也正是一大障碍。9月间,他利用战争的威胁,获致慕尼黑协定——这样不仅收回苏台德区,而且也使捷克斯洛伐克陷于战略性的瘫痪。
1939年3月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部分,也就包围了波兰的侧面——这是一连串“不流血”行动中的最后一个。在他采取这一个步骤之后,英国政府遂接着采取一项未经思考的致命行动——突然地给予波兰和罗马尼亚以保证,这两个国家都是在战略上处于孤立的地位。英国采取此项行动时,并未首先从苏联方面获得任何的保证,而惟一能够对那两个国家提供有效支援的国家却又只有苏联。
从时机的配合上来看,这些保证是注定将会产生挑拨作用;诚如我们所知道的,希特勒在没有遭遇到此种挑战姿态之前,并无立即攻击波兰的企图。把这种保证放在英法两国兵力所不及的那一部分欧洲地区之上,也就几乎构成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因此西方国家是自毁其战略基础——而这也正是它们现在处于较劣态势实际上所能够采取的惟一战略。它们只应构成一条坚强的战线来对抗任何在西方的攻击,但它们却不这样,反而让希特勒有突破一条弱的战线轻松地获致初期胜利的机会。
现在若欲避免战争,则惟一的机会即为确保苏联的支援——苏联是惟一能够直接支援波兰的国家,所以对希特勒也就足以产生威慑作用。但尽管情况是那样的迫切,英国政府的行动却还是拖拖拉拉,有气无力的。但除了英国人的犹豫不决以外,波兰本身,以及其他东欧小国,也都反对接受苏联的军事支援——因为它们害怕红军的援助其实无异于侵占。
对于英国支持波兰所产生的新情况,希特勒的反应却完全不同。英国的强烈反应和加速的军备努力虽然使他感到震惊,但其效果却正与英国人所企图的相反。他的想法是受到他个人对于英国历史认识的影响。希特勒认为英国人是头脑冷静和具有理性的,其感情是受到头脑的控制,因此他感觉到除非是能够获得苏联的支援,否则英国人连做梦也都不会想到投入为波兰而打仗的战争。所以,希特勒遂宁愿忍下他对于“布尔什维克主义”(Bolshevism)的仇恨和恐惧,而竭尽心力来和苏联协调,以求能使苏联置身事外。这种转变要比张伯伦的还更惊人——而其后果则是同样的致命。
8月23日,里宾特洛甫飞往莫斯科,接着德苏条约就签了字,并附有一项秘密协定作为德苏两国瓜分波兰的依据。
在希特勒一连串侵略行动所造成的紧张气氛之中,这个条约遂使战争成为必然之势。英国人既然已经自己宣称负责支援波兰,则他们势必不能退让,否则也就会丧失其荣誉,而且也只会替希特勒进一步的征服打开门户。反之,希特勒对于其在波兰的目的也决不会撤回,即令他明知那将会引起一场大战。
所以欧洲文明列车遂从此冲入又长又黑的隧道,整整过了6个艰苦的年头,才算是重见天日。即令如此,这个胜利的阳光也不过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战争的第一阶段
1939年9月1日(星期五)德军侵入波兰。9月3日(星期日)英国政府为了履行其以前所答应给予波兰的保证,遂对德国宣战。6个小时之后,法国虽然是比较感到勉强,但也还是步了英国的后尘。
不到一个月波兰即已遭蹂躏。9个月之内,西欧的大部分也都已为战争的洪流所淹没。
波兰能够守得较久一点吗?法英两国对于减轻德国对波兰的压力能够有较好的表现吗?根据现在所知道的兵力数字,从表面上看来,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似乎都应该是肯定的。
