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崩溃
希特勒已经把他西线上部队的战力剥光,并将其剩余兵力和资源的主要部分都用来据守奥得河之线以对抗红军,因为他相信在他的阿登反击之后,联军已经受到重大的损害,再加上其V型兵器(包括飞弹和火箭)对安特卫普基地的轰击,足以使西方同盟国无力再继续进攻。因此一切从德国生产或修理工厂中出来的可用装备都悉数被送往东线。正当此时,西方同盟国却早已集结了压倒性的兵力向莱茵河发动攻势。在这次大规模的努力中,主要的攻势任务是指派给蒙哥马利负责,除了他自己的2个军团以外(第一加拿大军团和第二英国军团),美国的第九军团也归他指挥。此种决定使大多数美国将领都深感不满,他们感觉到艾森豪威尔对于蒙哥马利和英国人的要求让步太多,而不惜牺牲他们自己的前途。
愤怒的心情促使他们在其自己的范围之内作较积极的努力,以求表现他们的本领。而这些努力居然又获致惊人的效果,因为他们所保有的兵力,虽然远比蒙哥马利一个人所指挥的要小,但比起德国方面所留下来对抗他们的兵力却还是大得太多。
3月7日,巴顿的美军第三军团所属的坦克在爱菲尔山地(Eifel)——即阿登地区在德国境内的另一端——突破了脆弱的德军防线。3天之内冲过60英里之后,又在科布伦次附近到达莱茵河岸。它们暂时在那里停顿不能前进,因为在它们到达之前,莱茵河上的桥梁已被炸毁。但略向北面,其邻近的美国第一军团中的一支小型装甲部队却发现一个缺口而一直冲过,于是迅速地攻占在波恩附近的雷马根(Remagen)桥。这要算是一项卓越的成就,因为德军措手不及而未能将该桥炸毁。美军预备队迅速赶上并确实占据了这个极重要的桥头阵地。
当集团军总司令布雷德利将军获知这个消息之后,他立即认清这是一个突破敌军莱茵河防线的良机。他高兴地在电话中用美国土话喊叫说:“热狗,这一下要把他炸开了。”但是艾森豪威尔的一位作战参谋官,此时正在布雷德利总部中视察,当头浇了他一盆冷水,他说:“你不能够在雷马根擅自行动——因为那是与计划不合的。”次日布雷德利即接到具体的命令,不准他把任何大部队投入这个桥头阵地。
这个限制命令尤其令人引起反感的是在4天以后,当美国第九军团已在杜塞尔多夫附近到达莱茵河岸时,其军团司令辛普森(Simpson)中将希望能够立即渡河,但却受到蒙哥马利的制止。对于这种以不得违背计划为理由的限制,日益使美军上下都感到非常难以忍耐,因为蒙哥马利在莱茵河上所要进行的大攻势,是预定在3月24日,也就是3个星期以后才开始发动。
所以巴顿在布雷德利的热心支持之下,遂向南旋转,以席卷在莱茵河西岸上的德军部队,并同时寻求一个良好的地点以便能够早日渡河。3月21日,巴顿沿着科布伦次和曼海姆之间70英里长的地段,扫荡残敌,切断他们的退路,不让他们撤过莱茵河。第二天夜间,巴顿的部队几乎如入无人之境,在美因茨(Mainz)和曼海姆之间的奥本汉姆(Oppenheim)渡过莱茵河。
当这个奇袭的消息传来时,希特勒立即命令采取对抗措施,但他却已无兵可调,能够用去帮助填塞缺口的仅只有在100英里外一座修理工厂中刚刚修好的几辆坦克而已。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军越过莱茵河的前进遂势如破竹。
到这个时候蒙哥马利也已经完成其大举进攻的准备,预定的渡河地点是在下游150英里的威塞尔(Wesel)附近。在这里他已经集中25个师的兵力,在西岸上所集结的弹药和其他军需品已经达到25万吨之多。他所计划要攻击的这一段河岸全长为30英里,仅由5个已经残破和疲惫不堪的德国师来负责防守。
在3000多门火炮和连续不断的轰炸机所作的猛烈轰击之后,才在3月23日夜间开始发动攻击。在两栖坦克支援之下,领先的步兵几乎不曾遭遇任何抵抗即已渡过河川并在东岸上建立桥头阵地。拂晓之后,又有2个空降师降落在他们的先头,来替他们开路,而在他们的后面桥梁也已架好,好让大量的援军、坦克和运输车辆通过。下述的事实即足以显示抵抗的轻微——美国第九军团占突击步兵的一半,但一共只阵亡了40个人。英军的损失也是同样的轻微,只有在某一点上曾遭遇顽强的抵抗,那是在河边的一个小村里斯(Rees),在那里一个德国伞兵营曾经坚守达3天之久。
到28日,桥头阵地已经扩张到20英里以上的深度和30英里宽的正面。但蒙哥马利仍畏敌如虎,不肯批准向东作全面的进攻,必须要等到在桥头阵地中已经集结到20个师的兵力和坦克1500辆之后才动手。
当前进开始时,联军部队发现最严重的障碍物即为同盟国空军在大规模轰炸中所造成的废墟。它们对于进路的阻塞,其严重性远胜于敌军。因为现在德国全国的军民,内心里都希望英美联军赶快前进,尽量迅速地到达柏林,并在红军攻破奥得河之线以前,尽可能多占领该国的领土。很少有人愿意帮助希特勒采取自我毁灭的手段去阻碍联军的前进。
在联军越过莱茵河的前夕,希特勒即已公布一项命令,宣布“在战斗时应不考虑我们自己人民的一切利益”。他的地区干部已经奉命毁灭“所有一切的工厂,所有一切主要的发电厂、自来水厂和煤气厂”,以及“一切粮食和衣物的储积”,俾在联军的进路上造成一片“沙漠”。
