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第二阶段

战争的第二阶段

对于纳粹德国,英国现在是惟一剩下来的积极对手。但它却已经处于非常危殆的情况,军事方面是已经无能为力,而且又有敌方2000英里长海岸线的包围威胁。

仅仅由于希特勒所采取的奇怪行动,英军才能从敦刻尔克逃脱而未全部被俘。两天以前,德军装甲部队距离这个最后逃出的港口早已剩下10英里,而那个港口也几乎还是在完全无防御的状况之下。但是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前进——这个命令的动机极为复杂,包括戈林希望能由空军来竟全功的狂妄想法在内。

尽管英国陆军的大部分已经安全脱险,但它们却丧失其大部分的装备。当16个师的残兵败将需加以重组之时,英国国内只留有1个装备适当的师以保卫其国土,至于舰队则因为害怕德国空军而躲在遥远的北方。在法国沦陷后的那一个月内,德军无论在何时登陆,英国人都很难有抵抗它们的机会。

但希特勒和他的三军首长对于侵入英国的行动并未作任何的准备——当他们击败法国之后,这显然应该是一个紧接着的步骤,但他们甚至于连任何计划都没有。希特勒容许这一个重要的月份轻易地溜过,而一心在期待英国人同意和平,甚至这种幻想已经粉碎之后,德国人的准备也还是毫不热心。当德国空军在“不列颠会战”中未能把英国空军逐出天空之外的时候,其陆海军首长却反而感到很高兴,因为这可以对于延搁侵入作战构成一项好的借口。但更奇怪的是希特勒本人也很乐意于接受这种借口。

从他私下谈话的记录上显示出来,其一部分原因是他不愿意毁灭英国和不列颠帝国——他认为对于全世界那是一个安定因素,并希望能使英国人变成他的伙伴。但除此以外又还有一个更新的动机。希特勒的眼光已经转向东方。这也正是他愿意保全英国的主要理由。

假使希特勒决心击败英国,则英国的覆亡也就可以指日而待。因为尽管希特勒已经错过侵入英国的最好机会,但他还是可以凭借空军和潜艇的联合压力,以使英国由于逐渐的饥饿而走向崩溃。

但希特勒却认为当红军虎视眈眈地站在其东疆之上,足以对德国构成陆上威胁时,他也就不能够集中其资源以从事于此种海空方面的努力。所以他遂辩论说:只有击败苏联才是惟一确保德国后方安全的办法。他对于苏联人的动机是具有强烈的疑忌心理,因为对于俄罗斯式共产主义的仇恨一向是其最深刻的感情。

同时他又自以为只要一旦丧失苏联介入战争的希望,则英国也就会同意媾和。他甚至于幻想着若非苏联在鼓励它继续打下去,则英国也许早已求和。所以当7月21日希特勒召开其第一次会议讨论其匆匆拟定的侵英计划时,他遂无形中泄漏了他的心事。他说:“斯大林正在和英国人暗中勾结,以使他们继续作战来牵制我们,其目的是想要争取时间并夺取他所想要的东西。他知道一旦和平出现之后,他就再没有这样的机会。”基于此种想法,所以他即获得更进一步的结论:“我们的注意应该回过头来解决苏联问题。”

对苏联作战的计划作为于是立即开始,不过直到1941年初他才作成最后的决定。侵入战是在6月22日发动——比拿破仑的日期提早一天。德国装甲部队迅速击溃苏联所能立即动用的陆军部队,在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即已向苏联境内深入达450英里——在到莫斯科的全程中已经走了3/4。但德国人却永远不曾进入该城。

他们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秋泥冬雪固然是显著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德国人对于斯大林从苏联深处征集预备兵力的能力作了错误的计算。他们原先的估计是200个师,但是8月中旬他们已经击溃了这样多的部队。然而又有160个师出现在战场之上。等到这些师都被击败之后,秋天即已来临,当德军在泥泞中继续向莫斯科推进时,他们又发现另有生力军挡住他们的进路。另外一个基本因素是,尽管在苏维埃革命之后虽已有许多技术进步,但苏联却仍然保持它的原始状态。这不仅是指其军民具有惊人的忍耐力而言,尤其是其道路的原始状况。假使苏联的道路系统已经发展到可与西方相比拟的标准,则它可能也就早像法国一样地迅速受到蹂躏。不过即令如此,假使德国的装甲部队在那个夏季里能够一直冲向莫斯科,而不去等待步兵的赶上,则这次侵入战也可能已经成功——当时古德里安曾经力主采取这样的战略,但这一次却受到希特勒和陆军中那些老将们的压制。

俄罗斯的冬天使德军大伤元气——从此它们也就再没有能够完全恢复。但甚至于在1942年,希特勒还是显然具有赢得胜利的良好机会,因为红军现在严重缺乏装备,由于惨重的失败,斯大林对于它的控制也已经发生动摇。希特勒的新攻势已经迅速地到达高加索油田的边缘——那也是苏联战争机器所仰赖的动力来源。但希特勒却把他的兵力分散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两个目标之上。在这里他的被阻对于苏联人而言也可以说是非常的侥幸,其机会是非常的小。以后他为了要想攻占这个“斯大林城”(City of Stalin)而一再拼命猛攻,使他的兵力受到严重的消耗——他是已经沉醉在这种象征的诱惑中而不能自拔。当冬季来临之后,他又禁止任何的撤退,结果当苏联的新军在年底赶上战场时,他遂使攻击该城的部队坐受被围和被俘的牺牲。

战略性过分伸展的后果使德军所受痛苦日益加深——拿破仑就是这样失败的。由于墨索里尼想利用法国的崩溃和英国的弱点来捡现成的便宜,所以他贸然地投入战争,这样遂使战火在1940年延烧到地中海方面——而对德军增加更多的压力,并且也在这个海权可以发挥影响作用的地区中给予英国人以一个反攻的机会。丘吉尔能够迅速地抓住这个机会——但就某些方面来说,是未免太快了。英国在埃及的机械化部队虽然很少,但不久即击溃意大利在北非大量落伍的陆军,此外还征服了意属东非洲。若非由于想派一支部队在希腊登陆,英军才停止前进,否则它们将一直冲入的黎波里——但是在希腊登陆却是一项不成熟和缺乏准备的行动,所以也就很易于为德国人所击败。因为意大利人在北非遭到惨败,才促使希特勒派隆美尔率兵赴援。不过,由于他的眼光已经固定在苏联,希特勒所派遣的兵力是仅以支持意大利人为限,而从未作较强大的努力以求攻占地中海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三道门户——苏伊士、马耳他和直布罗陀。

所以实际上他只是给德国的实力增加一个新的漏扈,而且最后也抵消了隆美尔的反击成功——不管他怎样努力,也不过把同盟国肃清北非的时间拖长两年以上而已。现在德国人的兵力是散布在地中海的两岸上,以及整个的西欧海岸上,而同时也试图在俄罗斯的深处还维持一个艰难的宽广正面。

由于日本在1941年12月投入战争,遂使此种全面过分伸展的天然效果又暂时获得缓和,并使战争继续延长。但从长期的观点来看,日本的投入战争对于希特勒的前途是更足以产生致命的效果,因为它把美国的重量带入战争。日本对珍珠港的奇袭攻击以暂时收获而言是颇为丰富——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使日军得以攻占同盟国在西南太平洋的一切根据地——马来亚、缅甸、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但是这样的迅速扩张,也就超过其能守住所夺获地区的能力限度以外。因为日本究竟是一个小岛国,只有有限的工业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