在1939年,德国陆军对于战争的准备距离完成的标准还差得太远。波兰和法国一共拥有相当于150个师的兵力,包括35个预备师在内,但其中有一部分兵力是必须保留用来应付法国的海外防务。对方德国的兵力总数共为98个师,但有36个师是训练不足的。德国人留下来保卫西疆的兵力为40个师,其中只有4个是常备师(具有完整的训练装备)。但希特勒的战略使法国所处的地位必须发动迅速的攻击,始能减轻波兰所受的压力——而这种行动却正是其陆军所最不适宜的。法国的旧式动员计划只能缓慢地产生必要的兵力重量,而其攻势计划必须依赖大量重炮兵的使用,但那必须要到第十六天才能准备就绪。到那个时候,波兰陆军的抵抗早已在崩溃之中。
波兰的战略形势是极为不利的——这个国家好像是一块“舌头”夹在德国牙床之间,而波兰的战略又使这种形势变得更为恶劣,因为它把兵力的大部分都配置在舌尖的附近。而且,这些兵力在装备和用兵思想上又极为落伍,甚至于仍然把信念寄托在大量的乘马骑兵之上——当它们面对着德军的坦克时,也就被证明出来是一筹莫展。
德国人在那个时候也只有6个装甲师和4个机械化师已经完成作战准备,但由于古德里安的热心倡导,加上希特勒的支持,他们对于高速机械化战争新观念的采用,要比任何其他国家的陆军都更为先进——但早在20年前,英国的先驱者对于此种新的行动和速度却早已有了完整的构想。德国人所发展的空军也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远为强大。反之,不仅是波兰人,而且法国人,也同样地对于空权感到严重的缺乏,甚至于不足以支援和掩护其陆军。
所以波兰人是最先看到德国人对于此种新型闪电战术作第一次成功的表演,而在这个时候,波兰的西方同盟国却仍在继续沿着传统的路线来进行战争的准备。9月17日,苏联红军越过波兰的东疆,这个背面上的一击也就决定该国的命运,因为它已经没有留下任何兵力足以对抗这第二次的侵入。
波兰迅速败亡之后接着就是6个月的休止——由于表面上的平静,遂使旁观者误称它为“假的战争”(phoney war)。一个比较接近真相的名称应该是“幻想的冬天”(winter of illusion)。因为在西方国家中,领袖和舆论都把这一段时间花在幻想如何攻击德国侧翼的计划之上——而且对于它们的谈论也未免太公开了。
实际上,以当时的情况而论,专凭法英两国是根本不可能发展足以克服德国的实力。由于德苏两国现在已成邻国,所以对于西方而言,最好的希望即为它们之间由于猜疑而发生摩擦,这样就可以把希特勒的爆炸力从西方引向东方。这种现象在一年后终于发生,假使西方同盟国若不是那样沉不住气(那是民主国家的老毛病),则它也许可能会提早发生。
他们高叫着和威胁着谈论攻击德国的侧翼,遂促使希特勒不得不考虑先下手为强。他的第一手即为占领挪威。俘获的文件指出,1940年的初期希特勒仍然认为,对于德国而言,“维持挪威的中立实为最佳的途径”。但到2月间他就改变了态度,他开始说:“英国人有意在那里登陆,而我却要赶在他们的前面。”4月9日,一支小型德国部队到达挪威,推翻英国人想控制那个中立地区的计划——乘着英国海军进入挪威水域而吸引挪威人的注意之便,德军迅速地攻占其主要港口。
希特勒的第二棒是5月10日打击在法国和低地国家的头上。早在前一个秋天他已开始准备,即在波兰被击败之后他向同盟国提出和平呼吁而遭到拒绝之时——他感觉到击溃法国即能获得迫使英国同意和平的最好机会。但是恶劣的气候加上其手下将领们的疑惧遂从11月以后一再地延期。在1月10日那一天,一名德国参谋军官携带着有关作战计划的文件在飞往波恩的中途,在大风雪中迷失方向并迫降在比利时的境内。这一个意外事件使德军的攻势一直延到5月才再发动,而在这个中间阶段内,一切的计划遂都作了彻底的改变。其结果对于同盟国非常地不幸,而对于希特勒则可以说是暂时非常地有利,整个战争的发展因此而完全改变。