但是他的战时生产部长施佩尔,却立即对于此种疯狂命令提出抗议。对于此种抗议,希特勒的答复是:“假使战争失败,日耳曼民族也将同归于尽。所以根本不必考虑人民的继续生存问题。”
对于这种谬论施佩尔大吃一惊,从此他对希特勒的忠诚遂发生动摇。他背着希特勒去和陆军及工业界领袖们接洽,没有太多的困难,就说服了他们尽量避免执行希特勒的疯狂命令。
但当终点快要接近之时,希特勒的幻想也更日益扩大。他一心只想会有某种奇迹出现,足以使他在最后一刻时获救。他喜欢读卡莱尔(Thomas Carlyle)所著的《腓特烈大帝传》(History of Frederick the Great)中的某一章,或者是要旁人读给他听。其中所叙述的是腓特烈如何在最黑暗的时候获救的故事:当他的军队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时,俄国女皇突然驾崩,遂使对方的同盟瓦解。希特勒同时也研究星命图(Horoscopes),其中所预测的是4月间的灾难会由于运气的突变而获得化解,并在8月间带来一个满意的和平。
4月12日午夜时,希特勒获知罗斯福总统已经突然逝世的消息。戈培尔在电话中向他说:“我的元首,我向你道贺。命运已经击败你的劲敌。上帝并未丢弃我们。”似乎这就是希特勒所日夜等待的那个“奇迹”——正像18世纪的七年战争一样,在最紧要的关头上,俄国女皇突然逝世。所以希特勒开始深信丘吉尔先生所谓的东西权力之间的“大同盟”,现在将会由于彼此利害的冲突而自动瓦解。
但这个希望却终成泡影,于是在两个星期之后,希特勒遂被迫自杀,正像腓特烈大帝所准备做的一样,不过他的“奇迹”却的确救了他的国家和生命。
3月初朱可夫已经扩大其在奥得河上的桥头阵地,但却仍未能达到突破的目的。红军在侧面上仍继续前进,并于4月中旬进入维也纳。此时德军在西面的防线已经崩溃,西方联军正从莱茵河上向东前进,一路长驱直入,毫未遭到抵抗。4月11日它们到达易北河(Elbe)之线,距离柏林还有60英里,即停止不进。4月16日,朱可夫才发动攻势,并与科涅夫取得联络,后者已经强渡尼斯河。
这一次红军冲出了它们的桥头阵地,在一星期之内突进到柏林的近郊——希特勒亲自留在那里准备作最后一战。到4月25日,这个城市遂陷于完全孤立,朱可夫和科涅夫已经完成合围之势,而后者的部队在27日又在易北河上与美军完成会师。但在柏林城内仍在继续作困兽之斗的激烈巷战,直到希特勒自杀,德国无条件投降,战争本身已经结束时,才完全停止。
以官方记录为根据,欧洲的战争是在1945年5月8日正式结束,但这不过是一个最后的形式上的承认而已,实际上在此以前的一个星期内,战争即已分批结束。5月2日,在意大利南战场中的一切战斗都已停止,实际上降书早在3天前即已签署。5月4日,西北欧德军的代表于设在吕内堡(Lüneberg)的蒙哥马利总部中也签订了一个类似的降书。5月7日,又在兰斯的艾森豪威尔总部中,再签订一个包括全部德国军队在内的降书——在这里曾举行一个较大的仪式,有美、英、法、苏4国的代表参加。
这些形式上的投降行动都是在希特勒死后加速进行的。4月30日,在他与其忠贞的情妇爱娃·布劳恩(Eva Braun)举行最后的婚礼之后,即一同在柏林总理府的废墟中自杀——此时红军已经近在咫尺——他们的遗体也依照其遗命在花园中匆匆焚毁。
上述的三个德军投降行动中以第一个最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意大利方面的休战条约是在希特勒还未死时即已签订,换言之,德军将领已经不尊重他的权威。尤其是幕后的谈判从3月初就已开始,差不多早已秘密进行了2个月之久。在德国境内的敌方领袖们,因为希特勒还是太接近,所以不敢作这样的冒险,但他们在私下的谈话中却早已承认有这种迫切的需要。
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当西方联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即已失去信心。自从1945年2月他们在阿登反击失败,而红军又攻入东德之后,几乎所有的人也就更为丧志和失望。他们之所以仍然继续战斗,大部分都是受到恐惧心理的驱使——他们以军人身份曾对希特勒宣誓效忠,所以害怕违背这种誓言,他们也害怕他发怒,害怕因为不服从而会受到绞刑。此外,联军方面又曾威胁说一旦在德国“无条件投降”之后,他们这些人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此后的几个月内,战争之所以会延长,几乎完全是受到希特勒坚定决心的影响。假使西方同盟国对于“无条件投降”的要求若不那样地坚持,并且对于其在德国人心理上的效果能有较多的注意,则战争也许可以提早结束。若能放松这种严厉的要求,并对于德国人战后的待遇作合理的保证,则也许可以使前线上的德军,在较高级将领领导之下大批地投降,于是当前线迅速崩溃时,纳粹的统治也就会随之而瓦解,这样希特勒也就会丧失其一切坚持到底的权力。