因为依照旧的计划,德军主力的前进是要通过比利时中部有运河防线的地区,事实上也就会一头撞在法英两国兵力最雄厚的部分之上,所以结果也许会以失败为结束——这样也可能会使希特勒的威望发生动摇。但是这个由曼施泰因所建议的新计划却使同盟国受到完全的奇袭,并使它们丧失平衡,因此也就产生极重大的效果。当联军向北推进到比利时境内,以求在那里对抗德国向荷比两国所发动的攻势时,德军装甲部队的大部分——共7个装甲师——却从阿登山林地区冲出,而那个地区正是同盟国高级军事当局认为坦克所不能通过的。在微弱的抵抗之下渡过马斯河,突破联军战线上的脆弱“枢纽”部分,然后钻到在比利时联军兵力的背后,向西直趋英吉利海峡的海岸,并切断它们的交通线。甚至于在德国步兵的主力尚未进入战斗之前,这样即已决定了胜负。英军从敦刻尔克由海上勉强逃出。比军和法军的大部分遂均被迫投降。这个损失是无可补救的。接着在敦刻尔克以后的一个星期内,德军移师南指,所剩余下来的法军遂再无抵抗它们的能力。
实际上这一次震动世界的惨败是可以非常容易地加以阻止。只要使用同样的兵力作一次集中的反击,则德军的装甲突击即可以迅速地被阻止,而不让它们冲到海峡。但是尽管法国人的坦克比他们敌人所有的是又多又好,他们却还是像1918年一样把那些坦克分割成为许多小群来使用。
假使法军不匆匆地进入比利时以至于使其“枢纽”部分变得那样的脆弱,又或是能够迅速地调动预备队以作为应援,那么德军的前进甚至于还可以更早就被阻止在马斯河上。但法军统帅部不仅认为阿登地区是坦克所不能通过的,而且也更认为任何在马斯河上的攻击是一定仍会采取1918年的刻板形式,即当德军到达那里之后,必须要有大约一星期的准备时间开始能发动攻击,所以也就能够容许法国人有充分的时间去调集预备队。但是德军装甲部队在5月13日清晨到达马斯河上,当天下午即已在作强渡的攻击。一个“坦克时间”(tank time)的进度击败了落伍的“慢动作”(slow-motion)。
仅仅由于同盟国的领袖们不了解此种新技术,不知道如何地应对,所以此种闪电战的进度才有可能。假使在其进路上已有良好的雷阵掩护,则德军甚至于在未达到马斯河之前就早被阻止了。即令缺乏地雷,也还是有办法阻止德军的前进——即使用最简便的老办法,沿着通到马斯河上的森林公路,一路砍倒树木即可。要清除这些伐木必须花相当的时间,这对于德军成功的机会即可以产生断送的效果。
(原注:我的一位法国朋友,当时正在马斯河负责某一地段的防务,他曾经要求上级准许采取这样的措施,但上级却告诉他道路应保持畅通无阻,以便法国的骑兵可以前进。这些骑兵倒的确曾经进入阿登地区,可惜的是出来比进去还要快。他们在前面拼命地逃跑,而德国坦克也就跟在他们的后面拚命地穷追不舍。)
在法国沦陷之后,一般的趋势都是归罪于法国人士气的低落,并认为其沦亡是已无可避免。这实在是一种“倒因为果”的错误想法。仅在军事突破之后,法国人的士气才随之而崩溃——但那个突破却是可以很容易预防或阻止的。到了1942年,所有各国的陆军都已学会如何去阻止一个闪电战的攻击——但它们若能在战前学会这一套,则也就可以挽救不少的东西。
战争的第二阶段
对于纳粹德国,英国现在是惟一剩下来的积极对手。但它却已经处于非常危殆的情况,军事方面是已经无能为力,而且又有敌方2000英里长海岸线的包围威胁。
仅仅由于希特勒所采取的奇怪行动,英军才能从敦刻尔克逃脱而未全部被俘。两天以前,德军装甲部队距离这个最后逃出的港口早已剩下10英里,而那个港口也几乎还是在完全无防御的状况之下。但是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前进——这个命令的动机极为复杂,包括戈林希望能由空军来竟全功的狂妄想法在内。
尽管英国陆军的大部分已经安全脱险,但它们却丧失其大部分的装备。当16个师的残兵败将需加以重组之时,英国国内只留有1个装备适当的师以保卫其国土,至于舰队则因为害怕德国空军而躲在遥远的北方。在法国沦陷后的那一个月内,德军无论在何时登陆,英国人都很难有抵抗它们的机会。
但希特勒和他的三军首长对于侵入英国的行动并未作任何的准备——当他们击败法国之后,这显然应该是一个紧接着的步骤,但他们甚至于连任何计划都没有。希特勒容许这一个重要的月份轻易地溜过,而一心在期待英国人同意和平,甚至这种幻想已经粉碎之后,德国人的准备也还是毫不热心。当德国空军在“不列颠会战”中未能把英国空军逐出天空之外的时候,其陆海军首长却反而感到很高兴,因为这可以对于延搁侵入作战构成一项好的借口。但更奇怪的是希特勒本人也很乐意于接受这种借口。
从他私下谈话的记录上显示出来,其一部分原因是他不愿意毁灭英国和不列颠帝国——他认为对于全世界那是一个安定因素,并希望能使英国人变成他的伙伴。但除此以外又还有一个更新的动机。希特勒的眼光已经转向东方。这也正是他愿意保全英国的主要理由。
假使希特勒决心击败英国,则英国的覆亡也就可以指日而待。因为尽管希特勒已经错过侵入英国的最好机会,但他还是可以凭借空军和潜艇的联合压力,以使英国由于逐渐的饥饿而走向崩溃。
但希特勒却认为当红军虎视眈眈地站在其东疆之上,足以对德国构成陆上威胁时,他也就不能够集中其资源以从事于此种海空方面的努力。所以他遂辩论说:只有击败苏联才是惟一确保德国后方安全的办法。他对于苏联人的动机是具有强烈的疑忌心理,因为对于俄罗斯式共产主义的仇恨一向是其最深刻的感情。
同时他又自以为只要一旦丧失苏联介入战争的希望,则英国也就会同意媾和。他甚至于幻想着若非苏联在鼓励它继续打下去,则英国也许早已求和。所以当7月21日希特勒召开其第一次会议讨论其匆匆拟定的侵英计划时,他遂无形中泄漏了他的心事。他说:“斯大林正在和英国人暗中勾结,以使他们继续作战来牵制我们,其目的是想要争取时间并夺取他所想要的东西。他知道一旦和平出现之后,他就再没有这样的机会。”基于此种想法,所以他即获得更进一步的结论:“我们的注意应该回过头来解决苏联问题。”
对苏联作战的计划作为于是立即开始,不过直到1941年初他才作成最后的决定。侵入战是在6月22日发动——比拿破仑的日期提早一天。德国装甲部队迅速击溃苏联所能立即动用的陆军部队,在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即已向苏联境内深入达450英里——在到莫斯科的全程中已经走了3/4。但德国人却永远不曾进入该城。
他们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秋泥冬雪固然是显著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德国人对于斯大林从苏联深处征集预备兵力的能力作了错误的计算。他们原先的估计是200个师,但是8月中旬他们已经击溃了这样多的部队。然而又有160个师出现在战场之上。等到这些师都被击败之后,秋天即已来临,当德军在泥泞中继续向莫斯科推进时,他们又发现另有生力军挡住他们的进路。另外一个基本因素是,尽管在苏维埃革命之后虽已有许多技术进步,但苏联却仍然保持它的原始状态。这不仅是指其军民具有惊人的忍耐力而言,尤其是其道路的原始状况。假使苏联的道路系统已经发展到可与西方相比拟的标准,则它可能也就早像法国一样地迅速受到蹂躏。不过即令如此,假使德国的装甲部队在那个夏季里能够一直冲向莫斯科,而不去等待步兵的赶上,则这次侵入战也可能已经成功——当时古德里安曾经力主采取这样的战略,但这一次却受到希特勒和陆军中那些老将们的压制。
俄罗斯的冬天使德军大伤元气——从此它们也就再没有能够完全恢复。但甚至于在1942年,希特勒还是显然具有赢得胜利的良好机会,因为红军现在严重缺乏装备,由于惨重的失败,斯大林对于它的控制也已经发生动摇。希特勒的新攻势已经迅速地到达高加索油田的边缘——那也是苏联战争机器所仰赖的动力来源。但希特勒却把他的兵力分散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两个目标之上。在这里他的被阻对于苏联人而言也可以说是非常的侥幸,其机会是非常的小。以后他为了要想攻占这个“斯大林城”(City of Stalin)而一再拼命猛攻,使他的兵力受到严重的消耗——他是已经沉醉在这种象征的诱惑中而不能自拔。当冬季来临之后,他又禁止任何的撤退,结果当苏联的新军在年底赶上战场时,他遂使攻击该城的部队坐受被围和被俘的牺牲。
战略性过分伸展的后果使德军所受痛苦日益加深——拿破仑就是这样失败的。由于墨索里尼想利用法国的崩溃和英国的弱点来捡现成的便宜,所以他贸然地投入战争,这样遂使战火在1940年延烧到地中海方面——而对德军增加更多的压力,并且也在这个海权可以发挥影响作用的地区中给予英国人以一个反攻的机会。丘吉尔能够迅速地抓住这个机会——但就某些方面来说,是未免太快了。英国在埃及的机械化部队虽然很少,但不久即击溃意大利在北非大量落伍的陆军,此外还征服了意属东非洲。若非由于想派一支部队在希腊登陆,英军才停止前进,否则它们将一直冲入的黎波里——但是在希腊登陆却是一项不成熟和缺乏准备的行动,所以也就很易于为德国人所击败。因为意大利人在北非遭到惨败,才促使希特勒派隆美尔率兵赴援。不过,由于他的眼光已经固定在苏联,希特勒所派遣的兵力是仅以支持意大利人为限,而从未作较强大的努力以求攻占地中海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三道门户——苏伊士、马耳他和直布罗陀。
所以实际上他只是给德国的实力增加一个新的漏扈,而且最后也抵消了隆美尔的反击成功——不管他怎样努力,也不过把同盟国肃清北非的时间拖长两年以上而已。现在德国人的兵力是散布在地中海的两岸上,以及整个的西欧海岸上,而同时也试图在俄罗斯的深处还维持一个艰难的宽广正面。
由于日本在1941年12月投入战争,遂使此种全面过分伸展的天然效果又暂时获得缓和,并使战争继续延长。但从长期的观点来看,日本的投入战争对于希特勒的前途是更足以产生致命的效果,因为它把美国的重量带入战争。日本对珍珠港的奇袭攻击以暂时收获而言是颇为丰富——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使日军得以攻占同盟国在西南太平洋的一切根据地——马来亚、缅甸、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但是这样的迅速扩张,也就超过其能守住所夺获地区的能力限度以外。因为日本究竟是一个小岛国,只有有限的工业能量。
战争的第三阶段
一旦美国的实力发展,而苏联在幸存之后也开始发展其自己的实力,于是轴心列强——德、意、日——的失败也就成为定局,因为它们军事潜力的总和是远较渺小。惟一不能确定的问题仅为——还要多久的时间,以及其失败的程度。已经变成守势的侵略者,现在所希望的最多不过是尽量拖长时间以来获得较好的和平条件,直到“巨强”(Giants)变得厌倦或开始争吵时为止。但此种长期抵抗成功的机会又系于战线的缩短。但这些轴心国家的领袖们为了死要面子之故,又都不愿自动撤退,遂紧抓着一切的地盘不放手直到崩溃时为止。
在这个战争的第三阶段并无真正的转捩点,而只有一个逐渐涨起的潮流。
这个潮流在苏联和在太平洋是流动得比较容易,因为在这两个地区,日益增大的兵力优势与便于运用的广大空间互相配合而相得益彰。在南欧和西欧,因为空间比较狭小,潮流遂遇到较多的阻碍。
英美两国军队的首次返回欧洲是在1943年7月——因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为了想坚守北非的滩头阵地以阻塞联军从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的两面夹攻,而把大量的部队送往突尼斯,结果反而减少联军重返欧洲时的困难。突尼斯变成一个陷阱,而留在那里的全部德意两国军队的被俘遂使西西里几乎完全没有防御。当联军于1943年9月从西西里进入意大利之后,它们沿着那个狭长多山的半岛前进时却变得迟滞而缓慢。
1944年3月6日,在英国建立起来的联军主力开始在诺曼底登陆。只要它们能在这里的岸上建立一个够大的滩头阵地,足以集结其兵力以突破德军的阻塞线,则成功即已成定局。因为一旦当它们冲出之后,整个法国的空间都可供其自由运动——联军部队是完全机械化的,而德军的大部分都不是。
除非能在最初数小时之内把侵入者赶下海去,否则德军的防御即注定最后必然崩溃。但当它们临时调动其装甲预备队时,由于同盟国空军的瘫痪式干涉,也就发生了致命的延误。在这个战场上,同盟国空军比德国空军差不多享有30比1的优势。
甚至于即令对诺曼底的侵入军能在滩头上将其逐退,但由于现在联军已经享有巨大的空中优势,可以直接用来攻击德国,所以它的崩溃也还是无可避免。到1944年为止,战略性空中攻势都还是有名无实,并不能代替陆上的侵入,其真正的效力是被估计得过高。对于城市的滥炸,既不能严重减少军火的生产,更未能如理想地摧毁对方人民的意志和迫使他们投降。因为就集体而言,他们是受到其暴君的严密控制;而就个别来说,他们是无法向天空中的轰炸机投降。但在1944年到1945年之间,空权却有了较佳的改进——运用的精确度日益提高,而对于和敌方抵抗力具有重要关系的战时生产中心也能产生瘫痪作用。在远东方面,空权也使日本的崩溃成为必然,而并不需要使用任何原子弹。
一旦潮流倒转之后,在联军前途上的主要障碍物也就是它们自己所造成的——它们领袖们对于“无条件投降”所作的不智的和短视的要求。它给予希特勒以最大的帮助,使他得以继续保持其对德国人民的控制。对于日本的主战派而言,其贡献也是一样。假使同盟国的领袖们够聪明的话,能对他们的和平条件提出若干保证,则希特勒对于德国人民的控制也许早在1945年之前就会自动地松弛了。3年以前,在德国境内反纳粹运动即已开始广泛的展开,他们曾派代表向同盟国领袖说明他们推翻希特勒的计划,并列举许多准备参加这种行动的高级将领名单,他们所要求的即为希望能对于同盟国的和平条件获得一些保证。但在那时,以及以后,同盟国对于他们却始终不曾给予任何的指示或保证,所以此种运动遂成为“暗中摸索”,也就自然难于获得广大的支援了。
于是这个“不需要的战争”遂不需要地再延长下去,又有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作了不必要的牺牲。而最后的和平适足以产生新的威胁和对于另一次战争的恐惧。为了迫使对方“无条件投降”,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了不必要的延长,其结果只是使斯大林坐享其利——开辟道路好让共产党支配中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